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两个文言文选段,完成各题。

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

“不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日‘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节选自《孟子·寡人之于国也))

太史公曰:余读孟子书,至梁惠王问“何以利吾国”,未尝不废书而叹也。曰:嗟乎,利诚乱之始也!夫子罕言利者,常防其原也。故曰“放于利而行,多怒”。自天子至于庶人,好利之弊何以异哉!

孟轲,邹人也。受业子思之门人。道既通游事齐宣王宣王不能用适梁梁惠王不果所言则见以为迂远而阔于事情当是之时,秦用商君,富国强兵;楚、魏用吴起,战胜弱敌;齐威王、宣王用孙子、田忌之徒,而诸侯东面朝齐。天下方务于合从连衡,以攻伐为贤,而孟轲乃述唐、虞、三代之德,是以所如者不合。退而与万章之徒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

(节选自《史记·孟子荀卿列传》)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无如寡人之用心者(专心)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制止,约束)
B.五十者可以衣帛矣(穿上丝绸衣服)   申之以孝悌之(意思)
C.受业子思之门人(从师学习) 不农时,谷不可胜食也(违背,违反)
D.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归咎于年成) 河东亦然(发生凶暴的事情)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寡人,寡德之人,是古代国君对自己的谦称,后也借指孤立无助之人。
B.河内,古代指黄河以北的地区,有时专指河南境内黄河以北的地区。
C.庠序,古代的地方学校,商代叫序,周代叫庠,后亦泛称学校。
D.天子,古代君权为神所授,故称帝王为天子,后亦用来指有资格继承君位的人。
【小题3】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道既通/游事齐宣王/宣王不能用/适梁/梁惠王不果所言/则见以为迂远而阔于事情/
B.道既通/游事齐宣王/宣王不能/用适梁/梁惠王不果/所言则见以为迂远而阔于事情/
C.道既通/游事齐宣王/宣王不能/用适梁/梁惠王不果所言/则见以为迂远而阔于事情/
D.道既通/游事齐宣王/宣王不能用/适梁/梁惠王不果/所言则见以为迂远而阔于事情/
【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梁惠王面对“尽心于国而民不加多”的现实,内心很茫然,迫切想知道原因,这是他信服孟子主张,而实施仁政的心理基础。
B.从选文看,孟子的仁政学说,是由“王道之始”和“王道之成”两部分组成,孟子更强调后者,因为这样,老百姓就能“衣帛食肉”。
C.太史公认同孔子的“一味根据自己的利益行事,会招致多方面的怨恨”的观点,并认为天子和庶人喜好利的弊端有所不同。
D.孟子的主张不符合所到之国的需要,是因为各国正致力于合纵连横,以争战为贤能,而他却称述唐尧、虞舜和夏商周三代的德政。
【小题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2)夫子罕言利者,常防其原也。
(3)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8-03 09:44:06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2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

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寡人之于国也》)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凶:坏 、凶恶
B.填然鼓之,兵刃既接鼓:动词,击鼓
C.谨庠序之教庠序:古代的地方学校
D.涂有饿莩而不知发涂:同“途”
【小题2】下列各组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则无望民之多邻国也 激义而死焉者也
B.狗彘食人食不知检   谋动干戈于邦内
C.申之孝悌之义 晋侯、秦伯围郑,其无礼于晋
D.邻国民不加少 均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小题3】对全文意思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梁惠王“移民”“移粟”的措施,并没有使人民增多,因此就向孟子提出了疑问。
B.孟子用“五十步笑百步”的故事反问梁惠王,使梁惠王落入自己设下的圈套。
C.孟子在此文中一定程度地揭露了社会的不平等。
D.所谓行仁政就是要以保民为职分。
【小题4】翻译下列句子
(1)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2)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3)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寡人之于国也(节选)
《孟子》
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河内凶   凶:发水灾B.寡人之民不加多 加:增加
C.勿夺其时 夺:掠夺D.然而不王者 王:为王,使天下百姓归顺
【小题2】下列各组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填然鼓之 上下肃然,称为政理
B.移其粟于河内 况于将相乎
C.斧斤以时入山林    即谋单于,何以复加
D.材木不可胜用也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小题3】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孟子与梁惠王的对话围绕着“民不加多”这一问题展开。
B.在治国方面,孟子认为梁惠王与邻国国君没有本质区别。
C.最后两段阐述了发展生产、教化百性等使民加多的措施。
D.孟子主张植树造林以确保木材够用,今天仍有借鉴意义。
【小题4】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2)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相应的题。

孟子将朝王

孟子将朝王,王使人来曰:“寡人如就见者也,有寒疾,不可以风。朝,将视朝,不识可使寡人得见乎?”

对曰:“不幸而有疾,不能造朝。”

明日,出吊于东郭氏。公孙丑曰:“昔者辞以病今日吊,或者不可乎?”

曰:“昔者疾,今日愈,如之何不吊?”

王使人问疾,医来。

孟仲子(孟子堂兄弟,跟孟子学习)对曰:“昔者有王命,有采薪之忧,不能造朝。今病小愈,趋造于朝,我不识能至否乎?”

使教人要于路,曰:“请必无归而造于朝!”

不得已而之景丑氏宿焉。

景子曰:“内则父子,外则君臣,人之大伦也。父子主恩,君臣主敬。丑见王之敬子也,未见所以敬王也。”

曰:“恶!是何言也!齐人无以仁义与王言者,岂以仁义为不美也?其心曰,‘是何足与言仁义也’云尔,则不敬莫大乎是。我非尧舜之道,不敢以陈于王前,故齐人莫如我敬王也。”

景子曰:“否,非此之谓也。《礼记·曲礼》曰:‘父召,无诺;君命召,不俟驾。’固将朝也,闻王命而遂不果,宜与夫礼若不相似然。”

曰:“岂谓是与?曾子曰:‘晋、楚之富,不可及也。彼以其富,我以吾仁;彼以其爵,我以吾义。吾何慊乎哉?’夫岂不义而曾子言之?是或一道也。天下有达尊三:爵一,齿一,德一。朝廷莫如爵,乡党莫如齿,辅世长民莫如德。恶得有其一以慢其二哉?故将大有为之君,必有所不召之臣,欲有谋焉,则就之。其尊德乐道,不如是,不足有为也。故汤之于伊尹,学焉而后臣之,故不劳而王;桓公之于管仲,学焉而后臣之,故不劳而霸。今天下地丑德齐①莫能相尚无他好臣其所教而不好臣其所受教汤之于伊尹桓公之于管仲则不敢召管仲且犹不可召而况不为管仲者乎?”

 

(选自《孟子·公孙丑下》)

(注)①地丑德齐,意为“地相等,德相齐”。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今天下地丑德齐/莫能相尚/无他好/臣其所教/而不好臣其所受教/汤之于伊尹/桓公之于管仲/则不敢召管仲/且犹不可召/而况不为管仲者乎
B.今天下地丑德齐/莫能相尚/无他/好臣其所教/而不好臣其所/受教汤之于伊尹/桓公之于管仲/则不敢召管仲/且犹不可召/而况不为管仲者乎
C.今天下地丑德齐/莫能相尚/无他/好臣其所教/而不好臣其所受教/汤之于伊尹/桓公之于管仲/则不敢召/管仲且犹不可召/而况不为管仲者乎
D.今天下地丑德齐/莫能相尚/无他好/臣其所教/而不好臣其所/受教汤之于伊尹/桓公之于管仲/则不敢召/管仲且犹不可召/而况不为管仲者乎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寡人”,即寡德之人,意为“在道德方面做得不足的人”。是古代君主、诸侯王对自己的谦称。
B.“尧舜”是唐尧和虞舜的并称,远古部落联盟的首领,古史传说中的圣明君主。舜将自己的首领位置传给尧。
C.“大伦”即伦常大道,指古代统治阶级所规定的关于君臣、父子关系的行为准则。
D.《礼记·曲礼》:“父召无诺,先生召无诺,唯而起。”“唯”和“诺”都表示应答,急时用“唯”,缓时用“诺”。“父召,无诺”的意思是说,听到父亲叫,不等说“诺”就要起身。
【小题3】下列对文章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一项是()
A.本文的标题是“孟子将朝王”,它与孟子的《寡人之于国也》一样,均是以首句做标题。“孟子将朝王”也是行文的线索。
B.在景子看,礼不仅是人安身立命的关键,也是治理国家的一种手段。
C.本文的可读性强,在于孟子采用了一波三折、层层推进的说理方法,且融叙事与说理为一体。
D.孟子认为国君不能因为自己的地位高就轻慢臣子的年龄和道德,即不能“有其一以慢其二”。
【小题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2)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3)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
(4)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甲)寡人之于国也

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何如?”

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多于邻国也。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乙)瑞安新开学计馆叙

光绪乙未,东事甫定,中国贤士大夫始衋然有国威未振惧。于是京都及南洋皆有强学书局之举,而瑞安同人亦议于邑城卓忠毅公祠开学计馆以教邑之子弟,皆甄综术艺,培养人材,导厥,以应需,意甚盛也。夫时局之艰难,外变之环伺而沓至,斯天为之也。然人材之衰荼,学艺之不讲,朝野之间,岌焉有不可终日之虑,则人事不能无过矣。

瑞安褊小,介浙闽之间,僻处海滨,于天下形势,不足为轻重。然储材兴学,以待国家之用,而出其绪馀以泽乡里,则凡践土食毛者皆有责焉,固不容以僻远而自废也。

学计馆之开,专治算学,以为致用之本。盖古者小学六艺之一端,而造乎其微,则步天测地,制器治兵,厥用不穷。今西人所为挟其长以雄视五洲者,盖不外是。

吾乡自宋元迄明,惟忠毅精通历算,而未有传书。道咸而后,几山项先生、菊潭陈先生始研治宣城梅氏之书,以通中西之要。迩来颖伟之士,又广涉代微积之学,以究其精眇,盖彬彬盛矣。设馆以教,俾后生小子,有所津逮,以启发其智慧,群萃以广其益,积久而通于神,魁杰雄卓之材,或出于其间,尽人以胜天,而不以惰窳隳其志气,斯固贤士大夫之所乐也。至于中材谨士,志域凡近,理财习艺,以自殖其身家,则小试小效,固亦若操左契,斯又无俟于扬榷已!

(节选自孙诒让遗文《籀庼述林》卷五)

(注)①衋(xì):伤痛。②厥:杨倞注《荀子》,“厥作困”。张志聪集注《素问》,“厥,逆也”。此处指晚清走入困局。彻,应作“徹”,《说文》,“通也”。《尔雅》,“通也,达也”。③宣城梅氏:宋至清代皖南名门望族。④窳(yǔ):《玄应音义》,“懒惰也”。⑤扬榷:意指大肆说明或广泛举例。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无失其时:时令、季节
B.有饿莩而不知发涂:通“途”,道路
C.导厥彻涂:通“途”,道路
D.以应需时:时代或某一时代的形势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以五十步笑百步,何如
魁杰雄卓之材,或出于其间
B.五十步而后止
则人事不能无过矣
C.斧斤时入山林
甄综术艺
D.则无望民多于邻国也
中国贤士大夫始衋然有国威未振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孟子在(甲)文中提到了“王道”的概念,它与梁惠王施政的根本区别是在保证物质生活的基础上实施教化,保证社会发展的持续性。
B.孟子的论证过程有不完善的地方,他认为涂有饿莩能知发,王无罪岁,天下之民至焉。而实际上,梁惠王在第一段的陈述中已经做到了这两点,但民“不加多”。
C.孙诒让认为瑞安是个小地方,又是东南沿海的偏僻之处,对于改变晚清时局起不到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是创办学计馆也能有为国家储备人才,或能惠泽乡里的作用。
D.《瑞安新开学计馆叙》中提出的教育内容,与孟子时代所提的孝悌之义,已有很大的差别,这说明了教育随时代变迁而发展。儒家的“教化”措施,在晚清时代是不能强国的。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2)今西人所为挟其长以雄视五洲者,盖不外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