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23-24题。(5分)
哀公问于有若曰:“年饥,用不足,如之何?”有若对曰:“盍彻①乎?”曰:“二,吾犹不足,如之何其彻也?”对曰:“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
(《论语·颜渊》)
孔子过泰山侧,有妇人哭于墓者而哀。夫子式而听之。使子路问之,曰:“子之哭也,壹似重有忧者。“而曰:“然。昔者吾舅②死于虎,吾夫又死焉,今吾子又死焉。夫子曰:“何为不去也?”曰:“无苛政。”夫子曰:“小子识之, (此处省略6个字)!”
【注】①彻:周代的田税制度,十分取一。②舅:丈夫的父亲,公公。
【小题1】补出上面材料的空缺部分。(2分)
【小题2】根据上面的材料,概括孔子在国家财政分配方面的思想。(3分)
哀公问于有若曰:“年饥,用不足,如之何?”有若对曰:“盍彻①乎?”曰:“二,吾犹不足,如之何其彻也?”对曰:“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
(《论语·颜渊》)
孔子过泰山侧,有妇人哭于墓者而哀。夫子式而听之。使子路问之,曰:“子之哭也,壹似重有忧者。“而曰:“然。昔者吾舅②死于虎,吾夫又死焉,今吾子又死焉。夫子曰:“何为不去也?”曰:“无苛政。”夫子曰:“小子识之, (此处省略6个字)!”
【注】①彻:周代的田税制度,十分取一。②舅:丈夫的父亲,公公。
【小题1】补出上面材料的空缺部分。(2分)
【小题2】根据上面的材料,概括孔子在国家财政分配方面的思想。(3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段,完成后面题。
“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然则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舆薪之不见,为不用明焉;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故王之不王,不为也,非不能也。”
曰:“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
曰:“挟太山以超北海,语人曰:‘我不能。’是诚不能也。为长者折枝,语人曰:‘我不能。’是不为也,非不能也。故王之不王,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王之不王,是折技之类也。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诗云:‘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言举斯心加诸彼而已。故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无以保妻子;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无他焉,善推其所为而已矣。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物皆然,心为甚。王请度之!”
【小题1】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小题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故王之不王,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 ∥ 今臣之刀十九年矣
②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 ∥ 舍瑟而作
【小题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与例句中加点词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轻以约,故人乐为善
“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然则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舆薪之不见,为不用明焉;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故王之不王,不为也,非不能也。”
曰:“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
曰:“挟太山以超北海,语人曰:‘我不能。’是诚不能也。为长者折枝,语人曰:‘我不能。’是不为也,非不能也。故王之不王,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王之不王,是折技之类也。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诗云:‘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言举斯心加诸彼而已。故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无以保妻子;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无他焉,善推其所为而已矣。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物皆然,心为甚。王请度之!”
【小题1】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挟太山以超北海超:越过,跳过。 |
B.权,然后知轻重权:用秤称一称。 |
C.刑于寡妻刑:惩罚,管教。 |
D.不推恩无以保妻子妻子:妻子儿女。 |
①故王之不王,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 ∥ 今臣之刀十九年矣
②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 ∥ 舍瑟而作
A.①中两个“之”相同,②中两个“而”也相同。 |
B.①中两个“之”相同,②中两个“而”不同。 |
C.①中两个“之”不同,②中两个“而”也不同。 |
D.①中两个“之”不同,②中两个“而”相同。 |
例句:轻以约,故人乐为善
A.是以君子远庖厨也 | B.良庖岁更刀 |
C.夔于是正六律,和五声,以通八风 | D.泽居苦水者,买庸而决窦 |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题。(12分,每小题3分)
质美者以通为贵,才良者以显为能。何以言之?夫豫章,天下之名木也,生于深山之中,产于溪谷之傍,立则为大山众木之宗,仆则为万世之用。因江河之道而达于京师之下,因斧斤之功得舒其文色,无膏泽而光润生,不刻画而文章成;闭绝以关梁,及隘于山阪之阻,功弃而德亡,腐朽而枯伤,不如道傍之枯杨。德美非不相绝也,才力非不相悬也,彼则槁枯而远弃,此则为宗庙之瑚琏①者,通与不通也。
人亦犹此。夫穷泽之民,据犁接耜之士,或怀不羁之能,有禹、皋陶之美,纲纪②存乎身,万世之术藏于心;然身不容于世,无绍介通之者也。公卿之子弟,贵戚之党友,虽无过人之能,然身在尊重之处,辅之者强而饰之众也,靡不达也。
昔扁鹊居宋,得罪于宋君,出亡之卫。卫人有病将死者,扁鹊至其家,欲为治之。病者之父谓扁鹊曰:“言子病甚笃,将为迎良医治,非子所能治也。”退而不用,乃使灵巫求福请命,病者卒死,灵巫不能治也。夫扁鹊天下之良医,而不能与灵巫争用者,知与不知也。
故事求远而失近,广藏而狭弃,斯之谓也。[:学.科.网Z.X.X.K]
凡人莫不知善之为善,恶之为恶;莫不知学问之有益于己,怠戏之无益于事也。然而为之者情欲放溢,而人不能胜其志也。人君莫不知求贤以自助,近贤以自辅;然贤圣或隐于田里,而不预国家之事者,乃观听之臣不明于下,则闭塞之讥归于君;闭塞之讥归于君,则忠贤之士弃于野;忠贤之士弃于野,则佞臣之党存于朝;佞臣之党存于朝,则下不忠于君;下不忠于君,则上不明于下;上不明于下,是故天下所以倾覆也。
(节选自《陆贾新语·资质第七》)
注:①瑚琏,古代祭祀时贵重的器皿,后常用来比喻人有才能,堪当大任。②纲纪,法度,法纪。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小题3】下列各句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如果耳目闭塞的指责回传给人君,那么忠贤之士就会被遗弃在民间
【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质美者以通为贵,才良者以显为能。何以言之?夫豫章,天下之名木也,生于深山之中,产于溪谷之傍,立则为大山众木之宗,仆则为万世之用。因江河之道而达于京师之下,因斧斤之功得舒其文色,无膏泽而光润生,不刻画而文章成;闭绝以关梁,及隘于山阪之阻,功弃而德亡,腐朽而枯伤,不如道傍之枯杨。德美非不相绝也,才力非不相悬也,彼则槁枯而远弃,此则为宗庙之瑚琏①者,通与不通也。
人亦犹此。夫穷泽之民,据犁接耜之士,或怀不羁之能,有禹、皋陶之美,纲纪②存乎身,万世之术藏于心;然身不容于世,无绍介通之者也。公卿之子弟,贵戚之党友,虽无过人之能,然身在尊重之处,辅之者强而饰之众也,靡不达也。
昔扁鹊居宋,得罪于宋君,出亡之卫。卫人有病将死者,扁鹊至其家,欲为治之。病者之父谓扁鹊曰:“言子病甚笃,将为迎良医治,非子所能治也。”退而不用,乃使灵巫求福请命,病者卒死,灵巫不能治也。夫扁鹊天下之良医,而不能与灵巫争用者,知与不知也。
故事求远而失近,广藏而狭弃,斯之谓也。[:学.科.网Z.X.X.K]
凡人莫不知善之为善,恶之为恶;莫不知学问之有益于己,怠戏之无益于事也。然而为之者情欲放溢,而人不能胜其志也。人君莫不知求贤以自助,近贤以自辅;然贤圣或隐于田里,而不预国家之事者,乃观听之臣不明于下,则闭塞之讥归于君;闭塞之讥归于君,则忠贤之士弃于野;忠贤之士弃于野,则佞臣之党存于朝;佞臣之党存于朝,则下不忠于君;下不忠于君,则上不明于下;上不明于下,是故天下所以倾覆也。
(节选自《陆贾新语·资质第七》)
注:①瑚琏,古代祭祀时贵重的器皿,后常用来比喻人有才能,堪当大任。②纲纪,法度,法纪。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因斧斤之功因:借助。 |
B.然身不容于世容:容许。 |
C.言子病甚笃笃:严重。 |
D.而不预国家之事者预:参与。 |
A.因江河之道而达于京师之下 ∥ 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 |
B.将为迎良医治 ∥ 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 |
C.人君莫不知求贤以自助 ∥ 斧斤以时入山林 |
D.佞臣之党存于朝 ∥ 虽臣虏之劳不苦于此 |
A.无膏泽而光润生,不刻画而文章成 没有油脂浸润但仍有光泽生发,没有雕刻描摹但仍有色彩花纹出现 |
B.纲纪存乎身,万世之术藏于心 将法度作为自己的行为准则,内心保存着经历万世而传承下来的治国方略 |
C.退而不用,乃使灵巫求福请命 扁鹊请求退出,不再用心,主人于是延请通灵的巫师祈求赐福来保全性命 |
D.闭塞之讥归于君,则忠贤之士弃于野 |
【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因为没有机会与外界联系,天下名木的下场可能还不如倒在路旁的枯杨,显示出“通”在体现事物价值上的重要性。 |
B.公卿贵戚集团中并无过人才能的人却能凭借尊位重权飞黄腾达,这更加突出了那些缺少人引荐的民间贤士的悲哀。 |
C.扁鹊精通医术却被患者父亲怀疑,灵巫无知却能大行其道,这实际上表明能否为人所知是能否“显”的重要因素。 |
D.人君都希望能够得到贤明之士辅助,但是那些贤明之士却只愿意隐居在民间,这才导致最后出现天下倾覆的结果。 |
请用斜线(/)给下面的文言文短文断句。(断句不超过6处)(3分)
夫视富贵而不动,处卑困而浩然其心者,真勇者也。然则水波之涟漪游鱼之上下其为适也与夫庄周所谓惠施游于濠梁之乐何以异乌用蛟鱼变怪之为壮哉故名其亭曰:“游鯈亭”。 《游鯈亭记》欧阳修
夫视富贵而不动,处卑困而浩然其心者,真勇者也。然则水波之涟漪游鱼之上下其为适也与夫庄周所谓惠施游于濠梁之乐何以异乌用蛟鱼变怪之为壮哉故名其亭曰:“游鯈亭”。 《游鯈亭记》欧阳修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任光禄竹溪记
明·唐顺之
余尝游于京师侯家富人之园,见其所蓄,自绝徼①海外奇花石无所不致,而所不能致者惟竹。吾江南人斩竹而薪之。其为园,必购求海外奇花石,或千钱买一石、百钱买一花,不自惜,然有竹据其间,或芟而去焉。曰:“毋以是占我花石地。”而京师人苟可致一竹,辄不惜数千钱。然才遇霜雪,又槁以死。以其难致而又多槁死,则人益贵之。而江南人甚或笑之曰:“京师人乃宝吾之所薪。”呜呼!奇花石,诚为京师与江南人所贵。然穷其所生之地,则绝徼海外之人视之,吾意其亦无以甚异于竹之在江以南。而绝徼海外,或素不产竹之地,然使其人一旦见竹,吾意其必又有甚于京师人之宝之者,是将不胜笑也。语云:“人去乡则益贱,物去乡则益贵。”以此言之,世之好丑,亦何常之有乎?
余舅光禄②任君治园于荆溪之上,遍植以竹,不植他木。竹间作一小楼,暇则与客吟啸其中,而间谓余曰:“吾不能与有力者争池亭花石之胜,独此取诸土之所有,可以不劳力而蓊然满园,亦足适也。因自谓竹溪主人,甥其为我记之。”余以谓君岂真不能与有力者争,而漫然取诸其土之所有者?无乃独有所深好于竹,而不欲以告人欤?昔人论竹以为绝无声色臭味可好,故其巧怪不如石,其妖艳绰约不如花。孑孑然,孑孑然,有似乎偃蹇孤特之士,不可以谐于俗。是以自古以来知好竹者绝少。且彼京师人亦岂能知而贵之?不过欲以此斗富,与奇花石等尔。故京师人之贵竹,与江南人之不贵竹,其为不知竹一也。
君生长于纷华而能不溺乎其中,裘马、僮奴、歌舞,凡诸富人所酣嗜,一切斥去。尤挺挺不妄与人交,凛然有偃蹇孤特之气,此其于竹,必有自得焉。而举凡万物可喜可玩,固有不能间也欤?然则虽使竹非其土之所有,君犹将极其力以致之,而后快乎其心。君之力虽使能尽致奇花石,而其好固有不存也。
嗟乎!竹固可以不出江南而取贵也哉!吾重有所感矣。
(取材于明·唐顺之《任光禄竹溪记》)
注释:①徼(jiào):边界。②光禄:官名。
【小题1】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小题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小题3】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是对任光禄的人品进行肯定的一组是
①尤挺挺不妄与人交
②无乃独有所深好于竹,而不欲以告人欤
③吾不能与有力者争池亭花石之胜
④遍植以竹,不植他木
⑤然则虽使竹非其土之所有,君犹将极其力以致之,而后快乎其心
⑥竹固可以不出江南而取贵也哉
【小题4】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小题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以其难致而又多槁死,则人益贵之。(3分)
(2)吾不能与有力者争池亭花石之胜,独此取诸土之所有,可以不劳力而蓊然满园,亦足适也。(4分)
(3)君生长于纷华而能不溺乎其中,裘马、僮奴、歌舞,凡诸富人所酣嗜,一切斥去。(3分)
任光禄竹溪记
明·唐顺之
余尝游于京师侯家富人之园,见其所蓄,自绝徼①海外奇花石无所不致,而所不能致者惟竹。吾江南人斩竹而薪之。其为园,必购求海外奇花石,或千钱买一石、百钱买一花,不自惜,然有竹据其间,或芟而去焉。曰:“毋以是占我花石地。”而京师人苟可致一竹,辄不惜数千钱。然才遇霜雪,又槁以死。以其难致而又多槁死,则人益贵之。而江南人甚或笑之曰:“京师人乃宝吾之所薪。”呜呼!奇花石,诚为京师与江南人所贵。然穷其所生之地,则绝徼海外之人视之,吾意其亦无以甚异于竹之在江以南。而绝徼海外,或素不产竹之地,然使其人一旦见竹,吾意其必又有甚于京师人之宝之者,是将不胜笑也。语云:“人去乡则益贱,物去乡则益贵。”以此言之,世之好丑,亦何常之有乎?
余舅光禄②任君治园于荆溪之上,遍植以竹,不植他木。竹间作一小楼,暇则与客吟啸其中,而间谓余曰:“吾不能与有力者争池亭花石之胜,独此取诸土之所有,可以不劳力而蓊然满园,亦足适也。因自谓竹溪主人,甥其为我记之。”余以谓君岂真不能与有力者争,而漫然取诸其土之所有者?无乃独有所深好于竹,而不欲以告人欤?昔人论竹以为绝无声色臭味可好,故其巧怪不如石,其妖艳绰约不如花。孑孑然,孑孑然,有似乎偃蹇孤特之士,不可以谐于俗。是以自古以来知好竹者绝少。且彼京师人亦岂能知而贵之?不过欲以此斗富,与奇花石等尔。故京师人之贵竹,与江南人之不贵竹,其为不知竹一也。
君生长于纷华而能不溺乎其中,裘马、僮奴、歌舞,凡诸富人所酣嗜,一切斥去。尤挺挺不妄与人交,凛然有偃蹇孤特之气,此其于竹,必有自得焉。而举凡万物可喜可玩,固有不能间也欤?然则虽使竹非其土之所有,君犹将极其力以致之,而后快乎其心。君之力虽使能尽致奇花石,而其好固有不存也。
嗟乎!竹固可以不出江南而取贵也哉!吾重有所感矣。
(取材于明·唐顺之《任光禄竹溪记》)
注释:①徼(jiào):边界。②光禄:官名。
【小题1】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然穷其所生之地穷:追究或千钱买一石 |
B.或芟而去焉芟:除去 |
C.吾意其亦无以甚异于竹之在江以南意:意图 |
D.昔人论竹以为绝无声色臭味可好臭:气味 |
A.①吾江南人斩竹而薪之②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
B.①而不欲以告人欤?②木直中绳,輮以为轮 |
C.①甥其为我记之②自其不变者而观之 |
D.①此其于竹,必有自得焉②多于在庾之粟粒 |
①尤挺挺不妄与人交
②无乃独有所深好于竹,而不欲以告人欤
③吾不能与有力者争池亭花石之胜
④遍植以竹,不植他木
⑤然则虽使竹非其土之所有,君犹将极其力以致之,而后快乎其心
⑥竹固可以不出江南而取贵也哉
A.①②⑤ | B.①③⑥ | C.②③⑤ | D.②④⑤ |
A.第二段引用俗语,说明世上评价人、物的标准,是以远近多寡而论高下贵贱。作者用反诘语气,表达了他对世俗偏见的不满之情。 |
B.任光禄虽身处江南,却不以世俗贱竹而贱之,而在园中遍植以竹,并自号“竹溪主人”,是个不苟合流俗、志趣高雅的人物形象。 |
C.这篇小品文,详细描写竹溪景物,并借题发挥,通过人们对待竹子的不同态度的对比,针砭了世俗,赞扬了任光禄君孤高独立的人品。 |
D.本文名为记,却不受形式束缚,别具一格,有独特的思想见解,且能直抒胸臆,是体现作者自然而成的创作风格的富于本色的好作品。 |
(1)以其难致而又多槁死,则人益贵之。(3分)
(2)吾不能与有力者争池亭花石之胜,独此取诸土之所有,可以不劳力而蓊然满园,亦足适也。(4分)
(3)君生长于纷华而能不溺乎其中,裘马、僮奴、歌舞,凡诸富人所酣嗜,一切斥去。(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英 雄
夫草之精秀者为英,兽之特群者为雄。故人之文武茂异,取名于此。是故聪明秀出谓之英,胆力过人谓之雄,此其大体之别名也。若校其分数【注】,则互相须。各以二分,取彼一分,然后乃成。
何以论其然?夫聪明者英之分也,不得雄之胆,则说不行。胆力者雄之分也,不得英之智,则事不立。是故英以其聪谋始,以其明见机,待雄之胆行之。雄以其力服众,以其勇排难,待英之智成之。然后乃能各济其所长也。
聪能谋始,明能见机,而勇不能行,可以循常,而不可以虑变。力能过人,勇能行之,而智不能断事,可以为先登,未足以为将帅。必聪能谋始,明能见机,胆能决之,然后可以为英,张良是也。气力过人,勇能行之,智足断事,乃可以为雄,韩信是也。故英可以为相,雄可以为将。若一人之身,兼有英雄,则能长世,高祖、项羽是也。
然英之分以多于雄,而英不可以少也。英分少,则智者去之。故项羽气力盖世,明能合变,而不能听采奇异,有一范增不用,是以陈平之徒皆亡归高祖。英分多,故群雄服之,英材归之,两得其用。故高祖能吞秦破楚,宅有天下。
然则英雄多少,能自胜之数也。徒英而不雄,则雄材不服也。徒雄而不英,则智者不归往也。故雄能得雄,不能得英。英能得英,不能得雄。故一人之身兼有英雄,乃能役英与雄。能役英与雄,故能成大业也。 (取材于刘劭《人物志》)
【注】分数:指军队编制,人员配置。这里指区分配置。
【小题1】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小题2】下列各组语句中,全都表明“英”与“雄”要兼具的一组是( )(3分)
①各以二分,取彼一分,然后乃成。
②胆力者雄之分也,不得英之智,则事不立。
③故英可以为相,雄可以为将。
④英分多,故群雄服之,英材归之,两得其用。
⑤故一人之身兼有英雄,乃能役英与雄。
【小题3】根据文意,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小题4】请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1)故人之文武茂异,取名于此。(3分)
(2)是故英以其聪谋始,以其明见机,待雄之胆行之。(3分)
(3)而不能听采奇异,有一范增不用,是以陈平之徒皆亡归高祖。(3分)
英 雄
夫草之精秀者为英,兽之特群者为雄。故人之文武茂异,取名于此。是故聪明秀出谓之英,胆力过人谓之雄,此其大体之别名也。若校其分数【注】,则互相须。各以二分,取彼一分,然后乃成。
何以论其然?夫聪明者英之分也,不得雄之胆,则说不行。胆力者雄之分也,不得英之智,则事不立。是故英以其聪谋始,以其明见机,待雄之胆行之。雄以其力服众,以其勇排难,待英之智成之。然后乃能各济其所长也。
聪能谋始,明能见机,而勇不能行,可以循常,而不可以虑变。力能过人,勇能行之,而智不能断事,可以为先登,未足以为将帅。必聪能谋始,明能见机,胆能决之,然后可以为英,张良是也。气力过人,勇能行之,智足断事,乃可以为雄,韩信是也。故英可以为相,雄可以为将。若一人之身,兼有英雄,则能长世,高祖、项羽是也。
然英之分以多于雄,而英不可以少也。英分少,则智者去之。故项羽气力盖世,明能合变,而不能听采奇异,有一范增不用,是以陈平之徒皆亡归高祖。英分多,故群雄服之,英材归之,两得其用。故高祖能吞秦破楚,宅有天下。
然则英雄多少,能自胜之数也。徒英而不雄,则雄材不服也。徒雄而不英,则智者不归往也。故雄能得雄,不能得英。英能得英,不能得雄。故一人之身兼有英雄,乃能役英与雄。能役英与雄,故能成大业也。 (取材于刘劭《人物志》)
【注】分数:指军队编制,人员配置。这里指区分配置。
【小题1】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此其大体之别名也别名:另外的名称 |
B.然后乃能各济其所长也济:成就 |
C.可以为先登,未足以为将帅先登:先锋 |
D.然则英雄多少,能自胜之数也数:关键 |
①各以二分,取彼一分,然后乃成。
②胆力者雄之分也,不得英之智,则事不立。
③故英可以为相,雄可以为将。
④英分多,故群雄服之,英材归之,两得其用。
⑤故一人之身兼有英雄,乃能役英与雄。
A.①②③ | B.③④⑤ | C.①②⑤ | D.②④⑤ |
A.为相者一定是聪明秀出的人,但未必是胆力过人的人。为将者一定是胆力过人的人,但未必是聪明秀出的人。 |
B.为相者只有通过为将者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为将者兼有了为相者的智慧就可以成为英雄。 |
C.项羽和刘邦虽同为“英雄”,其结局却不同,是因为项羽“英分少”,刘邦“英分多”。 |
D.本文正反说理,对比鲜明,用典型事例说明了英分和雄分的多少,是决定自身成败的关键的道理。 |
(1)故人之文武茂异,取名于此。(3分)
(2)是故英以其聪谋始,以其明见机,待雄之胆行之。(3分)
(3)而不能听采奇异,有一范增不用,是以陈平之徒皆亡归高祖。(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小石城山记
柳宗元
自西山道口径北,逾黄茅岭而下,有二道:其一西出,寻之无所得;其一少北而东,不过四十丈,土断而川分,有积石横当其垠。其上为睥睨、梁欐之形,其旁出堡坞,有若门焉。窥之正黑,投以小石,洞然有水声,其响之激越,良久乃已。环之可上,望甚远,无土壤而生嘉树美箭,益奇而坚,其疏数偃仰,类智者所施设也。
噫吾疑造物者之有无久矣及是愈以为诚有。又怪其不为之中州,而列是夷狄,更千百年不得一售其伎,是固劳而无用。神者傥不宜如是,则其果无乎?或曰:“以慰夫贤而辱于此者。”或曰:“其气之灵,不为伟人,而独为是物,故楚之南少人而多石。”是二者,余未信之。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3分)
故楚之南少人而多石 益奇而坚
【小题3】下列文句中,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小题4】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小题5】将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7分)
①投以小石,洞然有水声。(3分)
②其气之灵,不为伟人,而独为是物。(4分)
【小题6】作者从哪三个方面描写了山石的瑰玮?(可自己概括,也可引用原文)(3分)
小石城山记
柳宗元
自西山道口径北,逾黄茅岭而下,有二道:其一西出,寻之无所得;其一少北而东,不过四十丈,土断而川分,有积石横当其垠。其上为睥睨、梁欐之形,其旁出堡坞,有若门焉。窥之正黑,投以小石,洞然有水声,其响之激越,良久乃已。环之可上,望甚远,无土壤而生嘉树美箭,益奇而坚,其疏数偃仰,类智者所施设也。
噫吾疑造物者之有无久矣及是愈以为诚有。又怪其不为之中州,而列是夷狄,更千百年不得一售其伎,是固劳而无用。神者傥不宜如是,则其果无乎?或曰:“以慰夫贤而辱于此者。”或曰:“其气之灵,不为伟人,而独为是物,故楚之南少人而多石。”是二者,余未信之。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其一少北而东 少:稍 |
B.有积石横当其垠 垠:边,界 |
C.环之可上 环:盘旋攀登 |
D.其疏数偃仰 数:数字 |
A.类智者所施设也 | B.其一西出,寻之无所得 古之学者必有师 又怪其不为之中州 |
C.环之可上 | D.无土壤而生嘉树美箭 |
【小题3】下列文句中,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噫吾疑/造物者之有无久矣/及是愈/以为诚有。 |
B.噫/吾疑造物者之有无久矣/及是/愈以为诚有。 |
C.噫/吾疑造物者之有/无久矣/及是愈以为诚有。 |
D.噫吾疑/造物者之有无/久矣/及是愈以为诚有。 |
A.文章以凝练而生动的语言,描述了小石城山的奇观景物,抒发了对永州山水的无比热爱之情,同时也反映作者对皇帝的反叛之心,对归隐生活的向往。 |
B.“永州八记”生动表述了作者对自然美的感受,丰富了古典散文反映生活的新领域,从而确立了山水记作为独立的文学体裁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
C.文章第二段以议论为主,字里行间,隐隐含有对当时最高统治者昏聩不明的强烈讥讽。 |
D.文章的前半段描写小石城山的奇异景色,后半段即景议论,将个人的身世之感放入山水景的描写之中,情景交融,物我合一。 |
①投以小石,洞然有水声。(3分)
②其气之灵,不为伟人,而独为是物。(4分)
【小题6】作者从哪三个方面描写了山石的瑰玮?(可自己概括,也可引用原文)(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19分)
谤誉
柳宗元
凡人之获谤誉于人者,亦各有道。君子在下位则多谤,在上位则多誉;小人在下位则多誉,在上位则多谤。何也?君子宜于上不宜于下,小人宜于下不宜于上。得其宜则誉至,不得其宜则谤至。此其凡也。
然而君子遭乱世,不得已而在于上位,则道必咈于君,而利必及于人,由是谤行于上而不及于下,故可杀可辱,而人犹誉之。小人遭乱世,而后得居于上位,则道必合于君,而害必及于人,由是誉行于上而不及于下,故可宠可富,而人犹谤之。君子之誉,非所谓誉也,其善显焉尔;小人之谤,非所谓谤也,其不善彰焉尔。
然则在下而多谤者,岂尽愚而狡也哉?在上而多誉者,岂尽仁而智也哉?其谤且誉者,岂尽明而善褒贬也哉?然而世之人,闻而大惑,出一庸人之口,则群而邮之,且置于远迩,莫不以为信也。岂惟不能褒贬而已,则又蔽于好恶,夺于利害,吾又何从而得之耶?
孔子曰:“不如乡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恶之。”善人者之难见也,则其谤君子者为不少矣,其谤孔子者亦为不少矣。传之记者,叔孙武叔,时之贵显者也。其不可记者,又不少矣。是以在下而必困也。及乎遭时得君而处乎人上,功利及于天下,天下之人皆欢而戴之,向之谤之者,今从而誉之矣。是以在上而必彰也。
或曰:“然则闻谤誉于上者,反而求之,可乎?”曰:“是恶可无亦征其所自而已矣其所自善人也则信之不善人也则勿信之矣苟吾不能分于善不善也则已耳。如有谤誉乎人者,吾必征其所自,未敢以其言之多而举且信之也。其有及乎我者,未敢以其言之多而荣且惧也。苟不知我而谓我盗跖,吾又安取惧焉?苟不知我而谓我仲尼,吾又安取荣焉?知我者之善不善,非吾果能明之也,要必自善而已矣。”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小题3】下列对原文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小题4】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3分)
是恶可无亦征其所自而已矣其所自善人也则信之不善人也则勿信之矣苟吾不能分于善不善也则已耳。
【小题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7分)
(1)小人之谤,非所谓谤也,其不善彰焉尔。(3分)
(2)知我者之善不善,非吾果能明之也,要必自善而已矣。(4分)
谤誉
柳宗元
凡人之获谤誉于人者,亦各有道。君子在下位则多谤,在上位则多誉;小人在下位则多誉,在上位则多谤。何也?君子宜于上不宜于下,小人宜于下不宜于上。得其宜则誉至,不得其宜则谤至。此其凡也。
然而君子遭乱世,不得已而在于上位,则道必咈于君,而利必及于人,由是谤行于上而不及于下,故可杀可辱,而人犹誉之。小人遭乱世,而后得居于上位,则道必合于君,而害必及于人,由是誉行于上而不及于下,故可宠可富,而人犹谤之。君子之誉,非所谓誉也,其善显焉尔;小人之谤,非所谓谤也,其不善彰焉尔。
然则在下而多谤者,岂尽愚而狡也哉?在上而多誉者,岂尽仁而智也哉?其谤且誉者,岂尽明而善褒贬也哉?然而世之人,闻而大惑,出一庸人之口,则群而邮之,且置于远迩,莫不以为信也。岂惟不能褒贬而已,则又蔽于好恶,夺于利害,吾又何从而得之耶?
孔子曰:“不如乡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恶之。”善人者之难见也,则其谤君子者为不少矣,其谤孔子者亦为不少矣。传之记者,叔孙武叔,时之贵显者也。其不可记者,又不少矣。是以在下而必困也。及乎遭时得君而处乎人上,功利及于天下,天下之人皆欢而戴之,向之谤之者,今从而誉之矣。是以在上而必彰也。
或曰:“然则闻谤誉于上者,反而求之,可乎?”曰:“是恶可无亦征其所自而已矣其所自善人也则信之不善人也则勿信之矣苟吾不能分于善不善也则已耳。如有谤誉乎人者,吾必征其所自,未敢以其言之多而举且信之也。其有及乎我者,未敢以其言之多而荣且惧也。苟不知我而谓我盗跖,吾又安取惧焉?苟不知我而谓我仲尼,吾又安取荣焉?知我者之善不善,非吾果能明之也,要必自善而已矣。”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亦各有道道:道理,原因 |
B.则道必合于君合:适合,合乎 |
C.夺于利害夺:强行改变。 |
D.吾必征其所自征:考察 |
A.凡人之获谤誉于人者故燕王欲结于君 |
B.而人犹誉之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
C.则群而邮之则耻师焉,惑矣 |
D.时之贵显者也与山间之明月 |
A.这篇短文针对“谤誉”的不同性质作了具体的辨析,不过对于“不善人”的恶意中伤,应当毫不怀疑地予以有力的回击,绝不能退缩让步。 |
B.文章从谤誉的一般规律入手,继而以犀利之笔,深入剖析谤、誉产生的根由,在于统治阶级和底层民众各自谤、誉的尺度是完全不同甚至对立的。 |
C.作者深刻地认识到,谤、誉的失信和错位,有着非常复杂的政治背景和个人因素,并由此对谤、誉提出了更为大胆的质疑,这是一般人无法企及的胆力和卓识。 |
D.文章虽短,却写得一波三折,起伏跌宕。对比、转折、因果、假设等多种关系复句的交互运用,更加强了行文的曲折性和逻辑的严密性。 |
是恶可无亦征其所自而已矣其所自善人也则信之不善人也则勿信之矣苟吾不能分于善不善也则已耳。
【小题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7分)
(1)小人之谤,非所谓谤也,其不善彰焉尔。(3分)
(2)知我者之善不善,非吾果能明之也,要必自善而已矣。(4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19分)
景公有所爱槐,令吏谨守之,植木县之,下令曰:“犯槐者刑,伤槐者死。”有不闻令,醉而犯之者。公闻之曰:“是先犯我令。”使吏拘之,且加罪焉。
其女往辞晏子[注]之家,托曰:“负郭之民贱妾,请有道于相国,不胜其欲,愿得充数乎下陈。”晏子闻之,笑曰:“婴其淫于色乎?何为老而见奔?虽然,是必有故。”令内之。
女子入门,晏子望见之,日:“怪哉!有深忧。”进而问焉,日:“所忧何也?”对日:“君树槐县令,犯之者刑,伤之者死。妾父不仁,不闻令,醉而犯之,吏将加罪焉。妾闻之,明君莅国立政,不损禄,不益刑,又不以私恚害公法。不为禽兽伤人民,不为草木伤禽兽,不为野草伤禾苗。吾君欲以树木之故,杀妾父,孤妾身。此令行于民而法于国矣。虽然,妾闻之,勇士不以众强凌孤独,明惠之君不拂是以行其所欲。此譬之犹自治鱼鳖者也,去其腥臊者而已。今君出令于民,苟可法于国而善益于后世,则父死亦当矣,妾为之收亦宜矣。甚乎今之令不然以树木之故罪法妾父妾恐其伤察吏之法而害明君之义也。邻国闻之,皆谓吾君爱树而贱人,其可乎?愿相国察妾言,以裁犯禁者。”晏子日:“甚矣!吾将为子言之于君。”使人送之归。
明日,早朝,而复于公曰:“婴闻之,穷民财力以供嗜欲谓之暴;崇玩好,威严拟乎君谓之逆;刑杀不称谓之贼。此三者,守国之大殃也。今君穷民财力,以美饮食之具,繁钟鼓之乐,极宫室之观,行暴之大者。崇玩好,县爱槐之令,载过者驰,步过者趋,威严拟乎君,逆民之明者。犯槐者刑,伤槐者死,刑杀不称,贼民之深者。君享国,德行未见于众,而三辟著于国,婴恐其不可以莅国子民也。”公曰:“微大夫教寡人,几有大罪,以累社稷。今子大夫教之,社稷之福,寡人受命矣。”
晏子出,公令趣罢守槐之役,拔置县之木,废伤槐之法,出犯槐之囚。
(节选自《晏子春秋》,有删改)
[注] 晏子,名婴,春秋时齐国国相。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小题4】用“/”给文中句子断句。(3分)
甚乎今之令不然以树木之故罪法妾父妾恐其伤察吏之法而害明君之义也
【小题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 翻译成现代汉语。(7分)
(1)婴其淫于色乎?何为老而见奔?(4分)
(2)“甚矣!吾将为子言之于君。”使人送之归。(3分)
景公有所爱槐,令吏谨守之,植木县之,下令曰:“犯槐者刑,伤槐者死。”有不闻令,醉而犯之者。公闻之曰:“是先犯我令。”使吏拘之,且加罪焉。
其女往辞晏子[注]之家,托曰:“负郭之民贱妾,请有道于相国,不胜其欲,愿得充数乎下陈。”晏子闻之,笑曰:“婴其淫于色乎?何为老而见奔?虽然,是必有故。”令内之。
女子入门,晏子望见之,日:“怪哉!有深忧。”进而问焉,日:“所忧何也?”对日:“君树槐县令,犯之者刑,伤之者死。妾父不仁,不闻令,醉而犯之,吏将加罪焉。妾闻之,明君莅国立政,不损禄,不益刑,又不以私恚害公法。不为禽兽伤人民,不为草木伤禽兽,不为野草伤禾苗。吾君欲以树木之故,杀妾父,孤妾身。此令行于民而法于国矣。虽然,妾闻之,勇士不以众强凌孤独,明惠之君不拂是以行其所欲。此譬之犹自治鱼鳖者也,去其腥臊者而已。今君出令于民,苟可法于国而善益于后世,则父死亦当矣,妾为之收亦宜矣。甚乎今之令不然以树木之故罪法妾父妾恐其伤察吏之法而害明君之义也。邻国闻之,皆谓吾君爱树而贱人,其可乎?愿相国察妾言,以裁犯禁者。”晏子日:“甚矣!吾将为子言之于君。”使人送之归。
明日,早朝,而复于公曰:“婴闻之,穷民财力以供嗜欲谓之暴;崇玩好,威严拟乎君谓之逆;刑杀不称谓之贼。此三者,守国之大殃也。今君穷民财力,以美饮食之具,繁钟鼓之乐,极宫室之观,行暴之大者。崇玩好,县爱槐之令,载过者驰,步过者趋,威严拟乎君,逆民之明者。犯槐者刑,伤槐者死,刑杀不称,贼民之深者。君享国,德行未见于众,而三辟著于国,婴恐其不可以莅国子民也。”公曰:“微大夫教寡人,几有大罪,以累社稷。今子大夫教之,社稷之福,寡人受命矣。”
晏子出,公令趣罢守槐之役,拔置县之木,废伤槐之法,出犯槐之囚。
(节选自《晏子春秋》,有删改)
[注] 晏子,名婴,春秋时齐国国相。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皆谓吾君爱树而贱人 贱:轻视 |
B.崇玩好,威严拟乎君谓之逆崇:推重 |
C.刑杀不称,贼民之深者贼:盗贼 |
D.公令趣罢守槐之役罢:免除 |
A.有不闻令,醉而犯之者锲而舍之,朽木不折 |
B.醉而犯之,吏将加罪焉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
C.不为禽兽伤人民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
D.今君穷民财力,以美饮食之具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
A.景公因喜爱槐树而发布命令,碰撞槐树者受刑,损伤槐树者处死;有人因喝醉酒碰撞了 这棵树,遭到拘捕。 |
B.撞树者的女儿说自己很希望做晏子的侍妾,晏子知道事出有因,便同意见她,询问并耐心倾听她的伤心事。 |
C.女子向晏子陈述其父因醉酒而误撞槐树,她认为把槐树的威严和君主相当,是悖逆民心的做法,会被邻国非议。 |
D.景公知错就改,虚心接受了晏子的劝谏,并废除了伤害槐树便治罪的法令,释放了因触犯槐树而被捕的囚犯。 |
甚乎今之令不然以树木之故罪法妾父妾恐其伤察吏之法而害明君之义也
【小题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 翻译成现代汉语。(7分)
(1)婴其淫于色乎?何为老而见奔?(4分)
(2)“甚矣!吾将为子言之于君。”使人送之归。(3分)
请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中画线的部分断句。(断句不超过6处)(3分)
倚 才 高 而 玩 世 背 后 须 防 射 影 之 虫 饰 厚 貌 以 欺 人 面 前 恐 有 照 亡 胆 之 镜 怪 小 人 之 颠 倒 豪 杰 不 知 惯 颠 倒 方 为 小 人 惜 吾 辈 之 受 世 折 磨,不 知 惟 折 磨 乃 见 吾 辈。——《幽窗小记》
倚 才 高 而 玩 世 背 后 须 防 射 影 之 虫 饰 厚 貌 以 欺 人 面 前 恐 有 照 亡 胆 之 镜 怪 小 人 之 颠 倒 豪 杰 不 知 惯 颠 倒 方 为 小 人 惜 吾 辈 之 受 世 折 磨,不 知 惟 折 磨 乃 见 吾 辈。——《幽窗小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