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这首金诗,完成下面小题。

甲午除夜

元好问

暗中人事忽推迁,坐守寒灰望复燃。

已恨太官余麯饼,争教汉水入胶船

神功圣德三千牍,大定明昌五十年。

甲子两周今日尽,空将衰泪洒吴天。

(注)①金天兴三年(1234年)一月十日,金哀宗在蒙古与南宋的夹击之下,自缢身死。除夕之夜,元好问被蒙古军羁押在山东聊城,独坐斗室之中,感慨万千,写下了此诗。②麯饼:《晋书·愍帝纪》:“京师饥甚,太仓有麯数十饼,麴允屑为粥以供帝。”③胶船:传说周昭王南攻楚国,准备渡过汉水,当地人以胶粘船以进,至中流,胶溶船解,周昭王遂滑水而死。④大定明昌:是金鼎盛时期。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句中的“人事”“推迁”表现了金朝灭亡的事实,“忽”字表现了其灭亡速度之快。
B.第二句,“坐守”表现了诗人被羁押的处境,又运用比喻表现了诗人的强烈愿望。
C.颔联用典,用“已恨”“争教”联结,以晋愍帝和周昭王类比哀宗;痛切之感,溢于言表。
D.颈联回顾了全盛时期的金朝;“三千牍”言哀宗功绩已记载于史册,“五十年”言时间之久长。
【小题2】后人评价元好问的诗歌“笔笔皆为血泪,字字饱含悲愤”。请结合本诗简要概括。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诗歌鉴赏 更新时间:2019-05-28 10:32:26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文回答下列小题

坐轩记

桑悦

予为西昌校官,学圃中筑一轩,大如斗,仅容台椅各一,台仅可置经史数卷。宾至无可升降,弗肃以入,因名之曰“独坐”。

予训课之暇,辄憩息其中,上求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孔子之道,次窥关闽濂洛数君子之心,又次则咀嚼《左传》、荀卿、班固、司马迁、扬雄、刘向、韩柳欧苏曾王之文,更暇则取秦汉以下古人行事之迹,少加褒贬,以定万世之是非。优哉悠哉,以永终日。轩前有池半亩,隙地数丈,池种芰荷,地杂植松桧竹柏

予坐是轩,尘坌不入,胸次日拓,又若左临太行,右挟东海,而荫万间之广厦也。且坐惟酬酢千古,遇圣人则为弟子之位,若亲闻训诲;遇贤人则为交游之位,若亲接膝而语;遇乱臣贼子则为士师之位,若亲降诛罚于前。坐无常位,接无常人,日觉纷絮纠错,坐安得独?虽然,予之所纷絮纠错者,皆世之寂寞者也。而天壤之间,坐予者寥寥,不谓之独,亦莫予同。作《独坐轩记》。

(注释)①关闽濂洛:指宋代理学的主要学派,其代表人物为关中张载,闽中朱熹、濂溪周敦颐、洛阳程颢程颐。②酬酢:宾主相互敬酒。为古礼仪的一种。

【小题1】桑悦给自己的书房命名为“独坐”的原因是   。(用自己的话概括)
【小题2】第二段画线句对独坐轩周围景物描写的作用是什么?
【小题3】对第三段“尘坌不入,胸次日拓,又若左临太行,右挟东海”一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心无杂念、胸怀开阔是因其将家安置在太行山脚、东海之滨。
B.如果能够来到太行山、面朝东海,那么就可以摈弃世俗烦扰之事。
C.作者不想凡俗之事,心胸越来越开阔,就像左靠太行,右对东海。
D.作者心中没有俗念,并想象自身处于太行山和东海,故心胸开阔。
【小题4】作者在文中说“予之所纷絮纠错者,皆世之寂寞者也”,那么你觉得作者“寂寞”吗?为什么?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梁彦光,字修芝。父显,周邢州刺史。彦光少岐嶷(幼年聪慧),有至性,其父每谓所亲曰:“此儿有风骨,当兴吾宗。”魏大统末,入学,略涉经史,有规检,造次必以礼。解褐秘书郎,时年十七。周受禅,迁舍人上士。武帝时,累迁小驭下大夫。母忧去职,毁瘠过礼。未几,起令视事,帝见其毁甚,嗟叹久之。宣帝即位,拜华州刺史。

及高祖受禅,以为岐州刺史,甚有惠政。后数岁,后转相州刺史。彦光前在岐州,其俗颇质,以静镇之,合境大安,奏课连最,为天下第一。及居相部,如岐州法。邺都杂俗,人多变诈,为之作歌,称其不能理政。上闻而谴之,竟坐免。岁余,拜赵州刺史。彦光曰:“臣前待罪相州百姓呼为戴帽饧臣自分废黜无复衣冠之望不谓天恩复垂收采请复为相州改弦易调庶有以变其风俗。”上从之,复为相州刺史。豪猾者闻彦光自请来,莫不嗤笑。彦光下车,发槌奸隐,有若神明,狡猾莫不潜窜,合境大骇。

初,齐亡后,衣冠士人,多迁关内,唯技巧商贩及乐户之家,移实州郭。由是人情险设,妄起风谣,诉讼官人,万端千变。彦光欲革其弊,乃用秩俸之物,招致山东大儒,每乡立学,非圣哲之书不得教授。常以季月召集之,亲临策试。有勤学异等、聪令有闻者,升堂设馔,其余并坐廊下。有好诤讼、惰业无成者,坐之庭中,设以草具。于是人皆克励,风俗大改。

有滏阳人焦通,性酗酒,事亲礼阙,为从弟所讼。彦光弗之罪,将至州学,令观孔子庙中韩伯瑜母杖不痛,哀母力衰,对母悲泣之像。通遂感悟,悲愧若无容者。彦光训喻而遣之。后改过励行,卒为善士。以德化人,皆此类也。后数岁,卒官。冀定瀛青四州刺史,谥曰襄。

(节选自《隋史·梁彦光列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臣前待罪/相州百姓呼为戴帽饧/臣自分废黜/无复衣冠之望/不谓天恩复垂/收采请复为相州/改弦易调/庶有以变其风俗
B.臣前待罪相州/百姓呼为戴帽饧/臣自分废黜/无复衣冠之望/不谓天恩复垂收采/请复为相州/改弦易调/庶有以变其风俗
C.臣前待罪相州/百姓呼为戴帽饧/臣自分废黜/无复衣冠之望/不谓天恩复垂/收采请复为相州/改弦易调/庶有以变其风俗
D.臣前待罪/相州百姓呼为戴帽饧/臣自分废黜/无复衣冠之望/不谓天恩复垂收采/请复为相州/改弦易调/庶有以变其风俗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刺史,汉武帝时始置。分全国为十三部(州),部置刺史,职任监察。
B.母忧,也作“丁内艰”,指母亲的丧事。旧制,父母死后,子女要守丧,谓之“丁忧”。
C.策试,谓以对策试士。大凡以政事、经义发问,使试士条对。策,写在简策上的试题。
D.赠,既指把东西无偿地送给别人,如赠言;也指古代皇帝对在职官员及其亲属的加封,如赠官。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梁彦光恪守孝道。梁彦光母亲去世,他因悲伤过度极度瘦弱;不久被起用任职,皇帝看了梁彦光的形貌变化后,对其感叹不已。
B.梁彦光施行惠政。梁彦光任岐州刺史时,当地民风淳朴,他用宽缓平和的办法来镇守,全境教化得很好,朝廷考评接连第一。
C.梁彦光生性执着。梁彦光第一次治理相州不力被处罚,但他自请再回相州任职,虽遭当地豪强地痞嗤笑,但他毫不退缩。
D.梁彦光重视教育。梁彦光创立学堂,招纳名儒授课;在厅堂设宴款待特别优异的学生,让其余成绩差的学生都坐在走廊下。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邺都杂俗,人多变诈,为之作歌,称其不能理政。上闻而谴之,竞坐免。
(2)通遂感悟,悲愧若无容者。彦光训喻而遣之。后改过励行,卒为善士。
【小题5】梁彦光两次到相州任职,执政思想有什么区别?请简要说明。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邓愈,虹人。初名友德,太祖为赐名。父与元兵战死,众推愈领军事。愈年甫十六,每战必先登陷阵,军中咸服其勇。太祖起滁阳,愈自盱眙来归,授管军总管。 愈为人简重慎密,不惮危苦,将军严,善抚降附。其徇安福也,部卒有虏掠者。判官潘枢入谒,面责之。愈惊起谢,趣下令掠民者斩,索军中所得子女尽出之。枢悉护遣还其家,民大悦。

已而遇春克襄阳,以愈为湖广行省平章镇其地,赐以书曰:“尔戍襄阳,宜谨守法度。山寨来归者,兵民悉仍故籍,小校以下悉令屯种,且耕且战。尔所戍地邻扩廓,若尔爱加于民,法行于军,则彼所部皆将慕义来归,如脱虎口就慈母。我赖尔如长城,尔其勉之!”愈披荆棘,立军府营屯,拊循招徠,威惠甚著。

洪武元年,大军经略中原,愈为征戍将军,帅襄、汉兵取南阳以北未附州郡。遂克唐州,进攻南阳,败元兵于瓦店,逐北抵城下,遂克之,擒史国公等二十六人。隋、叶、舞阳、鲁山诸州县相继降。攻下牛心、光石、洪山诸山寨,均、房、金、商之地悉定。

三年,以征虏左副副将军从大将军出定西。扩廓屯车道岘,愈直抵其垒,立栅逼之,扩廓败走。分兵自临洮进克河州,招谕吐蕃诸酋长,宣慰何锁南普等皆纳印请降。追豫王至西黄河,抵黑松林,破斩其大将。河州以西朵甘、乌斯藏诸部悉归附。出甘肃西北数千里而还。论功授开国辅运推诚宣力武臣、特进荣禄大夫、右柱国,封卫国公,同参军国事,岁三千石,予世券

五年,辰、澧诸蛮作乱,以愈为征南将军,讨之。愈帅杨璟、黄彬出澧州,克四十八洞,又捕斩房州反者。六年,以右副将军从徐达巡西北边。十年吐番川藏为梗剽贡使愈以征西将军偕副将军沐英讨之分兵为三道穷追至昆仑山俘斩万计获马牛羊十余万留兵戍诸要害乃还。道病,至寿春卒,年四十一。追封宁河王,武顺。

注:①扩廓:扩廓帖木儿,沈丘人。本姓王,字保保,是元平章察帖木儿的外甥。顺帝赐名扩廓帖木儿。

(节选自《明史•邓愈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十年吐番/川藏为梗剽贡使/愈以征西将军偕副将军沐英讨之/分兵为三道/穷追至昆仑山/俘斩万计/获马牛羊十余万/留兵戍诸要害/乃还/
B.十年/吐番川藏为梗/剽贡使/愈以征西将军偕副将军沐英讨之/分兵为三道/穷追至昆仑山/俘斩万计/获马牛羊十余万/留兵诸要害/乃还/
C.十年/吐番川藏为梗/剽贡使愈以征西将军/偕副将军沐英讨之/分兵为三道/穷追至昆仑山/俘斩万计/获马牛羊十余万/留兵戍诸要害/乃还/
D.十年吐番/川藏为梗/剽贡使愈以征西将军/偕副将军沐英讨之/分兵为三道/穷追至昆仑山/俘斩万计/获马牛羊十余万/留兵成诸要害/乃还/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太祖:古代帝王的年号,多为创基立业者,常见于开国皇帝,也有为其先人追授者。
B.禄:古代官吏的俸给,又称禄米、禄位(借指官职)、禄食和俸禄。古代官吏的俸给曾经以米粮计算,所以有“岁禄三千石”的说法。
C.世券:明代赐予功臣,使其世代享有特权的凭证。形制如瓦,其大小依官爵高低分为九等,外刻其功,中镌其过。
D.谥:又叫“谥号”,是对死去的帝妃、诸侯、大臣以及其它地位很高的人,按其生平事迹进行评定,给予或褒或贬或同情的称号。此外,受中华文化影响的一些邻近国家亦有使用。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邓愈年少领军,不负众望。他刚满十六岁就领军,每次作战必先冲锋陷阵,军中将士全都佩服他的勇敢。
B.邓愈为人简练稳重,谨慎细致。从来不害怕困难和危险,而且从来不包庇自己士兵的错误,有错就改。
C.邓愈忠心耿耿,深受倚重。皇上对他恩威并用,并书信勉励:我把你当长城一般地依靠,你要尽力啊。
D.邓愈屡屡征伐,功勋卓著。他平定辰、澄之乱,吐蕃川藏阻塞道路,抢劫贡使,他力而克之,死后谥号武顺。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愈惊起谢,趣下令,掠民者斩,索军中所得子女尽出之。
(2)进攻南阳,败元兵于瓦店,逐北抵城下,遂克之。

同类题5

阅读《古诗为焦仲卿妻作)》节选,完成下列小题。

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

“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十七为君妇,心中常苦悲。君既为府吏,守节情不移,贱妾留空房,相见常日稀。鸡鸣入机织,夜夜不得息。三日断五匹,大人故嫌迟。非为织作迟,君家妇难为!妾不堪驱使,徒留无所施,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

府吏得闻之,堂上启阿母:“儿已薄禄相,幸复得此妇,结发同枕席,黄泉共为友。共事二三年,始尔未为久,女行无偏斜,何意致不厚?”

阿母谓府吏:“何乃太区区!此妇无礼节,举动自专由。吾意久怀忿,汝岂得自由!东家有贤女,自名秦罗敷,可怜体无比,阿母为汝求。便可速遣之,遣去慎莫留!”

府吏长跪告:“伏惟启阿母,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取!”

阿母得闻之,槌床便大怒:“小子无所畏,何敢助妇语!吾已失恩义,会不相从许!”

府吏默无声,再拜还入户,举言谓新妇,哽咽不能语:“我自不驱卿,逼迫有阿母。卿但暂还家,吾今且报府。不久当归还,还必相迎取。以此下心意,慎勿违吾语”。

新妇谓府吏:“勿复重纷纭。往昔初阳岁,谢家来贵门。奉事循公姥,进止敢自专?昼夜勤作息,伶俜萦苦辛。谓言无罪过,供养卒大恩;仍更被驱遣,何言复来还!妾有绣腰襦,葳蕤自生光;红罗复斗帐,四角垂香囊;箱帘六七十,绿碧青丝绳,物物各自异,种种在其中。人贱物亦鄙,不足迎后人,留待作遗施,于今无会因。时时为安慰,久久莫相忘!”

鸡鸣外欲曙,新妇起严妆。著我绣央裙,事事四五通。足下蹑丝履,头上玳瑁光。腰若流纨素,耳著明月珰。指如削葱根,口如含朱丹。纤纤作细步,精妙世无双。

【小题1】本首诗选自《________》,它与北朝的《木兰辞》并称________。
【小题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的意思。
(1)便可公姥(______________) (2)何乃太区区(______________)
(3)家来贵门(______________) (4)昼夜勤息(______________)
【小题3】指出下列句子中“见”字用法与其他句子不同的一项
A.慈父见背B.君既若见录
C.渐见愁煎迫D.府吏见丁宁
【小题4】全诗第一小节运用了哪种传统艺术手法?对表达全诗内容有何作用?
【小题5】作者借刘兰芝临行前对焦仲卿的话,表现了刘兰芝怎样的品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