溪亭
林景熙
清秋有馀思,日暮尚溪亭。
高树月初白,微风酒半醒。
独行穿落叶,闲坐数流萤。
何处渔歌起?孤灯隔远汀。
【小题1】诗人运用了哪些反映时间变化的意象来表现其情感?【小题2】请结合全诗,评析第三联中“穿”,“数”二字的艺术效果。
田家行
(唐)王建
男声欣欣女颜悦,人家不怨言语别。
五月虽热麦风清,檐头索索缲车鸣。
野蚕作茧人不取,叶间扑扑秋蛾生。
麦收上场绢在轴,的知输得官家足。
不望入口复上身,且免向城卖黄犊。
回家衣食无厚薄,不见县门身即乐。
【小题1】选出与所给作品体裁相同的一项( )A.《蝶恋花》(柳永) |
B.《古诗为焦仲卿妻作》(《玉台新咏》) |
C.《月夜》(杜甫) |
D.《天净沙•秋思》(马致远) |
A.首句用互文手法,男女音容都显出喜乐自得的样子。 |
B.诗中用叠词“索索”,写出了一派丰收的忙碌场景。 |
C.诗中“卖黄犊”一句是以典型事件来突出喜悦心情。 |
D.本诗由欢乐转到苦乐,文势跌宕又增强了鞭挞的深度。 |
观李固请司马弟山水图①(①(其二)
杜甫
方丈浑连水,天台总映云。
人间长见画,老去恨空闻。
范蠡舟偏小,王乔鹤不群。
此生随万物,何路出尘氛。
(注释]①杜甫友人李固的弟弟擅画山水,曾任司马官职,故杜甫称其为“司马弟”。【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用浪漫笔法写出令人神往的美景:海上仙山,山水相连,天台云烟,半隐半现。 |
B.颔联写到画卷很美,但诗人认为自己年岁已老,不能亲身目睹实景,很是遗憾。 |
C.前四句分用“浑”“总”“长”“恨”四个修饰性词语,传达出观画的微妙感受。 |
D.诗作采用虚实相间的笔法,以画中之景,引诗人之情,意境开阔,文笔回荡,令人浮想联翩。 |
酬王处士九日见怀之作
顾炎武①
是日惊秋老,相望各一涯。离怀销浊酒,愁眼见黄花。
天地存肝胆,江山阅鬓华。多蒙千里讯,逐客已无家。
注释:①顾炎武,明清之际著名学者、诗人。明末,投身反宦官、权贵斗争。清兵南下,参加人民抗清起义。入清后,多次拒绝清廷征召,流亡北方,考察山川形势,志存恢复。【小题1】下列对诗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是日惊秋老:是无情的日月送来秋天,催人衰老,令人震惊。 |
B.相望各一涯:天各一方,遥相瞩望。 |
C.离怀销浊酒:离别的情怀只能借浊酒来排遣。 |
D.逐客已无家:亡国之人,已无家可言。 |
【小题3】一般认为顾炎武的诗风接近杜甫。请指出顾炎武这首诗的风格特征,并作简要分析。
送东莱学士无竞①
陈子昂
宝剑千金买,平生未许人。
怀②君万里别,持赠结交亲。
孤松宜晚岁,众木爱芳春。
已矣将何道,无令白首③新。
[注]①无竞:王无竞,东莱人,性格刚烈耿直,仕途坎坷。此诗作于陈子昂为王竞送行之时。②怀:想到,想念。③白首:亦作“白发”。【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宝剑是建功立业的象征,诗人把其送给远行的友人,表现了对朋友的鼓励与期望。 |
B.诗歌借宝剑侧面赞扬了王无竞的才志和品格,送剑则表明诗人与他是志趣相投的知己。 |
C.诗歌结尾写友人遭遇的不公待遇虽已成事实,但是不可虚度年华,让头上徒添白发。 |
D.该诗属于赠别诗,赠物与赠言相辅相成,在对友人的勉励中,也直接表现出诗人的愤慨。 |
过沙沟店
王挥
高柳长涂送客吟,暗惊时序变鸣禽。
清风破暑连三日,好雨依时抵万金。
远岭抱枝围野色,行云随马弄轻阴。
摇鞭喜入肥城①界,桑拓阴浓麦浪深。
〔注〕①肥城,地名、在山东【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诗人信马摇鞭,欣赏高柳长途,听闻鸟儿在柳枝间鸣叫,“惊”字表现了诗人的内心喜悦。 |
B.诗人骑马穿行乡间,赏乡间的景象,从“清风破暑”可推知,诗人写的是秋初时节的景象。 |
C.领联用典,化用杜甫“好雨知时节”“家书抵万金”诗句,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喜爱之情。 |
D.桑拓即桑木与拓木,代指农桑之事。诗人沿途所见多是农家景象,说明诗人关注民间的疾苦。 |
礼部贡院阅进士就试 欧阳修
紫案焚香暖吹轻,广庭清晓席群英。
无哗战士衔枚勇,下笔春蚕食叶声。
乡里献贤先德行,朝廷列爵待公卿。
自惭衰病心神耗,赖有群公鉴裁精。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诗的第一句写出了考场肃穆而又怡人的环境,衬托出作者的喜悦心情。 |
B.第三句重点在表现考生们摩拳擦掌、争先恐后,所以把他们比作战士。 |
C.参加礼部考试的考生都由各地选送而来,道德品行是选送的首要依据。 |
D.朝廷对考生寄予了殷切的期望,希望他们能够成长为国家的栋梁之才。 |
E.作者承认自己体弱多病的事实,表示选才工作只能依靠其他考官来完成。 |
寄陈伯玑①金陵
(清)王士祯
东风作意吹杨柳,绿到芜城②第几桥?
欲折一枝寄相忆,隔江残笛雨潇潇。
(注释)①陈伯玑:王士祯的朋友,客居金陵。②芜城:指扬州,时诗人任扬州推官。【小题1】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金陵”即南京,处在长江南岸。 |
B.从体裁看,这是一首七言绝句。 |
C.从题材看,这是一首送别之诗。 |
D.这首诗中“桥”与“潇”两字押韵。 |
五洲①夜发
(陈)阴铿
夜江雾里阔,新月迥中明。
溜船②惟识火,惊凫但听声。
劳者时歌榜③,愁人数问更。
(注)①五洲:地名,在今湖北省浠水县西大江中。②溜船:顺流而下的船。③榜:船桨。【小题1】从体裁上看,本作品属于( )
A.五绝 | B.小令 | C.五古 | D.诗余 |
A.作品写了作者晚上从五洲出发后沿途所见的景物。 |
B.作品描写了江上雾气弥漫、新月高挂天穹的景象。 |
C.结尾写船夫不时唱起忧伤的船歌,使人难以入眠。 |
D.作品写景状物,由远及近,由景至人,以人作结。 |
苔
袁枚
其一
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
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
其二
各有心情在,随渠爱暖凉。
青苔问红叶,何物是斜阳。
[注]袁枚,清朝乾嘉时期代表诗人、散文家:晚年自号仓山居士、随园主人、随园老人。
【小题1】下列对这两首诗歌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白日不到处”点明了青苔的生长环境,这是一个不利于生命成长的地方。 |
B.“青春恰自来”是说人的成长是自然的过程,耐心等待,青春自然会绽放。 |
C.“也学牡丹开”运用比拟手法,表现出苔花虽小,却勇于绽放自己的精神。 |
D.“随渠爱暖凉”描写了青苔长在水渠边,既喜欢温暖,也喜欢阴凉的习性。 |
【小题2】第二首诗表达了怎样的人生感悟?请简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