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 病
俞德邻①
老病幽栖觉懒吟,眼观时态独关心。古今不泯春秋笔,天地难欺暮夜金②。
幸有别肠堪贮酒,未愁短发不胜簪。柴门一闭从春尽,桃李飞花叶又阴。
(注)①俞德邻,宋仁后曾做元军人质,终不屈服。入元后,拒绝了朝廷多次征召。②暮夜金,典出《后汉书·杨震传》。后称暗中贿赂为“暮夜金”。【小题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顶是( )
A.首联作者幽栖于自然,虽身体老病,仍关心时局。 |
B.颔联“古今”、“天地”从时空切入,表明心志,意气昂扬。 |
C.颈联“不胜簪”化用杜甫《春望》中诗句,表达感情相同。 |
D.本诗前三联感事抒怀,尾联恬淡平和,自然深远。 |
晚秋夜坐
王绩
园亭物候奇,舒啸乐无为。
芰荷高出岸,杨柳下欹池。
蝉噪黏远举,鱼惊钩暂移。
萧萧怀抱足,何藉世人知。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是总写,引出后面对园亭的景物的描写,一个“奇”字写出了园亭中物候的特点。 |
B.颔联重在写景,对池中的荷花和池边的杨柳进行了描写,表现了园亭中的生机勃勃。 |
C.诗歌为作者晚坐园中、观赏着园中景致有感而作,前三联写景,最后一联议论抒情。 |
D.诗歌标题点明写作时间是晚秋,但园中物候却非晚秋,这是让作者感到“奇”的地方。 |
水口行舟①(其一)
宋 朱熹
昨夜扁舟雨一蓑,满江风浪夜如何。
今朝试卷孤篷看,依旧青山绿树多。
(注)①庆元三年,学禁严峻,朱熹等五十九人被列入“伪学党”。朱熹从闽北乘船南下古田,抵达水口,感时而作。【小题1】下列对《其一》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雨一蓑”,与东坡“一蓑烟雨任平生”同,表现出诗人思绪的浩渺与心胸的旷达。 |
B.“昨夜”“夜如何”的“夜”意义相同,但所指具体时段不同,后者是指入睡之后。 |
C.“试卷”,意思是“尝试着卷起”,表明作者内心想看又不敢看的极度矛盾的心态。 |
D.“依旧”,交代出虽经一夜风雨,而眼前的景色没有丝毫变化,仍然是“青山绿水”。 |
观书有感(其一)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满江红·秋日经信陵君祠①
(清)陈维崧
席帽聊萧,偶经过、信陵祠下。正满目、荒台败叶,东京客舍。九月惊风将落帽,半廊细雨时飘瓦。桕初红、偏向坏墙边,离披打。
今古事,堪悲诧;身世恨,从牵惹。倘君而尚在,定怜余也。我讵不如毛薛②辈,君宁甘与原尝③亚。叹侯嬴、老泪苦无多,如铅泻。
(注)①康熙七年(1668年),陈维崧赴京求仕,未果而归,途经河南开封,凭吊信陵君祠,写下此词。②毛薛:战国时赵处士毛公与薛公的合称。毛公藏于博徒,薛公藏于卖浆家。魏公子信陵君客赵,闻二人名,折节往从之游。后秦兵攻魏,二人力劝信陵君归救魏国,终于大破秦军。③原尝:赵平原君和齐孟尝君合称,与魏信陵君、楚春申君合称为“战国四君子”。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 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首词写作者偶然路过信陵君祠进行凭吊,表达了作者凭吊时的感受。 |
B.上片描写了秋风中信陵君祠荒凉破败的景象,营造了一种悲凉萧瑟的氛围。 |
C.下片开头两句总领,以古今人事相通令人悲诧,引出吊古伤今的情怀。 |
D.词中用典,抒发了生不逢时的感慨, 表达了对侯嬴老年才被重用的同情。 |
秋兴八首(其四)
杜甫
闻道长安似弈棋,百年世事不胜悲。
王侯第宅皆新主,文武衣冠异昔时。
直北关山金鼓振,征西车马羽书驰。
鱼龙寂寞秋江冷,故国平居有所思。
【小题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运用比喻手法把纵横交错的长安街道比作棋局,并以“不胜悲”来感慨国运民生和自己的宦海浮沉身世。 |
B.颔联紧承首联,写王侯第宅易主、官服色饰改制,突出长安政局变化,对仗工整,感情悲慨深沉。 |
C.颈联通过“振”“驰”二字,描绘出战鼓震天、羽书飞驰的战争场景,极言战局的危急。 |
D.尾联写秋江清冷、水族潜伏,这不由让飘零夔州的诗人怀想昔日居住长安的平常生活。 |
古风[唐]李白
燕昭①延郭隗,遂筑黄金台。
剧辛②方赵至,邹衍③复齐来。
奈何青云士,弃我如尘埃。
珠玉买歌笑,糟糠养贤才。
方知黄鹤举,千里独徘徊。
注:①燕昭,即燕昭王;郭隗,战国时燕国人,劝说燕昭王求士。②剧辛,战国时燕将,原为赵国人。③邹衍,战国时著名哲学家,齐国人。
(1)这首诗开头四句运用燕昭王招贤纳士的典故,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2)诗歌结尾两句用了什么修辞?表达诗人怎样的心情?
(3)下列对这首诗歌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其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拟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等。 |
B.从格律上看,诗可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古体诗又称“古诗”或“古风”,近体诗又称“今体诗”。这首诗是一首寄慨而抒怀的五言古诗。 |
C.这首诗大量运用典故,对具体讽刺对象故意闪烁其词,但倾向分明,感情激越。 |
D.“青云士”原指立德立言的高尚之人。《史记·伯夷传》:“闾巷之人欲砥行立名者,非附青云之士,恶能施于后世哉?”李白在诗中反其意而用之,指那些无德无才的尸位素餐者。 |
青青水中蒲
[唐]韩愈
其一
青青水中蒲,下有一双鱼。君今上陇去,我在与谁居?
其二
青青水中蒲,长在水中居。寄语浮萍草,相随我不如。
A.第一首以“一双鱼”作比,鱼儿成双作对,人却要分离,反衬思妇的孤独。 |
B.第二首触景生情,思妇把自己比作随水漂流的浮萍,表现孤苦无依的处境。 |
C.两首诗以“青青水中蒲”起兴,衬托离思,从不舍到相思,诗意层层加深。 |
D.两诗语言通俗流畅,风格朴素自然,淳朴如同民歌,看似平淡而意味深长。 |
送别
高适
昨夜离心正郁陶,三更白露西风高。
萤飞木落何淅沥,此时梦见西归客。
曙钟寥亮三四声,东邻嘶马使人惊。
揽衣出户一相送,唯见归云纵复横。
【小题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人送友人远行,内心惆怅郁结,夜已三更,难以入眠。 |
B.夜晚萤虫飞舞、秋叶飞落,秋雨连绵,诗人梦中又见友人。 |
C.报晓的钟声从远处传来,声声马嘶,把诗人从睡梦中惊醒。 |
D.诗人匆忙出门想送别友人,但驻足遥望,却不见友人身影。 |
A.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李白《赠汪伦》) |
B.铁马嘶风一渡河,泪珠零便作惊波。(黄滔《马嵬二首》) |
C.朱门几处看歌舞,犹恐春阴咽管弦。(李约《观祈雨》) |
D.犬吠疏篱明月上,邻翁携酒到茅堂。(李中《思九江旧居三首》) |
别董大
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春尽日天津桥醉吟偶呈李尹侍郎①
白居易(唐)
宿雨洗天津,无泥未有尘。
初晴迎早夏,落照送残春。
兴发诗随口,狂来酒寄身。
水边行嵬峨,桥上立逡巡。
疏傅②心情老,吴公③政化新。
三川④徒有主,风景属闲人。
(注)①李尹侍郎,即李绅,新任河南尹。②疏傅:西汉疏广、疏受叔侄在任太子太傅、少傅时,称病引退后,用皇帝赐给的金银在家乡广设学馆,从不收取学子分文。③吴公:汉孝文帝时的河南太守,他能行善政,号称天下第一。④三川:指洛阳。(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诗人欣赏着天津桥周围的景致,兴致来了就随口吟诗表达感受,心情澎湃就以饮酒来抒发情绪。 |
B.诗人在天津桥上时而伫立远眺,时而徘徊流连,水边巍峨耸立的高山好像和他在一起向前行走。 |
C.诗人分别使用“疏傅”和“吴公”的典故,将个人际遇和对李绅突出政绩的称赞巧妙表达出来。 |
D.这首诗描写了春夏交际天津桥的美景,对仗工整,通过衬托、用典等手法使作品更富有表现力。 |
(3)作者在“三川徒有主,风景属闲人”句中,表达了哪些情感?
送严士元
刘长卿①
春风倚棹阖闾②城,水国春寒阴复晴。
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
日斜江上孤帆影,草绿湖南万里情。
君去若逢相识问,青袍③今已误儒生。
芙蓉楼送辛渐
王昌龄④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注)①刘长卿,中唐诗人,官至监察御史,屡次遭贬。刘长卿与好友严士元在苏州相逢,短暂相聚后又送严去湖南。②阖闾城,苏州城。③青袍,贞观四年规定,八品九品官员的官服是青色的。④王昌龄,盛唐诗人。作此诗时诗人被贬为江宁臣。【小题1】对刘长卿的《送严士元》一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A.诗人善于炼字,首联“倚”字,把春天拟人化,富有生气,以此表现朋友相见的喜悦心情。而“寒”字,既写出了春寒料峭,阴晴不定的特点,而且也为诗人与朋友相聚相别营造了氛围。 |
B.诗人写景善于调动各种感官,使景物富有层次感。颔联中“细雨湿衣”“闲花落地”分别从视觉和听觉方面描写景物,“细”得看不见,“落”得听不到。诗中景物之柔美,给人以惬意心情。 |
C.“日斜江上孤帆影”一方面写出了落日去帆的景色;另一方面又暗暗带出两人盘桓到薄暮时分恋恋不舍之事;还寄托了与友人相遇后别离的复杂情思。诗人将景、事、情三者巧妙的糅合在一起。 |
D.“草绿湖南万里情”属于远景描写。该句中既点出了朋友所去之地是遥远的湖南,又将朋友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蕴含于其中,因为在中国古代诗歌中,“芳草”喻指情感不断,像芳草一样延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