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这篇文言短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宓子贱为单父宰,过于阳昼,曰:“子亦有以送仆乎?”阳昼曰:“吾少也贱,不知治民之术,有钓道二焉,请以送子。”子贱曰:“钓道奈何?”阳昼曰:“夫举纶错饵,迎而吸之者阳桥也。其为鱼也薄而不美若存若亡若食若不食者鲂也其为鱼也博而厚味。”宓子贱曰:“善!”未至单父,冠盖迎之者交接于道。子贱曰:“车驱之!车驱之!夫阳昼之所谓阳桥者至矣。”于是至单父,请其耆老尊贤者,而与之共治单父。
(1)用“∕”给下面这段话断句。
其为鱼也薄而不美若存若亡若食若不食者鲂也其为鱼也博而厚味
(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划横线的句子。
①夫举纶错饵,迎而吸之者阳桥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未至单父,冠盖迎之者交接于道。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阳昼借钓鱼之道告诉宓子贱为政应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0-07-06 09:02:49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书棚民

梅曾亮(清)

①余为董文恪公作行状,尽览其奏议。其任安徽巡抚,奏准棚民开山事甚力。大旨言:与棚民相告讦者,皆溺于龙脉风水之说;至有以数百亩之山,保一棺之土。弃典礼,荒地利,不可施行。而棚民能攻苦茹淡,于丛山峻岭、人迹不可通之地,开种旱谷以佐稻粱;人无闲民,地无遗利,于策至便,不可禁止,以启事端。余览其说而是之。

②及余来宣城,问诸乡人。皆言:未开之山,土坚石固,草树茂密,腐叶积数年可二三寸;每天雨,从树至叶,从叶至土石,历石罅,滴沥成泉。其下水也缓,又水下而土石不随其下;水缓,故低田受之不为灾,而半月不雨,高田犹受其浸溉。今以斤斧童其山,而以锄犁疏其土,一雨未毕,沙石随下,奔流注壑涧中,皆填污不可贮水,毕至洼田中乃止,及洼田竭而山田之水无继者。是为开不毛之土而病有谷之田,利无税之佣而瘠有税之户也。余亦闻其说而是之。

③嗟夫,利害之不能两全也久□!由前之说,可以息事;由后之说,可以保利。若无失其利而又不至如董公之所忧,则吾盖未得其术也。故记之以俟夫习民事者。

注:①棚民:指失去土地的流民。②告讦:揭人隐私。
【小题1】可填入第③段方框处的虚词是(  )
A.哉B.乎C.邪D.矣
【小题2】第①段作者认为董文恪公“奏准棚民开山事甚力”,概括其理由。
【小题3】第②段“乡人”的阐述令作者十分信服,请结合具体手法加以赏析。
【小题4】下列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有关“棚民”的奏议具有典型性,最能表现董公的执政功绩。
B.草木、腐叶、石缝等全都有利于减缓水流的速度,涵养水源。
C.两处“是之”在结构上前后呼应,有利于反思其措施的利弊。
D.最后一段写出了作者的矛盾心情,并交待了本文的写作目的。
【小题5】结合全文,推断作者对于董文恪公解决“棚民”问题举措的真实看法。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顾炎武,字宁人,原名绛,昆山人。明诸生。生而双瞳,中白边黑。读书目十行下。见明季多故,讲求经世之学。明南都亡,奉嗣母王氏避兵常熟。昆山令杨永言起义师炎武及归庄从之鲁王授为兵部司务事不克幸而得脱母遂不食卒诫炎武弗事二姓唐王以兵部职方郎召,母丧未赴,遂去家不返。炎武自负用世之略,不得一遂,所至辄小试之。垦田于山东长白山下,畜牧于山西雁门之北、五台之东,累致千金。遍历关塞,四谒孝陵,六谒思陵,始卜居陕之华阴。谓“华阴绾毅关河之口,虽足不出户,亦能见天下之人、闻天下之事。一旦有警,入山守险,不过十里之遥;若有志四方,则一出关门,亦有建瓴之便”。乃定居焉。生平精力绝人,自少至老,无一刻离书。所至之地,以二骡二马戴书,过边塞亭障,呼老兵卒询曲折,有与平日所闻不合,即发书对勘;或平原大野,则于鞍上默诵诸经注疏。尝与友人论学云:“士而不先言耻,则为无本之人;非好古多闻,则为空虚之学。以无本之人,而讲空虚之学,吾见其日从事于圣人,而去之弥远也。”炎武之学,大抵主于敛华就实。凡国家典制、郡邑掌故、天文仪象、河漕兵农之属,莫不穷原究委,考正得失,撰《天下那国利病书》百二十卷;别有《肇域志》一编,则考索之余,合图经而成者。精韵学,撰《音论》三卷。而《日知录》三十卷,尤为精诣之书,盖积三十余年而后成。清初称学有根柢者,以炎武为最,学者称为亭林先生。又广交贤豪长者,虚怀商榷,不自满假。康熙十七年,诏举博学鸿儒科,又修明史,大臣争荐之,以死自誓。二十一年,率,年七十。无子,吴江潘来叙其遗书行世。宣统元年,从祀文庙。

(节选自《清史稿·顾炎武传》)

注归庄:明末文学家,顾炎武友人。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昆山令杨永言起义/师炎武/及归庄从之/鲁王授为兵部司务/事不克/幸而得脱/母遂不食/卒诫炎武弗事二姓
B.昆山令杨永言起义师/炎武及归庄从之/鲁王授为兵部司务/事不克/幸而得脱/母遂不食卒/诫炎武弗事二姓
C.昆山令杨永言起义师/炎武及归庄从之鲁王/授为兵部司务/事不克/幸而得脱/母遂不食/卒诫炎武弗事二姓
D.昆山令杨永言起义/师炎武/及归庄从之鲁王/授为兵部司务/事不克/幸而得脱/母遂不食卒/诫炎武弗事二姓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经世之学,即治国之道,治民之术,广义指以治国治民、经世致用为宗旨的学问,既讲求施政功效,又谨守儒家以民为本、为民立政的信念。
B.注疏,注文和疏解的合称。对书籍正文做解释的文字称为注。注又有传、笺、章句等名称。既解正文又解前人之“注”的,叫“疏”,也称“正义”。
C.韵学,即音韵学,也叫声韵学,以研究字音为主,在古代,它和分析字形的文字学、解释字义的训诂学一起被称为“小学”。
D.明史,是清代官修的一部反映我国明朝历史的一部编年体断代史,是二十四史的最后一部。修成之后,得到后代史家的好评。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顾炎武聪颖过人。他天生双瞳,中间白而周边黑,读书时一目十行,自少至老,无一刻离书,讲求经世之学,治业有成。
B.顾炎武事亲至孝。南明灭亡后,他侍奉所承嗣的母亲王氏至常熟躲避战祸,因母丧不赴官,谨守嗣母遗训,终生不渝。
C.顾炎武有强烈的民族气节。明朝灭亡后,他毅然投身抗清斗争,事败后,仍怀思前明旧君,一生坚决拒绝在清朝做官。
D.顾炎武足历天下治学不辍。他到各地都用骡马载书相随,甚至骑在马上也要默诵文章,一生治学严谨,著述宏富。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以无本之人,而讲空虚之学,吾见其日从事于圣人,而去之弥远也。
(2)清初称学有根柢者,以炎武为最,学者称为亭林先生。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尹会一,字元孚,直隶博野人。雍正二年进士。五年,出为襄阳知府。汉水暴涨,坏护城石堤。会一督修建,分植巡功,民忘其劳。署荆州,石首饥民聚众,扬言将劫仓谷。会一单骑往谕,系其强悍者,发仓谷次第散予之,众悦服。

乾隆二年,入觐,命署广东巡抚,以母老辞。调署河南巡抚。河南方闵雨,疏请缓征,并发仓平粜,不拘存七粜三旧例,视缓急为多寡,上从之。

四年,黄河、沁水共涨,濒河四十七州县成灾。会一定赈恤规条十六,无食者予一月之粮,无居者予葺屋之资,缓征减粜,留漕运贷仓米,米不足,移他郡之粟助之,富民周济;并假馀屋以栖贫窭,建棚舍,安流亡,免米税,兴工代赈,种蔓菁助民食,助耔种,施药饵,延诸生稽察;又令离乡求食者,有司随在廪给,开以作业,俟改岁东作资送还乡。

会一母年七十馀,疏请终养。上知会一孝母,母李先以节孝旌,有贤名,赐诗褒之。会一在官有善政,必归美于母。家居设义仓,置义田,兴义学,谓皆出母意。母卒,会一年已逾五十,居丧一遵古礼。十一年,服阕,召授工部侍郎,督江苏学政。

十二年上敕各省学政按试时以御纂四经取与旧说别异处发问答不失指者童入学生补廪。会一请令生童册报考试经解,别期发问,不在册报者,不概补经解。下部议行。会一以江南文胜,风以质行。尝谒东林道南祠,刻小学颁示士子。处士是镜庐墓隐舜山,亲访之,荐于朝。侍郎方苞屏居清凉山,徒步造访,执弟子礼。校文详慎,士林悦服。十三年,转吏部,仍留学政任。力疾按试,至松江,卒。

(节选自《清史稿·尹会一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划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十二年/上敕各省学政按试时/以御纂四经取与旧说别异处发问/答不失指者/童入学/生补廪/
B.十二年/上敕各省学政按试时/以御纂四经/取与旧说别异处发问/答不失指者/童入学/生补廪/
C.十二年/上敕各省学政按试时/以御纂四经/取与旧说别异处/发问答不失指者/童入学/生补廪/
D.十二年/上敕各省学政按试时/以御纂四经取与旧说别异处/发问答不失指者/童入学/生补廪/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入觐”原来指古代诸侯秋天朝见天子,后来泛指朝见天子。
B.“阕”,即“终了”的意思;“服阕”指古代守丧期满除去丧服。
C.“东林”指东林书院,是江南地区文人荟萃之地和议论国事的主要舆论中心。
D.“侍郎”为明清时代六部的最高长官,有单独向皇帝奏事的权利。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
A.尹会一关心民生,积极有为。他出任襄阳知府时,督促修建被汉水冲坏的护城石堤;在荆州做官时,开仓按平价卖出粮食,圆满解决饥民闹事的问题。
B.尹会一头脑灵活,治理有方。黄河和沁水齐发大水,临近黄河的四十七个州县全部受灾,他多管齐下,制定了一系列措施帮助灾民。
C.尹会一重视人伦,谨守孝道。朝廷任命他为广东巡抚,他因母亲年老而推辞;为官有了好的政绩,他必定归功于母亲;母亲去世时,他按照古代的礼节守丧。
D.尹会一重视人才,以礼待人。他亲自前往舜山拜访隐居在那里的处世是镜,并将其举荐给朝廷;他又徒步到清凉山去拜见侍郎方苞,并行弟子之礼。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会一单骑往谕,系其强悍者,发仓谷次第散予之,众悦服。
(2)会一定赈恤规条十六,无食者予一月之粮,无居者予葺屋之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