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小题1】写出从选文中脱化出来的两个成语:    
【小题2】下列加点词语的古今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东面而视,不见水端
B.吾非至于子之门
C.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
D.闻道百,以为莫己若
【小题3】请用双竖线“//”将语段划分为两部分。
【小题4】选文作者庄子名 家代表人物,与 并称“老庄”。它以河伯和海若对话的形式,讨论了 的问题。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11-17 10:01:14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①庖丁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砉然向然,奏刀騞然,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

②文惠君日:“善哉!技盖至此乎?”

③庖丁释刀对曰:“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 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全牛者。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方今之时,臣以神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依乎天理,批大郤,导大窾,因其固然;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良庖岁更刀,割也;庖月更刀,折也。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数千牛矣,而刀刃若新发于硎。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虽然,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謋然己解,如土地。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刀而藏之。”

④文惠君曰:“善哉!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臣以神而不以目视 遇:会合、接触
B. 庖月更刀,折也  族:家族
C. 如土地 委:卸落
D. 刀而藏之 善:通“缮”,修治,此为拭擦
【小题2】下列对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题名”指古人为纪念科场登录、旅游行程等,在石碑或壁柱上题记姓名,如唐朝张籍《送远曲》:“愿君到处自题名。”
B. “寡人”,即为寡德之人,意为“在道德方面做得不足的人”。是古代君主、诸侯王对自己的谦称。
C. “南面”,古代以面向南为尊位,帝王的座位面向南,故“南面”就是居帝位。
D. “足下”在战国时多用以称君主。后来成为交际用语,下称上或同辈相称的敬辞。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本文选自《庄子·养生主》,《庄子》是庄周和他的门人以及后学者的著作,是道家学派的重要作品。
B. “庖丁解牛”是一个寓言故事,庄子通过这个寓言故事来说明“养生”的道理,生动直观,使抽象的“道境”形象化。
C. 文章先后用了三种反差鲜明的对比来进行说理:一为庖丁解牛之初与三年之后的对比,二为庖丁与普通厨工的对比,三为“庖丁解牛”与文惠君治国对比。
D. 文章先写“庖丁解牛”的熟练动作和美妙音响,再写文惠君的夸赞,引出庖丁对自己追求的“道”的解说,以表明主旨。条理清楚,层次分明。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
(2)依乎天理,批大郤,导大窾,因其固然。

同类题4

阅读下列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逍遥游(节选)

庄子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

《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故九万里,则风斯在下矣,而后乃今培风;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而后乃今将图南。

蜩与学鸠笑之曰:“我决起而飞,抢榆枋而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适莽苍者,三餐而反,腹犹果然;适百里者,宿春粮;适千里者,三月聚粮。之二虫又何知!

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奚以知其然也?朝菌不知酶朔,蟪蛄不知春秋,此小年也。楚之南有冥灵者,以五百岁为春,五百岁为秋;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众人匹之,不亦悲乎!

汤之问棘也是已。穷发之北有冥海者,天池也,有鱼焉,其广数千里,未有知其修者,其名为。有鸟焉,其名为鹏,背若太山,翼若垂天之云;抟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绝云气,负青天,然后图南,且适南冥也。斥鷃笑之曰:“彼且奚适也?我腾跃而上,不过数仞而下,翱翔蓬蒿之间,此亦飞之至也。而彼且奚适也?”此小大之辩也。

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其自视也亦若此矣。而宋荣子犹然笑之,且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斯已矣。彼其于世未数数然也。虽然,犹有未树也。夫列子御风而行,泠然善也,旬有五日而后反。彼于致福者,未数数然也。此虽免乎行,犹有所待者也,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特哉?故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小题1】下列加点字解释有错误的一项是(   )
A.其翼若天之云 垂:通“陲,边际
置杯焉则   胶:粘住不动
B.则风在下矣 斯:副词,就
而后乃今风 培:凭
C.我决起而飞,榆枋 抢:集,着落
于地而已矣 控:投,落下
D.行一乡   比:合乎
若夫乘天地之 正:正气
【小题2】下列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五百岁为春 垣墙周庭,当南日
B.然,犹有未树也 世殊事异,所以兴怀
C.且夫水积也不厚 仰观宇宙
D.宋荣子犹然笑之 狗彘食人食不知检
【小题3】下列对本文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文章前6节,阐明世间万物只存在“小大之辩”,它们的活动都“有所待”,都没有绝对的自由。
B.最后一节,作者从自然界引申到人类社会,阐明逍遥游的境界,点明全文的主旨。
C.文章采用先议后述,先立后破的写作顺序,充分体现了庄子散文的独特风格,极富现实主义的色彩。
D.设譬取喻是本文一大特点,如用积水负舟来喻说大鹏培风高飞,用外出备粮来喻说智之大小以讥刺二虫等。
【小题4】翻译下列句子。
①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而后乃今将图南。
②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斯已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