宓子贱为单父宰,过于阳昼,曰:“子亦有以送仆乎?”阳昼曰:“吾少也贱,不知治民之术,有钓道二焉,请以送子。”子贱曰:“钓道奈何?”阳昼曰:“夫举纶错饵,迎而吸之者阳桥也。其为鱼也薄而不美若存若亡若食若不食者鲂也其为鱼也博而厚味。”宓子贱曰:“善!”未至单父,冠盖迎之者交接于道。子贱曰:“车驱之!车驱之!夫阳昼之所谓阳桥者至矣。”于是至单父,请其耆老尊贤者,而与之共治单父。
(1)用“∕”给下面这段话断句。
其为鱼也薄而不美若存若亡若食若不食者鲂也其为鱼也博而厚味
(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划横线的句子。
①夫举纶错饵,迎而吸之者阳桥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未至单父,冠盖迎之者交接于道。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阳昼借钓鱼之道告诉宓子贱为政应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孔子相卫,弟子子皋为狱吏,刖(yuè)人足,所跀(yuè)者守门。人有恶孔子于卫君者,曰:“尼欲作乱。”卫君欲执孔子。孔子走,弟子皆逃。子皋从出门,跀危①引之而逃之门下室中,吏追不得。夜半,子皋问跀危曰:“吾不能亏主之法令而亲跀子之足,是子报仇之时也,而子何故乃肯逃我?我何以得此于子?”跀危曰:“吾断足也,固吾罪当之,不可奈何。然方公之狱治臣也,公倾侧法令,先后臣以言,欲臣之免也甚,而臣知之。及狱决罪定,公憱然不悦,形于颜色,臣见又知之。非私臣而然也,夫天性仁心固然也。此臣之所以悦而德公也。”
田子方从齐之魏,望翟黄乘轩②骑驾出,方以为文侯也,移车异路而避之,则徒翟黄也。方问曰:“子奚乘是车也?”曰:“君谋欲伐中山,臣荐翟角而谋得;果且伐之,臣荐乐羊而中山拔;得中山,忧欲治之,臣荐李克而中山治,是以君赐此车。”方曰:“宠之称功尚薄。”
秦、韩攻魏,昭卯西说而秦、韩罢;齐、荆攻魏,卯东说而齐、荆罢。魏襄王养之以五乘之奉。卯曰:“伯夷以将军葬于首阳山之下,而天下曰:‘夫以伯夷之贤与其称仁,而以将军葬,是手足不掩也。’今臣罢四国之兵,而王乃与臣五乘,此其称功,犹嬴胜而履蹻。”
孔子曰:“善为吏者树德,不能为吏者树怨。概③者,平量者也;吏者,平法者也。治国者,不可失平也。”
少室周者,古之贞廉洁悫者也,为赵襄主力士。与中牟徐子角力,不若也,入言之襄主以自代也。襄主曰:“子之处,人之所欲也,何为言徐子以自代?”曰:“臣以力事君者也。今徐子力多臣,臣不以自代,恐他人言之而为罪也。”
(选自《韩非子·外储说左下》,有改动)
(注)①跀危:古代受断足之刑的人。②轩:此处指高车。③概:古代量米麦时刮平斗斛的器具。【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相关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吾不能亏主之法令而亲跀子之足 亏:损害 |
B.则徒翟黄也 徒:白白地 |
C.是手足不掩也 掩:掩盖 |
D.古之贞廉洁悫者也 悫:诚实、谨慎 |
A.①跀危引之而逃之门下室中 ②故民之从之也轻 |
B.①入言之襄主以自代也 ②告子未尝知义,以其外之也。 |
C.①而子何故乃肯逃我 ②文王以民力为台为沼,而民欢乐之 |
D.①伯夷以将军葬于首阳山下 ②吾欲观于转附、朝儛 |
A.子皋做狱吏时曾判一名犯人刖刑。在子皋危难之时这个人却救了他,这是因为跀危认为他能做事公平、公正,且能法外开恩。 |
B.翟黄和昭卯均是有大功的臣子,而国君赏赐的东西与他们的贡献不相配,作者借此典故从反面论证统治者要“依法行赏”的道理。 |
C.孔子认为为官之道就得公平、公允,依法办事。这点做好了你便能在百姓中树德,不会做的人只能树怨。 |
D.少室周是赵襄主的卫士。他和中牟的徐子比赛力气,结果不如徐子,就进宫把徐子推荐给赵襄主而要求用徐子来代替自己。 |
“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殍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小题1】下列各项中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养生丧死无憾丧:为死了的人办丧事 | B.勿夺其时夺:耽误 |
C.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检:检查 | D.王无罪岁罪:归罪、责备 |
A.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 B.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 |
C.涂有饿殍而不知发 | D.吾入关,秋豪不敢有所近 |
例句: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A.无乃尔是过与 | B.闻有声自西南来者 |
C.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 D.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
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1)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
(2)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3)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一)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小题1】下列句中“之”字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2分 )
A.寡人之民不加多 | B.谨庠序之教 | C.是寡人之过也 | D.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
A.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
B.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 |
C.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 |
D.五亩之宅,树之以桑 |
A.雄州雾列,俊采星驰 | B.宾主尽东南之美 |
C.屈贾谊于长沙 | D.襟三江而带五湖 |
A.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 | B.有动于中,必摇其精 |
C.弃甲曳兵而走 | D.谷不可胜食也 |
①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2分)
②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2分)
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素善留侯张良。张良是时从沛公,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以事,欲呼张良与俱去,曰:“毋从俱死也。”张良曰:“臣为韩王送沛公,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义,不可不语。”良乃入,具告沛公。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张良曰:“谁为大王为此计者?”曰:“鲰生说我曰:‘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故听之。”良曰:“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且为之奈何?”张良曰:“请往谓项伯,言沛公不敢背项王也。”沛公曰:“君安与项伯有故?”张良曰:“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沛公曰:“孰与君少长?”良曰:“长于臣。”沛公曰:“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张良出,要项伯。项伯即入见沛公。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曰:“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项伯许诺,谓沛公曰:“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沛公曰:“诺。”于是项伯复夜去,至军中,具以沛公言报项王,因言曰:“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不如因善遇之。”项王许诺。
(节选自司马迁《鸿门宴》)
【小题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当:对等,比得上 |
B.素善留侯张良好善:与……交好 |
C.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谢:感谢 |
D.不如因而厚遇之遇:对待 |
A.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 | B.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 |
C.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 | D.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 |
A.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
B.谁为大王为此计者会其怒,不敢献,公为我献之 |
C.今人有大功而击之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凌之耻除矣 |
D.不如因善遇之因人之力而蔽之,不仁 |
A.项伯夜访,给张良通风报信,目的在于报答当年的救命之恩,却被张良利用,使一触即发的项、刘矛盾出现了转机。 |
B.张良要刘邦“往见项伯,言沛公不敢背项王也”,刘邦一点就通,不但对项伯“兄事之”,更“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竭力奉承,终于使项伯受其蒙蔽。 |
C.在楚王即将来犯万分危急的形势下,要刘邦“往见项伯,言沛公不敢背项王也”,显出张良的沉稳机警,处变不惊的性格特点。 |
D.刘邦本无意做关中之王,因“鲰生”的劝说才生此念头。入关后,他秋毫无犯,“籍吏民,封府库”,可见其对项王并无二心。 |
齐桓晋文之事(节选)
《孟子》
齐宣王问曰:“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
孟子对曰:“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无以,则王乎?”
曰:“德何如,则可以王矣?”
曰:“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曰:“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
曰:“可。”
曰:“何由知吾可也?”
曰:“臣闻之胡龁曰:王坐于堂上,有牵牛而过堂下者。王见之,曰:‘牛何之?’对曰:‘将以衅钟。’王曰:‘舍之!吾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对曰:‘然则废衅钟与?’曰:‘何可废也?以羊易之。’不识有诸?”
曰:“有之。”
曰:“是心足以王矣。百姓皆以王为爱也,臣固知王之不忍也。”
王曰:“然。诚有百姓者。齐国虽褊小,吾何爱一牛?即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故以羊易之也。”
曰:“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以小易大,彼恶知之?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则牛羊何择焉?”
王笑曰:“是诚何心哉?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
曰:“无伤也,是乃仁术也,见牛未见羊也。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远庖厨也。”
王说,曰:“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夫子之谓也。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戚焉。此心之所以合于王者,何也?”
曰:“有复于王者曰:‘吾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则王许之乎?”
曰:“否。”
“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然则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舆薪之不见,为不用明焉;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故王之不王,不为也,非不能也。”
【注】 齐桓、晋文之事:齐桓公、晋文公都是春秋时期的霸主,他们的行事不是靠仁政,而是凭武力。胡龁:人名,齐宣王的近臣。衅钟:古代新钟铸成,宰杀牲口,取血涂钟行祭,称为“衅钟”。
【小题1】下面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道:述说 |
B.德何如,则可以王矣 王:君王 |
C.若无罪而就死地就:走向 |
D.则王许之乎许:相信 |
A.①吾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一羽 ②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
B.①无伤也,是乃仁术也 ②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
C.①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 ②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 |
D.①闻其声,不忍食其肉 |
【小题3】下列句子中“之”作为宾语前置标志的一项是
A.莫之能御也 | B.臣未之闻也 |
C.何陋之有 | D.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
A.齐宣王问“桓文之事”的目的在于和孟子探讨称霸天下的办法,孟子巧妙地回避了这个问题,用“臣未之闻也”的话推掉了,把行霸道之事撇开而转入了谈论行王道之事。 |
B.孟子利用“以羊易牛”这件小事中齐宣王“吾不忍其觳觫”的说法来大做文章,说这种“不忍之心”也就是仁爱的表现,博得了对方的欢心,大大缩短了彼此的思想距离。 |
C.孟子用启发式解决了宣王心理上的疑难和矛盾,宣王因此对孟子说的“他人有心,予忖度之”的话表示衷心悦服,从“于我心有戚戚焉”可知宣王的内心感到有所触动。 |
D.孟子以精彩的比喻说明了“不为”与“不能”的根本区别,指出齐宣王没施行仁政, |
【小题5】翻译下面的句子。(6分)
(1)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
(2)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
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曰:“礼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3·8)
23.(1)子夏向孔子请教的是由《诗经》诗句引起的“素”与“绘”的问题,却又问到了“礼”。
两个问题之间有什么相同之处?(2分)
(2)从这个文段中可以看出子夏具有怎样的学习意识?体现了孔子怎样的教学思想?请
分别用一个成语作答。(2分)
长沮、桀溺耦而耕。孔子过之,使子路问津焉。长沮曰:“夫执舆者为谁?”子路曰:“为孔丘。”曰:“是鲁孔丘与?”曰:“是也。”曰:“是知津矣。”问于桀溺。桀溺曰:“子为谁?”曰:“为仲由。”曰:“是孔丘之徒与?”对曰:“然。”曰:“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哉?”耰而不辍。子路行以告。夫子怃然曰:“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小题1】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本文涉及的人物是孔子,子路,长沮,桀溺,仲由等五人. |
B.本文中长沮,桀溺为一介农夫,自然胸无大志. |
C.子路先与长沮对话,又与桀溺对话,最后是与孔子对话. |
D.孔子与长沮对话,而后又与子路对话;子路与桀溺对话. |
A.长沮,桀溺耦而耕 | B.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 |
C.耰而不辍 | D.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 |
A.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 社会纷乱,天下都是这样,你们跟谁去变革它呢 |
B.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哉 况且你与其跟随孔子那样躲辟正常人群的人,哪比得上跟随我们这些避世隐居的人呢 |
C.鸟兽不可与同群. 我不能避世隐居,与鸟兽相伴. |
D.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
【小题4】文体现了孔子什么样的政治态度 (2分)
【选文一】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
———苏洵《六国论》
【选文二】
尝读六国世家,窃怪天下诸侯,以五倍之地,十倍之众,发愤西向,以攻山西千里之秦,而不免于灭亡。常为之深思远虑,以为必有可以自安之计,盖未尝不咎其当时之士,虑患之疏,而见利之浅,且不知天下之势也。
———苏辙《六国论》
【小题1】下列加点虚词含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秦以攻取之外以为必有可以自安之计 |
B.与战胜而得者与战败而亡者 |
C.子孙视之不甚惜盖未尝不咎其当时之士 |
D.然后得一夕安寝然则诸侯之地有限 |
A.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厥:这里相当于“其” |
B.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厌: 厌烦 |
C.以为必有可以自安之计自安:保全自己 |
D.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判:确定,断定 |
A.①其实百倍(实际上)②思厥先祖父(祖辈父辈) |
B.①然后得一安寝(但是以后)②至于颠覆(被灭亡) |
C.①以攻山西千里之秦 (崤山以西)②可谓智力孤危(智商) |
D.①至于颠覆(到了……的结局)②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先例、旧事) |
A.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
B.士大夫传之,以为口实 |
C.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
D.戍卒叫,函谷举 |
A.苏洵,号老泉,著有《嘉祐集》,与其长子苏轼、次子苏迈 合称为“三苏”,皆入唐宋八大家之列。 |
B.苏洵《六国论》通过诸侯割地赂秦而造成双方土地消长的鲜明对比,证明了“赂”的损失远远超过战争的损失。 |
C.苏辙认为六国灭亡的原因是:诸侯及士人不明大势,见识短浅,策略失误。 |
D.苏洵的《六国论》是一篇借古讽今的史论散文,写作动机是以六国赂秦而亡的史训,讽谏宋王朝不要重蹈六国灭亡的覆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