旅宿
杜牧
旅馆无良伴,凝情自悄然。
寒灯思旧事,断雁警愁眠。
远梦归侵晓,家书到隔年。
沧江好烟月,门系钓鱼船。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全诗语言千锤百炼,色调清丽明快,直抒胸臆,感情至深,真切动人。 |
B.首联直接破题,点明情境。“自”字是“无良伴”的呼应,体现了诗人的孤独。 |
C.颔联由室内的寒灯写到室外的雁叫,视听结合,描绘出了一幅寒夜孤客思乡图景 |
D.颈联虚实结合,想象奇特,表现出诗人因愁思难耐、归家无望而生出的怨恨。 |
水村闲望
俞紫芝①
画桡两两枕汀沙,隔岸烟芜一望赊②。
翡翠闲居眠藕叶,鹭鸶别业在芦花。
溪云淡淡迷渔屋,野旆翩翩露酒家。
可惜一绷真水墨,无人写得寄京华。
注释:①俞紫芝,字秀老,金华人。官场失意后才彻悟了应该归返自然,于是蛰居水村,寄情于山水。②赊:语气词。【小题1】整首诗围绕"_______"展开景物描写,集中表现了诗人__________的心境。
【小题2】对作品赏析恰当的一项是
A.首联从全景入手,描绘了船泊沙滩、水草萋萋的恬淡风光。 |
B.颔联中翠鸟、藕叶、鹭鸶、芦花,色彩艳丽,相映成趣。 |
C.颈联溪云、渔屋,绿树、酒旗,动中有静,静中有动,更増情趣。 |
D.尾联“无人写得寄京华”一句,表明诗人官场失意后的愤懑之情。 |
十月朔日咏桂
(清)曾纪泽
何年移种自瀛洲,惯阅风霜送晚秋。
密叶当窗翠玉片,繁英照眼□金球。
已令残菊让三径,坐见老梅输一筹。
无尽光华须内敛,休同百草竞春愁。
【小题1】在这首律诗颔联的□内填入恰当的字。【小题2】对本作品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借桂花抒怀,表达了自己的报国之志。 |
B.颔联即物写景,用比拟手法描写桂树花叶。 |
C.颈联写桂与残菊、老梅相比,都更胜一筹。 |
D.作品语言清新自然,境界开阔,意味隽永。 |
润州⑴二首(其一)
杜牧
向吴亭东千里秋,放歌曾作旧年游。
青苔寺里______马迹,绿水桥边多酒楼。
大抵南朝皆旷达,可怜⑵东晋最风流。
月明更想桓伊⑶在,一笛闻吹出塞愁。
注释:⑴润州:今江苏镇江。这首诗是诗人游览江南再次到润州时所写。⑵可怜:可羡慕。⑶桓伊:东晋吹笛好手。
【小题1】颔联中的空格选项为( )A.有 | B.奔 | C.骏 | D.无 |
A.首联“放歌”言诗人在重游故地时的愉悦和欢快。 |
B.颔联写景句为下面颈联的表情达意起了铺垫的作用。 |
C.颈联怀想古人:东晋、南朝人士最为旷达、风流。 |
D.全诗多处运用对比手法来表达诗人人生无常的思想。 |
金陵驿①二首(其一)
文天祥
草合离宫转夕晖,孤云飘泊复何依?
山河风景元无异,城郭人民半已非。
满地芦花和我老,旧家燕子傍谁飞?
从今别却江南路,化作啼鹃带血归。
[注]①这首诗是祥兴元年(1278)文天祥被俘后,次年押赴都燕京(今北京)途经金陵时所作。【小题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夕阳落照之下,当年辉煌的皇帝行宫已被荒草重重遮掩,“草合离宫”与“孤云漂泊”并提,暗含国家与个人的双重不幸,为全诗定下凄凉哀伤的基调。 |
B.颔联写虽然山河风景依旧,但由于元军南下,城中百姓多半已是异族。此句运用对比手法写出了作者对故国沦为异族统治的痛心。 |
C.“满地芦花”白花如发,和我一样苍老。作者在此处运用移情于物的手法,表达了作者的国破恨、家亡仇、顠离苦。 |
D.原来王谢豪门世家风光不再,燕子尚可“飞入寻常百姓家”,如今去哪里安身呢?此句化用刘禹锡《乌衣巷》中的诗句,表达亡国之痛。 |
E.全诗融情于景,将在被押赴元都途中所见到的“离宫”“孤云”“芦花”“燕子”“啼鹃”等意象赋予了浓厚的家国忧思。 |
送别杜审言
(唐)宋之问
卧病人事绝,嗟君万里行。河桥不相送,江树远含情。
别路追孙楚①,维舟吊屈平。可惜龙泉剑②,流落在丰城。
(注)①孙楚,西晋文学家,名重一时,但“多所凌傲,缺乡曲之誉”,年四十始参镇东军事。②《晋书•张华传》:“斗牛之间,常有紫气。豫章雷焕曰:‘宝剑之气,上彻于天。’华问在何郡?焕曰:‘在豫章丰城。’即补焕丰城令。焕到县掘狱基,入地四丈余,得一石函,光气非常。中有双剑,并刻题,一曰龙泉,一曰太阿。是夕斗牛间气不复见焉。”【小题1】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恰当的两项是
A.首联写诗人卧病在家,社会交往甚少,自不免孤零寂寞之感;偏偏这时又传来了友人因贬谪而远行的消息,更是惆怅倍增。 |
B.“嗟”字用得好,自然而又蕴藉丰富:有惜别的含义,因同知己离别而怅惘;也表达出了伤怀之感,为故人被贬而引发的感伤更加浓厚。 |
C.一个“嗟”字表达了慨叹之情,由友人的被贬而感慨宦海沉浮,宠辱无常。渲染了一种悲凉沉重的气氛,达到了“此时无声胜有声”的艺术效果。 |
D.“江树远含情”一句别开生面,写出了诗人送别友人时的情景,形象而含蓄地写出了自己与友人的深厚情谊,照应了标题“送别”二字。 |
E.律诗要求中间两联对仗,这首诗的第二联对偶虽不甚工致,但流走匀称,宛转如意,说明诗人于此重在达意抒情,而不拘泥于形式上的刻意求工,体现了此诗舒展自由的特色。 |
远怀舍弟颖、观等①
杜甫
阳翟空知处,荆南近得书②。
积年仍远别,多难不安居。
江汉春风起,冰霜昨夜除。
云天犹错莫③,花萼尚萧疏。
对酒都疑梦,吟诗正忆渠。
旧时元日会,乡党羡吾庐。
(注)①舍弟:对自己弟弟的谦称。杜甫有四弟:杜颍、杜观、杜丰、杜占。②阳翟,今河南禹州;荆南,今湖北荆州。杜甫安史之乱后曾流落荆州。③错莫:纷乱昏暗。【小题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第一、二句“阳翟”对“荆南”,以空间的远隔写出了诗人与弟弟们天各一方。 |
B.第三句中的“仍”字表现出兄弟分隔时间之久,空间之远,写尽诗人内心的无奈。 |
C.第五、六句写春风又起,冰霜消融,物候变换中暗寓着时光流逝、老去无为的感慨。 |
D.第七、八句写云天昏暗,属远景;花萼稀疏,属近景。两句写出诗人愁情无所不在。 |
E.全诗诗意蕴藉,真挚感人,虽无一字写思念之情,却处处紧扣题中的“怀”字来写。 |
初春元美席上赠谢茂秦得关字
(明)李攀龙
风城杨柳又堪攀,谢脁西园未拟还。
客久高吟生白发,春来归梦满青山。
明时抱病风尘下,短褐论交天地间。
闻遣鹿门妻子在,只今词赋且燕关。
(注)①王世贞,字元美。这首诗是李攀龙在王世贞的宴席上写给谢茂秦的诗作。(1)简析“满”字在领联的表达效果。
(2)本诗体现了谢茂秦的哪些形象特点?
(3)作者对友人谢茂秦表达了怎样的感情?请简述。
春夜闻笛
【唐】李益
寒山吹笛唤春归,迁客相看泪满衣。
洞庭一夜无穷雁,不待天明尽北飞。
夜上受降城闻笛
【唐】李益
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小题1】下列选项中,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春夜闻笛》一诗前二句写闻笛。此时,春方至,山未青,夜犹寒,而山上有人吹笛,仿佛是那羌笛凄厉地呼唤春归大地,这正是典型的边塞诗的特点。 |
B.“洞庭一夜无穷雁,不待天明尽北飞”,相传每年秋天,大雁从北方飞到湖南衡山回雁峰栖息过冬。来年春天便飞回北方。诗人正是引用了这个传说。 |
C.《夜上受降城闻笛》一诗前两句描写了一幅边塞月夜图。烽火台下一片无垠的沙漠,在月光的映照下如同积雪的荒原。高城之外月光皎洁,如同深秋的寒霜。 |
D.“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这似雪的沙漠和如霜的月光使受降城之夜显得格外明亮和干净,让人强烈地感受到当时自然环境的美好。 |
【小题2】结合相关诗句,分析品味“洞庭一夜无穷雁,不待天明尽北飞”一联(用“前者”代称)和“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一联(用“后者”代称)在表情达意上的不同之处。
次韵和甫咏雪①
王安石
奔走风云四面来,坐看山垄玉崔嵬。
平治险秽非无德,润泽焦枯是有才。
势合便疑包地尽,功成终欲放春回。
寒乡不念丰年瑞,只忆青天万里开。
(注)①和甫,即王安礼,是王安石的六弟。他有《咏雪》一诗,这首诗便是依它的韵脚而作。此诗当作于新法推行时。【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第一句写降雪前风起云涌的景象,拟人手法写出风云的动态,渲染大雪来时阴云密布的场景。 |
B.第二句不仅写雪下得大,也写下得猛,一座座山岭,都变成了嶙峋的白玉。 |
C.颔联作者从“德”和“才”两方面对雪进行歌颂,雪可以清除污秽和滋润干涸的万物。 |
D.颈联写雪四下拢来,似乎把整个大地都包裹住了,流露出作者对雪得势时的不满情绪。 |
E.尾联写贫寒的乡人无力御寒,因而并无“瑞雪兆丰年”的喜悦之情,只急切盼望天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