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西湖泛舟呈运使学士张掞

欧阳修北宋

波光柳色碧溟蒙,曲渚斜桥画舸通。

更远更佳唯恐尽,渐深渐密似无穷。

绮罗香里留佳客,弦管声来扬晚风。

半醉回舟迷向背,楼台高下夕阳中。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借助波光、柳色、斜桥、画舫等优美意象,营造了江南水多清丽又显迷蒙的意境。
B.“更”“滴”两字叠用,既增强了诗歌的音韵美,也凸显出西湖美景深远无穷的特点。
C.“唯恐尽”与“似无穷”呼应,表现了诗人从害怕美景有限到发现美景无穷的心理转变过程。
D.尾联前一句以半醉迷途直接抒发喜爱陶醉之情;后一句以景结情,夕阳楼台的景象令人回味。
【小题2】和柳永的《望海潮》相比,本诗的内容侧重点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
当前题号:1 | 题型:诗歌鉴赏 | 难度:0.99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夏 日 途 中(注)

李廓

树夹炎风路,行人正午稀。初蝉数声起,戏蝶一团飞。

日色欺清镜,槐膏点白衣。无成归故里,自觉少光辉。

(注)此诗作于李廓落第回家途中。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首句交代归来时行走在树木夹道的路上,“炎”字表明风是热的,点明诗歌题目“夏日途中”。
B.第二句交代赶路时间为正午,诗人正午赶路是因为那时行人稀少,可以免除遇见熟人的尴尬。
C.颈联写阳光照在镜子一般的水面上,就像槐膏点在白衣上,斑斑点点的,衬托出途中的清静。
D.尾联直抒胸臆,写自己一事无成回家,心里惭愧,表达了诗人回乡途中因落第而忐忑的心情。
E.前六句写景叙事。写景着重突出夏日景物特征,形象传神;叙事简洁,语言质朴,如旭家常。
【小题2】颔联是如何描写景物的?请简要分析。
当前题号:2 | 题型:诗歌鉴赏 | 难度:0.99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绵谷回寄蔡氏昆仲【注】
罗 隐
一年两度锦江游,前值东风后值秋。
芳草有情皆碍马,好云无处不遮楼。
山牵别恨和肠断,水带离声入梦流。
今日因君试回首,淡烟乔木隔绵州。
【注】绵谷:地名,今四川广元县。“蔡氏昆仲”是罗隐游锦江时认识的两兄弟。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A.全诗感情真挚,形象新颖,语言含蓄而有韵味,结构严整工巧,堪称一件精雕细琢的艺术精品。
B.首联叙写一年两次浏览锦江,字里行间流露喜悦之情。“前值东风后值秋”一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东风喻指春天。
C.颔联极写所见之美。上句写春景,下句写秋景。颈联写山牵着“别恨”、水带着“离声”,极言别去之难,直接表现了诗人对朋友的依恋难舍。
D.“淡烟乔木隔绵州”一句,点明题旨,以景作结,乔木高耸、淡烟迷茫的画面,情韵悠长,余味无穷。
【小题2】有评价说本诗颔联“写景极佳,而意极沉郁”。试作简要分析。
当前题号:3 | 题型:诗歌鉴赏 | 难度:0.99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秋兴八首(其一)

杜甫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注)此诗作于大历元年(公元766年),时值安史之乱,诗人56岁,避乱夔州。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A.首联描写了秋霜肃杀,枫林衰败的景象和巫山巫峡萧瑟凄凉的氛围,奠定了全诗苍凉的感情基调。
B.颔联“兼天涌”“接地阴”准确、形象、生动地再现了巫峡波涛汹涌,群山上风云滚滚的景象。
C.颈联对仗工整,数词使用巧妙,“两开”写夔州的菊花两次开放勾起了诗人的伤心泪,“一系”则用双关,写舟系于岸也是写心系故园。
D.尾联在前面的视觉描写基础上进一步从听觉角度描写夔州秋景,让读者不由想起李白“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的名句来。
E.诗作以“秋兴”为题,可见诗人尽管身处乱世,却也难得有片刻欢愉,因而本诗读来令人荡气回肠。
【小题2】全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诗歌内容加以具体分析。
当前题号:4 | 题型:诗歌鉴赏 | 难度:0.99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书情寄上苏州韦使君兼呈吴县李明府

崔峒

数年湖上谢浮名,竹杖纱巾遂称情。

云外有时逢寺宿,日西无事傍江行。

陶潜县里看花发,庾亮楼中对月明。

谁念献书来万里,君王深在九重城。

(注)本诗作于崔峒晚年,当时在潞府功曹任上。题中“韦使君”指韦应物,“明府”即县令。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慨叹诗人自己任一闲职,因而乐得游山玩水、逍遥自在,可以摒弃做官的虚名,使平生之志得以实现。
B.颔联概述诗人过去的潇洒生活,意趣颇似司空曙《江村即事》中的“钧罢归来不系船,江村月落正堪眠”。
C.颈联运用了两个典故,分别把李明府比作陶潜、把韦应物比作庾亮,夸赞两位友人清雅疏放的生活状况。
D.全诗采用了移步换景、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寓情于景、寓情于事,含蓄地表达了以诗投赠的良苦用心。
【小题2】本诗首联说数年“谢浮名”,尾联又说万里来“献书”,这样表达矛盾吗?请简要谈谈你的理解。
当前题号:5 | 题型:诗歌鉴赏 | 难度:0.99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小题

拟古诗

[南朝]鲍照

幽并重骑射,少年好驰逐。

毡带佩双鞬,象孤插雕服。

兽肥春草短,飞鞚越平陆。

朝游雁门上,幕还楼烦宿。

石梁有余劲,惊雀无全目。

汉虏方未和,边城屡翻覆。

留我一白羽,将以分虎竹。

[注]据《帝王世纪》载:“帝羿有穷氏与吴贺北游,贺使羿射雀。羿曰:‘生之乎?杀之乎?’贺曰:‘射其左目。’羿引弓射之,误中右目,羿抑而愧,终身不忘。”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幽并”,指我国古代的幽州和并州,二州民俗强悍,自古多豪侠慷慨之士,诗人借此烘托少年英雄的形象
B.“飞鞚越平陆”,鞚,本意为带嚼子的马笼头,这里指代马。这里间接描写了少年英雄的形象。
C.“汉虏方未和,边城屡翻覆”,这两句交待背景,写出了外寇未灭,边城被敌我双方反复争夺的紧张形势。
D.诗人通过幽并少年的形象寄托自己收复北方失地及以身许国、立功边陲的爱国情怀,是一曲时代的慷慨之歌。
【小题2】请结合全诗概括分析少年英雄的形象。
当前题号:6 | 题型:诗歌鉴赏 | 难度:0.99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各题。

长安秋望

赵嘏

云物凄清拂曙流,汉家宫阙动高秋。

残星几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

紫艳半开篱菊静,红衣落净渚莲愁。

鲈鱼正美不归去(1),空戴南冠学楚囚(2)

注释:(1)“鲈鱼正美”:典出《晋书·张翰传》,张翰思念故乡的鲈鱼,便辞官回家。
(2)“南冠”、“楚囚”:典出《左传》,为囚徒的代称。
【小题1】下面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写长安景色,伴随着丰富的联想:清晨时分,云雾在缓缓飘动,仿佛汉朝雄伟壮丽的宫阙在眼前浮动。
B.第三句以“残星”写时辰,晨星寥落,曙光初现;以“雁横塞”点时令,南归的秋雁正在掠过北方的天空。
C.颈联写触目所见:竹篱旁边,一丛丛紫艳的菊花似开未开;水塘旁边,一朵朵凋残的莲花花瓣落尽。
D.尾联使用两个典故,言简而意丰。含蓄地表达了诗人羁旅京城,思念故乡而又不能归去的惆怅情怀。
【小题2】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句用“凄清”二字,表面上是写秋意的清冷,实际上则是借此衬托诗人心境的凄凉,为全诗定下感情基调。
B.“残星几点”是目见,“长笛一声”是耳闻;“雁横塞”写动景,“人倚楼”写静态。视听结合,动静有致,颇具匠心。
C.寥落的晨星,南归的雁阵,哀婉的笛声,倚楼听笛之人,构成一幅黯然神伤的画面,令人仿佛身临其境,受到感染。
D.“紫艳”二字写出了菊花美丽的色泽,“静”写出菊花娴雅的仪态,寄托了诗人超然物外的闲适情怀。
【小题3】诗中“红衣落净渚莲愁”与李清照南渡以后的名篇《声声慢》词中“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在表现手法上有异曲同工之妙,而抒发的情感却不相同,试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
当前题号:7 | 题型:诗歌鉴赏 | 难度:0.99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次韵江晦叔

苏轼

钟鼓江南岸,归来梦自惊。

浮云世事故,孤月此心明。

雨已倾盆落,诗初翻水成

二江争送客,木杪看桥横。

(注1)①苏轼屡遭贬谪,直至海南;建中靖国元年(1101年)苏轼遇赦北归,至虔州(今江西贛州),与江晦叔以诗唱答。江晦叔,苏轼旧友,时知虔州。②翻水成:典出韩愈“文如翻水成,初不用意为”。③二江:长江支流章、贡二水汇合于虔州。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重返故土,友人钟鼓相庆;诗人重见旧时风物,宛如旧梦惊破,又恍惚梦境一般。
B.倾盆大雨衬托“翻水”诗情,著一“仍”字足见诗人未因悠悠尘世而改变的本性。
C.尾联以景结情,语意双关。前句写友人送别,后句寄托诗人前途渺茫的悲凉感喟。
D.全诗所见所闻为情取景,重点在诗人情怀的寄托之处;诗风清俊浑厚,蕴含深厚。
【小题2】“浮云世事改,孤月此心明”两句被后人称赞为“极为髙妙”,请加以赏析。
当前题号:8 | 题型:诗歌鉴赏 | 难度:0.99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各题。

六月十四日宿东林寺①

陆游

看尽江湖千万峰,不嫌云梦芥吾胸。

戏招西寒山前月,来听东林寺里钟。

远客岂知今再到,老僧能记昔相逢。

虚窗熟醃谁惊觉?野碓②无人夜自舂。

[注]①陆游在1170年游历庐山,住宿东林寺。宦游8年后,1178年宋孝宗召池东归,途经九江庐山麓,再住宿东林寺。②野礁(duì):此处指田野间用水力春米的水碓。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诗歌首联叙事:对于一个“看尽江湖千万峰”的人来说。一个云梦泽哪里会芥蒂在胸中啊。
B.颔联写诗人留宿东林寺,想邀明月一起来听寺里的钟声,表现了对幽静的东林寺的喜爱。
C.颈联中“远客”是诗人自谓,他没想到今日又旧地重游,而且老僧还曾记得昔日相逢的情景。
D.“谁惊觉”的“谁”字不仅指人,也包括各种声音。意思是,究竟是谁把我从熟睡中惊起的呢?
【小题2】本诗后两联抒发了诗人哪些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当前题号:9 | 题型:诗歌鉴赏 | 难度:0.99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秋梦

(唐)杜牧

寒空动高吹,月色满清砧。

残梦夜魂断,美人边思深。

孤鸿秋出塞,一叶暗辞林。

又寄征衣去,迢迢天外心。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写秋夜高空凄清的声音和捣衣砧上清冷的月色,营造了清冷却又高远的意境,为全诗定下了感情基调。
B.颔联写思妇因对远戍边塞的丈夫的深切思念而无法成眠,唯有在清冷的秋夜中体味深沉的孤独与痛苦。
C.颈联“孤鸿”出塞、秋叶辞林,季节的更替,牵动着边塞和家乡两地的人,为尾联思妇给丈夫寄征衣的行为做铺垫。。
D.这首诗虽写了思妇的孤枕之苦,但并没有流露出悲戚哀怨的情感,诗句中暗暗流露着作者的爱国思想。
【小题2】有人建议把诗歌尾联修改为“晨寄征衣去,迢迢织女心”,使诗意简明显豁。你觉得这样修改好不好?为什么?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当前题号:10 | 题型:诗歌鉴赏 | 难度:0.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