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下列对诗歌《青青水中蒲》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青青水中蒲

[唐]韩愈

其一

青青水中蒲,下有一双鱼。君今上陇去,我在与谁居?

其二

青青水中蒲,长在水中居。寄语浮萍草,相随我不如。

A.第一首以“一双鱼”作比,鱼儿成双作对,人却要分离,反衬思妇的孤独。
B.第二首触景生情,思妇把自己比作随水漂流的浮萍,表现孤苦无依的处境。
C.两首诗以“青青水中蒲”起兴,衬托离思,从不舍到相思,诗意层层加深。
D.两诗语言通俗流畅,风格朴素自然,淳朴如同民歌,看似平淡而意味深长。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诗歌鉴赏 更新时间:2019-07-03 04:06:47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画记

唐韩愈

杂古今人物小画共一卷:骑而立者五人,骑而甲戴兵立者十人,一人骑执大旗前立,骑而被甲戴兵行且下牵者十人,骑负者二人,骑执器者二人,骑拥田犬者一人,骑而牵者二人,骑而驱者三人,执羁靮立者二人,骑而下倚马立者一人,骑而驱涉者二人,徒而驱牧者二人,坐而指使者一人,甲胄手弓矢斧钺植者七人,甲胄执帜植者十人,负者七人,偃寢休者二人,甲胄坐睡者一人,方涉者一人,坐而脱足者一人,寒附火者一人,杂执器物役者八人,奉壶矢者一人,舍而食者十有一人,挹注者四人,牛牵者二人,驴驱者四人,一人杖而负者,妇人以孺子载而可见者六人,载而上下者三人,孺子戏者九人。凡人之事三十有二,为人大小百二十有三,而莫有同者焉。

马大者九匹。于马之中,又有上者、下者、行者、牵者、涉者、陆者、翘者、顾者、鸣者、寝者、讹者、立者、人立者、龁者、饮者、溲者、陟者、降者、痒磨树者、嘘者、嗅者、喜而相戏者、怒而蹄啮者、秣者、骑者、骤者、走者、载服物者、载狐兔者:凡马之事二十有七,为马大小八十有三,而莫有同者焉。

牛大小十一头。橐驼三头,驴如橐驼之数而加其一焉。隼一,犬、羊、狐、兔、麋、鹿共三十。旃车三两。杂兵器、弓矢、旌旗、刀剑、矛楣、弓服、矢房、甲胄之属,瓶、盂、簦、笠、筐、、饮食服用之器,壶矢博弈具,二百五十有一。皆曲极其妙。

贞元甲戌年,余在京师,甚无事,同居有独孤声申叔者,始得此画,而与余弹棋,余幸胜而获焉。意甚惜之,以为非一工人之所能运思,盖集众工人之所长耳,虽百金不愿易也。明年出京师,至河阳,与二三客论画品格,出而观之。座有赵侍御者,君子人也,见之戚然,若有感然。少而进曰:“噫!余之手摹也,亡之且二十年矣。余少时,常有志乎兹事,得国本,绝人事而摹得之,鐽闽中而丧焉。居闲处独,时往来余怀也,其始为之劳而之笃也。今虽遇之,力不能为已,且命工人存其大都焉。”余既甚爱之,又感赵君之事,因以赠之,而记其人物之形状与数,而时观之,以自释焉。

(评论)

“凡一文必分几节,但一节须只叙一事只用一意前节不可侵后节后节不可缠前节侵则僭缠则扰;及几节并合,又须前后贯穿彼此互应前节必和此节而有终后节必连彼节而有始。

(《韩文论述》)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骑而甲戴兵立者十人被:同“披”,穿着
B.骑而下倚马隼而立者一人臂:在手臂上
C.舍而食者十有一人   具:准备
D.以其始为之劳而好之笃也夙:平素
【小题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而莫有同者     古之圣人者,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
B.壶矢博弈具     鄙贱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
C.至河阳,与二三客论画品格,出而观之 会论虞常,欲此时降武
D.其始为之劳     其无礼于晋,且二于楚也
【小题3】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A.釜:是古代炊具,类似锅,成语破釜沉舟中的“釜”,就是此意;“釜”还是古代容量单位,六斗四升为一“釜”。
B.贞元甲戌:贞元是皇帝年号,甲戌是以干支纪年。
C.独孤生申叔:复姓独孤,名申叔,字子重,生是对未仕青年男子的尊称。古人名与字互有关联,韩愈字退之,名与字有协同关系。
D.君子:古代统治者和一般贵族男子的通称,也指有道德的人。文中的赵侍御就是个有道德的人。
【小题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凡一文必分几节,但一节须只叙一事\只用一意\前节不可侵后节\后节不可缠前节\侵则僭\缠则扰;及几节并合,又须前后贯穿\彼此互应\前节必和此节而有终\后节必连彼节而有始。
B.凡一文必分几节,但一节须只叙\一事只用一意\前节不可侵后节\后节不可缠\前节侵则僭\缠则扰;及几节并合,又须前后贯穿彼此\互应前节\必和此节而有终\后节必连彼节而有始。
C.凡一文必分几节,但一节须只叙\—事只用一意\前节不可侵后节\后节不可缠\前节侵则僭\缠则扰:及几节并合,又须前后贯穿\彼此互应\前节必和此节而有终\后节必连彼节而有始。
D.凡一文必分几节,但一节须只叙一事\只用一意\前节不可侵后节\后节不可缠前节\侵则僭\缠则扰;及几节并合,又须前后贯穿彼此\互应前节\必和此节而有终\后节必连彼节而有始。
【小题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首段以“……而……者几人”句式为主,对男女老少各色人物连同其活动动作以及具体人数细加描写,画面感十足。
B.第二、三段描绘马匹及剩余的其他事物。以马的活动动作为叙述重点,动感十足;其他事物诸如牛驼驴隼、犬羊狐兔麋鹿,旃车兵器、饮食服用之器、壶矢博弈之具等等一应俱全。
C.前三段运用说明的表达方式,由人及物再及物品,其行文错落有致,层次感分明,从简到繁,由粗到细,动而至静。
D.第四段叙事抒情,简述画作的由来,既有对画的珍视,又有对画的不舍,寄寓了事业上的失落感,又有失去至亲的失落感。
【小题6】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甲胄执帜植者十人,负者七人,偃寝休者二人。
(2)牛牵者二人,驴驱者四人,一人杖而负者,妇人以孺子载而可见者六人。
(3)余之手摹也,亡之且二十年矣。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柳子厚墓志铭
韩愈
子厚讳宗元。七世祖庆,为拓跋魏侍中,封济阴公。曾伯祖奭,为唐宰相,与褚遂良、韩瑗俱得罪武后,死高宗朝。皇考讳镇,以事母弃太常博士,求为县令江南。其后以不能媚权贵,失御史。权贵人死,乃复拜侍御史。号为刚直,所与游皆当世名人。
子厚少精敏,无不通达。逮其父时,虽少年,已自成人,能取进士第,崭然见头角。众谓柳氏有子矣。其后以博学宏词,授集贤殿正字。俊杰廉悍,议论证据今古,出入经史百子,踔厉风发,率常屈其座人。名声大振,一时皆慕与之交。诸公要人,争欲令出我门下,交口荐誉之。
贞元十九年,由蓝田尉拜监察御史。顺宗即位,拜礼部员外郎。遇用事者得罪,例出为刺史。未至,又例贬永州司马。居闲,益自刻苦,务记览,为词章,泛滥停蓄,为深博无涯涘。而自肆于山水间。
元和中,尝例召至京师;又偕出为刺史,而子厚得柳州。既至,叹曰是岂不足为政邪因其土俗为设教禁州人顺赖其俗以男女质钱约不时赎子本相侔则没为奴婢。子厚与设方计,悉令赎归。其尤贫力不能者,令书其佣,足相当,则使归其质。观察使下其法于他州,比一岁,免而归者且千人。衡湘以南为进士者,皆以子厚为师,其经承子厚口讲指画为文词者,悉有法度可观。
其召至京师而复为刺史也,中山刘梦得禹锡亦在遣中,当诣播州。子厚泣曰:“播州非人所居,而梦得亲在堂,吾不忍梦得之穷,无辞以白其大人;且万无母子俱往理。”请于朝,将拜疏,愿以柳易播,虽重得罪,死不恨。遇有以梦得事白上者,梦得于是改刺连州。呜呼!士穷乃见节义。今夫平居里巷相慕悦,酒食游戏相徵逐,诩诩强笑语以相取下,握手出肺肝相示,指天日涕泣,誓生死不相背负,真若可信;一旦临小利害,仅如毛发比,反眼若不相识。落陷穽,不一引手救,反挤之,又下石焉者,皆是也。此宜禽兽夷狄所不忍为,而其人自视以为得计。闻子厚之风,亦可以少愧矣。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叹曰/是岂不足为/政邪因其土俗/为设教禁州人/顺赖其俗/以男女质钱/约不时/赎子本/相侔则没为奴婢
B.叹曰/是岂不足为政邪/因其土俗/为设教禁/州人顺赖/其俗以男女质钱/约不时赎/子本相侔/则没为奴婢
C.叹曰/是岂不足为/政邪因其土俗/为设教禁州人/顺赖其俗/以男女质钱/约不时赎子/本相侔/则没为奴婢
D.叹曰/是岂不足为政邪/因其土俗/为设教禁州人/顺赖其俗/以男女质钱/约不时赎/子本相侔/则没为奴婢/
【小题2】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墓志铭。古代一种文体,一般包括志和铭两部分。“志”用韵文写成,内容是对死者赞扬、哀悼或安慰等,“铭”多用散文写成,述说死者姓名、籍贯、生平等。
B.讳,古人常“为尊者讳,为亲者讳,为贤者讳”,文中指名,古人生者称名,死者称讳,如子厚讳宗元。
C.皇考,古时在位皇帝对先皇的尊称,后引申为对先祖的尊称。本文中指先父。
D.司马,唐时为州郡佐官,位在别驾、长史之下,实为闲职。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柳宗元先祖居高位,性刚直,他承继家风,有节义。
B.柳宗元刻苦自励,才能卓异,他多次遭贬,但更刻苦学习,精通经史典籍和诸子百家。
C.柳宗元为政有方,在柳州时,他替借债人想方设法,让他们把子女赎回来。其法后被推广,使很多人获益。
D.柳宗元能急人所难,当得知刘禹锡将被遣发播州时,他呈递奏章,情愿拿柳州换环境恶劣的播州,并终如愿。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逮其父时,虽少年,已自成人,能取进士第,崭然见头角。众谓柳氏有子矣。
(2)观察使下其法于他州,比一岁,免而归者且千人。

同类题4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送区册序①

(唐)韩愈

①阳山,天下之穷处也。陆有丘陵之险,虎豹之虞。江流悍急,横波之石,廉利侔②剑戟,舟上下失势,破碎沦溺者,往往有之。县廓无居民,官无丞尉,夹江荒茅篁竹之间,小吏十余家,皆鸟言夷面。始至,言语不通,画地为字,然后可告以出租赋,奉期约。是以宾客游从之士,无所为而至③。愈待罪于斯,且半岁矣。

②有区生者,誓言相好,自南海挐舟④而来。升自宾阶,仪观甚伟,坐与之语,文义卓然。庄周云:逃空虚者, 闻人足音跫然而喜矣!⑤况如斯人者,岂易得□!入吾室,闻《诗》《书》仁义之说,欣然喜,若有志于其间也。 与之翳嘉林,坐石矶,投竿而渔,陶然以乐,若能遗外声利,而不厌乎贫贱也。岁之初吉,归拜其亲,酒壶既倾, 序以识别。

(注)①本文作于韩愈被贬阳山县令期间。区册,人名。②侔(móu):等同。③无所为而至:到这里后都觉得生活枯寂无聊到了极点。④挐(rú)舟:划船,撑船。⑤逃空虚者:巡行于荒坟古墓间的人。

【小题1】填入第②段方框处的虚词,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也
B.尔
C.矣
D.哉
【小题2】“阳山,天下之穷处也”,结合第①段,具体写出“穷”之处。
【小题3】下列选项中,对于第①段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段主要写了作者被贬之地偏僻荒凉的自然环境特点。
B.渲染阳山之荒僻,委婉含蓄地表达被贬至此的失意落寞。
C.“宾客游从之士,无所为而至”侧面表现作者的生活状态。
D.用阳山的荒僻来反衬区生与“我”的情谊深重且特别可贵。
【小题4】简析第②段划线句在文中的作用。
【小题5】联系韩愈《师说》,试分析作者对“李氏子蟠”和“区生”在情感态度上的差异。
同:
异:对李蟠的情感是: 对区生的情感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