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张舍人之江东
李白
张翰江东去,正值秋风时。
天清一雁远,海阔孤帆迟。
白日行欲暮,沧波杳难期。
吴洲如见月,千里幸相思。
送严士元①
刘长卿
春风倚棹阖闾城②,水国春寒阴复晴。
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
日斜江上孤帆影,草绿湖南万里晴。
君去若逢相识问,青袍③今已误儒生。
[注]①严士元,吴(今江苏苏州)人,曾官员外郎。②阖闾城,苏州城。③青袍,贞观四年规定,八品九品官员的官服是青色的。【小题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送张舍人之江东》一诗,诗人善用婉曲,表面写日暮,实际写心寒;表面写江水,实际写相思。两者皆为双关意义。 |
B.《送严士元》一诗中,前两句是写在这春风乍起的日子,船停泊在苏州城外,水国的天气带着初春的寒意,忽阴忽晴。 |
C.《送严士元》中诗人调动了各种感官,使得景物富有层次感。既从视觉,又从听觉方面描写景物。 |
D.两首诗都善于借景抒情,“江水”“沧波”“明月”“细雨”“闲花”“斜日”“绿草”等构成送别友人时所见的自然景色,其间融入诗人的深情厚谊。 |
曲江春望怀江南故人
赵嘏
杜若洲边人未归,水寒烟暖想柴扉。
故园何处风吹柳,新雁南来雪满衣。
目极思随原草遍,浪高书到海门稀。
此时愁望情多少,万里春流绕钓矶。
[注]①赵嘏,字承佑,楚州山阳(今江苏淮安)人,唐代诗人。②杜若,香草名。③海门,河流入海之处。④钓矶,钓鱼时坐的岩石。【小题1】下列对诗歌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作者首联写“人未归”“想柴扉”,紧承题目“怀”字,足见其虽身处曲江之畔,但思念江南故乡的心情。 |
B.“水寒”“烟暖”等意象点明早春时节,写出作者眼中所望之春景,为后三联表达感情烘托了气氛。 |
C.颈联作者极目远眺,思念之情随离离原草更显渺远,风浪阻隔使投递之信也愈显稀少。 |
D.尾联诗人发问愁情不知多少,转而以万里春江的宏阔气势消解愁苦,以此收束,提升了诗歌的格调。 |
自江陵沿流道中① 刘禹锡
三千三百西江水,自古如今要路津。月夜歌谣有渔父,风天气色属商人。
沙村好处多逢寺,山叶红时觉胜春。行到南朝征战地,古来名将尽为神。
(注)①唐穆宗长庆四年,诗人自夔州刺史调任和州刺史,这首诗便是他赴任途中,行至江陵所作。【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作开篇富有民歌风味,提出江陵地理位置重要,为下文所叙人事埋下伏笔。 |
B.诗人看来,人们都专注于自己之事,渔父月下放歌打渔、商人关注天气变化。 |
C.枫叶放红时,秋光胜春光,与其诗“我言秋日胜春朝”表达了相似之意。 |
D.本诗先叙写人事,后细摹景物,语言表达质朴明易,结构布局井然有序。 |
早雁
杜牧①
金河秋半虏弦开,云外惊飞四散哀。
仙掌②月明孤影过,长门③灯暗数声来。
须知胡骑纷纷在,岂逐春风一一回?
莫厌潇湘少人处,水多菰米岸莓苔④。
[注]①唐武宗会昌二年(842年)八月,北方回鹘族南侵,引起边民纷纷逃亡。杜牧时任黄州(今湖北黄冈)刺史。②仙掌:指长安建章宫内铜铸仙人举掌托起承露盘。③长门:汉宫殿名。④菰米、莓苔都是雁的食物。【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写诗人想象鸿雁遭射四散的情景。“虏弦开”运用借代手法,用胡骑挽弓射猎代指其发动军事骚扰活动。 |
B.颔联承首联写孤雁飞经都城长安上空的情景。“孤影过”“数声来”,一绘影,一写声,都与上联“惊飞四散”相应,突显孤雁之失群离散,形单影只。 |
C.颈联写诗人由征雁南飞遥想到它们的北归。大雁还在南征的途中,诗人却已想到它们的北返;正在哀怜它的惊飞离散,却已想到它们异日的无家可归。 |
D.这首诗中的“早雁”与杜牧《赤壁》中的“折戟”一样,都是触发作者思绪的意象,但这首诗婉曲细腻,与《赤壁》豪宕俊爽的风格并不相同。 |
临安春雨初霁
陆游
世味年来薄似纱,谁令骑马客京华?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
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
素衣莫起风尘叹,犹及清明可到家。
[注]①淳熙十三年,诗人在家乡赋闲五年后重被起用为严州知府,赴任前在临安等待皇帝召见时写下此诗。②“素衣”旬:陆机《为顾彦先赠知》诗云,“京洛多风尘,素农化为缁”,陆游这里反用其意。【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项是。
A.本诗与《书愤》同年创作,但二者风格不同,本诗清雅自然,而《书愤》豪壮苍凉。 |
B.绵绵春雨,由诗人的听觉中写出,明如春光,则在卖花中透出,写得形象而又深致。 |
C.“闲”和“戏”写出诗人齐居京华以草书消遣以及在晴窗下品茗的闲适恬静的心境。 |
D.诗人巧用修辞:“薄似纱”运用比喻,生动形象;“风尘”,一语双关,寓意深刻。 |
乙亥岁除渔梁村①
黄公度
年来似觉道途熟,老去空更②岁月频。
爆竹一声乡梦破,残灯永夜客愁新。
云容山意商量雪,柳眼桃腮领略春。
想得在家小儿女,地炉相对说行人。
(注) ①乙亥:宋高宗绍兴二十五年。那年秦桧死,高宗召回一些受秦桧迫害的官员。作者奉召回京,途经闽北渔梁村,写下此诗。②更:经历之意。
【小题1】首联中最能反映作者心境的两个字是“ ”“ ”。【小题2】赏析诗歌最后两联。
新城道中(其二)①
苏轼
身世悠悠我此行,溪边委辔听溪声。
散材畏见搜林斧,疲马思闻卷旆钲②。
细雨足时茶户喜,乱山深处长官清。
人间歧路知多少?试向桑田问耦耕③。
(注)①本诗写于神宗熙宁六年(1073年)的春天,诗人在杭州通判任上出巡所领各属县之时。②钲:古代乐器,击之而鸣。③耦耕:指二人并耕。《论语·微子》中“长沮、桀溺耦而耕”。【小题1】以下对诗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议论起笔,表明诗人此次出行心情悠闲,“听溪声”的动作也印证了这一点。 |
B.诗歌第三句是说即使无用之才,也畏见搜林利斧。即使任官在外,也担心随时可能飞来的横祸。 |
C.颈联中作者想到了几日霏霏细雨给茶农带来的喜悦,情感同颔联相比发生了变化。 |
D.尾联诗人釆用了设问的修辞,既是感叹山间歧路多,也是感叹人生道路之难行。 |
山窗新糊有故朝封事①稿阅之有感
林景熙②
偶伴孤云宿岭东,四山欲雪地炉红。
何人一纸防秋疏③?却与山窗障北风。
(注)①故朝:宋朝。封事:臣子上奏给皇帝的奏章。②林景熙:宋末爱国诗人,宋亡隐居不仕。③防秋疏:指有关军事的奏章。北方民族在秋高气爽、马匹肥壮、中原秋收完毕时入侵,故以“防秋疏”指内容为抵御异族入侵应采取的措施的奏章。【小题1】诗歌的第一句描绘了诗人怎样的形象?有何作用?
【小题2】这首诗主要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试举两例进行赏析。
送秘书晁监①还日本国
王 维
积水不可极,安知沧海东。
九州何处远,万里若乘空。
向国唯看日,归帆但信风。
鳌②身映天黑,鱼眼射波红。
乡树扶桑外,主人孤岛③中。
别离方异域,音信若为通。
[注]①晁衡,日本人。开元五年,随日本遣唐使来中国留学,天宝十二载,晁衡乘船回国探亲,临行前,王维作诗赠别。②鳌(áo):传说中的海中大龟。③孤岛:指日本国。【小题1】开头四句描写了怎样的景象?在全诗中有什么作用?
【小题2】七、八两句中“映”“射”两个字富有表现力,请简要赏析。
二月三日登楼有怀金陵宣城诸友(注)
范成大
百尺西楼十二栏,日迟花影对人闲。
春风已入片时梦,寒食从今数日间。
折柳故情多望断,落梅新曲与愁关。
诗成欲访江南便,千里烟波万叠山。
(注)范成大在二十九岁中进士之前,曾一度游学于金陵、宣城等地,这首诗写于诗人回到家乡苏州之后。【小题1】本诗前三联从过去、现在、未来三种时序不断变化方面进行构思,请简要分析。
【小题2】简要赏析尾联的表达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