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毕侍御宅
钱起
交情频更好,子有古人风。晤语清霜里,平生苦节同。
心惟二仲①合,室乃一瓢空。落叶寄秋菊,愁云低夜鸿。
薄寒灯影外,残漏雨声中。明发南昌去,回看御史骢。
[注]①指汉代羊仲、裘仲,是廉洁隐退之士。【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毕侍御有古人之风,深为钱起敬重,因此二人交往较多,交情颇深。 |
B.清霜时节,钱起夜宿毕宅,二人因节操相同,因而一见面就彻夜长谈。 |
C.作者化用典故,将毕侍御比作羊仲、裘仲,表达了作者对毕侍御的赞美。 |
D.结尾两句实写自己第二天离开毕宅的情景,表现出作者对朋友的留恋之情。 |
归雁
(唐)钱起
潇湘何事等闲回?水碧沙明两岸苔。
二十五弦弹夜月,不胜清怨却飞来。
(注)①钱起,浙江人,一直在长安做官。②潇湘:泛指湖南地区。相传湖南衡阳有回雁峰,北雁南飞至此而息,待来年春天再返回北方。③二十五弦:屈原《楚辞·远游》有诗句“使湘灵鼓瑟兮,令海若舞冯夷”。传说舜帝死后葬在苍梧山,其妃子因哀伤而投湘水自尽,变成湘水女神,常常在江边鼓瑟以寄托自己的哀思,其声凄凉哀怨。【小题1】从题材上看,这首诗是____。诗中“不胜”的意思是____。
【小题2】诗人是通过哪些手法抒情的?请赏析。
早春寄王汉阳
李 白
闻道春还未相识,走傍寒梅访消息。
昨夜东风入武昌,陌头杨柳黄金色。
碧水浩浩云茫茫,美人不来空断肠。
预拂青山一片石,与君连日醉壶觞。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歌前四句细腻生动地描写了早春气息,表达了诗人终于迎来了春天的喜悦之情。 |
B.诗中“昨夜”“入”二词写出了时节骤然变换、春风吹拂的特点,表现春归景象。 |
C.“黄金色”是写杨柳嫩黄之色,正扣题目中“早春”二字,也和“春还”呼应。 |
D.诗歌后四句写诗人与友人共赏春光,有描写、有抒情,感情蓬勃奔放,荡人心魄。 |
旅行
殷尧藩
烟树寒林半有无,野人行李更萧疏。
堠①长堠短逢官马,山北山南闻鹧鸪。
万里关河成传舍,五更风雨忆呼卢②。
寂寥一点寒灯在,酒熟邻家许夜沽。
[注]①堠,古代驿路旁边记里程的土堆。②呼卢:古代有一种博戏博具为五子,每子一面涂黑,一面涂白;掷出后,五子正面皆为黑色,即为“卢”,是最高之采。掷子时,往往呼叫,希望得到全黑,所以名叫“呼卢”。【小题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通过自然景物的描绘和旅途中行装的点染,透露出诗人旅途的寂寞心情。 |
B.第四句从听觉角度描写,诗人以在旅途中听到鹧鸪叫声渲染烘托思归的浓烈。 |
C.“万里关河成传舍”写出了诗人离家之久远,进一步抒发了其内心的孤寂。 |
D.尾联以邀邻助兴的细节,出人料想地笔意一转,流露出漫漫行程之后的释然。 |
除夜自石湖归苕溪①(其三)
姜夔
黄帽②传呼睡不成,投篙细细激流冰。
分明旧泊江南岸,舟尾春风飐客灯。
除夜自石湖归苕溪(其五) 姜夔
三生定是陆天随③,只向吴松作客归。
已拼新年舟上过,倩④人和雪洗征衣。
[注]①光宗绍熙二年冬,诗人访范成大,除夕乘舟归苕溪,途中写了一组诗,共十首。②黄帽:即俗称艄公,汉代称为“黄头郎”。③陆天随:唐代陆龟蒙号天随子,隐居不仕,常携带书、茶具灶、钓具,乘舟浪迹江湖。④倩:请。【小题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其三前两句从听觉入手,舟人连夜行舟,传呼不已,船篙击打流冰,发出响声。 |
B.“舟尾春风飐客灯”与王湾《次北固山下》中的“江春入旧年”都写了水上的春意。 |
C.其五“倩人和雪洗征衣”是请人用雪洗去曾经征战疆场的衣上的风尘,画面生动。 |
D.两首诗歌的前两句都点题:其三写“黄帽”暗点“归”,其五第二句“归”字点题。 |
北塘避暑[注]
韩琦
尽室林塘涤暑烦,旷然如不在尘寰。
谁人敢议清风价?无乐能过百日闲。
水鸟得鱼长自足,岭云含雨只空还。
酒阑何物醒魂梦?万柄莲香一枕山。
(注)大约作于韩琦晚年因反对王安石变法,罢相退居北京(今河北大名)之后。【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紧扣题目“北塘避暑”,交代时间、地点、事件,渲染了林塘幽静的自然环境。 |
B.颔联中的“清风”,一语双关:一指炎夏的凉风,也可理解为“两袖清风”的“清风”。 |
C.颈联写景富有层次:“水鸟得鱼”是近景,俯视所见:“岭云含雨”是远景,仰观所见。 |
D.诗人逃入酒乡以求忘忧,但酒醒之后,面对万枝香莲,青青山峦,愁苦又涌上心头。 |
李凭箜篌引
李贺
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
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
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
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
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
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
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
【小题1】对诗歌内容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的起句开门见山,“吴丝蜀桐”写箜篌构造精良,借以衬托演奏者技艺的高超,写物亦即写人,收到一箭双雕的功效。 |
B.诗的前四句虽然交代了弹奏的时间、地点、人物,但却并未按一般的顺序来写,而是先写琴、写声,突出了乐声,有先声夺人之妙。 |
C.“梦入”两句,用“老”和“瘦”两个看似干枯的字眼修饰鱼蚊,突出本己赢弱乏力,行动艰难的鱼蛟,竟伴着音乐的旋律腾跃起舞,写出了音乐的神奇魅力。 |
D.整首诗想象奇特,充满浪漫主义色彩。诗人通过对乐声及其效果的摹绘和自我感受的直接描述,既表达了对李凭演奏技艺的赞赏,也寄托了自己的情思。 |
池口风雨留三日①
黄庭坚
孤城三日风吹雨,小市人家只菜蔬。
水远山长双属玉②,身闲心苦一舂锄③。
翁从旁舍来收网,我适临渊不羡鱼。
俯仰之间已陈迹,莫④窗归了读残书。
注释:①熙宁、元丰年间,作者一直位卑职微。元丰三年(1080年)秋,他自汴京赴吉州太和(今江西泰和)任县令,于池口镇为风雨所阻,逗留三日,作此诗。②属玉:鸟名。③舂锄:即白鹭,其啄食姿态如农夫舂锄,故名。④莫:即“暮”。【小题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扣题,写由于孤城连日风雨,小市人家只能避雨在家以清淡菜蔬充饥度日。 |
B.在“身闲心苦一舂锄”一句中,白鹭既是诗人所见之物,也可视为诗人的自喻。 |
C.颈联化用“临渊羡鱼”的典故,表达作者对世人热衷功名却不付诸行动的感慨。 |
D.本诗为作者触景即兴之作,用语清新,将复杂意绪融入了寻常事物的形象之中。 |
和江丞北戍琅邪城
南朝·齐谢朓
春城丽白日,阿阁跨层楼。
苍江忽渺渺,驱马复悠悠。
京洛多尘雾,淮济未安流。
岂不思抚剑? 惜哉无轻舟。
夫君良自勉,岁暮勿淹留。
(注)“江丞”,即江孝嗣,“丞”,官名,是正职官的辅佐。是谢朓的同僚。江孝嗣带兵驻守琅邪城(今山东胶南),因苦于驻地生活,思念故乡亲人,写了一首《北戍琅邪城》诗赠谢朓。江诗语意愁苦。谢朓写作此诗回复。【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一二两句 “丽白日”写出了春城明媚绚丽之景。“跨”字让人似觉阿阁与层楼彼此互欲超越而在争胜斗奇,以动写静。 |
B.三四两句写城外动景。面对滚滚东流的苍茫江水,诗人顿觉心潮起伏,忧思难收。引发读者联想:诗人的忧思自何而来?又何来之多? |
C.五六两句多用借代手法,“京洛”代指当时京都建康;“尘雾”代指朝廷统治集团内部为争夺对皇权所进行的斗争。“淮济”流水“未安”,代指边境战事不息。 |
D.七八两句化自曹植《杂诗》其五:“江介多悲风,淮泗驰急流。愿欲一轻济,惜哉无方舟”诗句。“轻舟”,指办法、途径。 |
野望
杜甫
西山白雪三城戍①,南浦②清江万里桥。
海内风尘诸弟隔,天涯涕泪一身遥。
惟将迟暮供多病,未有涓埃③答圣朝。
跨马出郊时极目,不堪人事日萧条。
(注)①三城戍:西山三城的堡垒。三城,与吐蕃临界,为蜀边要塞。②南浦:泛指送别之地。万里桥:在成都杜甫草堂的东边。③涓埃:细流与微尘,比喻微小。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首联写诗人“野望”所见之景,“西山白雪”为哀景,“南浦清江”为乐景。 |
B.三句“风尘”喻战乱,这句与诗人另一名句“支离东北风尘际”意义相近。 |
C.四句写自己孑然一身,客居偏僻蜀地,如在天之一涯,因而“涕泪”横流。 |
D.尾联“极目”点题,郊外所见,民不堪命,人事萧条,诗人对此深感隐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