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诗歌,按要求作答。

初春元美席上赠谢茂秦得关字

(明)李攀龙

风城杨柳又堪攀,谢脁西园未拟还。

客久高吟生白发,春来归梦满青山。

明时抱病风尘下,短褐论交天地间。

闻遣鹿门妻子在,只今词赋且燕关。

(注)①王世贞,字元美。这首诗是李攀龙在王世贞的宴席上写给谢茂秦的诗作。
(1)简析“满”字在领联的表达效果。
(2)本诗体现了谢茂秦的哪些形象特点?
(3)作者对友人谢茂秦表达了怎样的感情?请简述。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诗歌鉴赏 更新时间:2019-11-19 02:27:16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可 楼 记

明  高攀龙

水居一室耳,高其左偏为楼。楼可方丈,窗疏四。其南则湖山,北则田舍,东则九陆,西则九龙峙焉。楼成,高子登而望之曰:“可矣!吾于山有穆然之思焉,于水有悠然之旨焉,可以被风之爽,可以负日之暄,可以宾月之来而饯其往哉游哉,可以卒岁矣!”于是名之曰“可楼”,谓吾意之所也。

曩吾少时,慨然欲游五岳名山,思得丘壑之最奇如桃花源者,托而栖焉。北抵燕赵,南至闽粤,中逾齐鲁殷周之墟,观览所及,无足可吾意者。今乃可斯楼耶?噫,是予之惑矣。
凡人之大患,生于有所不足。意所不足,生于有所不可;无所不可焉,斯无所不足矣,斯无所不乐矣。今人极力以营其口腹,而所得止于一饱。极力以营居处,而所安止几席之地。极力以营苑囿,而止于岁时十一之游观耳,将焉用之!且天下之佳山水多矣,吾不能日也,取其可以寄吾之意而止。凡为山水者一致也,则吾之于兹楼也,可矣。虽然有所可则有所不可是犹与物为耦①也。吾将由兹忘乎可,忘乎不可,则斯楼其赘矣。
注:①耦,两人耕地,引申为匹敌、相对,指事物有正有反。
【小题1】标题中的“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在高中课本里,与本文文体相同的文言课文有:_________
【小题2】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1)哉游哉(__________)    (2)窗疏四(__________)
(3)谓吾意之所也(__________) (4)吾不能日也(__________)
【小题3】用“/”给文中划“ ”的部分断句。
【小题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用法与其它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其左偏为楼B.幽壑之潜蛟
C.可以月之来而饯其往D.深林兮层巅
【小题5】下列句子中“其”字用法和意义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则斯楼其赘矣。
A.今人极力以营其口腹B.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C.其孰能讥之乎D.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小题6】把下面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思得丘壑之最奇如桃花源者,托而栖焉。
(2)今乃可斯楼耶?噫,是予之惑矣。
【小题7】第一段介绍了“可楼”的______________
【小题8】简析第一段中划线句的表达效果。
【小题9】作者曾经“观览所及,无足可无意者”,而“今乃可斯楼”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
【小题10】简述本文写作手法与写作意图。

同类题2

文言文阅读

送宗伯乔白岩序

王守仁

大宗伯白岩乔先生将之南都,过阳明子而论学。

阳明子曰:“学贵专。”先生曰:“然。予少而好弈,食忘味,寝忘寐,目无改观,耳无改听。盖一年而诎乡之人,三年而国中莫有予当者。学贵专哉!”

阳明子曰:“学贵精。”先生曰:“然。予长而好文词,字字而求焉,句句而鸠焉。研众史,核百氏,盖始而希迹于宋、唐,终焉浸入于汉、魏。学贵精哉!”

阳明子曰:“学贵正。”先生曰:“然。予中年而好圣贤之道,弈吾悔焉,文词吾愧焉,吾无所容心矣。子以为奚若?”

阳明子曰:“可哉!学弈则谓之学学文词则谓之学学道则谓之学然而其归远也道大路也外是荆棘之蹊鲜克达矣。是故专于道,斯谓之专;精于道,斯谓之精。专于弈而不专于道,其专溺也;精于文词而不精于道,其精僻也。夫道广矣大矣,文词技能于是乎出,而以文词技能为者,去道远矣。是故非专则不能以精,非精则不能以明,非明则不能以诚。故曰‘唯精唯一’。精,精也;专,一也。精则明矣,明则诚矣,是故明精之为也,诚一之基也。一,天下之大本也;精,天下之大用也。知天地之化育,而况于文词技能之末乎?”先生曰:“然哉!予将终身焉,而悔其晚也。”

阳明子曰:“岂易哉?公卿之不讲学也久矣。昔者卫武公年九十而犹诏于国人曰:‘毋以老而弃予。’先生之年半于武公,而功可倍之也。先生其不愧于武公哉!某也敢忘国士之交警。”

(选自《四部丛书》本《王文成公全书》,有删改)

(注)①交警:以交情之深而给予忠告。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学弈则谓之学/学文词则谓之学/学道则谓之学/然而其归远也/道/大路也/外是荆棘之蹊/鲜克达矣
B.学弈则谓之学/学文词则谓之学/学道则谓之学/然而其归远也道/大路也/外是荆棘之蹊/鲜克达矣
C.学弈/则谓之学/学文词/则谓之学/学道/则谓之学/然而其归/远也/道大路也/外是荆棘之蹊/鲜克达矣
D.学弈/则谓之学/学文词/则谓之学/学道/则谓之学/然而其归/远也道/大路也外/是荆棘之蹊/鲜克达矣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大宗伯,同宗的大伯,是王守仁对乔白岩的敬称,将其视为同宗的前辈,表达内心的敬仰。
B.南都,明朝初年定都南京,永乐年间迁都北平,改北平为北京,南京作为陪都,亦被称为南都。
C.耄,古时称八十岁至九十岁的年纪,形容年老,有时引申为昏乱之义,常和“耋”组成“耄耋”一词。
D.四部,一般指中国古代图书分类名称,将群书分为甲、乙、丙、丁或经、史、子、集四类。
【小题3】下列对原文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是一篇赠序。王守仁在阐述自己为学主张的同时,也勉励朋友做学问要坚持不懈。
B.王守仁认为不管学习什么都是学习,只要真正做到“专”和“精”,“正”也就在其中了,距离“大道”也就不远了。
C.文章引用卫武公的话,意在说明研究学问就要终身学习,任何时候学习都不算晚。
D.王守仁认为为学的根本在求道,如果不明大道,只在如辞章、下棋这类技艺上用功学习,哪怕你学得再好也不能算是一个聪明且具有良知的人。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盖一年而诎乡之人,三年而国中莫有予当者。学贵专哉!
(2)先生之年半于武公,而功可倍之也。先生其不愧于武公哉!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鼻对
(明)方孝儒
方子病鼻寒,鼻窒不通。踞炉而坐,火燎其裳。裳既及膝,始觉而惊,引而视之,煜煜然红,盖裳之火者半也。于是骂鼻曰:“夫十二官各有主司,维鼻何司?别臭察微。臭之不察,何以鼻为?今火帛之臭亦烈矣,而尔顽若不知,遽俾火毒烬裳及衣。雍蔽之祸,岂不大可悲乎?”
久之,鼻忽有声,声与口同。曰:“我受命为子之鼻,今二十又二冬。兰茝椒桂,其气苾方,我闻我知,俾子佩藏。槁莸腐鲍,风腥气恶,我觉其秽,俾子避匿。子足不妄履而山不遇毒者,皆我之得职也。今子乃昧于治身,宜暖而寒,去夹就单,为风所加,外铄内郁,雍我鼻观,遂至火燎切肤,而不知其然,皆子之过也,于鼻何罪?假使服食以节,起处有常,无所败伤,宁有不闻馨香乎?且古之志士,至于耄老,犹且居不求适,维道是奋,大雪皴肌而炉不暇近,恐适意之致毒,知炎上之生灾,可不慎也?今子当始弱之时,有荼毒之祸①。方当茹冰嚼雪,块枕草坐,愁思怵迫,冻饿摧挫,犹恐不可;而乃放不加思,恣意颓惰。当祁寒时,遽自溺于火,为身计者,良已左矣。不此之责,而反诮我为何哉!夫雍蔽之祸,厥有攸自:秦亥蛊昏,赵高乃弑;隋广淫酗,而世基以肆。木不虚中虫何由萃此二主者苟以至公为嗜好以众庶为耳鼻上宣下畅无所凝滞虽有奸邪何恶之遂?顾乃偏僻猜忌,执一遗二,以莸为薰,椒兰是弃,由是祸乱交兴,宗覆社圮。今子不务自尤,而维鼻是訾。一身之理且不达,况于政治也哉!”
方子仰而嗟,俯而愧,屏火捐炉,凝神养气,既而鼻疾果愈。
(注)①荼毒之祸:丧父之祸。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而尔顽若不知    顽若:顽皮
B.今子乃昧于治身  昧:不明,不懂
C.顾乃偏僻猜忌    偏僻:偏狭
D.今子不务自尤    尤:责怪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盖裳之火者半也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B.何以鼻为    齐彭殇为妄作
C.而乃放不加思,恣意颓惰 至于鞭箠之间,乃欲引节
D.隋广淫酗,而世基以肆 臣以险衅,夙遭闵凶
【小题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方先生蹲坐在火炉边取暖,炉火火烧着了他的衣服,他却浑然不知,及至发现时,衣服已被烧掉了一半,于是它骂鼻子严重失职。
B.鼻子对方先生的责骂不以为然,在诉说自己恪尽职守后,一针见血地指出,真正有过错的人其实正是方先生自己。
C.秦二世胡亥被赵高弑杀,世基趁隋炀帝沉迷酒色放肆作恶,鼻子列举这两个例子是为了说明君主昏庸受蒙蔽,才是悲剧的根源。
D.本文用拟人的手法,借方先生与其鼻子的对话,旨在说明保养身体的重要性,如果不懂保养身体,就会危及各个器官的职能,进而酿成灾祸。
【小题4】用“/”给下面文言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木 不 虚 中 虫 何 由 萃 此 二 主 者 苟 以 至 公 为 嗜 好 以 众 庶 为 耳 鼻 上 宣 下 畅 无 所 凝 滞 虽 有 奸 邪 何 恶 之 遂
【小题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假使服食以节,起处有常,无所败伤,宁有不闻馨香乎?
(2)当祁寒时,遽自溺于火,为身计者,良已左矣。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王玄谟北伐之必败也,弗待沈庆之以老成宿将见而知之也;今从千余岁以下,由其言论风旨而观之,知其未有不败者也。文帝曰:“观玄谟所陈,令人有封狼居胥意。”坐谈而动远略之雄心,不败何待焉?

兵之所取胜者,谋也、勇也,二者尽之矣。以勇,则锋镝雨集车驰骑骤之下,一与一相当,而后勇怯见焉。以言说勇者,气之浮也,侈于口而馁于心,见敌而必奔矣。若谋,则疑可以豫筹者也。而豫筹者,进退之大纲而已。两相敌而两相谋,扼吭抵虚,声左击右,阳进阴退之术,皎然于心目者,皆不可前定以为用。唯夫呼吸之顷,或敛、或纵、或虚、或实,念有其萌芽,而机操于转眄。非凝神聚气以内营,则目而心不及动,辨起而智不能决。故善谋者,未有能言其谋者也。指天画地,度彼参此,规无穷之变于数端,而揣之于未事,则临机之束手,瞀于死生而噤无一语也,必矣。

玄谟之勇,大声疾呼之勇也。其谋,画衾扪腹之谋也。是以可于未事之先,对人主而拄笏掀髯,琅琅惊四筵之众。今亦不知其所陈者何如,一出诸口,一濡之笔,而数十万人之要领已涂郊原之草矣,况又与江、徐文墨之士相协而鸣也哉!

薛安都之攻关、陕而胜也,鲁方平谓安都曰:“卿不进,我斩卿,我不进,卿斩我。”流血凝肘而不退,兵是以胜。武陵王骏之守彭城而也,张畅谓江夏王义恭曰:“若欲弃城,下官请以颈血污公马蹄。”骏听之,誓与城存亡,城是以全。由此观之,拓拔氏岂果有不可当之势哉?勇奋于生死之交,谋决于安危之顷,武帝之所以灭慕容、俘姚泓,骂姚兴而兴不敢动,夺拓拔嗣之城以济师而嗣不敢遏,亦此而已矣。皆玄谟所引以自雄者,而心妄度之,目若见之,口遂言之,反诸中而无一虚静灵通之牖,以受情势之变,而生其心。则事与谋违,仓皇失措,晋寇以屠江、淮,不待智者而早已见之矣。

言兵者必死于兵,听言而用兵者,必丧其国。赵括之所以亡赵,景延广之所以亡晋,一也。有国家者,亟正以刑可也。但废不用,犹且著为论说以惑后世,而戕民于无已。《易》曰:“弟子舆尸。”坐而论兵者之谓也。

(王夫之《读通鉴论》)

注释:①王玄谟:南朝刘宋将领。元嘉二十七年,宋文帝刘义隆发动北伐,命王玄谟率军讨伐北魏拓拔氏。沈庆之、薛安都、武陵王刘骏等人也参与。②武帝:宋文帝之父,曾两次北伐。③弟子舆尸:形容大败之状。
【小题1】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皆不可前定以为用 恃:依赖
B.则目而心不及动   荧:明亮
C.武陵王骏之守彭城而也 固:稳固
D.不待智者而早已见之矣 灼:明白
【小题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王夫之看来,不用等老成宿将上阵,从王玄谟的言论意旨可知他没有不败的道理。
B.善于谋划的人,战前会把战争无穷的变化谋划为几种方案,临战时亦注重随机应变。
C.北伐前,王玄谟在朝中大声疾呼,语惊四座,颇具气势地与江、徐等文墨之士辩论。
D.第四段引用北伐获胜的战例与王玄谟失败的事实作对比,说明拓拔氏并非不可战胜。
【小题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以言说勇者,气之浮也,侈于口而馁于心,见敌而必奔矣。
(2)但废不用,犹且著为论说以惑后世,而戕民于无已。
【小题4】王玄谟北伐失败的原因有哪些?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