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素善留侯张良。张良是时从沛公,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以事,欲呼张良与俱去,曰:“毋从俱死也。”张良曰:“臣为韩王送沛公,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义,不可不语。”良乃入,具告沛公。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张良曰:“谁为大王为此计者?”曰:“鲰生说我曰:‘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故听之。”良曰:“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且为之奈何?”张良曰:“请往谓项伯,言沛公不敢背项王也。”沛公曰:“君安与项伯有故?”张良曰:“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沛公曰:“孰与君少长?”良曰:“长于臣。”沛公曰:“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张良出,要项伯。项伯即入见沛公。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曰:“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项伯许诺,谓沛公曰:“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沛公曰:“诺。”于是项伯复夜去,至军中,具以沛公言报项王,因言曰:“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不如因善遇之。”项王许诺。
(节选自司马迁《鸿门宴》)
【小题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当:对等,比得上
B.素善留侯张良好善:与……交好
C.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谢:感谢
D.不如因而厚遇之遇:对待
【小题2】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与现代汉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B.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
C.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D.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
【小题3】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B.谁为大王为此计者会其怒,不敢献,公为我献之
C.今人有大功而击之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凌之耻除矣
D.不如因善遇之因人之力而蔽之,不仁
【小题4】下列各句对文章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项伯夜访,给张良通风报信,目的在于报答当年的救命之恩,却被张良利用,使一触即发的项、刘矛盾出现了转机。
B.张良要刘邦“往见项伯,言沛公不敢背项王也”,刘邦一点就通,不但对项伯“兄事之”,更“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竭力奉承,终于使项伯受其蒙蔽。
C.在楚王即将来犯万分危急的形势下,要刘邦“往见项伯,言沛公不敢背项王也”,显出张良的沉稳机警,处变不惊的性格特点。
D.刘邦本无意做关中之王,因“鲰生”的劝说才生此念头。入关后,他秋毫无犯,“籍吏民,封府库”,可见其对项王并无二心。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0-07-08 04:36:21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目。
雪涛阁集序
袁宏道
文之不能不古而今也,时使之也。妍媸之质,不逐目而逐时。是故草木之无情也,而鞓红鹤翎,不能不改观于左紫溪绯②。唯识时之士,为能堤其溃而通其所必变。夫古有古之时,今有今之时,袭古人语言之迹而冒以为古,是处严冬而袭夏之葛者也。
近代文人,始为复古之说以胜之。夫复古是已,然至以剿袭为复古,句比字拟,务为牵合,弃目前之景,摭腐滥之辞,有才者屈于法,而不敢自伸其才;无之者拾一二浮泛之语,帮凑成诗。智者牵于习,而愚者乐其易,一唱亿和,优人驺子③,共谈雅道。吁,诗至此,抑可羞哉!夫即诗而文之为弊,盖可知矣。
余与进之游吴以来,每会必以诗文相励,务矫今代蹈袭之风。进之才高识远,信腕信口,皆成律度,其言今人之所不能言,与其所不敢言者。或曰:“进之文超逸爽朗,言切而旨远,其为一代才人无疑。诗穷新极变,物无遁情,然中或有一二语近平近俚近俳,何也?”
余曰此进之矫枉之作以为不如是不足矫浮泛之弊而阔时人之目也然在古亦有之有以平而传者如睫在眼前人不见之类是也;有以俚而传者,如“一百饶一下,打汝九十九”之类是也;有以俳而传者,如“迫窘诘曲几穷哉”之类是也。古今文人,为诗所困,故逸士辈出,为脱其粘而释其缚。不然,古之才人,何所不足,何至取一二浅易之语,不能自舍,以取世嗤哉?执是以观,进之诗其为大家无疑矣。诗凡若干卷,文凡若干卷,编成,进之自题曰《雪涛阁集》,而石公袁子为之叙。
(选自《明清散文集萃》
注:①《雪涛阁集》,为明代江盈科所著诗文集。江盈科,字进之。②鞓红鹤翎,指牡丹花中“鞓红”和“鹤翎”等品种,经过改良可呈现出左紫、溪绯品种不同的样子。③驺子:掌管车马的仆役。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横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务为牵合勉强相合
B.腐滥之辞拾取
C.务矫今代蹈袭之风模拟抄袭
D.以取世哉指责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横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可知矣不赂者以赂者丧,失强援,不能独完
B.有俚而传者旦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
C.如“迫窘诘曲几穷哉”类是也而死固付度外矣
D.石公袁子为之叙后人哀之不鉴之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在文中先从正面立论,用类比的方式,以美丑的标准随着不同时代人们不同的审美观念而改变,来指出复古主张的不合时宜。
B.作者认为近代文人提倡复古,这是对的,但把抄袭当复古,拾取前人牙慧,屈服于旧的体式,这种做法足以使人感到羞耻。
C.作者认为江进之的散文高超脱俗、清爽明朗,只是有一两句语言过于通俗,进之这样做未免矫枉过正。
D.作者批驳了复古主张的不合时宜,文章结构严谨而又不拘俗套,独抒性灵,阐明了自己独特的文学观点。
【小题4】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余曰此进之矫枉之作以为不如是不足矫浮泛之弊而阔时人之目也然在古亦有之有以平而传者如睫在眼前人不见之类是也
【小题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智者牵于习,而愚者乐其易,一唱亿和。
(2)诗穷新极变,物无遁情,然中或有一二语近平近俚近俳。

同类题2

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完成小题。
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
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亭以雨名,志喜也。古者有喜,则以名物,示不忘也。周公得禾,以名其书;汉武得鼎,以名其年;叔孙胜狄,以名其子。其喜之大小不齐,其示不忘一也。
余至扶风之明年,始治官舍。为亭于堂之北,而凿池其南。引流种木,以为休息之所。是岁之春,雨麦于岐山之阳,其占为有年。既而弥月不雨,民方以为忧。越三月,乙卯乃雨,甲子又雨,民以为未足。丁卯大雨,三日乃止。官吏相与庆于庭,商贾相与歌于市,农夫相与忭于野。忧者以乐,病者以愈,而吾亭适成。
于是举酒于亭上,以属客而告之曰:“五日不雨可乎?”曰:“五日不雨则无麦。”“十日不雨可乎?”曰:“十日不雨则无禾。”“无麦无禾,岁且荐①饥。狱讼繁兴,而盗贼滋炽,则吾与二三子,虽欲优游以乐于此亭,其可得耶?今天不遗斯民,始旱而赐之以雨,使吾与二三子得相与优游而乐于此亭者,皆雨之赐也。其又可忘耶?”
既以名亭,又从而歌之,曰:“使天而雨珠,寒者不得以为襦;使天而雨玉,饥者不得以为粟。一雨三日,伊谁之力?民曰太守,太守不有。归之天子,天子曰不然。归之造物,造物不自以为功。归之太空,太空冥冥,不可得而名。吾以名吾亭。” (苏轼《喜雨亭记》)
(注)①荐:频仍,屡次。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何可道也哉尽
B.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之帮助
C.既而月不雨整
D.以客而告之曰叮嘱
【小题2】(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A.夫夷近,则游者众我应他人,君还何所望
B.孰能讥之乎声呜呜然
C.丁卯大雨,三日止以其华山之阳名之也
D.归之天子,天子曰不同时被逼迫,君尔妾亦
【小题3】(小题3)下列对选段有关内容的赏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游褒禅山记》的选文部分主要写游山的心得,先写游山洞的心得,再借仆碑抒发感慨,提出治学必须采取“深思而慎取”的态度。
B.《游褒禅山记》选文中,作者认为要观赏到“非常之观”,必须要有志向,要有体力,还要有所凭借,三者之中,“志”最重要。
C.《喜雨亭记》第三段把议论寓于对话之中,句末一个反问句,强化了“文眼”之意。第四段以歌作结,引出给亭命名的缘由,照应首段,全文结构谨严。
D.《喜雨亭记》第二段中所写的那场“三日乃止”的甘霖让当地官民兴奋异常,作者为此也特意建造了一个亭子,并命名为“喜雨亭”,体现了作者乐民之乐、忧民之忧的思想。
【小题4】(小题4)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2)使天而雨珠,寒者不得以为襦;使天而雨玉,饥者不得以为粟。

同类题3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8题,共16分)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小题1】下列句中加点的字与例句中加点的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
例句: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
A.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B.嗟乎,道之不传也久矣
C.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相师D.是故圣益,愚益愚
【小题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古之学者必有师学者:有学问的人
B.彼与彼年相若也相若:相似
C.君子不齿不齿:看不起
D.弟子不必不如师不必:不一定
【小题3】下列句子中不含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2分)
A.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B.或师焉,或不焉
C.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D.人非生而知之者
【小题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①于其身也,耻师焉②此岳阳楼之大观也
B.①今其智反不能及②尔其无忘父之志
C.①不拘时,学于余②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
D.①余嘉能行古道②孰能讥之乎
【小题5】“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所讲的道理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
B.不拘于时,择师教其子
C.道之所存,师之所存
D.此为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之因
【小题6】下列各句加点字意义相同的两项是(  )(2分)
A.师道之不也久矣B.师者,所以道受业解惑也
C.六艺经皆通习之D.此世所以不
【小题7】对下列文言句子的翻译正确的两项是(  )(2分)
A.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译文:我(是向他)学习道理啊,哪管他的生年比我早还是比我晚呢?
B.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译文:因此没有贵贱、(年纪)大小,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
C.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
译文:古代的圣人,他们距离一般人很远,尚且跟从老师学习向老师请教。
D.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译文:现在的一般人,他们的(才智)低于圣人很远,却以向老师学习为耻。
【小题8】下列对选文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几项是(  )(2分)
A.本文为鼓励一个十七岁的少年学“古文”而作,论述了从师学习的必要性,批判了当时社会上“耻学于师”的陋习,意义深远。
B.第二段中作者运用多组对比,将论述的重点转移到批判现实中来,揭示了“师道之不传”的原因及危害,层次分明,析理深刻。
C.第三段举事例,引言论,用辩证的眼光看待师生关系,主要强调了教师的作用和“以圣人为师”的择师标准。
D.韩愈散文气势充沛、笔力雄放的风格在本文中有充分的体现,文中的语言长短句相间,整散句结合,气韵流畅,表现力强。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1)子曰:“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论语·述而》)

(2)子问公叔文子于公明贾曰:“信乎,夫子不言、不笑、不取乎?”

公明贾对曰:“以告者过也!夫子时然后言,人不厌其言;乐然后笑,人不厌其笑;义然后取,人不厌其取。”

子曰:“其然?岂其然乎?”

(《论语·宪问》)

(3)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论语·述而》)

(4)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论语·里仁》)

(5)子路问成人。子曰:“若臧武仲之知,公绰之不欲,卞庄子之勇,冉求之艺,文之以礼乐,亦可以为成人矣!”曰:“今之成人者何必然?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为成人矣!

(《论语·宪问》)

【小题1】下列句中加横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乎,夫子不言、不笑、不取乎 信:真实、不虚。
B.饭疏食饮水 疏食:粗糙的饭。
C.君子去仁,恶乎成成 名:树立名声;得名于世。
D.不以其道得之,不也 处:处所。
【小题2】下列各句省略的内容补充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富而可(以义)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
B.以(之)告者过也
C.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君子)不处也
D.(臧武仲、公绰、卞庄子、冉求)亦可以为成人矣
【小题3】下列对有关文段内容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在孔子心目中,行义是人生的最高价值,而富贵与道义是对立的,君子与小人的区别就在于君子宁可受穷也不会放弃道义。
B.在孔子看来,一个人只要心中有了信念信仰,即使物质生活条件是恶劣的,他在精神上也一样是充实的、快乐的。
C.乐道而安贫,鄙视富贵功名,是孔子一贯的追求。
D.孔子认为,真正完美无缺的人不仅要具备“智”“不欲”“勇”“艺”,而且要在此基础上,“以礼乐”来修饰自己,而现实中这样的完人是不存在的。
【小题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2)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3)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为成人矣!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各题。
上池州李使君
杜牧
仆与足下齿同而道不同,足下性俊达坚明,心正而气和,饰温慎,故处世显明无罪悔。(仆)在京城间,家事人事,终日促束,不得日出所怀以自晓,自然不敢以辈流间足下也。
去岁乞假,自江、汉间归京,乃知足下出官之由,勇于为义,向者仆期足下之心,果为不缪,私自喜贺,足下果不负天所付与、仆所期向,二者所以为喜且自贺也,幸甚,幸甚。仆不足道,虽能为学,亦无所益,如足下之才之时,真可惜也。向者所谓俊达坚明,心正而气和,饰以温慎,此才可惜也;年四十为刺史,得僻左小郡,有衣食,无为吏之苦,此时之可惜也。仆以为天资足下有异日名声,迹业光于前后,正在今日,可不勉之!
仆常念百代之下,未必为不幸,何者?以其书具而事多也。今之言者必曰:“使圣人旨不传,乃郑玄辈为注解之罪。”仆观其所解释,明白完具,虽圣人复生,必挈置数子坐于游、夏之位。若使玄辈解释不足为师,要得圣人复生,如周公、夫子亲授微旨,然后为学。是则圣人不生,终不为学;假使圣人复生,即亦随而猾之矣。此则不学之徒,好出大言,欺乱常人耳。自汉已降,有国者成败废兴,事业踪迹,一二亿万,青黄白黑,据实控有,皆可图画,考其来由,裁其短长,十得四五,足以应当时之务矣。不似古人穷天凿玄,蹑于无踪,算于忽微,然后能为学也。故曰,生百代之下,未必为不幸也。
夫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此乃随所见闻,能不亡失思念至也。楚王问萍实,对曰:“吾往年闻童谣而知之。”此乃以童子为师耳。之于上古,复酌于见闻,乃能为圣人也。诸葛孔明曰:“诸公读书,乃欲为博士耳。”此乃盖滞于所见,不知适变,名为腐儒,亦学者之一病。
仆自元和已来,以至今日,其所见闻名公才人之所论讨,典刑制度,征伐叛乱,考其当时,参于前古,能不忘失而思念,亦可以为一家事业矣。但随见随忘,随闻随废,轻目重耳之过,此亦学者之一病也。如足下天与之性,万万与仆相远。仆自知顽滞不能苦心为学假使能学之亦不能出而施之恳恳欲成足下之美异日既受足下之教于一官一局而无过失而已。自古未有不学而能垂名于后代者,足下勉之。
(选自《樊川文集》,有删节)
(注)①使君:对州郡长官的尊称。李使君,即李方玄,杜牧好友,时任池州刺史。②缪:通“谬”。③郑玄:字康成,东汉人,师从马融,遍注五经,为古文经学大家。④萍实:南方池泽中常生蓬草的果实。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自然不敢以辈流间足下也 期:期待。
B.真可惜也     可惜:令人惋惜。
C.使圣人旨不传 微:精深微妙。
D.之于上古   参:检验。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饰温慎     举予人
B.向者仆期足下之心   儿成,则可待乎
C.有国者成败废兴 远而无所至极耶
D.能不亡失思念至也   吾尝终日思矣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对非议郑玄等人且否定古注的“今之言者”深表不满,对这些不学之徒好出大言、扰乱治学的不良学风更以“欺乱”斥之。
B.作者提倡以据实控有的态度去对待历史上的成败兴废、事业踪迹,厘清因果,比较优劣,这样“足以应当时之务”达到经世致用的目的。
C.作者认为自己在学问上虽可成就一家之事业,但还是不同程度上存在着轻目重耳,拘泥于所见而不知适应变化的弊病。
D.作者在这封书信中对同龄友人推许鼓励,倾吐怀抱,笔端流露真情;谈论治学之道,眼界开阔,见解精辟,语言洁净简要。
【小题4】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仆 自 知 顽 滞 不 能 苦 心 为 学 假 使 能 学 之 亦 不 能 出 而 施 之 恳 恳 欲 成 足 下 之 美 异 日 既 受 足 下 之 教 于 一 官 一 局 而 无 过 失 而 已
【小题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仆以为天资足下有异日名声,迹业光于前后,正在今日,可不勉之!
(2)仆观其所解释,明白完具,虽圣人复生,必挈置数子坐于游、夏之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