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这两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游山西村

(宋)陆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社日

(唐)王驾

鹅湖山下稻粱肥,豚栅鸡栖半掩扉。

桑柘影斜村社散,家家扶得醉人归。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陆诗首联两句是说农家酒味虽薄,而待客情意却十分深厚。一个“足”字,表达了农家款客尽其所有的盛情。
B.陆诗“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这是全诗的总结,也是漫游山村心情的表述。
C.陆游写此诗正罢官闲居在家。诗人对诈伪的官场心灰意冷,只想在家乡安度晚年,忘掉朝廷国事。
D.陆诗以游村贯穿,并把秀丽的山村自然风光与淳朴的村民习俗和谐地统一在完整的画面上,构成了优美的意境。
【小题2】两首诗都写了“社日”这古老的乡土风俗,但在描写手法上却有明显的不同。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诗歌鉴赏 更新时间:2019-10-17 07:12:33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枕上作
陆游
萧萧白发卧扁舟,死尽中朝旧辈流。万里关河孤枕梦,五更风雨四山秋。
郑虔自笑穷耽酒,李广何妨老不侯。犹有少年风味在,吴笺着句写清愁。
注:①这首诗写于宋宁宗庆元六年(1200),此时陆游被罢官回山阴家居十几年,已是七十六岁的高龄。
②郑虔,文才很高,诗、书、画曾被唐玄宗赞为“三绝”,但生活贫困而嗜酒。
③吴笺:吴地所产之笺纸,常指书信。
【小题1】下列关于这首诗的分析与理解,不合理的两项是
A.诗人的山阴故居,乃水乡泽国,家中备有小船,他卧于舟中,想起在朝为官的旧友都已作古,不禁心 生感慨。
B.额联写秋风秋雨声惊醒了诗人的美梦,把他从梦寐以求的万里关河之境拉回到束手无为的咫尺小舟之中。
C.颈联写诗人梦醒后叹息郑虔有才却生活困顿,李广功高却难以封侯,表达怀才不遇、功业难成的愤慨 之情。
D.尾联诗人笔锋一转,回忆少年时代自由自在,不识人间愁苦滋味,只在精美的信笺上写些多愁善感的 词句。
E. 全诗结构严谨,首联中之“卧扁舟”,对上而言,紧承诗题《枕上作》之“枕上”,对下而言,开启“孤枕梦”的出现。
【小题2】诗人罢官还乡,其情感异常复杂,诗人在诗中表达了哪些情感?请结合相关诗句分析。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二日早,行未二十里,忽风云腾涌,急系缆。俄复开霁,遂行泛彭蠡口,四望无际,乃知太白“开帆入天镜”之句为妙。始见庐山及大孤。大孤状类西梁,虽不可拟小姑之秀丽,然小孤之旁,颇有沙洲葭苇,大孤则四际渺弥皆大江,望之如浮水面,亦一奇也。江自湖口分一支为南江,盖江西路也。江水浑浊,每汲用,皆以杏仁澄之,过夕乃可饮。南江则极清澈,合处如引绳,不相乱。晚抵江州。州治德化县,即唐之浔阳县,柴桑、栗里,皆其地也;南唐为奉化军节度,今为定江军。岸土赤而壁立,东坡先生所谓“舟人岸如赪”者也。泊湓浦,水亦甚清,不与江水乱。自七月二十六日至是,首尾才六日,其间一日阻风不行,实以四日半溯流行七百里云。

【小题1】作者写大孤山主要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
【小题2】以下各组句子中,分别表明小孤山“峭拔秀丽”和大孤山“望之如浮水面”的一组是(  )
A.碧峰巉然孤起,上干云霄   大孤状类西梁
B.冬夏晴雨,姿态万变 岸土赤而壁立
C.自当高出金山之上矣 大孤则四际渺弥皆大江
D.碧峰巉然孤起,上干云霄   大孤则四际渺弥皆大江
【小题3】将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江水浑浊,每汲用,皆以杏仁澄之,过夕乃可饮。
(2)岸土赤而壁立,东坡先生所谓“舟人指点岸如赪”者也。

同类题5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真珠帘·山村水馆参差路
【宋】陆游
山村水馆参差路。感羁游,正似残春风絮。掠地穿帘,知是竟归何处?镜里新霜空自悯,问几时、鸾台整署。迟暮,谩凭高怀远,书空独语,
自古儒冠多误。悔当年、早不扁舟归去。醉下白苹洲,看夕阳鸥鹭。菰菜鲈鱼都弃了,只换得、青衫尘土。休顾。早收身江上,一蓑烟雨。
【注】①本词选自《放翁词编年笺注》(增订本)。②鸾台:措指朝廷高级政务机构。鳌署:指翰林学士院。③书空:用手指在空中虚划字形,典出《晋书·殷浩传》:“浩虽被黜放,口无怨言,夷神委命,谈咏不辍,虽家人不见其有流放之戚,但终日书空,作‘咄咄怪事’四字而已。”
【小题1】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A.词人善用比喻,上片中以“残春风絮”自喻,以“镜里新霜”喻白发,都很巧妙。
B.考察“书空独语”中“书空”一词的,我们可以推知此词作于作者贬谪期间。
C.“早不扁舟归去”中“扁舟归去”与“明朝散发弄扁舟”中“弄扁舟”都指退隐。
D.下片划线句是说词人为报效国家抛弃了富贵安逸生活,却只做了四处奔波的小官。
E. 化用前人词句是本词的特色,如“一蓑烟雨”就来自苏轼词“一蓑烟雨任平生”。
【小题2】本词主要抒发了哪些情感?请结合具体词句简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