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赠医者汤伯高序
【元】揭傒斯
楚俗信巫不信医,自三代以来为然,今为甚。凡疾不计久近浅深,药一入口不效,即屏去。至于巫,反覆十数不效,不悔,且引咎痛自责,殚其财,竭其力,卒不效,且死,乃交责之曰,是医之误,而用巫之晚也。终不一语加咎巫。故功恒归于巫,而败恒归于医。 效不效,巫恒受上赏而医辄后焉。故医之稍欲急于利、信于人,又必假邪魅之候以为容,虽上智鲜不惑。甚而沅湘之间用人以祭非鬼,求利益,被重刑厚罚而不怨恚,而巫之祸盘错深固不解矣。医之道既久不胜于巫,虽有良医且不得施其用,以成其名,而学者日以怠,故或旷数郡求一良医不可致。呜呼,其先王之道不明欤?何巫之祸至此也!人之得终其天年,不其幸欤! 
吾里有徐先生若虚者,郡大姓也。年十五举进士,即谢归业医。人有一方之良,一言之善,必重币不远数百里而师之,以必得乃止。历数十年,其学大成,著《易简归一》数十卷。辨疑补漏,博约明察,通微融敏,咸谓古人复生。其治以脉,不以证,无富贵贫贱不责其报信而治无不效其不治必先知之惟一用巫乃去不顾自是吾里之巫稍不得专其功矣。余行数千里莫能及,间一遇焉,又止攻一门,擅一长而已,无兼善之者。来旴江,得汤伯高,该明静深,不伐不矜,深有类于徐。余方忧巫之祸,医之道不明,坐视民命之天阏而莫救,而爱高之学有类于徐,且试之辄效,故并书巫医之行利害及徐之本末以赠之。嗟夫,使世之医皆若虚、伯高,信之者皆吾里之人,巫其能久胜矣乎!
伯高名尧,自号常静处士。若虚名棪。闻庐山有郭氏,号南寄者,亦有名。
(选自《揭傒斯全集》)
【小题1】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无富贵贫贱/不责其报信/而治无不效/其不治/必先知之/惟一用巫/乃去不顾/自是吾里之巫/稍不得专其功矣。
B.无富贵贫贱不责/其报信而治/无不效/其不治/必先知之/惟一用巫/乃去不顾自是/吾里之巫/稍不得专其功矣。
C.无富贵贫贱/不责其报/信而治/无不效/其不治/必先知之/惟一用巫/乃去不顾/自是吾里之巫/稍不得专其功矣。
D.无富贵/贫贱不责其报/信而治/无不效/其不治/必先知之/惟一用巫乃去/不顾自是/吾里之巫/稍不得专其功矣。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巫:古人认为巫能够与鬼神相沟通,能调动鬼神之力为人消灾致富,如降神、预言、祈雨、医病等等。在古代地位较高,分男巫、女巫,司职各异,同属司巫。春秋以后,医道渐从巫术中分出。
B.三代是既是指家庭中曾祖、祖父、父三代人,也可以是对中国历史上的夏、商、周三个朝代的合称。在本文中指的是曾祖、祖父、父三代人,特指时间之漫长。
C.学者:广义“学者”:是指具有一定学识水平、能在相关领域表达思想、提出见解、引领社会文化潮流的人;狭义“学者”:是指追求学问之人,即专门从事某种学术研究的人。
D.处士,古时候称有德才而隐居不愿做官的人,后亦泛指未做过官的士人。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楚地的风俗是信巫不信医。长久以来,巫祸横行,巫师把人治死也很少受到谴责,医生要取信于民不得不装神弄鬼,学者不愿行医,所以求一良医而不可得。
B.徐若虚先生举进士后,不愿做官,回乡行医。他虚心好学,努力钻研,写成了学术价值很高的专著;他医术高明,治病效果显著,其影响逐渐改变了当地信巫的风俗。
C.旴江的汤伯高先生和徐若虚先生非常相像,他的医术全面而精湛,但他为人谦逊,从不自我夸耀,其医风受到作者的赞赏。
D.作者写这篇序是因为担忧巫祸不除,医道不明,无人挽救百姓的生命。希望世上的医生都像若虚、伯高,民众都像“吾里之人”信医不信巫。
【小题4】把文言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殚其财,竭其力,卒不效,且死,乃交责之曰,是医之误,而用巫之晚也。
(2)人有一方之良,一言之善,必重币不远数百里而师之,以必得乃止。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3-01 10:01:14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烨,刘温叟子,耀卿,进士及第。积官秘书省著作郎。知龙门县,群盗杀人,烨捕得之,将械送府,恐道亡去,皆斩之。众服其果。通判益州,召还,时王曙治蜀,或言其政苛暴。真宗问:“曙治状与凌策孰愈?”烨曰:“策在蜀,岁丰事简,故得以宽假民。比岁小歉,盗贼窃发,非诛杀不能禁。然曙所行,亦未尝出陛下法外。”帝善之。天禧元年,始置谏官。帝谓宰相曰:“谏官御史,当识朝廷大体。”于是以烨为右正言。会岁荐饥,河决滑州,大兴力役,饿殍相望。烨请策免宰相,以应天变。都城东南有泉出民争传可以已疾诏即其地建祥源观烨言其诡妄不经且亢旱不可兴土木以营不急又请罢提点刑狱禁民弃父母事佛老者。皆不报。表请补外,帝以烨屡言事,乃以判三司户部勾院,安抚京西。还,直集贤院,同修起居注,迁右司谏。以尚书工部员外郎兼侍御史知杂事,权判吏部流内铨。请京朝官遭父母忧,官司毋得奏留,故事当起复者如旧。因诏益、梓、利、夔路长吏,仍旧奏裁,余乞免持服者论其罪。改三司户部副使,擢龙图阁待制,提举诸司库务,权发遣开封府事。累迁刑部郎中、龙图阁直学士、知河南府,徙河中府,卒。初,王曙坐寇准贬官,在朝无敢往见者。烨叹曰:“友朋之义,独不行于今欤?”往饯之,经宿而还。尝善河中处士李渎,渎死,为陈其高行于帝,诏以著作郎赠之。唐末五代乱,衣冠旧族多离去乡里,或爵命中绝而世系无所考。惟刘氏自十二代祖北齐中书侍郎环俊以下,仕者相继,而世牒具存焉。
(选自《宋史·刘温叟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粗体字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都城东南有泉出/民争传可以已/疾诏即其地建祥源观/烨言其诡妄不经/且亢旱/不可兴土木以营不急/又请罢提点刑狱/禁民弃父母事佛老者
B.都城东南有泉出/民争传可以已疾/诏即其地建祥源观/烨言其诡妄不经/且亢旱不可/兴土木以营不急/又请罢提点刑狱/禁民弃父母事佛老者
C.都城东南有泉出/民争传可以已疾/诏即其地建祥源观/烨言其诡妄不经/且亢旱/不可兴土木以营不急/又请罢提点刑狱/禁民弃父母事佛老者
D.都城东南有泉出/民争传可以已/疾诏即其地建祥源观/烨言其诡妄不经/且亢旱不可/兴土木以营不急/又请罢提点刑狱/禁民弃父母事佛老者
【小题2】下列对文中划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字”,又称“表字”,一般是对人名的解释和补充。如王安国,字平父;王安上,字纯父。同辈人直呼其“字”不礼貌。
B.“进士”,科举考试的最高功名。古代许多著名作家都是进士出身,如王安石、苏轼等。一甲的前三名赐“进士及第”称号。
C.“出”,古代称由京官调任地方官,也称“外放”、“外迁”。与“入”相对,“入迁”即为从外地迁到京城做官。
D.“衣冠旧族”,祖上曾经为官宦、现已变成普通百姓的人家。其中,“衣冠”指宽衣大帽,官宦的打扮;“旧族”指从前的名门望族。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烨做事果断,颇有主见。做龙门知县时,他担心抓捕的盗贼半途逃走,只能杀掉;做益州通判时,他认为王曙根据蜀地情况治理,不算苛暴。
B.烨以民为重,不畏权贵。滑州连年灾荒,加上黄河决堤,朝廷大兴力役,到处是饿死的人,烨请求免去宰相来顺应天变,皇帝十分赞同。
C.烨以孝治官,严守旧制。在吏部任职时,他要求京朝官员有父母离世的,主管部门不得上奏留人;请求免去守孝的人,根据情况判罪。
D.烨重情重义,替友谋划。他去看望被贬官的王曙,设酒宴为他送行,一晚才回;好友李渎过世后,烨向皇帝陈述他的高行,使他得以追赠官职。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策在蜀,岁丰事简,故得以宽假民。
(2)初,王曙坐寇准贬官,在朝无敢往见者。烨叹曰:“友朋之义,独不行于今欤?”

同类题4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双调·小圣乐·绿叶阴浓

元好问

绿叶阴浓,遍池亭水阁,偏趁凉多。海榴初绽1,朵朵簇红罗。老燕携雏弄语,对高柳鸣蝉相和。骤雨过,珍珠乱撒2,打遍新荷。

人生百年有几3,念良辰美景,休放虚过。穷通前定4,何用苦张罗。命友邀宾玩赏5,对芳樽浅酌低歌6。且酩酊,任他两轮日月,来往如梭。

(作者简介)元好问(1190—1257)字裕之,号遗山,太原秀容(今山西忻州)人;系出北魏鲜卑族拓跋氏,唐诗人元结后裔。工诗文,在金元之际颇负重望;诗词风格沉郁,并多伤时感事之作。其《论诗》绝句三十首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颇有地位;作有《遗山集》又名《遗山先生文集》,编有《中州集》。此篇作于元初,正是作者失意落拓之时,所以曲子在下半阙抒发了作者深深的苦闷。
(简要注释)1海榴:即石榴。2撒:撒落。3几:几许,此处指多长时间。4穷通前定:意为失意得意命运的好坏由前生而定。5命友:邀请朋友。6芳尊:美酒。尊,即“樽”,酒杯。
【小题1】下则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此曲上片写景,渲染盛夏园中一片清新俊雅的美好景象,曲子下片抒怀,宣扬命运早已注定入生何不浅斟低唱,及时行乐的思想。
B.本首诗主调低沉,消极,作者意在抒发自己在失意落拓时内心的苦闷,故而在明艳的盛夏美后,特地写了一阵突来的骤雨。
C.上片景色富有生机,石榴怒放,蝉儿欢唱,更有那春天的乳燕雏莺,声声雅嫩可喜,这一片新生命的合唱给池塘水间添了生趣。
D.从用笔上看,上片大笔着色,细细描绘,可谓浓墨重彩;下片则一洗上片的丹青笔法,直抒胸臆,感慨悲歌,显得沉郁苍凉。
【小题2】请简要赏析上片写景的特色。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市隐斋记
元好问
吾友李生为予言:“予游长安,舍娄公所。娄,隐者也,居长安市三十年矣。家有小斋,号曰市隐,往来大夫士多之赋诗,渠欲得君作记。君以我故为之。”
予曰:“若知隐乎?夫隐,自闭之义也。古人隐于农、于工、于商、于医卜、于屠钓,至于博徒、卖浆、抱关吏、酒家保,无乎不在。非特深山之中,蓬蒿之下,然后为隐。前人所以有大小隐之辨者,谓初机之士,信道未,不见可欲,使心不乱,故山林为小隐;能定能应,不为物诱,出处一致,喧寂两忘,故以朝市为大隐耳。以予观之,小隐山林,则容或有之,而在朝市者未必皆大隐也。自山人索高价之后,欺松桂而诱云壑者多矣,况朝市乎?今夫乾没氏胁肩以入市,叠足以登垄断,利嘴长距,争捷求售,以与佣儿贩夫血战于锥刀之下。悬羊头,卖狗脯,盗跖行,伯夷语,曰‘我隐者也’而可乎?敢问娄公之所以隐,奈何?”
曰:“书以为食,取足而已,不害其为廉;诗酒游诸公间,取和而已,不害为高。夫廉与高,固古人所以隐,子何疑焉?”
予曰:“予得之矣,予为子记之。虽然,予于此犹有未满焉者。请以韩伯休事终其说。伯休卖药都市,药不二价,一女子买药,伯休执价不移。女子怒曰:‘子韩伯休邪?何乃不二价?’乃叹曰:‘我本逃名,乃今为女子所知!’弃药径去,终身不返。夫娄公固隐者也,而自闭之义,无乃与伯休异乎?言,身之文也,身将隐,焉用文之?是求显也。奚以此为哉?大夫士之爱公者,强之名耳,非公意也。君归,试以吾言问之。”
贞祐丙子十二月,河东元某记。
(取材于《遗山先生文集》卷三十三)
注释:①山人:山居者,指隐士。②乾没氏:侥幸取利的人。③锥刀:喻微末的小利。
【小题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信道未 笃:坚定
B.今夫乾没氏之 属:下属
C.书以为食     鬻:卖
D.予大夫士之爱公者 意:料想
【小题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君以我故为之 不害为高
B.舍娄公所     小隐山林
C.往来大夫士多之赋诗   强之名耳
D.古人隐于农   请以韩伯休事终其说
【小题3】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非特深山之中,蓬蒿之下,然后为隐 不只(生活)在深山之中、蓬蒿之下,这样以后才算是隐者
B.胁肩以入市,叠足以登垄断 缩敛着肩膀(取媚于别人的样子)来到市肆,翘着脚来控制行市
C.夫廉与高,固古人所以隐,子何疑焉 清廉和清高,可以使古人隐居的决心更加坚定,你何必怀疑呢
D.虽然,予于此犹有未满焉者 即使如此,我对于这件事还有不满意的地方
【小题4】下列对文意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娄先生的小书斋叫做“市隐斋”,娄先生想得到李生为他写的记。
B.某些心存侥幸、谋取利益的人言行不一,竟自我标榜为隐士。
C.李生认为娄先生的行为不妨碍他的廉正和清高,娄先生是真隐士。
D.作者认为娄先生的这种行为是为了扬名,与韩伯休是不一样的。
【小题5】将下面的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①我本逃名,乃今为女子所知!
②言,身之文也,身将隐,焉用文之?是求显也。奚以此为哉?
【小题6】根据文本,请用自己的话具体说明作者对“隐”的认识。
【小题7】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断句。
人生在世会当有业农民则计量耕稼商贾则讨论货贿工巧则致精器用伎艺则沉思法术武夫则惯习弓马文士则讲议经书多见士大夫耻涉农商差务工伎射则不能穿札笔则才记姓名饱食醉酒忽忽无事以此销日以此终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