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送李侍御赴安西
高适
行子对飞蓬,金鞭指铁骢。
功名万里外,心事一杯中。
虏障燕支北,秦城太白东
离魂莫惆怅,看取宝刀雄!
(注)①虏障:指防御工事。②燕支:山名,这里代指安西。③太白东:指秦岭太白峰以东的长安。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第二句以“金”“铁”饰“鞭”“骢”,平添力度,“行子”意气昂扬的英姿如在眼前。
B.颔联紧承送别。“万里外”展现出巨大的空间,“一杯中”回到别筵,极富开阖之力。
C.颈联对比,连用地名尽显意境之广阔,使人联想到安西与长安万里之遥,归乡无望。
D.末句以看宝刀的动作,表现豪壮气概,鼓励友人昂扬奋发地踏上征途,尽扫愁绪。
【小题2】此诗作为边塞诗,有哪些典型特征?请结合具体内容试做说明。
当前题号:1 | 题型:诗歌鉴赏 | 难度:0.99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马诗

李贺

(其一)

龙脊贴连钱,银蹄白踏烟。

无人织锦韂,谁为铸金鞭?

(其十二)

批竹初攒耳,桃花未上身。

他时须搅阵,牵去借将军。

[注]①韂(chàn):也叫障泥,垂覆在马腹两侧以遮挡泥土的布帘。②批竹:削竹,骏马耳小而促,如批竹状。

【小题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马背上的图案像连着的铜钱,银蹄奔驰如踏着云烟,写出骏马身形不凡,动作矫健。
B.小马还未长成,耳朵已看得出形状,所以用“初”,毛色还没有全显,所以用“未”。
C.以“龙”写马,点明此马非同寻常;向将军荐马却用“借”字,表达出爱惜之意。
D.两首诗以马喻人,这种写法和韩愈的“雪拥蓝关马不前”相同,诗歌中较为常见。
【小题2】两首《马诗》所抒发的情感有什么不同?请简要分析。
当前题号:2 | 题型:诗歌鉴赏 | 难度:0.99
阅读下面苏轼的两首诗,回答下列小题。

被酒独行,遍至子云、威、徽、先觉四黎之舍①

苏轼

(其一)

半醒半醉问诸黎,竹刺藤梢步步迷。

但寻牛矢觅归路②,家在牛栏西复西。

(其二)

总角黎家三小童③,口吹葱叶送迎翁④。

莫作天涯万里意,溪边自有舞雩风

注:①这两首诗写于诗人被贬海南儋州之时。②牛矢:牛屎。③总角:指童年。④口吹葱叶:一种儿童游戏。

【小题1】“溪边自有舞雩风”一句所用典故出自《 》一书。
【小题2】对两首诗理解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其一)“半醒半醉”一语,寄寓了诗人对自己被贬蛮荒之地遭遇的不满。
B.(其一)以“牛矢”入诗,极为大胆,化俗为雅,写出了一种生活情趣。
C.(其二)“口吹葱叶迎送翁”的描绘,写出了儿童的天真可爱、活泼有趣。
D.两首诗都表现出诗人与当地人打成一片,并建立了真挚深厚朴实的感情。
【小题3】请结合作者的思想和诗歌内容,分析(其二)画线句部分表现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态度。
当前题号:3 | 题型:诗歌鉴赏 | 难度:0.99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送赵都督赴代州得青字①

王维

天官动将星②,汉地柳条青。万里鸣刁斗,三军出井陉。

忘身辞凤阙,报国取龙庭③。岂学书生辈,窗间老一经。

(注)①得青字:古人相约赋诗,规定一些字为韵,各人分拈韵字,依韵而赋,“得青字”即拈得青字韵。②天官:天上的星官。将星:古人认为中央的大星是天的大将,外边的小星是吏士;大将星摇晃是战争的预兆,大将星出而小星不同出,是出兵的预兆。③龙庭:原指匈奴单于祭天的地方。这里借指敌虏。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紧扣题目,“天官”“将星”点明了人物身份和事件缘起,“柳条青”则表明了季节特征和特定场景,可谓言简意赅。
B.颔联承接首联,描写生动,仿佛可看到赵都督率领大军行进的情形,其中“鸣”字写出了威势,“出”字点明了此次进军的方位路线。
C.尾联以“岂学”二字表达了强烈的感情,有凄楚之情,是愤激之语,是写赵都督,更是写自己,表达了改变自身现状的想法。
D.这首诗与王维以往淡远、自然、脱俗的风格不同,呈现笔力雄大、意气风发、昂扬向上的格调。
【小题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哪些思想情感?请简要分析。
当前题号:4 | 题型:诗歌鉴赏 | 难度:0.99
阅读下面这两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游山西村

(宋)陆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社日

(唐)王驾

鹅湖山下稻粱肥,豚栅鸡栖半掩扉。

桑柘影斜村社散,家家扶得醉人归。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陆诗首联两句是说农家酒味虽薄,而待客情意却十分深厚。一个“足”字,表达了农家款客尽其所有的盛情。
B.陆诗“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这是全诗的总结,也是漫游山村心情的表述。
C.陆游写此诗正罢官闲居在家。诗人对诈伪的官场心灰意冷,只想在家乡安度晚年,忘掉朝廷国事。
D.陆诗以游村贯穿,并把秀丽的山村自然风光与淳朴的村民习俗和谐地统一在完整的画面上,构成了优美的意境。
【小题2】两首诗都写了“社日”这古老的乡土风俗,但在描写手法上却有明显的不同。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当前题号:5 | 题型:诗歌鉴赏 | 难度:0.99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退居漫题七首

司空图

(其一)

花缺伤难缀,莺喧奈细听。

惜春春已晚,珍重草青青。

(其三)

燕语曾来客,花催欲别人。

莫愁春已过,看着又新春。

[注]司空图曾亲身经历黄巢起义的动荡,深感唐王朝国势衰危,于是过了归隐生活。
【小题1】下列对诗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首诗第一句情景交融,写诗人观花瓣残缺难以连缀而感伤。
B.第一首诗第二句写诗人听黄莺喧鸣之声不绝于耳,感到很无奈。
C.“惜春”既有诗人对春之留恋,又有韶华已逝而自伤,意蕴丰富。
D.第三首结句“莫愁”有着蜂回路转的情趣,使人看到希望和信心。
【小题2】简析两首诗表达情感的共同点。
当前题号:6 | 题型:诗歌鉴赏 | 难度:0.99
阅读下面这两首诗,完成小题。

咏怀古迹(其五)

唐·杜甫

诸葛大名垂宇宙,宗臣遗像肃清高。三分割据纡筹策,万古云霄一羽毛。

伯仲之间见伊吕,指挥若定失萧曹。运移汉祚难恢复,志决身歼军务劳。

八阵图唐·杜甫

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

【小题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诸葛”句将时间、空间共说,给人以“名满寰宇,万世不朽”的具体形象之感;“宗臣”句则扣题,写进入祠堂,瞻望遗像。
B.前诗“伯仲”两句盛赞诸葛亮的人品与伊尹、吕尚不相上下,但可惜在指挥若定方面不及萧何、曹参。
C.《八阵图》前两句对仗,以全局性的业绩对军事上的贡献,精巧工整,自然妥帖。
D.前诗将诸葛亮的失败归结于汉朝气数己尽,后诗则惋惜诸葛亮吞吴失计。
E.两首诗均将怀古和述怀融为一体,浑然不分,给人一种此恨绵绵、余意不尽的感觉。
【小题2】《咏怀古迹(其五)》的颔联用词精微、议论高妙,请赏析这一联的精妙之处。
当前题号:7 | 题型:诗歌鉴赏 | 难度:0.99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八月七日初入赣过惶恐滩

苏轼

七千里外二毛人,十八滩头一叶身。

山忆喜欢劳远梦,地名惶恐泣孤臣。

长风送客添帆腹,积雨浮舟减石鳞

便合与官充水手,此生何止略知津

注:①这首诗是作者遭贬赴惠州途中路经惶恐滩时所作。据《万安县志》载“赣州二百里至岑县,又一百里至万安,其间有滩十八……滩水湍急,惟黄公为最甚。”南方人读“黄公”如“惶恐”,因被称作惶恐滩。②喜欢:地名,在大散关上。这里代指故乡山水。③石鳞:水在石上流,其波如鱼鳞。④典出《论语》,孔子曾问路于隐士长沮、桀溺,二人因不同意孔子的救世主张,故意不做正面回答,只说:“你是知道渡口的,何必问我们呢?”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七千里”极力渲染被贬之遥,“二毛”指头发黑白相杂的老人,说明诗人已至暮年。“一叶身”形象地表现诗人飘零的现状。
B.把“黄公滩”叫做“惶恐滩”,虽是口音之误,却能涉及身世国事,颇有意趣,所以为后人认可并应用。如文天祥诗中就有“惶恐滩头说惶恐”。
C.颈联中“帆腹”是说船帆受风,如大腹鼓起。这一联写舟行所见所感,整首诗的格调也随之变化,由雄放转为凄苦。
D.尾联中“便合”意即“正应当”,“知津”反用孔子的典故,表现了诗人面对人生劫难时,顽强的意志和达观的态度。
【小题2】诗人在这首诗中寄寓的情感复杂多变,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当前题号:8 | 题型:诗歌鉴赏 | 难度:0.99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各题。

东溪

梅尧臣

行到东溪看水时,坐临孤屿发船迟。

野凫眠岸有闲意,老树着花无丑枝。

短短蒲茸齐似剪,平平沙石净于筛。

情虽不厌住不得,薄暮归来车马疲。

注:梅尧臣(1002-1060),此诗作于1055年。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______
A.尾联写作者虽然不厌烦东溪之景,但归来后筋疲力尽,委婉含蓄的表现了心中难以排遣的愁情。
B.第三句作者写景,抓住了物象----凫,读者由此物象的描写可品出作者的情怀。
C.第四句写岸旁老树着花,此亦常见之景。“老”与“丑”往往相连,但作者说它“无丑枝”,构思新颖。
D.二、三两联,意新语工,景物描写形象生动,蕴含着浓郁的情趣。
【小题2】请概括并分析本诗所蕴含的情感。
当前题号:9 | 题型:诗歌鉴赏 | 难度:0.99

秋 思

陆游

利欲驱人万火牛,江湖浪迹一沙鸥。

日长似岁闲方觉,事大如天醉亦休。

砧杵敲残深巷月,井梧摇落故园秋。

欲舒老眼无高处,安得元龙百尺楼。

注:本诗写于嘉泰三年,这年陆游七十九岁,居住在山阴故乡。
【小题1】请从景与情的角度谈谈你对颈联的理解。
【小题2】尾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试简要概括。
当前题号:10 | 题型:诗歌鉴赏 | 难度:0.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