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题目。
韩子曰:“儒以文乱法,而侠以武犯禁。”二者皆讥,而学士多称于世云。至如以术取宰相卿大夫,辅翼其世主,功名俱著于春秋,固无可言者。及若季次、原宪,闾巷人也,读书怀独行君子之德,义不苟合当世,当世亦笑之。故季次、原宪终身空室蓬户,褐衣疏食不厌。死而已四百余年,而弟子之不倦。今游侠,其行虽不轨于正义,然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已诺必诚,不爱其躯,赴士之厄困。既已存亡死生矣,而不矜其能,羞其德,盖亦有足多者焉。
且缓急,人之所时有也。太史公曰:“昔者虞舜窘于井廪,伊尹负于鼎俎,傅说匿于傅险,吕尚困于棘津,夷吾桎梏;百里饭牛,仲尼畏匡,菜色陈、蔡。此皆学士所谓有道仁人也,犹然遭此菑,况以中材而涉乱世之末流乎?其遇害何可胜道哉!
鄙人有言曰:“何知仁义,已飨其利者为有德。”故伯夷丑周,饿死首阳山,而文、武不以其故贬王;跖、硚暴戾,其徒诵义无穷。由此观之,“窃钩者诛,窃国者侯,侯之门仁义存”,非虚言也。
今拘学或抱咫尺之义,久孤于世,岂若卑论俗,与世沉浮而取荣名哉!而布衣之徒,设取予然诺,千里诵义,为死不顾世,此亦有所长,非苟而已也。故士穷窘而得委命,此岂非人之所谓贤豪间者邪?诚使乡曲之侠,与季次、原宪比权量力,效功于当世,不同日而论矣。以功见言信,侠客之义又曷可少哉!
古布衣之侠,靡得而闻已。近世延陵、孟尝、春申、平原、信陵之徒,皆因王者亲属,藉于有土卿相之富厚,招天下贤者,显名诸侯,不可谓不贤者矣。比如顺风而呼,声非加疾,其势激也。至如闾巷之侠,修行砥名,声施于天下,莫不称贤,是为难耳。然儒、墨皆排摈不载。自秦以前,匹夫之侠,湮灭不见,余甚恨之。以余所闻,汉兴有朱家、田仲、王公、剧孟、郭解之徒,虽时扦当世之文罔,然其私义廉洁退让,有足称者。名不虚立,士不虚附。至如朋党宗强比周,设财役贫,豪暴侵凌孤弱,恣欲自快,游侠亦丑之。余悲世俗不察其意,而猥以朱家、郭解等令与暴豪之徒同类而共笑之也。
注释:①季次:公皙哀,字季次,齐国人,孔子弟子。原宪:字子思,鲁国人,孔子弟子。 ②舜未称帝时,多次遭其父与弟的迫害;伊尹:商汤贤臣,曾做商汤的厨师;傅险,即“傅岩”,苦役犯人,后被武丁委以重任,商大治;姜尚年七十还未得志,只能在棘津做贩卖饮食的小贩;夷吾,即管仲;百里,即百里奚,早年曾自卖为奴,替人喂牛;仲尼,即孔子,孔子周游列国,路过卫国的匡地时,匡人见他貌似匡人憎恨的阳虎,便将他围困起来,几乎把他害死。 ③朱家、田仲、王公、剧孟、郭解:此五人均为汉代初年著名的游侠,其事迹见传文。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死而已四百余年,而弟子之不倦志:记住、怀念
B.既已存亡死生矣,而不矜其能,羞其德伐:夸耀
C.岂若卑论俗,与世沉浮而取荣名哉侪:世俗之人
D.以功见言信,侠客之义又曷可少哉要:总之
【小题2】(小题2)以下各组语句中,全都能表现侠客之义的一项是
①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已诺必诚
②死而已四百余年,而弟子志之不倦
③不爱其躯,赴士之厄困
④既已存亡死生矣,而不矜其能,羞伐其德
⑤跖、硚暴戾,其徒诵义无穷
⑥设取予然诺,千里诵义,为死不顾世
A.①④⑤B.②③⑥C.①③⑥D.②④⑤
【小题3】(小题3)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司马迁认为那些怀着君子之德,坚守道义不与当代世俗苟合的侠士实有其值得称赞的品德,世人只称赞学士而嘲笑侠士是没有道理的。
B.作者举了一系列的例子,说明即使有道仁人也会遭遇人生的困厄,更何况一般人呢。作者在这里实际是间接肯定了侠客之义的必要;联系作者的经历,这里面也隐隐有其自身痛切的人生体验。
C.本文在艺术手法上颇具特色,巧妙地运用对比、衬托。用儒、侠对比,“以术取宰相卿大夫”之辈、“独行君子之德,义不苟合当世”的闾巷人与侠士对比,贵族之侠与布衣之侠对比,通过层层对比,突出了布衣之侠的高贵品质。
D.豪强拉帮结派,互相勾结,依仗财势暴力欺凌孤独势弱的人,放纵欲望,自己满足取乐,这是游侠之士鄙视的。世俗之人却只看见侠士“时扦当世之文罔”的举动而不能明察他们的真意,最终将他们与豪强之流视为同类加以嘲笑。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4-07-15 11:45:02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语段,完成后面问题。
逮奉圣朝,沐浴清化。前太守臣逵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诏书特下,臣郎中,寻蒙国恩,臣洗马。猥以微贱,当侍东宫,非臣陨首所能上报。臣具以表闻,辞不就职。诏书切峻,责臣逋慢。郡县逼迫,催臣上道;州司临门,急于星火。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臣之进退,实为狼狈。
【小题1】下列各句中加点字与官职的任免无直接关系的一项是(3分)
A.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B.诏书特下,拜臣郎中
C.除臣洗马D.过蒙拔擢
【小题2】对加点的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3分)
①臣以供养无主 ②谨拜表以闻 
③非臣陨首所能上报    ④郡县逼迫,催臣上道
A.①和②同,③和④同B.①和②不同,③和④同
C.①和②同,③和④不同D.①和②不同,③和④不同
【小题3】对这段文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这一段文字历叙州郡朝廷优礼的事实,表达对君王赏识厚遇自己的感激之情。
B.李密以前做过蜀汉的官,“诏书切峻,责臣逋慢。郡县逼迫,催臣上道;州司临门,急于星火”几句,也想让昔日同僚对他目前的尴尬处境有所理解。
C.说“刘病日笃”使自己陷入了两难的境地,以“尽孝”抗衡“尽忠”,为下文“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作铺垫,机智巧妙。
D.李密不想马上出来做官,而晋武帝催逼得紧,他就在这个“孝”字上大做文章,于是气息奄奄的祖母成了挡箭牌,可谓吉人自有天相。

同类题2

阅读下面语段,完成下列各题。
孝公既没,惠文、武、昭襄蒙故业,因遗策,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士,合从缔交,相与为一。当此之时,齐有孟尝,赵有平原,楚有春申,魏有信陵。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士,约从离衡,兼韩、魏、燕、楚、齐、赵、宋、卫、中山之众。于是六国之士,有宁越、徐尚、苏秦、杜赫之属为之谋,齐明、周最、陈轸、召滑、楼缓、翟景、苏厉、乐毅之徒通其意,吴起、孙膑、带佗、倪良、王廖、田忌、廉颇、赵奢之伦制其兵。尝以十倍之地,百万之众,叩关而攻秦。秦人开关延敌,九国之师,逡巡而不敢进。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于是从散约败,争割地而赂秦。秦有余力而制其弊,追亡逐北,伏尸百万,流血漂橹。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强国请服,弱国入朝。 延及孝文王、庄襄王,享国之日浅,国家无事。
【小题1】解释文中加点字的含义爱:__________    致:__________    北:___________
【小题2】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的意思与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惠文、武、昭襄蒙故业,因遗策 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
B.奋六世之余烈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C.尝以十倍之地,百万之众 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D.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   吾尝终日而思矣
【小题3】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 秦人开关延敌,九国之师,逡巡而不敢进。
(2) 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日“非我也,兵也”?

同类题3

始得西山宴游记
柳宗元
自余为僇人,居是州,恒惴栗。其隙也,则施施而行,漫漫而游。日与其徒上高山,入深林,穷回溪,幽泉怪石,无远不到。到则披草而坐,倾壶而醉。醉则更相枕以卧,卧而梦。意有所极,梦亦同趣。觉而起,起而归。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今年九月二十八日,因坐法华西亭,望西山,始指异之。遂命仆人过湘江,缘染溪,斫榛莽,焚茅茷,穷山之高而止。攀援而登,箕踞而遨,则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其高下之势,岈然洼然,若垤若穴,尺寸千里,攒蹙累积,莫得遁隐。萦青缭白,外与天际,四望如一。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不与培塿为类。悠悠乎与颢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引觞满酌,颓然就醉,不知日之入。苍然暮色,自远而至,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故为之文以志。是岁,元和四年也。
【小题1】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意有所,梦亦同趣极,至
B.染溪,斫榛莽缘沿着
C.外与天,四望如一际,边际
D.引觞满酌,颓然就醉颓然,跌倒的样子
【小题2】(小题2)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施施行,漫漫而游则知明行无过矣
B.醉更相枕以卧,卧而梦故木受绳直,金就砺则利
C.而未知西山怪特诵明月诗,歌窈窕之章
D.高下之势,岈然洼然愚人之所以为愚,皆出于此乎
【小题3】(小题3)下列对课文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第一段交代作者的创作背景,及宴游西山之前的生活和心情。其目的为了表现自己被贬后能够游山玩水忘却忧愁的愉快心境。
B.第二段中写出了偶遇西山,远望怪特,从而有了宴游西山的艰难过程。
C.文章末尾道出宴游之乐,自然与心灵的合一,精神的顿时解脱。
D.作者通过对比和衬托手法,写出了西山形势的高峻、气象的高远。
【小题4】(小题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2)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然后回答问题。

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天下,威震四海。南取百越之地,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吏。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言,黔首名城,杀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然后践华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高,临不测之渊以为固。良将劲弩,而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天下已定,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始皇既没,余威震于殊俗。然而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才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贤,陶朱、猗顿之富。蹑足行伍之间,而崛起阡陌之中,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崤函之固,自若也。陈涉之位,非尊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也;锄耰棘矜,非铦于钩戟长铩也;谪戍之众,非抗九国之师也;深谋远虑,行军用兵之道,非及向时之士也。然而成败异变,功业相反也,何也?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比权量力,则不可同年而语矣。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然后以六合为家,崤函为宫。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攻守之势异也。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横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奋六世之余烈 烈:功业
B.士不敢弯弓而报怨  报怨:怨恨
C.隳名城,杀豪杰  隳:毁坏
D.序八州二朝同列  序:排列座次
【小题2】下面的加横线词语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以为桂林、象郡/以愚黔首
B.然后践华为城/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
C.焚百家之言/申之以孝悌之义
D.非抗于九国之师也/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小题3】下列对文中加横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敲扑,刑具,短的叫“敲”,长的叫“扑”;笞,用竹板或荆条打人的一种刑罚,此指用严刑奴役百姓。
B.黔首,秦代对百姓的称谓。秦始皇自以为得水德,衣服旄旌节旗皆尚黑。平民以黑巾裹头,故名。
C.殊俗,不同的风俗,此处指边远的地区;山东,即函谷关以东的地区,此处指东方各诸侯国。
D.七庙,即天子的宗庙,是古代天子供奉祖先牌位、举行祭祀的处所。宗庙毁灭意味着国家的灭亡。
【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选文第一段主要写秦始皇统一天下。作者写到了秦始皇从政治、军事、文化、刑法等方面巩固政权的措施。
B.选文第二段写陈涉起义和秦的覆灭。极力写陈涉地位低下、才智不足和缺乏作战能力,是为最终结论做铺垫。
C.选文第三段阐述诸侯国和秦王朝灭亡的原因。通过秦、陈涉与九国之师三者的对比,对秦不施仁政进行了批判。
D.选文在写秦的强盛和陈涉的地位身份时,都使用了排比手法,语言气势磅礴, 语意酣畅淋漓,读来有一泻千里之感。
【小题5】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良将劲弩,而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2)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同类题5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伯夷颂①

韩愈

士之特立独行,适于义而已,不顾人之是非:皆豪杰之士,信道笃而自知明者也。

一家非之,力行而不惑者寡矣;至于一国一州非之,力行而不惑者,盖天下一人而已矣;若至于举世非之,力行而不惑者,则千百年乃一人而已耳;若伯夷者,穷天地、亘万世②而不顾者也。昭乎日月不足为明,崒乎泰山不足为高,巍乎天地不足为容也。

当殷之亡,周之兴,微子贤也,抱祭器而去之。武王、周公,圣也,从天下之贤士,与天下之诸侯而往攻之,未尝闻有非之者也。彼伯夷、叔齐者,乃独以为不可。殷既灭矣,天下宗周,彼二子乃独耻食其粟,饿死而不顾。繇是而言,夫岂有求而为哉?信道笃而自知明也。

今世之所谓士者,一凡人誉之,则自以为有余;一凡人沮之,则自以为不足。彼独非圣人而自是如此。夫圣人,乃万世之标准也。余故曰:若伯夷者,特立独行、穷天地、亘万世而不顾者也。虽然,微二子,乱臣贼子接迹于后世矣。

(注释)①伯夷:殷朝孤竹军之子,放弃君位隐居周山。曾阻止武王伐纣,殷亡,不食周粟,饿死首阳山。②亘万世:终万世,穷万世。 ③微子:殷纣王之兄。
【小题1】第①段“不顾人之是非”中的“是非”意思是___________。
【小题2】选出对第②段画线句理解最恰当的一项( )
A.能够奋力奔走却没有疑惑的,千百年来就是一个人。
B.能够奋力奔走却没有疑惑的,千百年来仅有一个人。
C.能够尽力去做且不受蛊惑的,千百年来只有一个人。
D.能够尽力去做且不受蛊惑的,千百年来竟有一个人。
【小题3】作者在第③段中说“彼伯夷、叔齐者,乃独以为不可”,伯夷叔齐“以为不可”的具体内容是___________,与“独”对应的是________。
【小题4】分析第④段画线句在文中的作用。
【小题5】本文作者高度称颂伯夷的“适义”、“信道”;也有人认为,伯夷是一个对国家、人民不负责任的人,韩愈“颂错了”,对此,你有什么看法?请联系文章内容简述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