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夜月
杜牧
寒光垂静夜,皓彩满重城①。
万国尽分照,谁家无此明?
古槐疏影薄,仙桂动秋声。
独有长门②里,蛾眉对晓晴。
(注释)⑩重城:长安有内城、外城,合称重城。②长门:汉宫名,因陈皇后失宠后居于此,故亦成为冷宫的代名词。【小题1】下列对原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寒光垂静夜”与《木兰辞》中“寒光照铁衣”的“寒光”都指月光。 |
B.第二联紧承上联,以反问的语气进一步突出了月光朗照且无处不在的特点。 |
C.尾联用典,借“陈皇后贬居长门”故事,表达了对深宫里失意女性的同情。 |
D.本诗善炼字,如“垂”“独”等;也善用修辞,如以“蛾眉”来比喻宫女。 |
初寒夜寄卢子蒙
元稹
月是阴秋镜,寒为寂寞资。
轻寒酒醒后,斜月枕前时。
倚壁思闲事,回灯检旧诗。
闻君亦同病,终夜远相悲。
注:本诗题目一作“寒夜寄卢子蒙,子蒙近亦丧妻”。【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句将月比作“阴秋镜”,说明是秋夜月色阴冷黯淡,衬托出诗人丧妻后的颓丧。 |
B.第二句中“寂寞资”指诗人丧妻独居,百无聊赖,只有寒意相伴,其情孤苦。 |
C.第三句中“酒醒”二字暗点诗人无法排遣心中愁绪,只能借酒消愁,然而愁苦更甚。 |
D.尾联点题,诗人所“悲”的,不仅有同病相怜之痛,也有对友人近况的担忧之情。 |
赠卖松人
(唐)于武陵
入市虽求利,怜君意独真。欲将寒涧树,卖与翠楼人。
瘦叶几经雪,淡花应少春。长安重桃李,徒染六街尘。
【小题1】对这首唐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前两联认为,把长在深山中的松树卖与长安翠楼中的富贵人家,虽为求利,但也有一份真意。 |
B.后两联提醒,松树的“瘦叶”“淡花”是不被欣赏的,因为富贵人家喜欢的是妖艳媚俗的桃李。 |
C.作者既嘲讽了卖松人的不识时务不合时宜,又批判了长安富贵人家只重桃李不识松树的庸俗。 |
D.本诗多用对比,如“利”与“真”、“寒涧”与“翠楼”、“瘦叶”“淡花”与“桃李”,暗寓褒贬。 |
舟过安仁
宋·杨万里
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
怪生①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②。
夜宿徐公店
宋·杨万里
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
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注释①怪生:怪不得。②使风;本诗中指用伞当帆,促使渔船向前行驶。【小题1】下列对两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舟》诗是诗人乘舟路过安仁时被一艘小船上孩子们的行为触动有感而作。《夜》诗的题目表明了诗歌内容为诗人在徐公店住宿时所看到的景象。 |
B.《舟》诗中两个小孩虽坐在船上,却没有划船撑船,用的竹竿船桨都收放起来了,令人感到奇怪。《夜》诗描写了初春时节乡村里盎然的春意和天真可爱的儿童。 |
C.《舟》诗中的后两句形象准确地写出了诗人明了真相后的恍然,读完全诗,我们仿佛可以感知到诗人的豁然开朗和哑然失笑。 |
D.两首诗语言浅白,形象鲜明,作者描绘不同的生活场景,表现出了同样高超的艺术构思。 |
和答元明黔南赠别①
黄庭坚
万里相看忘逆旅,三声清泪落离觞。
朝云②往日攀天梦,夜雨何时对榻凉?
急雪脊令③相并影,惊风鸿雁不成行。
归舟天际常回首,从此频书慰断肠。
(注)①元明:黄大临,黄庭坚长兄,字元明。绍圣二年(1095)黄庭坚被贬涪州别驾、黔州安置。长兄黄大临万里相送,二人分别后黄庭坚作此赠别诗。②朝云:化用楚襄王梦见神女的故事,隐寓自己往日的抱负只如登天之梦,已经破灭。③脊令:鸟名,即鹡鸰。【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这首诗表达了兄弟二人分手时,难分难舍的惜别之情。全诗感情深笃,首联即正面写离别的哀痛,掀起感情的波澜。 |
B.颔联诗人抒发了自己报复落空的苦闷,但求将来能兄弟相伴,悟言一室之内,畅享天伦之乐。 |
C.颔联中的“凉”暗用陶渊明“北窗下卧,遇凉风暂至,自谓羲皇上人”的意思,表达了诗人悲观厌世、渴望归隐田园的思想。 |
D.尾联从自身宕开,翻进一层,写兄长在回程归舟中常常翘首遥望天际,盼望兄弟早日归来。 |
(甲)送僧往湖南
刘商
闲出东林日影斜,稻苗深浅映袭裟。
船到南湖风浪静,可怜秋水照莲花。
(乙)送濬上人
刘商
木落山前霜露多,手持寒锡远头陀(注)。
眼看庭树梅花发,不见诗人独咏歌。
(注)头陀:行脚乞食的和尚。【小题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甲诗“闲”字写出僧人出东林乃随性而为,犹如白云无心出岫。 |
B.甲诗运用光影、色彩对比,写出僧人与自然妙合无痕,富有禅意。 |
C.甲诗末句僧、秋水、莲花融为一体,烘托了一种凄清的氛围。 |
D.乙诗中的落叶、寒山与老僧构成一幅淡远萧疏的画面,诗中有画。 |
和董传①留别
苏轼
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
厌伴老儒烹瓠叶②,强随举子踏槐花③。
囊空不办寻春马,眼乱行看择婿车④。
得意犹堪夸世俗,诏黄⑤新湿字如鸦⑥。
(注)①董传:字至和,洛阳(今属河南)人。曾在凤翔与苏轼交游,即将赴汴京春试。②瓠叶:化用《诗经·小雅》“幡幡瓠叶,采之亨之”(“亨”同“烹”)的典故,言其宴席上菜肴粗陋、简约。③踏槐花:唐代有“槐花黄,举子忙”俗语,槐花落时正是举子应试的时间,后因称参加科举考试为“踏槐花”。④择婿车:唐代进士放榜,例于曲江亭设宴。其日,公卿家倾城纵观,高车宝马,于此选取佳婿。⑤诏黄:即诏书,诏书用黄纸书写,故称。⑥字如鸦:诏书写的黑字。【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句本应写作“生涯裹粗缯大布”,词人颠倒词序增强了画面感,而且表示这种清贫是董传的生活常态。 |
B.颔联连用两个典故,说明董传志向远大,不甘心过这粗茶淡饭的贫苦日子,决心通过科举考试出人头地。 |
C.颈联中“寻春马”“择婿车”两个典故,暗含苏轼对董传的讽劝,希望他不要被京城的浮华迷乱了心智。 |
D.诗歌刻画了董传形象,他虽衣衫朴素,但饱读诗书,满腹经纶,平凡的衣着掩不住乐观向上的精神风骨。 |
赠蜀府将
温庭筠
十年分散剑关秋,万事皆随锦水流。
志气已曾明汉节,功名犹自滞吴钩。
雕边认箭寒云重,马上听笳塞草愁。
今日逢君倍惆怅,灌婴韩信尽封侯。
注:公元82年(大和三年)南诏入侵成都蜀将抗击南诏有功。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辛弃疾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
【小题1】概括第一首诗诗人“倍惆怅”的原因。【小题2】温诗“功名犹自滞吴钩”与辛词“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分别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昭君怨
卢照邻
合殿①恩中绝,交河②使渐稀。
肝肠辞玉辇,形影向金微③。
汉地草应绿,胡庭沙正飞。
愿逐三秋雁,年年一度归。
(注)①合殿:即合欢殿,汉代宫殿名称。②交河:古城名,故城位于吐鲁番以西。③金微:古山名,此代指匈奴统治的地方。【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歌首联中的“绝”字写王昭君因远嫁匈奴心怀怨恨,因此与汉帝恩断义绝。 |
B.颔联笔触洗练,刻画了王昭君辞别故土、远嫁塞外时的悲痛孤单的形象。 |
C.尾联借对归雁的追随,表现了王昭君强烈的思乡怀土之情和身不由己的无奈。 |
D.诗歌用词准确贴切,音韵和谐,表达了诗人对王昭君不幸遭遇的深切同情。 |
泛江送客
杜甫
二月频送客,东津江欲平。
烟花山际重,舟楫浪前轻。
泪逐劝杯下,愁连吹笛生。
离筵不隔日,那得易为情。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句照应标题,交代送客时间。“频”字写出送客次数之多,暗示别愁之浓。 |
B.次句点明送客的地点——东津,并且描绘出一幅春水上涨、江面欲平的画面。 |
C.颈联描写送客场面,渲染离愁:举杯劝客,泪逐杯落;耳畔闻笛,倍增离愁。 |
D.尾联照应前文“频送客”,直抒胸臆,表明自己屡经别离,变得更加容易动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