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完成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义 田 记
【宋】钱公辅
范文正公,苏人也,平生好施与,择其亲而贫,疏而贤者,咸施之。
方贵显时,置负郭常稔之田千亩,号曰义田,以养群族之人。日有食,岁有衣,嫁娶凶葬,皆有赡。择族之长贤者主其计,而时共出纳焉。日食人一升,岁衣人一缣,嫁女者五十千,再嫁者三十千,娶妇者三十千,再娶者十五千,葬者如再嫁之数,葬幼者十千。族之聚者九十口,岁入给稻八百斛。其所入,给其所聚,沛然有余而无穷。屏而家居俟代者与焉,仕而居官者罢其给。此其大较也。
初,公之未贵显也,尝有志于是矣,而力未者二十年。既而为西帅,及参大政,于是始有禄赐之入,而终其志。公既殁,后世子孙修其业,承其志,如公存也。公虽位充禄厚,而贫终其身。殁之日,身无以为敛,子无以为丧,唯以施贫活族之义,遗其子而已。
昔晏平仲敝车赢马,桓子曰:“是隐君之赐也。”晏子曰:“自臣之贵,父之族,无不乘车者:母之族,无不足于衣食者;妻之族,无冻馁者;齐国之士,待臣而举火者,三百余人。以此而为隐君之赐乎?彰君之赐乎?”于是齐侯以晏子之觞而觞桓子。予尝爱晏子好仁,齐侯知贤,而桓子服义也。又爱晏子之仁有等级,而言有次也:先父族,次母族,次妻族,而后及其疏远之贤。孟子曰:“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晏子为近之。观文正之义,贤平仲,其规模远举又疑过之。
呜呼!世之三公位,享万锺禄,其邸第之雄,车舆之饰,声色之多,妻孥之富,止乎一己而已,而族之人不得其门而入者,岂少也哉!况于施贤乎!其下为卿,为大夫,为士,廪稍之充,奉养之厚,止乎一己而已;而族之人操瓢囊为沟中胔者,又岂少哉?况于他人乎!是皆公之罪人也。
公之忠义满朝廷,事业满边隅,功名满天下,后必有史官书之者,予可无录也。独其义,因以遗于世云。
【小题1】对下列句子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以养群族之人济:救助
B.而力未者二十年逮:达到
C.世之三公位,享万锺禄都:京城
D.独其义高:推崇
【小题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择族之长贤者主其计少强者不可保
B.承其志,如公存也。蚓无爪牙利,筋骨之强。
C.其所入,给其所聚覆武其上,蹈其背出血。
D.贤平仲袜材当萃子矣
【小题3】全都能表现作者“高其(范文正公)义”的原因的一组是(  )
①日有食,岁有衣,嫁娶凶葬,皆有赡。②公虽位充禄厚,而贫终其身。   
③先父族,次母族,次妻族, ④屏而家居俟代者与焉
⑤殁之日,身无以为敛,子无以为丧   ⑥廪稍之充,奉养之厚,止乎一己而已
A.①②④⑤B.①③⑤⑥C.②③④⑥D.①②④⑥
【小题4】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范文正公在没有显贵发达时就有了施与贫者贤者的愿望,但很多年后才真正付诸实践;他的后世子孙也继承了他的志向,继续经营义田。
B.作者认为范文正公和晏平仲都“好施与”,而范文正公在“义”和“规模远举”的方面都超过了晏平仲。
C.在如何彰显君主恩赐的问题上,桓子和晏子有争执,而作者认为两个人的观点都有值得肯定的地方。
D.作者抨击了那些只顾自己享乐、不知体恤他人的高官,并以此反衬出范文正公的高德义行。
【小题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 置负郭常稔之田千亩,号曰义田(3分)
(2) 屏而家居俟代者与焉(3分)
(3) 廪稍之充,奉养之厚,止乎一己而已(4分)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4-07-29 03:07:54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2

课内文言文阅读

(甲)于是论次(注)其文。七年而太史公遭李陵之祸,幽于缧绁,乃喟然而叹曰:“是余之罪也夫!是余之罪也夫!身毁不用矣。”退而深惟曰:“夫《诗》、《书》隐约者,欲遂其志之思也。昔西伯拘羑里,演《周易》;孔子厄陈、蔡,作《春秋》;屈原放逐,著《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而论兵法;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底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也,故述往事,思来者。”于是卒述陶唐以来,至于麟止,自黄帝始。

(节选自《史记•太史公自序》)

(乙)仆窃不逊,近自托于无能之辞,网罗天下放失旧闻,考之行事,稽其成败兴坏之理,上计轩辕,下至于兹,为十表,本纪十二,书八章,世家三十,列传七十,凡百三十篇。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草创未就,会遭此祸,惜其不成,是以就极刑而无愠色。仆诚以著此书,藏之名山,传之其人,通邑大都,则仆偿前辱之责,虽万被戮,岂有悔哉!然此可为智者道,难为俗人言也。

(节选自《报任安书》)

【小题1】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幽于缧绁   缧绁:捆绑犯人的绳索。借指监狱
B.来者     思:使动用法,使……思考
C.放失旧闻   放失:散乱丢失
D.其成败兴坏之理   稽:搜集、归纳
【小题2】下列对选文相关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报任安书》中“书”是古代一种文体,即“书信”,古人写信,多有题目,说明是给谁的信,如“报……书”、“答……书”等。
B.古人在对话或交流中,常使用谦称,以表示礼貌或谦虚,如“仆窃不逊,近自托于无能之辞”中“仆”字就是自称的谦词。
C.通假字是古文言中的用字现象之一,“通假”就是“通用、假借”,即临时借用了音同或音近的字来替代,如选文中加框的“底”“失”“愠”“责”字均为通假字。
D.孔子所作之《春秋》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司马迁所作之《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史书。
【小题3】结合对选文内容的理解,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文中用周文王、孔子、屈原等古圣先贤愤而著书的典故,表现作者隐忍的苦衷、坚强的意志和奋斗的决心。
B.甲文中“身毁不用矣”的叹息表明,司马迁在遭祸前,还有著述以外的志向,也传达出内心的抑郁不平。
C.乙文中作者表明《史记》的创作目的,是要将此书写成“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鸿篇巨制之作。
D.乙文中“然此可为智者道,难为俗人言也”,这句话透露出司马迁对任安不能理解自己的选择,还请自己“推贤进士”的不满。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梅圣俞诗集》序
欧阳修
予闻世谓诗人少达多穷,夫岂然哉?盖世所传诗者,多出于古穷人之辞也。凡士之蕴其所有而不得施于世者,多喜自放于山巅水涯之外,见虫鱼草木、风云鸟兽之状类,往往探其奇怪。内有忧思感奋之郁积,其于怨刺,以道羁臣寡妇之所叹,而写人情之难言,盖愈穷则愈工。然则非诗之能穷人,殆穷者而后工也。
予友梅圣俞①,少荫补为吏,累举进士,辄于有司。困于州县凡十余年。年今五十,犹从辟书②,为人之佐。郁其所蓄,不得奋见于事业。其家宛陵幼习于诗自为童子出语已惊其长老既长学乎六经仁义之说,其为文章,简古纯粹,不求苟于世,世之人徒知其诗而已。然时无贤愚,语诗者必求之圣俞。圣俞亦自以其不得志者,乐于诗而发之。故其平生所作,于诗尤多。世既知之矣,而未有荐于上者。昔王文康公③尝见而叹曰:“二百年无此作矣!”虽知之深,亦不果荐也。若使其幸得用朝廷,作为雅、颂,以歌咏大宋之功德,荐之清庙,而追商、周、鲁颂之作者,岂不伟欤!奈何使其老不得志,而为穷者之诗,乃徒发于虫鱼物类、羁愁感叹之言?世徒喜其工,不知其穷之久而将老也,可不惜哉!
圣俞诗既多,不自收拾。其妻之兄子谢景初,惧其多而易失也,取其自洛阳至于吴兴以来所作,为十卷。予尝嗜圣俞诗,而患不能尽得之,遽喜谢氏能类次也,辄序而藏之。其后十五年,圣俞以疾卒于京师,余既哭而铭之,因索于其家,得其遗稿千余篇,并旧所藏,掇其尤者六百七十七篇,为一十五卷。呜呼!吾于圣俞诗,论之详矣,故不复云。
(选自《四部丛刊》)
【注】①梅尧臣:字圣俞,北宋诗人。少年举进士不第,仁宗时赐进士出身,多任小吏,仕途上不得志。②辟书:指招聘为佐吏的文书。③王文康公:王曙,宋仁宗时宰相。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其于怨刺,以道羁臣寡妇之所叹兴:兴味
B.累举进士,辄于有司抑:压制
C.不求苟于世,世之人徒知其诗而已说:取悦
D.取其自洛阳至于吴兴以来所作,为十卷次:编次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予闻世谓诗人少达多穷
以其求思之深无不在也
B.少荫补为吏
久之,能足音辨人。
C.若使其幸得用朝廷
事急矣,请奉命求救孙将军
D.遽喜谢氏能类次也
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小题3】 下列用“/”线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其家宛陵/幼习/于诗自为童子/出语已惊其长/老既长/学乎六经仁义之说
B.其家/宛陵幼习/于诗自为童子出语/已惊/其长老既长/学乎六经仁义之说
C.其家宛陵幼习/于诗自为/童子出/语已惊其长老/既长学乎六经/仁义之说
D.其家宛陵/幼习于诗/自为童子/出语已惊其长老/既长/学乎六经仁义之说
【小题4】下列各句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欧阳修为已故挚友梅尧臣的诗集写此序言,重点不在评梅诗,而在对梅一生怀才不遇,深表同情和不平。
B.诗 “穷而后工”论点的提出,既有对尧臣“抑于有司”的现实思考,也有关于古代士子困顿和诗歌创作关系的总结。
C.第二段写“长老”“世人”都惊异于梅尧臣的诗才,这些并非闲笔,从正面肯定了梅尧臣诗文创作所取得的成就。
D.作者惜才,将梅尧臣设计为“歌泳功德”的庙堂诗人,固然有举荐挚友的意思,但多少显露了那个时代文人的局限。
【小题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然时无贤愚,语诗者必求之圣俞。
(2)虽知之深,亦不果荐也。
(3)余既哭而铭之,因索于其家。

同类题4

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问题。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①。”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虽回不敏,请事斯语矣。”(《论语·颜渊篇》)
(注释)①目:纲目,条目,具体要点。
【小题1】下面各项中,对上面《论语》选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论语》这一章阐述了孔子“克己复礼为仁”的主张,据《左传·昭公十二年》记载:“仲尼曰:‘古也有志:克己复礼,仁也。’”可见“克己复礼”是孔子以前就有的古语,儒家用之作为一种自我修养的方法。
B.仁是儒家学说中含义非常广泛的一种道德观念。包括了恭,宽,信,敏,惠,智,勇,忠,恕,孝,悌等内容,而核心是指人与人的相亲相爱。“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则是实行“仁”的主要方法。
C.“礼”,人类社会行为的法则,标准、仪式的总称。包括了社会生活中由于风俗习惯而长期形成、又为大家所共同遵守的一整套的礼节仪式;人们相互之间表示尊敬谦让的言语或动作,也包括社会上通行的法纪、道德和礼貌。
D.孔子以礼来规定仁,认为依礼而行就是仁的根本要求。“克己复礼为仁”,即:人们的言语行动都能符合礼的规范,就是仁。实行仁,在于自己,难道还在于别人吗?颜渊谈到自己虽然不聪敏,但请老师孔子让他按自己的想法去做。
【小题2】这段对话可以看出,孔子认为“礼”与“仁”具有怎样的关系?(用自己的话回答)
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