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文言文阅读(5题,共18分)
齐桓晋文之事(节选)
《孟子》
齐宣王问曰:“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
孟子对曰:“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无以,则王乎?”
曰:“德何如,则可以王矣?”
曰:“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曰:“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
曰:“可。”
曰:“何由知吾可也?”
曰:“臣闻之胡龁‚曰:王坐于堂上,有牵牛而过堂下者。王见之,曰:‘牛何之?’对曰:‘将以衅钟ƒ。’王曰:‘舍之!吾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对曰:‘然则废衅钟与?’曰:‘何可废也?以羊易之。’不识有诸?”
曰:“有之。”
曰:“是心足以王矣。百姓皆以王为爱也,臣固知王之不忍也。”
王曰:“然。诚有百姓者。齐国虽褊小,吾何爱一牛?即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故以羊易之也。”
曰:“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以小易大,彼恶知之?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则牛羊何择焉?”
王笑曰:“是诚何心哉?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
曰:“无伤也,是乃仁术也,见牛未见羊也。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远庖厨也。”
王说,曰:“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夫子之谓也。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戚焉。此心之所以合于王者,何也?”
曰:“有复于王者曰:‘吾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则王许之乎?”
曰:“否。”
“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然则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舆薪之不见,为不用明焉;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故王之不王,不为也,非不能也。”
【注】 齐桓、晋文之事:齐桓公、晋文公都是春秋时期的霸主,他们的行事不是靠仁政,而是凭武力。‚胡龁:人名,齐宣王的近臣。ƒ衅钟:古代新钟铸成,宰杀牲口,取血涂钟行祭,称为“衅钟”。
【小题1】下面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道:述说
B.德何如,则可以王矣 王:君王
C.若无罪而就死地就:走向
D.则王许之乎许:相信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①吾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一羽
②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B.①无伤也,是乃仁术也
②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C.①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
②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
D.①闻其声,不忍食其肉
②其皆出于此乎
【小题3】下列句子中“之”作为宾语前置标志的一项是    
A.莫之能御也B.臣未之闻也
C.何陋之有D.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齐宣王问“桓文之事”的目的在于和孟子探讨称霸天下的办法,孟子巧妙地回避了这个问题,用“臣未之闻也”的话推掉了,把行霸道之事撇开而转入了谈论行王道之事。
B.孟子利用“以羊易牛”这件小事中齐宣王“吾不忍其觳觫”的说法来大做文章,说这种“不忍之心”也就是仁爱的表现,博得了对方的欢心,大大缩短了彼此的思想距离。
C.孟子用启发式解决了宣王心理上的疑难和矛盾,宣王因此对孟子说的“他人有心,予忖度之”的话表示衷心悦服,从“于我心有戚戚焉”可知宣王的内心感到有所触动。
D.孟子以精彩的比喻说明了“不为”与“不能”的根本区别,指出齐宣王没施行仁政,
并非“不能”,而是“不为”。这些比喻十分精当生动,体现了孟子长于比喻的特点。
【小题5】翻译下面的句子。(6分)
(1)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
(2)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0-07-08 02:20:14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游南岳
戊戌秋,余偕陈子乔、林固庵二人之衡山。舆行两日抵其麓。阴雨骤注,咫尺晦昧,兴几尽。诘朝,云暂开,祝融峰忽现天际,旋露而旋灭。
强之行,山径崎岖,舁者无所用其力,各蹑其屦以上。午憩半山亭。亭以下清澈,其上云深不可测。饮毕,经三十六湾,羊肠屈曲,尤奇险可畏。瀑布奔流怒号于万仞下,一失足,人莫援以手。秋日自上蒸之,云五色夺目。所历之境,恍惚不可为状。俄而一岫现,以为凌绝顶也。奋登之,则闻钟声、磬声、鸡犬声、行歌互答声唱和天半,仰之不见其处。从容攀跻,抵上封寺,宿焉。
云至,寺忽划然而断,峰巅挺现云中,如螺,如髻,如大海孤岛,绝无依傍。风动云舞,山岳俱摇,令人眩悸不能自持。夜半,风大作,殿上铁瓦欲飞。晓起视之,云尽为风散矣。乃攀危石凌绝顶。近瞩荆、襄,远览宇宙,一目万里,洞然无蔽。
吾窃因之而有感焉。卑而近者,其境易窥;高而远者,其妙难见。天地之蕴奥,每多有所秘藏而不可以骤知。使因偶有所得而遂快然自足,亦将无以极宇宙之大观,尽显乎造物之奇。故安于蒙昧而不进者,自弃也;得其半而即欲自止者,画也。殚其力之所能为,以求其境之可至。至于疑似眩乱,天或未有以启之,又终有所不能达也,尽乎人复得乎天,而后此心庶乎无憾矣!此余之所以有感于斯也。
余闻衡岳之上多幽洞异岩,为昔贤所曾游者。余将遍访而详览之,以悉得其概。盖观其大,又欲有以尽其细也。二子其亦有此志乎?
(取材于清·罗泽南《游南岳记》,有删改)
(注)①南岳:衡山。下文中的“祝融峰”为衡山最高峰。②诘朝:次日清晨。③舁者:轿夫。
文章最后一段“二子其亦有此志乎”一句中,“志”指的是什么?请简要概括。

同类题2

阅读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伶官传序

欧阳修

呜呼!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世言晋王之将终也,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曰:“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契丹,与吾约为兄弟,而皆背晋以归梁。此三者,吾遗恨也。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庄宗受而藏之于庙。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

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书》曰:“满招损,谦受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

故方其盛也,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作《伶官传》。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推究)庄宗之所以得天下B.仓皇出(往东边)
C.吾三也(仇恨)D.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 (全)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①而智勇多困所溺 ②祸患常积忽微
B.①得之难而失之易欤 ②独伶人也哉
C.①负前驱 ②庄宗受藏之于庙
D.①自然之理也 ②莫能与之争
【小题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古今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虽曰天命,岂非人事B.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C.至于誓天断发,泣不沾襟D.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
【小题4】下列各项对文意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1段评论庄宗的盛衰得失,阐明中心论点,既赞叹庄宗成功又慨叹庄宗失败。
B.以庄宗的“极盛”和他的“极衰”构成强烈的对比,在对比中强调“人事”的作用。
C.“岂得之难……而皆自于人欤?”连用问句,发人深思,并寓结论于疑问中,又引《尚书》作答,引出古训,点明庄宗得失天下的原因——“天命”。
D.段末引出历史教训,含蓄地批判朝政,讽谏统治者不要忘记历史教训,意味深长,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和普遍性。
【小题5】翻译下面句子。
(1)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2)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
(3)至激于义理者不然,乃有所不得已也。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孟德传

苏辙

孟德者,神勇之退卒也。少而好山林。既为兵,不获如志。嘉祐中,戍秦州。秦中多名山,德逃至华山下,以其衣易一刀十饼,携以入山。自念:“吾禁军也,今至此,擒亦死,无食亦死,遇虎狼毒蛇亦死。此三死者,吾不复矣。”惟山之深者往焉。食其饼,既尽,取草根木实食之。一日十病十愈,吐利胀懑,无所不至。既数月安之,如食五谷。以此入山二年而不饥。然遇猛兽者数矣,亦辄不死。德之言曰:“凡猛兽类能识人气。未至百步,辄伏而号,其声震山谷。德以不顾死,未尝为动。须臾奋跃,如将搏焉。不至十数步,则止而坐,逡巡弭耳而去。试之前后如一。”

后至商州,不知其商州也,为候者所执,德自分死矣。知商州宋孝孙谓之曰:“吾视汝非恶人也,类有道者。”德具道本末。乃使为自告者,置之秦州。张安道知秦州,德称病,得除兵籍为民。至今往来诸山中,亦无他异能。

夫孟德可谓有道者也。世之君子皆有所顾,故有所慕,有所畏。慕与畏交于胸中,未必用也,而其色见于面颜,人望而知之。故弱者见侮,强者见笑,未有特立于世者也。今孟德其中无所顾,其浩然之气发越于外不自见,而物见之矣。推此道也,虽列于天地可也,曾何猛兽之足道哉! 、

(选自《栾城集》有删改)

书《孟德传》后

苏轼

 

书《孟德传》后 

(宋)苏轼

子由书孟德事见寄,余既闻而异之,以为虎畏不惧己者,其理似可信。然世未有见虎而不惧者,则斯言之有无,终无所试之。然曩余闻云安多虎,有妇人昼日置二小儿沙上而浣衣于水者,虎自山上驰来,二小儿戏沙上自若。虎视久之,至以首觗触,庶几其一惧,而儿痴,竟不知怪,虎亦卒去。意虎之食人,先被之以威,而不惧之人,威无所施欤?     

(选自《东坡全集》,有删改)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此三死者,吾不复矣     恤:忧虑、担忧
B. 张安道知秦州  适:恰好
C. 虎视久之 熟:熟悉
D. 至以首觗触,庶几其一惧   庶几:希望、企图
【小题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孟德在山中的几年里多次与猛兽相遇,了解到它们大多有能辨识人气的习性。
B. 宋孝孙认为孟德不像是恶人,于是派人向上级报告,并把孟德安置在秦州。
C. 苏辙认为孟德是有道之人,孟德意识不到自己的浩然之气,而外物感觉得到。
D. 苏轼的《书<孟德传>后》写了一则小儿不知道怕虎而虎也没伤害小儿的故事。
【小题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汉语。
(1)意虎之食人,先被之以威,而不惧之人,威无所施欤?
(2)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
(3)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小题4】苏轼所述二小儿不畏虎的故事与孟德为苏辙所推崇的经历和表现给我们怎样的启示?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说 琴
明·何景明
何子有琴,三年不张。从其游者戴仲鹖,取而绳以弦,进而求操焉。何子御之,三叩其弦,弦不服指,声不成文。徐察其音,莫知病端。仲鹖曰:“是病于材也。予观其黟然黑,邪然腐也。其质不任弦,故鼓之弗扬。”
何子曰:“噫!非材之罪也。吾将尤夫攻之者也。凡攻琴者,首选材,审制器。其器有四:弦、轸、徽、越。弦以被音,轸以机弦,徽以比度,越以亮节。被音则清浊见,机弦则高下张,比度则细大弗逾,亮节则声应不伏。故弦取其韧密也,轸取其栝圆也,徽取其数次也,越取其中疏也。今是琴弦之韧疏,轸之栝滞,徽之数失钧,越之中浅以隘。疏故清浊弗能具,滞故高下弗能通,失钧故细大相逾,浅以隘故声应沉伏。是以宫商不诚职,而律吕叛度。虽使伶伦钩弦而柱指,伯牙按节而临操,亦未知其所谐也。
“夫是琴之材,桐之为也。始桐之生邃谷,据盘石,风雨之所化,云烟之所蒸,不为不良也。使攻者制之中其制,修之畜其用,斫以成之,饰以出之。上而君得之,可以荐清庙,设大廷,合神纳宾,赞实出伏,畅民洁物;下而士人得之,可以宜气养德,道情和志。何至黟然邪然,为腐材置物耶?”
“吾观天下之不罪材者寡矣。如常以求固执,缚柱以求张驰,自混而欲别物,自褊而欲求多,几何不为材之病也?是故君子慎焉。操之以劲,动之以时,明之以序,藏之以虚。劲则能弗挠也,时则能应变也,序则能辨方也,虚则能受益也。劲者信也,时者知也,序者义也,虚者谦也。朴其中,文其外,见则用世,不见则用身。故曰虽愚必明,虽柔必强,材何罪焉?”
仲鹖怃然离席曰:“信取于弦乎?知取于轸乎?义取于徽乎?谦取于越乎?一物而众理备焉。予不敏,愿改弦更张,敬服斯说。”
(《古文鉴赏大辞典》,有删节)
【注】①机弦;控制琴弦。②比度:排比音节的高低度数。③亮节:加大、节制琴的音量。④栝(guā):琴弦插入琴体的一端。⑤数次;数,琴徽的度数;次,合乎次序,位置正确。⑥中疏:指琴体中间空敞。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吾将尤夫攻之者也     尤:怒,怪罪。
B.是以宫商不诚职 宫商:古代五声音阶的第一、二个音阶,此指音阶。
C.可以宜气养德,道情和志 道:通“导”,治理。
D.朴其中,文其外 文:雕饰。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是病于材也 鹏之徙于南冥也
B.浅以隘故声应沉伏 斧斤以时入山林
C.凡攻琴者,首选材 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D.见则用世 弟子入则孝,出则弟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以制琴喻用人,由物及人,以小见大,以琴的四大部件各自的作用,道出用人时,“劲则能弗挠”“时则能应变”“序则能辨方”“虚则能受益”四方面的意义。
B.文中批评今之琴四部件制作不当致使琴不中用,也就是抨击当时统治者用人之不当,使文章增添了对现实的揭露意义。
C.“信取于弦乎……一物而众理备焉。”借仲鹖之口来绾结文章的前后内容,沟通全文的内在意理,是全文的点晴之笔。
D.仲鹖说:“愿改弦更张,敬服斯说。”说的是他信服何子说的道理,愿更换琴弦,调整琴弦的松紧,使琴重放光芒。
【小题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虽使伶伦钩弦而柱指,伯牙按节而临操,亦未知其所谐也。
(2)使攻者制之中其制,修之畜其用,斫以成之,饰以出之。
【小题5】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噫!人固动物耳。情横于内而性伏必外遇于物而后遣寓久则溺以为当然非胜是而易之则悲而不开惟仕宦溺人为至深古之才哲君子有一失而至于死者多矣是未知所以自胜之道。予既废而获斯境,安于冲旷,不与众驱,因之复能见乎内外失得之原,沃然有得,笑傲万古。尚未能忘其所寓目,用是以为胜焉!
(选自《苏舜钦集·沧浪亭记》)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完成后面的问题。(14分)
吕不韦纳秦太子
濮阳人吕不韦贾于邯郸,见秦质子异人,归而谓父曰:“耕田之利几倍?”曰:“十倍。”“珠玉之赢几倍?”曰:“百倍。”“立国家之主赢几倍?”曰:“无数。”曰:“今力田疾作,不得暖衣余食;今建国立君,泽可以遗世,愿往事之。
秦子异人质于赵,处于卯城。故往说之口:“子傒 ¹ 有承国之业,又有母在中。今子无母于中,外托于不可知之国,一日约,自为粪土。今子听吾计事,求归,可以有秦国。吾子使秦,必来请子。”
乃说秦王后弟阳泉君曰:“君之罪至死,君知之乎?君之门下无不居高尊位,太子门下无贵者。君之府藏珍珠宝玉君之骏马盈外厩美女充后庭王之春秋高一日山陵崩太子用事君危于累卵而不寿于朝生²。说有可以一切而使君富贵千万岁,其宁于太山四维,必无危亡之患矣。”阳泉君避席,请闻其说。不韦曰:“王年高矣,王后无子,子傒有承国之业,士仓又辅之。王一日山陵崩,子傒立,士仓用事,王后之门,必生蓬蒿。子异人,贤材也,弃在于赵,无母于内,引领西望,而愿一得归。王后请而立之,是子异人无国而有国,王后无子而有子也。”阳泉君曰:“然。”入说王后,王后乃请赵而归之。
赵未遣,不韦说赵曰:“子异人,秦之宠子也,无母于中,王后欲取而子之。使秦而欲屠赵,不顾一子而留计,是抱空质也。若使子异人归而得立,赵厚送遣之,是不敢倍德畔施,是自为德讲。秦王老矣,一日晏驾,虽有子异人,不足以结秦。”赵乃遣之。
异人至,不韦使楚服见。王后悦其状,高其知,曰:“吾楚人也。”而自子之,乃变其名曰楚。王使子诵,子曰:“少弃捐在外,尝无师傅所教学,不习于诵。”王罢之,乃留止。间曰:“陛下尝车于赵矣,赵之豪桀,得知名者不少。今大王反国,皆西面而望。大王无一介之使存之,臣恐其皆有怨心。使边境早闭晚开。”王以为然,其计。王后劝立之。王乃召相,令之曰:“寡人子莫若楚。”立以为太子。
子楚立,以不韦为相,号曰文信侯,食蓝田十二县。王后为华阳太后,诸侯皆致秦邑。(选自《战国策·秦策》)
注释:⒈ 子傒,秦太子,异人之异母兄也。
⒉ 朝生,指木槿花,朝开暮落,其命不寿。
【小题1】下列加点字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一日约,自为粪土违背,违反B.王后请而立之真挚地,诚恳地
C.陛下尝车于赵矣停止,停留D.王以为然,其计以……为奇
【小题2】下列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全都相同的一组是(   )
A.吾子使秦奚以之九万里而南
B.赵未遣负青天而莫夭阏者
C.不韦使楚服见某所,母立于兹
D.大王无一介之使存之安能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
【小题3】下列各项对文章的解读有误的一项是(   )
A.吕不韦是一个很精明的商人,又是一个渴求功名的政治投机者,目光长远,善于游说谋划,结交、辅佐在赵国作人质的秦公子异人并最终取得了成功。
B.阳泉君作为王后的弟弟,富贵显赫,但在秦国当时的朝局下,也面临着潜在的巨大祸患。
C.赵国本来是不放人质的,但吕不韦游说赵国,说秦国如果要是和赵国撕破脸,光靠一个人质是没用的,还不如现在送人质回国,可以趁机捞取一笔丰厚的赎金,还能有恩于人质。
D.秦公子异人穿着楚人的服装去见王后,博得了本是楚人的王后的欢心,被王后当作儿子来对待,并被重新改名叫“楚”。
【小题4】用“/”为文中加波浪线的句子断句。(3分)
君之府藏珍珠宝玉君之骏马盈外厩美女充后庭王之春秋高一日山陵崩太子用事君危于累卵而不寿于朝生
【小题5】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
(1)今建国立君,泽可以遗世,愿往事之。(2分)

(2)子异人,秦之宠子也,无母于中,王后欲取而子之。(3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