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庖丁释刀对曰:“臣之所好者道也,乎技矣。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依乎天理,批大郤,导大窾,因其固然;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良庖岁更刀,割也;庖月更刀,折也。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数千牛矣,而刀刃若新发于硎。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虽然,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謋然己解,如土委地。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刀而藏之。”
文惠君曰:“善哉!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 (节选自《庄子·养生主》)
【小题1】下列加点实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庖月更刀族:一般的
B.刀刃若新发于硎:磨刀石
C.乎技矣进:超过
D.刀而藏之善:通“缮”,修治
【小题2】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①不足外人道也 ②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之踌躇满志
③而刀刃若新发硎    ④恢恢乎其游刃必有余地矣
A.①②不同,③④相同B.①②不同,③④不同
C.①②相同,③④相同D.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小题3】下列各句中,与例句句式完全相同的一句是(3分) (   )
例句:故不我若也
A.传其事以为官戒也B.秦人不暇自哀
C.苟以天下之大D.臣之所好者道也
【小题4】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3分)     (  )
A.庖丁始解牛时,和普通人一样,见的没有不是全牛的,三年之后不再把牛看成全牛而是把它看成可以拆卸的东西。
B.庖丁技艺高超的原因之一是他对“道”的追求超过对技术的追求。
C.文中写良庖、族庖,是为了反衬庖丁,类比三者解牛的方法,从而突出庖丁技艺高超。
D.文惠君从庖丁解牛之道中悟出了养生之道——顺应自然,不要硬碰困难,避免身心受到伤害。
【小题5】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共10分)
(1)依乎天理,批大郤,导大窾,因其固然;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5分)

(2)虽然,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5分)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4-07-31 03:53:58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共9分)
柯邑之盟
昔者齐桓公与鲁庄公为柯之盟。鲁大夫曹刿谓庄公曰:“齐之侵鲁,至于城下,城坏压境,君不图与?”庄公曰:“嘻!寡人之生不若死!”曹刿曰:“然而,君请当其君,臣请当其臣。”及会,两君就坛,两相相揖。曹刿手剑援刃而进,迫桓公于坛上,曰:“城坏压境,君还图与?”管仲曰:“然则,君何求?”曹刿曰:“愿请汶阳田。”管仲谓桓公曰:“君其许之。”桓公许之。曹刿请盟,桓公遂与之盟。已盟,弃剑而去。左右曰:“要盟可倍,曹刿可仇,请倍盟而讨曹刿。”管仲曰:“要盟可负,而君不负;曹刿可仇,而君不仇,著信天下矣。”遂不倍。天下诸侯翕然而归之。为鄄之会,幽之盟,诸候莫不至焉;为阳谷之会,贯泽之盟,远国皆来。南伐强楚,以致菁茅之贡;北伐山戎,为燕开路。三存亡国,一继绝世,尊事周室,九合诸侯,一匡天下,功次三王,为五伯长,本信起于柯之盟也。
(《新序•杂事四》)
【小题1】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用法与“要盟可倍”中“倍”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曹刿手剑援刃而进B.桓公遂与之盟
C.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D.舍相如广成传舍
【小题2】对“三存亡国,一继绝世”翻译准确的一项是(   )
A.三次保存了灭亡了的国家,一次继承断代的国家。
B.三次保存了灭亡了的国家,一次使断代国家得以延续。
C.三次使即将被灭亡的国家得以保存,一次继承断代的国家。
D.三次使即将被灭亡的国家得以保存,一次使断代国家得以延续。
【小题3】下面是对管仲的评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管仲被“曹刿手剑援刃而进”的气势吓破了胆,连连劝齐桓公接受对方的条件。
B.管仲力排左右“倍盟而讨曹刿”的议论,认为不负不仇可以“著信天下”,表现出过人的见识。
C.管仲将计就计,利用曹刿强迫齐桓公订立盟约一事来改变齐桓公在诸侯中的形象,表现了他的雄才大略。
D.管仲以遵守可负的盟约来博取天下信誉的主张,为齐桓公一匡天下,成为五伯之长创造了条件。
【小题4】翻译句子(5分)
(1)要盟可负,而君不负;曹刿可仇,而君不仇,著信天下矣。(3分)
(2)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2分)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方山子,光、黄①间隐人也。少时慕朱家、郭解②为人,闾里③之侠皆宗④之。稍壮,折节读书,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晚乃遁于光、黄间,曰岐亭。庵居蔬食,不与世相闻;弃车马,毁冠服,徒步往来山中,人莫识也。见其所著帽,方耸而高,曰:“此岂古方山冠⑤之遗像乎?”因谓之方山子。
余谪⑥居于黄,过岐亭,适见焉。曰:“呜呼!此吾故人陈慥季常也,何为而在此?”方山子亦矍然问余所以至此者。余告之故。俯而不答,仰而笑。呼余宿其家。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余既耸然异之。独念方山子少时,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前十有九年⑧,余在岐下,见方山子从两骑,挟二矢,游西山,鹊起于前,使骑逐而射之,不获。方山子怒马⑨独出,一发得之。因与余马上论用兵及古今成败,自谓一世豪士。今几日耳,精悍之色,犹见于眉间,而岂山中之人哉!
然方山子世有勋阀,当得官,使从事于其间,今已显闻。而其家在洛阳,园宅壮丽,与公侯等;河北有田,岁得帛千匹,亦足以富乐。皆弃不取,独来穷山中,此岂无得而然哉!
余闻光、黄间多异人,往往阳狂垢污,不可得而见,方山子傥⑩见之欤?
——选自上海古籍出版社排印本《苏轼选集》和《古文观止》
注释:① 光、黄:即光州和黄州。光州和黄州邻接,宋时同属淮南西路。② 朱家、郭解:二人都是西汉时的游俠,喜替人排忧解难。③方山冠:汉代祭祀宗庙时乐舞者所戴的一种帽子。唐宋时,隐者常喜戴之。④使酒:酗酒任性。⑤ 前十有九年:即嘉祐八年(1063),作者任凤翔府签判。
【小题1】对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闾里之侠皆之  宗:推崇
B.稍壮,折节读书  折节:改变志节、行为
C.方山子见之欤  傥:或许
D.欲以此驰骋当世  驰骋:纵马奔跑
【小题2】下列每组句子中画横线的字的意义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见其所著帽,方耸高   君子博学日参省乎己
B.余既耸异之   他植者则不
C.晚乃遁光、黄间 谪戍之众,非抗九国之师也
D.呼余宿家     皆出于此乎
【小题3】下列各项是对文章的分析阐述,正确的一项是(  )
A.方山子出身贫寒,自幼苦读,意欲以此驰骋当世,但不得意,晚年隐逸光州、黄州一带,自得其乐。
B.传主少年、壮年时血气方刚,意气风发,一身侠气;晚年时安贫乐道,心境恬淡。作者有意识选择这两种具有对比性的行为表现来丰富其形象。
C.尾段作者以疑问的口吻问方山子能否见到那些“阳狂垢污”的“异人”,从“岂山中之人哉!”这句话中可以看出,答案是否定的。
D.作者写方山子,实际上是悲“不遇”。但他方以诗文遭祸,不便直言,于是在文中隐约其辞。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方山子传》是苏轼在黄州的心态的一种形象的折射。
【小题4】把原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2)皆弃不取,独来穷山中,此岂无得而然哉!

同类题3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对楚王问

宋玉

楚襄王问于宋玉曰:“先生其有遗行与?何士民众庶不誉之甚也?”

宋玉对曰:“唯,然,有之。愿大王宽其罪,使得毕其辞。客有歌于郢中者,其始曰《下里》《巴人》,国中属而和者数千人;其为《阳阿》、《薤露》,国中属而和者数百人;其为《阳春》《白雪》,国中有属而和者不过数十人;引商刻羽,杂以流徵,国中属而和者不过数人而已。是其曲弥高,其和弥寡。故鸟有凤而鱼有鲲。凤皇上击九千里,绝云霓,负苍天,翱翔乎杳冥之上;夫蕃篱之鷃,岂能与之料天地之高哉!鲲鱼朝发昆仑之墟,暴鬐于碣石,暮宿于孟诸。夫尺泽之鲵,岂能与之量江海之大哉!故非独鸟有凤而鱼有鲲也,士亦有之。夫圣人瑰意琦行,超然独处,夫世俗之民又安知臣之所为哉!”

(注释)①遗行 过失,品行有缺点。②郢 楚国都城,在今湖北江陵东北。③鲲传说中最大的鱼。④杳冥 高远的天空。⑤鬐 鱼脊。⑥孟诸 古泽名,在今河南商丘东北。⑦鲵小鱼。⑧瑰意琦行 卓越的思想和不平凡的行为。
【小题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1)何士民众庶不之甚也
(2)国中而和者不过数人而已
(3)凤皇上击九千里,云霓,负苍天
(4)鬐于碣石
【小题2】与“先生其有遗行与”中的“其”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其为《阳春》《白雪》
B.是其曲弥高,其和弥寡
C.则与吾业者其亦有类乎?
D.其若是谁能御之
【小题3】于“暴鬐于碣石,暮宿于孟诸“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A.故不我若也
B.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C.其皆出于此乎
D.覆之以掌
【小题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是其曲弥高,其和弥寡
(2)夫世俗之民又安知臣之所为哉!
【小题5】宋玉认为像他一样优秀的人被“士民众庶”“不誉之甚”的根本原因是_____________。(用文中语句回答)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
新都县八阵图记
杨慎
诸葛武侯八阵图,在蜀者二:一在夔州之永安宫;一在新都之弥牟镇。在夔者盖侯从先主伐昊,防守江路,行营布伍之遗制;新都为成都近郊,则其恒所讲武之场也。   
武侯之人品事业,前哲论之极详,不复剿同其说。独其八阵,有重可慨者。史谓侯推演兵法,作为八阵,成得其要。自令行师,更不覆败,深识兵机者所不能洞了。盖胜之于多算,而出之于万全,非借一于背城,而侥幸于深入也。   
惜乎!其方锐意以向中原,而溪蛮洞獠,左跳右跋,以裂其势。外寇方殷,内境自惫,使夫八阵之妙,不得加于二曹三马之枭敌,而乃止试于七纵七擒之孟获;天威神算,不骋于中原王者之区宇,而仅以服南中巴焚之偏方。事机既已迟,精力又已亏,勇贾其余,师用其分,以为大举,譬之逐盗救火之家,挺刃决水犹恐不及,而内外仇贼,自相乘机肤箧助燎,则虽有倍人之知力,亦自无如之何!侯之不幸,势正类此。天之所坏,谁能支乏?祚去炎汉,不待陨星而后知矣。   
嗟乎!国之兴亡,天也。而千载之下,君子独遗恨于蜀汉之事者,非以武侯故耶?至其故垒遗墟,独为之爱惜不已?乃其忠艾之激人,不独其法制伍之妙也。不然,则窦宪尝勒八阵以击匈奴,晋马隆用八阵以复凉州,是在侯前已有之,而后亦未尝亡也。功既有成,而后世犹罕所称述,况能传其遗迹至今乎?   
慎尝放舟过夔门,吊永安之宫,寻阵图之迹。惟时春初,水势正杀,自山上俯视,下百余丈,皆聚细石为之,凡八行六十四葩.。土人言:夏水盛时,没在深渊,水落依然如故。在吾新都者,其地象城门四起,中列土垒,约高三尺。耕者或铲平之,经旬余复突出。此乃其精诚之贯,天之所支,而不可坏者,盖非独人爱惜之而已耳?   
庆阳韩君大之,以进士出宰吾邑,始至,拜侯之荒祠,次观遗垒,重有感焉。谓慎日:“今阵图在夔者,有少陵东坡之诗,四方灼知,而此顾泯焉。无所表识,往来者不轼,樵牧者不禁,非缺欤?祠宇行当新乏。阵图所在,欲伐石树道左,大书日:‘诸葛武侯八阵图。’碑阴之辞,子宜为之。”   
夫崇贤存古,以示向往焉,循良事也;推表山川,考记往昔者,则史氏职也。遂书之使刻焉。
(选自<太史升庵全集》卷四,有删节)
【注】①葩(jue):标志。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不复同其说   剿:抄袭。   
B.则窦宪尝八阵以击匈奴   勒:强取。   
C惟时春初,水势正   杀:消退。   
D.往来者不   轼:伏轼致敬。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语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其恒所讲武之场也
海运将徙于南冥
B.方锐意以向中原
余亦悔随之而不得极夫游
C.四方灼知,而此顾泯焉
因人之力敝之
D.遂书之使刻
复鸳言兮
【小题3】把文言文中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至其故垒遗墟,独为之爱惜不已?乃其忠义之激人,不独其法制伍之妙也。(4分)    
(2)此乃其精诚之贯,天之所支,而不可坏者,盖非独人爱惜之而已耳?(4分)
【小题4】文言文中,杨慎为什么要写本文?请简要概括。(5分)
【小题5】请用(/)线给下面的文言文中划线部分断句。(限划8处)(4分)   
凡诗赋书记,名理相因,此有常之体也;文辞气力,通变则久,此无方之数也。名理有常体必资于故实通变无方数必酌于新声故能骋无穷之路饮不竭之源然绠短者衔渴足疲者辍途非文理之数尽,乃通变之术疏耳。(《文心雕龙·通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