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古诗,完成后面各题。

送韩十四江东觐省①

杜甫

兵戈不见老莱衣②,叹息人间万事非。

我已无家寻弟妹,君今何处访庭闱?

黄牛峡③静滩声转,白马江④寒树影稀。

此别应须各努力,故乡犹恐未同归。

注:①韩十四:名不详,十四是指他的排行。②老莱衣:传说春秋时代楚国隐士,七十岁还常常穿上彩衣,模仿儿童,欢娱他的双亲。③黄牛峡:长江峡名,在今湖北宜昌西。韩十四去江东探亲要经过此地。④白马江:在蜀州(治所在今四川崇庆)东北十里处,当时诗人寓居于此。
【小题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首联苍劲中蕴藏一股郁抑之气,暗扣题目,交代背景,揭示战争把天伦之乐、甚至人间万事都破坏的现实。
B.颔联写自己与朋友的经历,前后形成流水对,用自己的经历引出对方的遭遇,宾主分明,寄寓遥深,一气流贯。
C.颈联虚实结合,实写黄牛峡水声回响不绝,虚写稀疏的树影在白马江边掩映摇曳,秋意更深,景象更觉怅然。
D.尾联“此别”总括前面离别的情景,“各”字收束全诗,“犹恐”二字与“叹息人间万事非”前后呼应,意味深长。
E.本诗是一首送别诗,但不像一般送别诗那样凄凄惨惨戚戚,诗人用笔苍劲,伸缩自如,感情激昂,可谓送别诗中的上乘之作。
【小题2】全诗表达了诗人哪些情感?请结合诗句分析。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诗歌鉴赏 更新时间:2019-05-17 08:05:58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曲江陪郑八丈南史饮
杜甫
雀啄江头黄柳花,䴔鶄鸂鶒满晴沙。
自知白发非春事,且尽芳樽恋物华。
近侍即今难浪迹,此身那得更无家。
丈人才力犹强健,岂傍青门学种瓜
(注)①此诗作于乾元元年春,时杜甫在左拾遗任上。郑八丈,朝廷史官。南史是春秋时齐国的史官,以不畏强权、直书史实而著称,杜甫称郑八丈为南史,是对他的认可。②䴔鶄(jiāojīng):水鸟。鸂鶒(xī chī):水鸟。③近侍,即左拾遗。④才力,一作“文力”。⑤汉朝初年,故秦东陵侯邵平,秦亡后沦为布衣。贫,种瓜于长安东门,其门青色,故称青门。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分析和鉴赏,不恰当的两项是
A.首联写江边黄柳花开、雀儿啄食、水鸟曝沙的清新之景,展现江边动人的春色。
B.颔联抒发诗人自叹人生迟暮之悲和及时行乐、借酒消愁的豁达,含蓄而委婉。
C.“近侍即今难浪迹”一句写诗人居官左拾遗而难得浪迹江湖,处境进退两难。
D.“此身那得更无家”意谓诗人为了国家而无暇顾及自己的小家,显示了献身精神。
E. 本诗首联写春景,颔联写陪郑,颈联自叙,尾联又提到郑,起承转合,层次分明。
【小题2】尾联“丈人才力犹强健,岂傍青门学种瓜”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表达了什么思想感情?请简要赏析。

同类题2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曲江二首(其一)
杜甫
一片花飞减却春, 风飘万点正愁人。
且看欲尽花经眼,莫厌伤多酒入唇。
江上小堂巢翡翠,苑边高冢卧麒麟。
细推物理须行乐,何用浮名绊此身。
注:这首诗作于唐肃宗乾元元年,唐军暂时击退叛军收复长安后。杜甫时任左拾遗,因屡次谏言被皇帝疏远冷落,濒遭贬官。曲江:唐朝时候是游赏胜地。经眼:从眼前经过。翡翠:翡翠鸟。麒麟:石麒麟墓饰。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歌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恰当的两项是(  )
A.首联从花瓣飘飞的景象落笔,描绘出“风飘万点”的暮春图景,“落花时节”所牵动的不仅是诗人的伤春之愁,而且有对国家大难未靖、自己忠而见弃的哀愁。
B.“一片花飞减却春”表现出诗人非同寻常的敏锐感觉,美好事物的一点点缺憾都引起诗人的惆怅,“一片花飞”与成语“一叶知秋”异曲同工,堪称锤炼语言的典范。
C.颔联写趁花还未落尽,赶快欣赏,不怕酒多会伤身,开怀畅饮。句中的“且看”是只管看之意,“莫厌”是不推辞之意,这两句表达了诗人珍惜春光,尽情行乐的愿望。
D.颔联两句不但形象丰富,对仗工整,而且“且”“莫”“欲”等虚字的大量运用更利于传达丰富的意蕴和幽微的情绪,展现了格律与灵活辩证统一的艺术成就。
E. 颈联与刘禹锡的两句诗“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的内容和手法相同,都是以小见大,在荒凉破败之景中寄寓了作者慨叹盛衰兴亡、物是人非的伤感。
【小题2】尾联中的“物理”指事物变化的规律。诗中作者“细推”的有哪些“物理”?体现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