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各题。
【小题2】这首诗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情怀?结合诗中的典故简要分析。
锦瑟
李商隐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小题1】下面赏析不当的一项是( )A.首联中的“五十弦”并非实指,作者只是运用了比兴手法,借锦瑟的弦之多来遣词达意而已。 |
B.颔联写诗人自己曾有过像庄周梦蝶那样美好的追求,可如今只能把自己的爱心像望帝那样托付给杜鹃。 |
C.颈联“蓝田日暖”和“沧海月明”对仗,造成强烈的对比。诗人以为阴阳冷暖、美玉明珠,虽然境界不同,但怅恨是一样的。 |
D.《锦瑟》是李商隐的代表作,最负盛名,诗题“锦瑟”是用起句的头两个字,全篇是一首咏物诗。 |
(一)
山居秋瞑
王维
▲ , ▲ 。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小题1】请默写诗中所缺的句子。【小题2】颈联写“浣女”、“渔舟”,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小题3】本诗从哪些角度来表现“静”、“空”之美?
【小题4】揣摩全诗的内容和意境,将“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扩展成60字左右的一段文字,至少运用一种修辞手法。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
(1)颈联气势磅礴,话义双关,请结合诗句赏析。
(2)诗人的情感在诗歌中有所变化,请简要分析。
观雨①
陈与义
山客龙钟不解耕,开轩危坐看阴晴。
前江后岭通云气,万壑千林送雨声。
海压竹枝低复举,风吹山角晦还明。
不嫌屋漏无干处,正要群龙洗甲兵②。
[注]①作于1130年夏。诗人在汴京(今河南开封)失陷后,流寓湖南邵阳贞牟山此时长沙守帅向子湮积极组织军民顽强抵抗,抗金形势略有好转。②洗甲兵:武王伐殷时,天降大雨,姜太公说“这是天在为我们洗刷兵甲,助我伐纣!”(1)颈联气势磅礴,话义双关,请结合诗句赏析。
(2)诗人的情感在诗歌中有所变化,请简要分析。
下面对相关文章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论语》中的文章不相连属,但言简意赅,含蓄凝练。《孟子》中的文章感情强烈,气势丰沛,善于雄辩。 |
B.杜甫的《登高》,前两联勾画出一幅秋肃天下的动人图景,“无边”“不尽”使诗的意境广阔深远,气象万千,也是诗入内心的激荡与感慨的形象表达。 |
C.白居易在《琵琶行》的结尾自伤身世,自觉和琵琶女颇多相似,而且二人一个善写诗,一个能读懂;一个会弹奏,一个能欣赏,所以有相见恨晚之感。 |
D.《林黛玉进贾府》通过林黛玉的视角,让读者认识了贾家的一系列重要人物,在写法上有详有略,有群像描写也有重点刻画,其中对贾宝玉的出场采用了欲扬先抑的手法。 |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下题。
【小题1】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小题2】诗中表达的思想情感与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的思想情感有何异同?
别元九后咏所怀
白居易
零落桐叶雨,萧条槿花风。
悠悠早秋意,生此幽闲中。
况与故人别,中怀正无悰①。
勿云不相送,心到青门②东。
相知岂在多,但问同不同。
同心一人去,坐觉长安空。
(注)①悰:欢乐,乐趣。②青门:长安城的东南门,本名灞城门,因其门色青,故俗称“青门”。【小题1】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诗是一首送别诗,送别诗有表现亲情、爱情的,也有表现友情的,感伤之外还可以寄托诗人的理想抱负等。 |
B.开篇写凋零的桐叶、衰败的槿花,悠然飘落在秋风秋雨之中,暗中点明与友人分别的时间,同时也奠定了全诗伤感悲凉的感情基调。 |
C.“况与故人别,中怀正无悰”两句紧承上几句的伤秋之情,写出了诗人和友人分别之后的落寞,情景交融,十分感人。 |
D.最后四句写朋友不一定要很多,但一定要知心,知心人不在,心如空城般孤寂,表达对知心朋友离去的伤怀,言简意赅,却富含哲理。 |
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小题2】尾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对全诗主旨的表达有怎样的作用?
登楼望月寄凤翔李少尹
戴叔伦
陌上凉风槐叶凋,夕阳清露湿寒条。
登楼望月楚山迥,月到楼南山独遥。
心送秦人趋夙阙,月随阳雁极烟霄。
轩辕不重无名客,此地谁能访寂寥。
【小题1】下列对诗歌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首联交代时令环境,渲染萧瑟的氛围,同时也奠定了全诗的基调。 |
B.颔联写登楼望月所见,“楚山”、“独遥”暗示诗人的处境,寓情于景。 |
C.全诗多次写到月,月是贯穿全诗的线索,诗人借月营造凄清冷寂的氛围,烘托自己的寂寥,抒发情感。 |
D.这是一首怀人诗,诗人月夜送友人往长安赴任,既有对友人离别的眷恋,也有对自己当前处境的感慨。 |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小题2】依据全诗,概括尾联“恨”、“愁”的原因。
秋晚题湖城驿池上亭
刘禹锡
秋次池上馆,林塘照南荣。
尘衣纷未解,幽思浩已盈。
风莲坠故萼,露菊含晚英。
恨为一夕客,愁听晨鸡鸣。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点题,描写了傍晚潮城驿的一派静谧之景,点明环境. |
B.“尘衣”杂乱尚未解下,眼前秋景已经引发诗人诸多感慨. |
C.颈联运用视听结合的手法写出莲花凋落、秋菊承露的画面. |
D.颈联“莲““英”分别承接“塘”“荣”,也为尾联抒情做铺垫. |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小题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小题2】诗人在尾联直抒胸臆,写自己心境“转凄凉”,请结合全诗分析其原因。
至后杜甫
冬至至后日初长,远在剑南思洛阳。青袍白马有何意,金谷铜驼非故乡。
梅花欲开不自觉,棣萼一别永相望。愁极本凭诗遣兴,诗成吟咏转凄凉。
(注)此诗做于安史之乱后的第二年冬,当时诗人在蜀地做严武的幕僚。诗人青少年时期在洛阳度过。金谷、铜驼:指金谷园、铜驼陌,都在洛阳。棣萼:出于《诗经·小雅·常棣》“棠棣之华,萼不韡韡。凡今之人,莫如兄弟。”【小题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冬至之后,白日渐渐变长,诗人身在蜀地,心里思念故地洛阳,于是作诗遣怀。 |
B.“青袍白马”运用借代手法,代指自己在洛阳的年轻时代。诗人思念洛阳,不禁想自己年轻时意气风发的情景。 |
C.金谷园、铜驼陌皆是洛阳胜地,但因受到战争破坏,早已物是人非,不是记忆中熟悉的样子了。 |
D.“棣萼”一句运用典故,以“棣萼”喻兄弟,引发读者联想,增强了诗歌的韵味。 |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河湟①
杜牧
元载②相公曾借箸,宪宗皇帝亦留神。
旋见衣冠就东市③,忽遗弓剑④不西巡。
牧羊驱马虽戎服,白发丹心尽汉臣。
唯有凉州歌舞曲,流传天下乐闲人。
(注)①河湟,吐蕃占领的河西、陇右之地。宪宗曾锐意收复河陇,却不及西征,猝然而逝。诗人有感于晚唐的内忧外患,主张讨平藩镇割据,抵御外族入侵。②元载(唐代宗时宰相),对西北边防多方筹措,后因事诏令自杀。③晁错对于削藩提出很多好的建议,汉景帝听信谗言错杀了他。④《水经注》:“…有黄帝冢,帝崩,惟弓剑存焉。”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E. “虽”和“尽”两个虚词用得极妙,一抑一扬,侧面写出了河湟百姓的浩然正气。
【小题2】本诗尾联颇受称道,请简要赏析。
河湟①
杜牧
元载②相公曾借箸,宪宗皇帝亦留神。
旋见衣冠就东市③,忽遗弓剑④不西巡。
牧羊驱马虽戎服,白发丹心尽汉臣。
唯有凉州歌舞曲,流传天下乐闲人。
(注)①河湟,吐蕃占领的河西、陇右之地。宪宗曾锐意收复河陇,却不及西征,猝然而逝。诗人有感于晚唐的内忧外患,主张讨平藩镇割据,抵御外族入侵。②元载(唐代宗时宰相),对西北边防多方筹措,后因事诏令自杀。③晁错对于削藩提出很多好的建议,汉景帝听信谗言错杀了他。④《水经注》:“…有黄帝冢,帝崩,惟弓剑存焉。”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本诗以异族占领的土地——“河湟”为题目,十分醒目,起到笼罩全篇的作用。 |
B.元载与晁错的主张和遭遇颇为相似,诗人叙其事,表达对他们的推重和惋惜之情。 |
C.二、四句相承,以黄帝的传说,借指宪宗之死,流露出诗人对其猝然而逝的嘲讽之意。 |
D.河湟百姓身着异族服装,处境艰难屈辱,但他们的心却没有被征服,永为汉臣。 |
【小题2】本诗尾联颇受称道,请简要赏析。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各题。
【小题1】下面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小题2】全诗表达了作者哪些思想情感?请简要分析。
经杜甫旧宅
(唐)雍陶①
浣花溪里花多处,为忆先生在蜀时。万古只应留旧宅,千金无复换新诗。
沙崩水槛鸥飞尽,树压村桥马过迟,山月不知人事变,夜来江上与谁期。
(注)①雍陶:字国钧,成都人,工于词赋。【小题1】下面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首联开门见山,诗人经浣花草堂而吊杜甫,忆其在蜀地的生活,由景及人,为下文抒情做了铺垫。 |
B.颔联对仗工整,诗人感慨只见旧宅,不闻新诗,“旧宅”“新诗”形成对比,寄寓了诗人的慨叹。 |
C.颈联中“尽”“迟”二字极其精妙,十分传神地表达出作者对鸥鸟无情、马步迟缓的恼恨之情。 |
D.尾联写“山月”本就无知,夜来依旧照旧宅,诗人寓情于无情之物,又故嗔其无情,饱含深沉的感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