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古从军行

李颀

白日登山望烽火,黄昏饮马傍交河。

行人刁斗风沙暗,公主琵琶幽怨多。

野云万里无城郭,雨雪纷纷连大漠。

胡雁哀鸣夜夜飞,胡儿眼泪双双落。

闻道玉门犹被遮,应将性命逐轻车。

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蒲桃入汉家。

(注)①刁斗:古代军中铜制炊具,容量一斗。白天用以煮饭,晚上敲击代替更柝。②玉门犹被遮:汉武帝太初元年,汉军攻大宛,攻战不利,请求罢兵。汉武帝闻之大怒,派人遮断玉门关,下令“军有敢入者辄斩之”。③蒲桃:即现在的“葡萄”。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诗歌开头借“白日”“黄昏”衔接贯串,记录了出征将士从早到晚单调艰苦的军旅生活。
B.第四句虚实结合,以虚写实,借汉代和亲时公主的幽怨衬托出征将士哀怨凄苦的心情。
C.诗歌七、八句写土生土长的胡雁、胡儿处荒凉大漠而哀啼、落泪,侧面烘托出征将士心中悲苦。
D.诗歌九、十句写玉门被遮,战士追随将军拼命向前,表现了“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决心。
【小题2】这首诗“借古讽今”,其中有两句与“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杜甫《兵车行》)异曲同工,请指出并赏析这两句。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诗歌鉴赏 更新时间:2019-05-31 12:02:29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李密,字令伯,犍为武阳人也,一名虔。父早亡,母何氏醮。密时年数岁,感恋弥至,烝烝之性,遂以成疾。祖母刘氏,躬自抚养,密奉事以孝谨闻。刘氏有疾,则涕泣侧息,未尝解衣,饮膳汤药必先尝后进。有暇则讲学忘疲,而师事谯周,周门人方之游夏
少仕蜀,为郎。数使吴,有才辩,吴人称之。蜀平,泰始初,诏征为太子洗马。密以祖母年高,无人奉养,遂不应命。乃上疏曰:
“臣以险衅,夙遭闵凶。……逮奉圣朝,沐浴清化。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诏书特下,拜臣郎中,寻蒙国恩,除臣洗马。猥以微贱,当侍东宫,非臣陨首所能上报。臣具以表闻,辞不就职。诏书切峻,责臣逋慢。郡县逼迫,催臣上道;州司临门,急于星火。臣欲奉诏奔驰,则以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臣之进退,实为狼狈。……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
帝览之曰:“士之有名,不虚然哉!”乃停召。后刘终,服阕,复以洗马征至洛。司空张华问之曰:“安乐公何如?”密曰:“可次齐桓。”华问其故,对曰:“齐桓得管仲而霸,用竖刁而虫流。安乐公得诸葛亮而抗魏,任黄皓而丧国,是知成败一也。”次问:“孔明言教何碎?”密曰:“昔舜、禹、皋陶相与语,故得简雅;《大诰》与凡人言,宜碎。孔明与言者无己敌,言教是以碎耳。”华善之。
出为温令,而憎疾从事,尝与人书曰:“庆父不死,鲁难未已。”从事白其书司隶,司隶以密在县清慎,弗之劾也。密有才能,常望内转,而朝廷无援,乃迁汉中太守,自以失分怀怨。及赐饯东堂,诏密令赋诗,末章曰:“人亦有言,有因有缘。宫无中人,不如归田。明明在上,斯语岂然!”武帝忿之,于是都官从事奏免密官。
(摘自《晋书·李密传》)
【注】①醮(jiào):改嫁。②烝烝(zhēng zhēng):热切的样子,形容李密对母亲思念之深。③游夏:孔子的学生子游、子夏,品格好,资质高。④安乐公:刘备之子刘禅。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而师事谯周   师事:拜……为师B.乃上疏曰   上疏:向帝王进呈奏章
C.猥以微贱 猥:苟且D.从事白其书司隶   白:报告,告诉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孝廉是汉代以来举荐人才的一种科目。“举孝廉”,这是一种自上而下选拔官吏的制度。
B.秀才指汉代以来选拔人才的一种察举科目,与科举时代的“秀才”含义不一样。
C.洗马,一作“先马”,秦汉时始置这一官职,属于太子官属,即太子的侍从官。
D.东宫是太子居住的地方,后来又可以借指太子,这与中宫又可借指皇后是同样道理。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李密很小就懂得尽孝道。他幼年丧父,母亲何氏再嫁,年仅几岁的李密深切地思念亲人,不能自已,以致忧思成疾。
B.晋武帝读了李密的《陈情表》后,答应了他的请求。祖母去世后,李密守丧期满,晋武帝再次征召他到洛阳担任太子洗马。
C.李密认为安乐公刘禅是个难以和齐桓公相比的君主,理由是刘禅和齐桓公成败的原因是不一样的。司空张华对他的这个见解很是信服。
D.借皇帝东堂赐宴饯别之机,李密赋诗一首发牢骚。晋武帝为此很生气,都官从事见机行事,马上奏请皇上免去李密的官职。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祖母刘氏,躬自抚养,密奉事以孝谨闻。
⑵帝览之曰:“士之有名,不虚然哉!”乃停召。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小题。
傅永,字修期,清河人也。幼随叔父洪仲入魏,寻复南奔。有气干,拳勇过人,能手执鞍桥,倒立驰骋。年二十余,有友人与之书而不能答,请洪仲,洪仲深让之而不为报。永乃发愤读书,涉猎经史,兼有才干。
王肃之为豫州,以永为平南长史。齐将鲁康祖、赵公政侵豫州之太仓口,肃令永击之。永量吴、楚兵好以斫营为事,又贼若夜来,必于渡淮之所以火记其浅处。永既设伏,仍密令人以瓠盛火,渡南岸,当深处置之,教云:“若有火起,即亦燃之。”其夜,康祖、公政等果亲率领来斫营。东西二伏夹击之,康祖等奔趋淮水。火既竞起,不能记其本济,遂望永所置火争渡。水深溺死,斩首者数千级,生禽公政。康祖人马坠淮,晓而获其尸,斩首并公政送京师。
裴叔业又围涡阳,时帝在豫州,遣永为统军,与高聪、刘藻、成道益、任莫问等救之。永日:“深沟固垒,然后图之。”聪等不从,一战而败。聪等弃甲奔悬瓠,永独收散卒徐还。贼追至,又设伏击之,挫其锐。藻徙边,永免官爵而已。不经旬,诏永为汝阴镇将,带汝阴太守。中山王英之征义阳,永为宁朔将军、统军,当长围遏其南门。齐将马仙碑连营稍进,规解城围。永乃分兵付长史贾思祖,令守营垒,自将马步千人,南逆仙碑。贼俯射永,洞其左股,永出箭复入,遂大破之。仙碑烧营卷甲而遁。英日:“公伤矣!且还营。”永日:“昔汉祖扪足,不欲人知。下官虽微,国家一帅,奈何使虏有伤将之名!”遂与诸军追之,极夜而返。时年七十余矣,三军莫不壮之。后除恒农太守,非心所乐。时英东征钟离,表请永,求以为将,朝廷不听。永每言日:“马援、充国,竟何人哉?吾独白首见拘此郡!”然于御人非其所长,故在任无多声称。后为南衮州刺史。年逾八十,犹能驰射,盘马奋槊,常讳言老。每自称六十九。
(《北史•傅永传》,有删节)
【小题1】以下句子中加线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复南奔    寻:不久
B.洪仲深之而不为报   让:责备
C.自将马步千人,南仙碑 逆:背对
D.表请永,求以为将,朝廷不   听:允许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线的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
A.永发愤读书 今少卿教以推贤进士,无乃与仆之私心剌谬乎
B.永量吴、楚兵好斫营事    引以为流觞曲水
C.深沟固垒,然后图  奚以九万里而南为
D.公伤矣!还营。     彼奚适也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傅永年少时就武艺超群,但20多岁时却不能答对朋友在一篇文章中提出的问题,后来通过发愤读书,终于兼具文武之才。
B.傅永足智多谋,料事如神,他摸准了南齐入侵之敌的心理,巧置疑标,妙施伏兵之计,一战而大获全胜。
C.解涡阳之围时,在高聪等人不听从作战意见而导致战败后,傅永没有气馁,而是收拾残兵,利用伏击转败为胜。
D.傅永临阵勇猛过人,70多岁了还独自率领千余人与前来解围之敌决战,且不顾腿伤冲入敌阵,把敌人打得大败而逃。
【小题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及课文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又贼若夜来,必于渡淮之所以火记其浅处。
(2)下官虽微,国家一帅,奈何使虏有伤将之名!
(3)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各题。
淮上喜会梁川故人1
(唐)韦应物
江汉2曾为客,相逢每醉还。
浮云一别后,流水十年间。
欢笑情如旧,萧疏鬓已斑。
何因不归去?淮上有秋山3
注:(1)淮上:淮河边。 (2)江汉:此指流经梁州一带的汉水,即题目所说“梁川”。(3)秋山:韦应物《登楼》有云秋山之貌,“坐厌淮南守,秋山红树多”,可与此句相参。
【小题1】下列关于诗歌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人遥想昔日在江汉客居时,与朋友常常相聚并扶醉而归的情景。“每醉还”突出了二人相处的融洽、欢畅。
B.离别后二人如浮云般漂泊不定,岁月如流水般倏忽而逝。诗人借“浮云”、“流水”抒发了自己与友人一别十年的感伤。
C.尾联写二人在淮上重逢后的问答。一问为何不归故乡;一答因为淮上有秋山,表达了因山长水远,无法归乡的无奈。
D.诗人在淮上遇见了十年前于梁川江汉一带有过交往的故人,有感而发,写下此诗。诗歌自然流畅、情深韵远。
【小题2】“情如旧”、“鬓已斑”,今日相逢欢笑如旧,人已鬓发斑白。诗人借对比抒情。下列诗句没有采用“对比”手法的一项是( )
A.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高适《燕歌行》)
B.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崔护《题都城南庄》)
C.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刘禹锡《乌衣巷》)
D.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李商隐《无题》)
【小题3】阅读以下两首现代诗,比较其中“流水”意象与《淮上喜会梁川故人》中的“流水”意象的异同。
寄流水
卞之琳
从秋街的败叶里
清道夫扫出了
一张少女的小影;
是雨呢还是泪
朦胧了红颜
背面却认得清
“永远不许你丢掉!”
多少未发现的命运呢?
有人会忧愁。有人会说:
还是这样好——寄流水。
幻想与梦
顾城
我在时间上徘徊,
既不能前进,也不想
后退。
挖一个池沼,
蓄起幻想的流水。
在童年的落叶里,
寻找金色的蝉蜕。
让阳光和月色,
把将来与过去融合,
像闪电礼花惊碎夜空,
化为奇采的光波。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马公,名燧,字洵美,汝州郏城人也。天宝末,安禄山拥幽陵之师南向,以光禄卿贾循为留后,燧以书干循,劝诛逆将向润容等,循疑留不决,竟及于祸。宝应中,陈郑节度李凉公移镇上党,雅知公才,表为晋州赵城尉。时王师既破史朝议,乃复河洛,有回鹘可汗之助,因肆暴而归,功自负,其强难屈,李凉公使上介致饩①,皆惧不敢行。公官方解巾②,急病不让,径诣其垒。申明要约,气盛词直,虏皆优从。可汗乃授以旗帜,委之供办,且曰:“有犯禁者,公其之。”于是藩部肃然,莫不畏服。

河北副元帅仆固怀恩,居将相之重,恃父子之勇,可汗又其子婿也,借之为援,将有异图。公密觇其情,请之备。初,伪范阳节度使李怀仙,与相、卫、恒、定等四帅相继来降,

怀恩结为党助,奏复其职。至是众据汾上,子玚围太原,相、卫馈运,以相掎角。公至安阳,说其帅曰:“怀恩憯刻以逞欲,其子轻佻而好胜,人人自为计,坐待帐下之变耳?”深陈利病,劝喻激切,由是感公言,至涕泣改图。约怀仙等三人,奉章献款。既回鹘北归,怀恩与玚继死。公之明识远略,皆此类也。

大历十年,夏五月,汴宋兵马使李灵耀以濮阳叛,俄据浚郊,国家始务靖叛,特屈常宪,因以节度留后授之,而又结魏师以东郡,不利。六月,诏公与淮西节度李忠臣夹攻之。时寇锋盛,忠臣每战皆北,将弃师以免者数矣,公激以壮志,或绐之吉梦。忠臣既惭愤,引师复还。

先是忠臣军汴南,公军汴北,每与虏,所向无前,初败之于荥泽,又破之于西梁固。至是灵耀以其勇悍者八千人,号为“饿狼营”,尽锐来拒,公引部决战,遂胜入大梁。翌日,馀党以城内八千人降于公,公悉让忠臣,退于坂桥,其士吏掳获,悉以家财购而复之,大梁之人,至今知感。履险则忠以尽敌,成功则让以保身,此又将帅之明哲也。

(节选自唐代权德舆《司徒兼侍中上柱国北平郡王赠太傅马公行状》,有删改)

(注释)①上介:古代官名。致饩:馈赠礼物。
②解巾:巾,古代隐士常戴的一种头巾,后用解巾代指出任官职。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有犯禁者,公其之   董:关注
B.至是众据汾上 拥:聚集
C.而又结魏师以东郡  略:劫掠
D.每与虏,所向无前 角:作战
【小题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功自负 焉用亡郑陪邻
B.请之备 秦王不怿,一击缶
C.约怀仙等三人  不如善遇之
D.忠臣既惭愤    不出,火
【小题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时寇锋盛,忠臣每战皆北,将弃师以免者数矣,公激以壮志,或绐之吉梦。
(2)履险则忠以尽敌,成功则让以保身,此又将帅之明哲也。
【小题4】文言文阅读材料中有三个故事体现了马燧的“明识远略”,请简要概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