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社
杨万里
作社朝祠有足观,山农祈福更迎年。
忽然箫鼓来何处?走煞儿童最可怜。
虎头豹面时自顾,野讴市舞各争妍。
王侯将相饶尊贵,不博渠侬注一晌癫。
〔注〕渠侬:方言,他(她),他们。【小题1】从首联看,“社”是
【小题2】下列对尾联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王侯将相即使放下尊贵身份,也无法获得山农们的欢畅。 |
B.王侯将相尽管身份尊贵,但无法得到山农们那样的欢畅。 |
C.王侯将相放不下尊贵身份,不可能有山农们那样的欢畅。 |
D.王侯将相暂时放下尊贵身份,像山农那样不欢畅不罢休。 |
洛阳早春
顾况①
何地避春愁,终年忆旧游。
一家千里外,百舌②五更头。
客路偏逢雨,乡山不入楼。
故园桃李月,伊水向东流。
(注)①顾况:唐代诗人,苏州海盐人。一生官位不高,曾受人引荐入朝任著作郎,时洛阳为唐代东都。②百舌:百舌鸟,立春后鸣叫不已,是民间最常见的一种留鸟,终年生活在一个地区,不随季节
迁徙。
【小题1】这首诗的体裁是______________。【小题2】对本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愁”字奠定了全诗的基调。 |
B.颔联流露出家人不能跟随自己身边的遗憾。 |
C.颈联进一步交代“愁”因何在。 |
D.尾联“伊水东流”意味深长。 |
咏怀古迹(其三)
杜甫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小题1】诗题中的“古迹”指的是___________。【小题2】对这首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中“赴”字化静为动,为三峡雄奇的山势增添了灵动感。 |
B.诗的颔联雄浑悲凉,“朔漠”、“青冢”写尽王昭君一生的悲剧。 |
C.这首诗借王昭君的典故,表达了作者对薄命红颜的深切同情。 |
D.杜甫写昭君的孤苦悲怨,也寄托了他的身世和爱国思乡之情。 |
北斋雨后
文同
小庭幽圃绝清佳,爱此常教放吏衙。
雨后双禽来占竹,秋深一蝶下寻花。
唤人扫壁开吴画,留客临轩试越茶。
野兴渐多公事少,宛如当日在山家。
注:此诗为文同任兴元府时所作,文同,字与可,苏轼的表兄,北斋是他的书斋。【小题1】郑板桥曾说自己和文与可的画竹不一样:“文与可画竹,_____________。”
【小题2】对作品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中国古诗往往体现“诗中有画”的特征,细读宋代大画家文与可的此诗,可见一斑。 |
B.庭院小圃雨后之美景令文同陶醉,他常常忘却政务,免去下属们的工作,流连其中。 |
C.“吴”指吴道子,“扫壁”是爱惜,也表明兴致高,特别是挂壁上,细细端详品味鉴赏。 |
D.北斋雨后之美景与品茗赏画之乐趣给予人渐多“野性”,令诗人思慕出仕前的生活。 |
(甲)霁雪①
风卷寒云暮雪晴,江烟洗尽柳条轻。
檐前数片无人扫,又得书窗一夜明。
(乙)移家别湖上亭
好是春风湖上亭,柳条藤蔓系离情。
黄莺久住浑相识,欲别频啼四五声。
[注]①此诗又题《韩舍人书窗残雪》。【小题1】对两首诗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A.都是七言绝句 | B.首句都不入韵 | C.都是仄起平落 | D.都很讲究对仗 |
A.甲诗首句点明雪晴在天“暮”之时,为结句“一夜明”作了铺垫。 |
B.甲诗“无人扫”三字突出居住地的偏僻,显出韩舍人的孤独寂寞。 |
C.乙诗首句是说:春风骀荡,景色宜人,我来辞别最喜爱的湖上亭。 |
D.乙诗“啼”字既指黄莺的啼叫,也容易使人联想离人伤心的啼哭。 |
宿 雨
王安石
绿搅寒芜出,红争暖树归。
鱼吹塘水动,雁拂塞垣飞。
宿雨惊沙尽,晴云昼漏稀。
却愁春梦短,灯火著征衣。
注释:芜:指杂草。【小题1】王安石,字 ,号半山。封荆国公,后人称王荆公。
【小题2】下列对这篇作品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诗表达了诗人看见沿途奇异美景的新奇与喜悦。 |
B.颔联的“塞垣”二字告诉我们这是一次边塞之行。 |
C.颈联写夜雨洗去沙尘,天空晴朗而滴漏之声渐稀。 |
D.尾联两句写诗人为赶路而天不亮就起来穿上征衣。 |
春泛若耶溪① 綦毋潜
幽意无断绝,此去随所偶。
晚风吹行舟,花路入溪口。
际夜转西壑,隔山望南斗②。
潭烟飞溶溶,林月低向后。
生事且弥漫,愿为持竿叟。
[注] ①若耶溪,相传为西施浣纱处,靠近今富春江处。作者綦(qí)毋潜,江西赣州人,其诗喜写山林。②南斗:指天空中的南天斗宿。【小题1】“持竿叟”暗含了________( 填入人名)富春江隐居垂钓的典故。
【小题2】对本诗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此诗为五言古体诗,开篇“幽意无断绝”中“幽意”二字透出全诗主旨。 |
B.诗句“潭烟飞溶溶”写出水潭边云雾弥漫、炊烟袅袅的清幽宁静。 |
C.此诗表明作者热爱若耶溪的山水,追慕肆意不羁的人生态度。 |
D.全诗风格清幽激越,语言清新自然,浑然天成,体现出一种兴味深长的意境。 |
雁门胡人歌
崔颢
高山代郡①东接燕,雁门胡人家近边。
解放胡鹰逐塞鸟,能将代马②猎秋田,
山头野火寒多烧,雨里孤峰湿作烟。
闻道辽西无斗战,时时醉向酒家眠。
(注)①代郡:这里指雁门。②代马:骏马的名称,产于古代漠北。【小题1】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不仅交代了雁门郡内山势的高峻,还写出了雁门胡人居住地与燕国相接,靠近边地的位置特点。 |
B.作者在诗中既写出了边地民族飞鹰走马、游猎塞上的独特生活场景,又写出了他们好酒安时的生活习惯。 |
C.颈联有版本作“雾里”,比“雨里”更能表现边地百姓误将“野火”和“峰烟”当作烽火而时时紧张的心理。 |
D.颔联生动摹写了雁门胡人的日常生活状态,形象再现了边地少数民族好勇尚武,粗犷豪迈的精神面貌。 |
京口闲居寄两都友人
【晚唐】许浑
吴门烟月昔同游,枫叶芦花并客舟。
聚散有期云北去,浮沉无计水东流。
一樽酒尽青山暮,千里书回碧树秋。
何处相思不相见,凤城宫阙楚江楼①。
注:①凤城,指都城。楚江,长江中下游的别称。
【小题1】标题中的“京口”在今天的( )
A.无锡 |
B.镇江 |
C.南京 |
D.苏州 |
A.“北去”“东流”暗切友人和自己的所在地点。 |
B.“聚散”偏重“散”,浮云漂泊寓意游子思归。 |
C.“浮沉”偏重“沉”,大江东流暗示岁月流逝。 |
D.此联融自然景物和人生感慨于一体,公正精炼。 |
宿王昌龄隐居①
常建
清溪深不测, 隐处唯孤云②。松际露微月, 清光犹为君。
茅亭宿花影, 药院滋苔纹。余亦谢时去, 西山鸾鹤群。
注释:①王昌龄:常建的好友,常建写此诗时王昌龄实际上已登仕途,不再隐居。②云:白云。齐梁隐士陶弘景对齐高帝说:“山中何所有?岭上多白云。只可自怡悦,不堪持赠君。”因而山中白云便沿为隐者居处的标志,清高风度的象征。【小题1】从题材上说,这是一首_____________诗。这首诗的诗眼是________ 。
【小题2】对这首诗中语句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清溪深不测”并非指水的深度,而是说清溪水流入石门山深处,见不到头。 |
B.“茅亭宿花影”中的“宿”是指“夜宿”,紧扣前面的“茅亭”意思是说“夜宿于茅亭”。 |
C.“谢时”是说辞去世俗之累。 |
D.“犹为君”中“君”指王昌龄,这既暗示王昌龄不在,更表现隐逸生活的清高情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