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集贤校理丁君墓表(节选)
欧阳修
君讳宝臣,字元珍,姓丁氏,常州晋陵人也。其为人外和怡内谨立,望其容貌进趋,知其君子人也。居乡里,以文行称。少孤,与其兄笃于友悌。兄亡,服丧三年,曰:“吾不幸幼失其亲,兄,吾父也。”
君治州县,听决精明,赋役有法,民畏信而便安之。其始治剡也如此,后治诸暨,剡邻邑也,其民闻其来,欢曰:“此剡人爱而思之,谓不可复得者也。今吾民乃幸而得之。”而君亦以治剡者治之。由是所至有声。及居阁下,淡然不势利动其心,未尝走公卿;与诸学士群居恂恂,人皆爱亲之。
国家自削除僭伪,东南遂无事兵弛备者六十余年矣,而岭外尤甚。其山海荒阔,列郡数十,皆为下州,朝廷命吏,常以一县视之,故其守无城,其戍无兵。一日智高乘不备,陷邕州,杀将吏,有众万余人,顺流而下,浔、梧、封、康诸小州所过如破竹。吏民皆望而散走,独君犹率羸卒百余拒战,杀六七十人,既败,亦走。
初,贼未至,君语其下曰:“幸得兵数千人,伏小湘峡,扼至险,以击骄兵,可必胜也。”乃请兵于广州,九请,不报。又尝得贼者一人,斩之。
贼既平,天子君尝请兵不得,又能拒战杀贼,故他失守者皆夺两官,而君夺一官。已而知其贤,复召用。以治平四年四月某甲子,暴中风眩,一夕卒,享年五十有八。
君之平生,履忧患遭困厄,处之安,未尝见戚戚色。其于穷达寿夭,知有命,固无憾于其心,知君之贤,哀其志而惜其命止于斯者,不能无恨也。于是相与论著君大节,伐石纪辞,以表见于后世,庶几以慰其思焉。
熙宁元年六月十四日,庐陵欧阳修述。
(注)①智高,指北宋中期广西的少数民族起义军首领侬智高。
【小题1】下列对文中加点实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未尝走公卿谒:拜见
B.兵弛备者六十余年矣偃:训练
C.九请,不报凡:一共
D.又尝得贼者一人觇:窥探
【小题2】下列加点虚词的意思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A.其为人外和怡内谨立    履忧患遭困厄
B.淡然不势利动其心 天子君尝请兵不得
C.处之安 知君之贤
D.未尝见戚戚色  于是相与论著君大节
【小题3】下列对文中画线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听决精明,赋役有法
审理断案精明,(分派)赋税徭役很得法度
B.而君亦以治剡者治之
而丁君也用治理剡县的方法来治理诸暨
C.国家自削除僭伪,东南遂无事
自从朝廷削除了地方割据的政权,国家东南也就没有什么叛乱发生了
D.故其守无城,其戍无兵
因此这些州郡的守备并不需要城墙,这些地区的戍卫也不需要士兵
【小题4】请把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此剡人爱而思之,谓不可复得者也。今吾民乃幸而得之。
【小题5】下列对文中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丁君早年丧父,他对兄长的感情如同对父亲的感情。
B.无论是剡县还是诸暨,百姓对丁君都既敬畏又信服。
C.丁君对智高的反叛早有预见,只因援军不得而未果。
D.平叛之后,天子因赞许丁君的表现,对他处罚较轻。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9-30 04:16:12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颜真卿,宇清臣,琅邪临沂人也。少勤学业,有词藻,尤工书。开元中,举进士,登甲 科。事亲以孝闻。安禄山逆节颇著,真卿以霖雨为托修城浚池阴料丁壮储康实乃阳禄会文士 泛舟外池饮酒赋诗。或谗于禄山,禄山亦密侦之,以为书生不足虞也。无几,禄山果反,河 朔尽陷,独平原城守具备,乃使司兵参军李平驰奏之。玄宗初闻禄山之变,叹日:“河北二十 四郡,岂无一忠臣乎!“得平来,大喜,顾左右日:“朕不识颜真卿形状何如,所为得如此!“禄 山既陷洛阳,杀留守李登、御史中丞卢奕、判官蒋清,遗段子光以三首徇河北。真卿恐摇人 心,乃详谓诸将日:“我识此三人,首皆非也。”遂腰斩子光,密藏三首。异日,乃取三首冠 饰,草续支体,棺敛祭殡,为位恸哭,人心益附。

肃宗幸灵式,授工部尚书、兼御史大夫。代宗嗣位,卢杞专权,忌之,会李希烈①陷希 烈汝州,杞乃奏日:“颜真卿四方所信,使谕之,可不劳师旅。”上从之,初见希烈,希烈养 子千余人露刃争前迫真卿,将食其肉。诸将丛绕谩骂,举刃以拟之,真卿不动。遽以身蔽之, 而麾其众,众退,乃揖真卿就馆舍。希烈大宴逆党,召真卿坐,使观倡优斥黩朝政为戏,真 卿怒曰:“相公,人臣也,奈何使此曹如是乎?“拂衣而起,希烈惭,亦呵止。希烈既陷汴州, 僭伪号,使人问仪于真卿,真卿日:“老夫耄耋矣,曾掌国礼,所记者诸侯朝觐礼耳。”兴元 元年乃杀真卿。年七十七。

德宗诏日:“鲁郡公颜真卿,器质天资,公忠杰出,出入四朝,坚贞一志。属贼臣扰乱, 委以存谕,拘胁累岁,死而不挠,可赠司徒,仍赐布帛五百端。男頵、硕等丧制终所司奏超授官秩。”

①李希烈时任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旧唐书·颜真卿传》)

【小题1】下面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真卿以霖雨为托/修城浚池/阴料丁壮/储廪实/乃阳会文士泛舟/外池饮酒赋诗
B.真卿以霖雨为托/修城浚池/阴料丁壮/储廪实/乃阳会文士/泛舟外池饮酒赋诗
C.真卿以霖雨为托/修城浚池/阴料/丁壮储廪实/乃阳会文士/泛舟外池饮酒赋诗
D.真卿以霖雨/为托修城/浚池阴料/丁壮储廪实/乃阳会文士/泛舟外池/饮酒赋诗
【小题2】下列文化常识中错误的一项是(   )
A.进士: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进士随朝代不同而有不同含义,如唐朝时被举荐参加进士科考试的举人即称进士,后世则指通过最后一级考试殿试者。
B.工部:工部是古代中央六部(吏、兵、户、礼、刑、工)之一,掌管全国屯田、水利、土木、工程、交通运输、官办工业等,工部尚书为其长。
C.御史:先秦时期,天子、诸侯、大夫皆置“史”是负责记录的史官。国君置御史,主管记录历史,并如后世一样负有监察百官的责任,如《廉颇蔺相如列传》里的御史就是如此。
D.耄鰲:耄,年纪约八九十岁。耋,八十岁老人。老耋指年纪很大的人。
【小题3】下列各项中对原文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
A.颜真卿年少时学习勤奋,有文才,尤其擅长书法。开元年间,被选送应试,考中甲科。侍奉父母以孝闻名。
B.颜真卿有勇有谋,设计迷惑安禄山,在河朔尽陷时依靠先前的防备得以防守。
C.颜真卿作为朝廷老臣,在国家危难之时挺身而出,主动前往李希烈处晓谕招降。
D.对于颜真卿的去世,德宗十分惋惜痛心,下诏赞扬他公正忠诚,并对他的后代也加以照顾。
【小题4】翻译划线句子
(1)遗段子光以三首来徇河北。真卿恐摇人心,乃详谓诸将日:“我识此三人,首皆非 也。”
(2)死而不挠,可赠司徒,仍赐布帛五百端。男頵、硕等丧制终,所司奏超授官秩。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颜真卿,字清臣,秘书监师古五世从孙。少,母殷躬加训导。既长,博学,工辞章,事亲孝。

开元中,举进士,又擢制科。调醴泉尉。再迁监察御史,使河、陇。时五原有冤狱久不决,天且旱,真卿辨狱而雨,郡人呼“御史雨”。复使河东,劾奏朔方令郑延祚母死不葬三十年,有诏终身不齿,闻者耸然。迁殿中侍御史。时御史吉温以私怨构中丞宋浑,谪贺州,真卿曰:“奈何以一时忿,欲危宋璟后乎?”宰相杨国忠恶之,讽中丞蒋冽奏为东都采访判官,再武部员外郎。国忠终欲去之,乃出为平原太守。

安禄山逆状牙孽,真卿度必反,阳托霖雨,增陴浚隍,料才壮,储廥廪。日与宾客泛舟饮酒,以纾禄山之疑。果以为书生,不虞也。禄山反,河朔尽陷,独平原城守具备,使司兵参军李平驰奏。玄宗始闻乱,叹曰:“河北二十四郡,无一忠臣邪?”及平至,帝大喜,谓左右曰:“朕不识真卿何如人,所为乃若此!”

李希烈陷汝州,卢杞乃建遣真卿:“四方所信,若往谕之,可不劳师而定。”诏可,公卿皆失色。李勉以为失一元老,贻朝廷羞,密表固留。至河南,河南尹郑叔则以希烈反状明,劝不行,答曰:“君命可避乎?”既见希烈宣诏旨希烈养子千余拔刃争进诸将皆慢骂将食之真卿色不变希烈乃拘真卿守以甲士掘方丈坎于廷传将坑之。兴元后,王师复振,贼虑变,遣将辛景臻、安华至其所,积薪于廷曰:“不能屈节,当焚死。”真卿起赴火,景臻等遽止之。希烈弟希倩坐朱泚诛,希烈因发怒,使阉奴等害真卿,曰:“有诏。”真卿再拜。奴曰:“宜赐卿死。”曰:“老臣无状,罪当死,然使人何日长安来?”奴曰:“从大粱来。”骂曰:“乃逆贼耳,何诏云!”遂缢杀之,年七十六。嗣曹王皋闻之,泣下,三军皆恸,因表其大节。淮、蔡平,子頵、硕护丧还,帝废朝五日,赠司徒,谥文忠,赙布帛米粟加等。

真卿立朝正色,刚而有礼,非公言直道,不萌于心。天下不以姓名称,而独曰鲁公。善正、草书,笔力遒婉,世宝传之。

(节选自《新唐书·颜真卿传》,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既见希烈/宣诏旨/希烈养子/千余拔刃争进/诸将皆慢骂/将食之真卿/色不変/希烈乃拘真卿/守以甲士/掘方丈坎于廷/传将坑之
B.既见希烈/宣诏旨/希烈养子千余拔刃争进/诸将皆慢骂/将食之/真卿色不变/希烈乃拘真卿/守以甲士/掘方丈坎于廷/传将坑之
C.既见希烈/宣诏旨/希烈养子/千余拔刃争进/诸将皆慢骂/将食之真卿/色不变/希烈乃拘真卿/守以甲士/掘方丈坎于廷传/将坑之
D.既见希烈/宣诏旨/希烈养子千余拔刃争进/诸将皆慢骂/将食之/真卿色不变/希烈乃拘真卿/守以甲士/掘方丈坎于廷传/将坑之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孤,指年幼丧父的孩子。“鳏寡孤独”,一般来说“鳏”指老而无妻,“寡”指老而无夫,“独”指老而无子。
B.监察御史,古代官名。掌管监察百官、巡视郡县、纠正刑狱、肃整朝仪等事务,类似今天的组织部官员。
C.转,在此指调动官职。古代表示官职调动的还有“调”、“徙”、“改”、“出”“入”等词。
D.草书,有广狭二义。广义的,不论年代,凡写的潦草的字都算作为草书。狭义的,即作为一种特定的字体,结构简省,笔画连绵 ,在狂乱中也能显示艺术之美。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颜真卿耿直刚正。升任监察御史后,他上奏弹劾不肖之臣,任殿中侍御史时,又替被陷害的宋浑说话,这些举动引起宰相杨国忠的厌恶,一心想排斥他。
B.颜真卿有先见之明。安禄山刚露出反叛苗头时,他便提前做好工事准备,后来安禄山反叛,河朔一带尽失,唯独他担任太守的平原城守护完备。
C.颜真卿忠贞刚烈。面对叛军将领的威逼,他从容不迫,起身赴火,他痛骂李希烈派来假传圣旨的宦官,最后被缢杀。
D.颜真卿才华横溢。他学识广博,工于文章,尤其精于书法,世人把他的书法当珍宝一样流传。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日与宾客泛舟饮酒,以纾禄山之疑。果以为书生,不虞也。
(2)诏可,公卿皆失色。李勉以为失一元老,贻朝廷羞,密表固留。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温造,字简舆,姿表瑰杰,性嗜书,少盛气。寿州刺史张建封闻其名,书币招礼, 欣然日:“可人也!”往从之。建封虽咨谋,而不敢縻以职事,恐失造,因妻以兄子

时李希烈反,攻陷城邑,天下兵镇阴相撼,逐主帅自立,德宗患之。以刘济方纳忠于朝,密诏建封择纵横士往说济。建封强署造节度参谋,使幽州。造与济语未讫,济俯伏流涕日:“僻陋不知天子神圣,大臣尽忠,愿率先诸侯效死节。”造还,建封以闻,诏驰入奏。天子爱其才,问造家世及年,对日:“臣五世祖大雅,外五世祖李劫,臣犬马之齿三十有二。”帝奇之。将用为谏官,以语泄乃止。复去,隐东都

长庆初,为太原幽镇宣谕使。还,迁殿中侍御史。田弘正遇害,以起居舍人复宣慰镇州行营。顷之,谏议大夫李景俭得过宰相,造坐与饮,出为朗州刺史。开后乡渠百里,溉田二千顷,民获其利,号“右史渠”。迁左司郎中,寻进御史中丞。

造性刚急,人或忤己,虽贵势,亦以气出其上。道遇左补阙李虞,恚不避,捕从者笞辱。左拾遗舒元褒等建言:“造弃蔑典礼,无所畏,辱天子侍臣。凡事小而关分理者,不可失广,道路。失之,则乱所由生。遗、补虽卑,侍臣也;中丞虽高,法支也;侍臣见陵则恭不广,法吏自恣则法坏。造擅自尊大,忽僭拟之嫌,请得论罪。”帝乃诏:台官、供奉官共,听先后行,相值则揖。造弹击无所回畏,发南曾伪官九十人,主吏皆论死。迁尚书右丞,封祁县子。

大和四年,兴元军乱,杀节度使李绛,众谓造可夷其乱,文宗亦以为能,乃授检校右散骑常侍、山南西道节度使,许以便宜从事。造果决斩首凡八百余人。亲杀绛者,醢之;号令者,殊死。取百级祭绛,余悉投之汉江。

(节选自《新唐书·列传十六》,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凡事小而关分理者/不可失/失之则乱所由生/遗补虽卑/侍臣也/中丞虽高法/吏也/侍臣见陵则恭不广/法吏自恣则法坏/
B.凡事小而关分理者/不可失/失之/则乱所由生/遗补虽卑/侍臣也/中丞虽高/法吏也/侍臣见陵则恭/不广法吏自恣则法坏/
C.凡事小而关分理者/不可失/失之/则乱所由生/遗补虽卑侍臣也/中丞虽高/法吏也/侍臣见陵则恭/不广法吏自恣则法坏/
D.凡事小而关分理者/不可失/失之/则乱所由生/遗补虽卑/侍臣也/中丞虽高/法吏也/侍臣见陵则恭不广/法吏自恣则法坏/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起居舍人,掌记录皇帝日常行动、所发命令与国家大事的官。
B.长庆,唐穆宗的年号。“年号”是中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
C.《新唐书》,是一部记载唐朝历史的纪传体史书,“二十四史”之一。
D.节度使,唐代开始在地方上设立的统领军队的长官,受职时朝廷赐以旌节。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温造仪表俊伟,才能突出。寿州刺史张建封听说他的名声,用文书钱财聘请他;曾奉命成功劝说刘济效忠朝廷,因此得到皇帝的欣赏。
B.温造重视农业,深受爱戴。任朗州刺史时开通后乡渠上百里,灌溉农田二千顷,百姓因此受益,号称“右史渠”。
C.温造性情刚烈,敢忤权贵。对触怒了他的人,即使是权贵,也要在气势上胜过他,因此被权贵怨恨,终被贬官。
D.温造做事果敢,平定叛乱。兴元军叛乱,杀死节度使李绛,温造受命平叛,果断地杀掉八百多人,对发布杀害李绛命令的人处以极刑。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建封虽咨谋,而不敢摩以职事,恐失造,因妻以兄子。
(2)帝奇之。将用为谏官,以语泄乃止。复去,隐东都。

同类题4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菱溪石记

(北宋)欧阳修

①菱溪之石有六:其四为人取去;其一差小而尤奇,亦藏民家;其最大者偃然僵卧于溪侧,以其难徙,故得独存。每岁寒霜落,水涸而石出,溪旁人见其可怪,往往祀以为神。

②菱溪,按图与经皆不载。唐会昌中,刺史李濆为《荇溪记》,云水出永阳岭,西经皇道山下。以地求之,今无所谓荇溪者,询于滁州人,曰此溪是也。杨行密有淮南,淮人为讳其嫌名,以荇为菱,理或然也。

③溪傍若有遗址,云故将刘金之宅,石即刘氏之物也。金,伪吴时贵将,与行密俱起合肥,号三十六英雄,金其一也。金本武夫悍卒,而乃能知爱赏奇异,为儿女子之好,岂非遭逢乱世,功成志得,骄于富贵之佚欲而然□?想其陂池、台榭、奇木、异草,与此石称,亦一时之盛哉。今刘氏之后散为编民,尚有居溪旁者。

④予感夫人物之废兴,惜其可爱而弃也,乃以三牛曳置幽谷,又索其小者,得于白塔民朱氏,遂立于(丰乐)亭之南北。亭负城而近,以为滁人岁时嬉游之好。

⑤夫物之奇者,弃没于幽远则可惜,置之耳目,则爱者不免取之而去。嗟夫!刘金者虽不足道,然亦可谓雄勇之士,其平生志意岂不伟哉。及其后世,荒堙零落,至于子孙泯没而无闻,况欲长有此石乎。用此可为富贵者之戒。而好奇之士闻此石者,可以一赏而足,何必取而去也哉?

(注释)①杨行密:唐昭宗时淮南节度史,后称帝自号为吴,据有淮南一带地盘。②秩欲:深失之欲。③编民:编入户籍的平民。
【小题1】填入第③段方框处最恰当的虚词是( )
A.矣B.邪C.焉D.夫
【小题2】对第①②段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①段交代了菱溪之石的数量与各自的命运。
B.溪旁人把最大的石头当作神祭祀因其姿态非凡。
C.菱溪之名原无记载,只有通过考察与询问了解。
D.菱溪得名的真实原因是避杨行密的名讳而改名。
【小题3】下列表现手法中,本文未运用的一种是( )
A.叙议结合B.对比反衬C.欲扬先抑D.借题发挥
【小题4】分析第③段在文中的作用。
【小题5】分析本文的写作意图。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崔宁,本名旰,卫州人。世儒家,而独喜纵横事。从李宓讨云南,行军司马崔论悦之,荐为牙将宝应初蜀乱山贼乘险道不通严武白宁为利州刺史既至贼遁去由是知名。及武为剑南节度使,心欲与俱西,而利非所属,使宁自为计。宁曰:“节度使张献诚见疑,难辄去。然献诚嗜利,若厚赂之,宁可以从大夫矣。”武然之,以奇锦珍贝遗献诚,且求宁,献诚果喜,令自移疾去。武遂奏为汉州刺史。吐蕃引杂羌寇西山,破柘、静等州,有诏收复。于是武遣宁将而西,既薄贼城,城皆累石,不得攻,惟东南不合者丈许,谍知之,乃为地道,再宿而拔,拓地数百里。虏众惊相谓曰:“宁,神兵也!”。

永泰元年,武卒。行军司马杜济、别将郭英干皆请英干之兄英乂为节度使,宁与其军亦丐大将王崇俊。奏俱至,而朝廷既用英乂矣。英乂恨之,始署事即诬杀崇俊,又遣使召宁。宁托拒吐蕃,不还。英乂怒,因出兵,声言助宁,实欲袭取之,即徙宁家于成都。宁惧,益负阻。英乂乃自将讨之,会天大雪,马多冻死,士心离,遂败归。宁闻英乂损裁将卒,下皆恨怒,又毁玄宗冶金像,乃令军中曰:“英乂反,辄居先帝旧宫。”乃进薄成都。英乂阵城西,与宁战,不胜,走灵池,为韩澄所杀。 

大历十四年改兼朔方节度,朱泚乱,帝出居奉天,宁后数日至,帝喜甚。宁谓所亲曰:“上聪明,从善如转规,但为卢杞所惑至此尔。”因潸然涕下。杞闻之,思有以构宁于帝。王翃与宁有隙,杞微闻,与谋。会泚行反间,而除柳浑为宰相,署宁中书令。时朔方掌书记康湛为盩厔尉,翃逼湛诈作宁遗泚书献之,杞遂奏:宁初无效顺心,向闻与贼盟署中书令,今果后至,复得所与贼书,反状明甚。若凶渠外逼,奸臣内谋,则大事去矣。”因俯伏歔欷曰:“臣备位宰相,危不能持,颠不能扶,罪当死。帝命左右扶起之,乃召宁至朝堂,云使宣慰江淮。俄而中人引宁幕后,使二力士缢杀之,年六十一。

初,命陆贽草,贽索宁与泚书,将坐其事。杞复云:“书已亡。”宁死,籍没其家,中外冤之,帝乃归其资云

(选自《新唐书》,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宝应初/蜀乱/山贼乘险道/不通/严武白/宁为利州刺史/既至/贼遁去/由是知名/
B.宝应初/蜀乱/山贼乘险/道不通/严武白/宁为利州刺史/既至/贼遁去/由是知名/
C.宝应初/蜀乱/山贼乘险/道不通/严武白宁为利州刺史/既至/贼遁去/由是知名/
D.宝应初/蜀乱/山贼乘险道/不通/严武白宁为利州刺史/既至/贼遁去/由是知名/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纵横,“九流”之一,起源于“或合众弱以攻一强,此为纵;或事一强以攻诸弱,此为横”。
B.牙将,唐朝一方节度使的亲兵称作牙军,意为节度之爪牙,牙军的都统称为“牙将”。
C.江淮,“江”即长江,“淮”指淮河,“江淮”狭义上是指长江、淮河之间的地区。
D.制,指皇帝口头下达的命令,秦灭六国后规定“命为‘制’,令为‘诏’,天子自称曰‘朕’”。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崔宁受人赏识。剑南节度使严武通过送锦缎珍宝给贪利的张献诚,索求到崔宁,并上奏让崔宁担任了汉州刺史。
B.崔宁军事才能卓越。他任汉州刺史时,奉命率兵西征,侦察选择了恰当的地点挖通地道,只用了一晚就攻占了城池。
C.崔宁富有谋略。王崇俊被杀后,崔宁识破了郭英乂的图谋,拒不奉命赴召,后来抓住有利时机以平叛之名击退郭英乂。
D.崔宁忠义正直,含冤被杀。朱泚作乱,王翃逼迫康湛伪造崔宁给朱泚的信件献给皇帝,卢杞上奏皇帝诬陷崔宁谋反。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上聪明,从善如转规,但为卢杞所惑至此尔。
(2)宁死,籍没其家,中外冤之,帝乃归其资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