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张十一①
韩愈
山净江空水见沙,哀猿啼处两三家。
筼筜竞长纤纤笋,踯躅③闲开艳艳红。
未报恩波知死所,莫令炎瘴送生涯。
吟君诗罢看双鬓,斗觉霜毛一半加。
注:①张十一:名署,与韩愈同任监察御史,因劝谏德宗皇帝,两人同时被贬。韩愈被贬广东阳山,张署被贬到湖南临武。②踯躅:杜鹃花别名。【小题1】前四句描写景物在表现手法上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分析。
【小题2】请简要概括诗人陡然觉得“霜毛一半加”的原因。
秋思
陆游
老怀不惯著闲愁,信脚时为野外游。
过雁未惊残月晓,片云先借一天秋。
村醅似粥家家醉,社肉如林处处留。
七十已稀今又过,问君端的更何求?
(注释)①端的:此处解释为究竟、到底。【小题1】下列选项中对诗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老怀”一句“老”“不惯”既交代“秋游”的缘起,又暗示“秋思”的缘由。 |
B.颔联用比拟、对比的手法细致入微地描绘“雁”、“云”等意象,突出了“秋”的特点。 |
C.本诗先点明“秋游”的缘由,再写秋景、秋俗,最后直抒胸臆,结构严谨,脉络清晰。 |
D.本诗展现的乡村风俗及淳朴民风,与作者另一首诗《游山西村》相似。 |
和裴迪登蜀州东亭送客逢早梅相忆见寄
杜甫
东阁官梅动诗兴,还如何逊在扬州①。
此时对雪遥相忆,送客逢春可自由?
幸不折来伤岁暮,若为看去乱乡愁。
江边一树垂垂发,朝夕催人自白头。
(注)何逊:南朝著名诗人。他在扬州做官时,曾写下《咏早梅》一诗。
【小题1】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裴迪登东亭写梅花诗赠给诗人,诗人被这份情谊深深打动,便写了此诗回应。 |
B.以南朝著名诗人何逊来比裴迪,足见诗人对朋友才情的欣赏和对友情的珍视。 |
C.诗人对朋友没有折一枝梅花寄来感到遗憾,但梅花却触发了诗人浓浓的乡愁。 |
D.诗歌从想象对方赋诗情景起笔,以抒写诗人的感慨收束,题旨集中在早梅伤愁。 |
即事(1)
文天祥
痛哭辞京阙,微行访海门。
久无鸡可听,新有虱堪扪。
白发应多长,苍头(2)少有存。
但令身未死,随力报乾坤。
注:(1)1276年,元军兵临南宋首都临安城下,文天祥出使元营谈判,被扣留,后脱险。此诗作于诗人从通州逃至海门时。(2)苍头:这里指士卒、奴仆。【小题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微行访海门”中的“访”字写出诗人谨慎打听道路的情态。 |
B.“新有虱堪扪”中的“虱堪扪”写出了诗人狼狈的逃亡生活。 |
C.“苍头少有存”中的“少有存”用夸张手法写出了存亡之险。 |
D.“但令身未死”中的“但”突出表达了诗人报效国家的意愿。 |
A.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
B.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白居易《邯郸冬至夜思家》) |
C.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李煜《浪淘沙·帘外雨潺潺》) |
D.壮心未与年俱老,死去犹能作鬼雄。(陆游《书愤》(其二)) |
宿江边阁(注)
杜甫
暝色延山径,高斋次水门。
薄云岩际宿,孤月浪中翻。
鹳鹤追飞静,豺狼得食喧。
不眠忧战伐,无力正乾坤。
注:年近花甲的杜甫在漂泊夔州时遭逢蜀中大乱,彻夜无眠,遂作此诗。送门人欧阳秀才游江西
(宋)梅尧臣
客心如萌芽,忽与春风动。
又随落花飞,去作西江梦。
我家无梧桐,安可久留凤。
凤巢在桂注林,乌哺不得共。
无忘桂枝荣,举酒一相送。
〔注〕桂:古时称科举及第为“折桂”。【小题1】依据诗意,欧阳秀才游江西的目的不会是()。
A.游学 | B.宦游 | C.交游 | D.游历 |
A.从对方着笔 |
B.比喻新颖贴切 |
C.以落花写离情 |
D.以西江梦点题 |
暑热思风
王令
坐将赤热忧天下,安得清风借我曹?
力卷雨来无岁旱,尽吹云去放天高。
岂随虎口令轻啸,愿助鸿毛绝远劳。
江海可怜无际岸,等闲假借作波涛。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紧扣标题从暑热人笔,写遭受赤热之苦,希望清风为自己和天下人驱除暑热,寄情深远。 |
B.“放天高”一语双关,既写出风吹云散后天空的高阔,又喻示时运清平,表现了诗人的博大胸襟。 |
C.颈联写风变化多端,既随虎口呼啸而生,也助鸿毛高飞远行,“虎口”与“鸿毛”形成鲜明对比。 |
D.尾联写江海的可爱就在无边无际,必须借助风的威力,才能兴起雄波巨澜,给人以深刻启迪。 |
出关宿盘豆馆对丛芦有感①
李商隐
芦叶梢梢夏景深,邮亭暂欲洒尘襟。
昔年曾是江南客,此日初为关外心②。
思子台边风自急,玉娘湖上月应沉。
清声不逐行人去,一世荒城伴夜砧。
(注)①诗作于开成四年(839)夏,作者由秘书省校书郎调任弘农尉赴任途中。②关外心:汉武帝时楼船将军杨仆数有大功,却被封为“关外侯”,他以之为耻。【小题1】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芦叶垂长、驿亭暂歇、夏景幽深,面对此清幽的芦丛,诗人“尘襟”暂为之一洗。 |
B.“昔年”“此日”对举,从“江南客”到生“关外心”,写出诗人较为复杂的内心活动。 |
C.颈联借咏思子台、玉娘湖等景物,寄寓深远,可能有母子悬念、夫妻相思之意蕴。 |
D.诗的首联与尾联正面写丛芦形象,中间两联扩展开去,时间跨度大,空间距离远。 |
送刘司直使安西
王维
绝域阳关道,胡烟与塞尘。
三春时有燕,万里少行人。
苜蓿随天马,蒲萄逐汉臣。
应使外国惧,不敢觅和亲。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胡烟与塞尘”一句勾勒边塞景象的写法,王维在《使至塞上》中也有使用。 |
B.第二联以空中与地上景象形成对比,强调突出友人此去路途的寂寞荒凉。 |
C.诗歌第三联借用典故,赞颂了汉使将苜蓿和蒲萄(葡萄)带入中原的功绩。 |
D.全诗从写景到叙史,又转为抒情,自由灵活,但字里行间始终流淌着对友人的深情。 |
游龙门奉先寺[1]
杜甫
已从招提[2]游,更宿招提境。阴壑生虚籁[3],月林散清影。
天窥象纬[4]逼,云卧衣裳冷。欲觉闻晨钟,令人发深省。
注释: (1)龙门奉先寺:龙门即龙门山;奉先寺,龙门石窟之一。此诗为杜甫25岁时游历之作。(2)招提:梵语,指僧人。(3)虚籁:风声。(4)象纬:天上星辰错列,如经纬一般。【小题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句写游寺,二句承上写住寺,中间两联承前详写夜景,七句转到清晨钟声,八句结于心有省悟:起承转结,构思精巧。 |
B.诗人夜宿奉先寺,山谷里的阵阵风声,月下树林飘动摇曳的清影,夜幕上恰似经纬的星辰,无不渲染出环境的虚静高寒。 |
C.作为杜集开篇第一首诗,有人评价“不用禅语而得禅理”,这正是诗人佛家精神的反映,也代表了杜诗的基本思想倾向。 |
D.诗中的青年杜甫虽不是佛教徒,但对佛教思想也有深刻领悟,唐代文化兼容并包,读书人广泛受到多种文化观念的影响。 |
A.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孟浩然《宿建德江》) |
B.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王维《过香积寺》) |
C.阴阶明片雪,寒竹响空廊。寂灭应为乐,尘心徒自伤。(钱起《哭空寂寺玄上人》) |
D.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 |
甲午除夜①
元好问
暗中人事忽推迁,坐守寒灰望复燃。
已恨太官余麯饼②,争教汉水入胶船③?
神功圣德三千牍,大定明昌④五十年。
甲子两周今日尽,空将衰泪洒吴天。
(注)①金天兴三年(1234年)一月十日,金哀宗在蒙古与南宋的夹击之下,自缢身死。除夕之夜,元好问被蒙古军羁押在山东聊城,独坐斗室之中,感慨万千,写下了此诗。②麯饼:《晋书·愍帝纪》:“京师饥甚,太仓有麯数十饼,麴允屑为粥以供帝。”③胶船:传说周昭王南攻楚国,准备渡过汉水,当地人以胶粘船以进,至中流,胶溶船解,周昭王遂滑水而死。④大定明昌:是金鼎盛时期。【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句中的“人事”“推迁”表现了金朝灭亡的事实,“忽”字表现了其灭亡速度之快。 |
B.第二句,“坐守”表现了诗人被羁押的处境,又运用比喻表现了诗人的强烈愿望。 |
C.颔联用典,用“已恨”“争教”联结,以晋愍帝和周昭王类比哀宗;痛切之感,溢于言表。 |
D.颈联回顾了全盛时期的金朝;“三千牍”言哀宗功绩已记载于史册,“五十年”言时间之久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