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异义
白露横江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二十四节气之一。
②凌万顷之茫然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完全不知道的样子;失意的样子。
③望美人兮天一方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美貌的女子。
当前题号:1 | 题型:其他 | 难度:0.99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与高司谏书(节选)

欧阳修

前日范希文贬官后,与足下相见于安道家,足下诮希文为人。予始闻之,疑是戏言;及见师鲁,亦说足下深非希文所为,然后其疑遂。希文平生刚正,好学通古今,其立朝有本末,天下所共知,今又以言事宰相得罪。足下既不能为辨其非辜,又畏有识者之责己,遂随而诋之,以为当黜,是可怪也。

夫人之性,刚果懦软,禀之于天,不可勉强,虽圣人亦不以不能责人之必能。今足下家有老母,身惜官位,惧饥寒而顾利禄,不敢一宰相以近刑祸。此乃庸人之常情,不过作一不才谏官尔,虽朝廷君子亦将闵足下之不能,而不责以必能也。今乃不然,反昂然自得,了无愧畏,便毁其贤以为当,庶乎饰己不言之过。夫力所不敢为,乃愚者之不逮;以智文其过,此君子之贼也。

(选自《欧阳文忠公全集》)

(简注)①范希文:范仲淹,字希文,时任天章阁待制。②安道:余靖,字安道,时任秘书丞。③师鲁:尹洙,字师鲁,时任太子中允。
(阅读指要)

本文节选自《与高司谏书》,是欧阳修写给高若讷信中的一段。高若讷当时任左司谏,范仲淹屡次上书批评时政,与宰相吕夷简冲突,被贬官,高若讷是谏官,不但不向皇帝进言,反而说范仲淹的坏话。欧阳修非常气愤,写了这封信。高若讷接到信后,上交给皇帝,欧阳修因之也遭贬官处分。

(阅读训练)
【小题1】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1)足下诮希文为人(_____________) (2)然后其疑遂_____________
(3)今又以言事宰相得罪(_____________) (4)不敢一宰相以近刑祸(_____________
【小题2】请按要求解答下列问题。
(1)下列句中“非”与“亦说足下深非希文所为”句中“非”词义相同的一项是(   )。
A.礼勿视,非礼勿听 B.天下不以郑尹而快孙子
C.觉今是而昨    D.臂加长也,而见者远
(2)下列句中“文”与“以智文其过”句中“文”词义相同的一项是(   )。
A.越人断发身 B.武并用,长久之术也
C.腐儒末学,过饰非    D.距洞数百步,有碑仆道,其漫灭
【小题3】“其立朝有本末,天下所共知”在文中的正确意思是(   )。
A.他在朝为官,识大体有始终,让天下人都知道了。
B.他在朝为官,识大体知主次,有始有终,这是天下人所共知的。
C.他在朝为官做事,有始终,有依据,被天下人所承认。
D.他在朝为官行事,恪尽职守,这是天下人人知晓的事情。
【小题4】把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足下既不能为辨其非辜,又畏有识者之责己,遂随而诋之,以为当黜,是可怪也。
(2)今乃不然,反昂然自得,了无愧畏,便毁其贤以为当黜,庶乎饰己不言之过。
【小题5】上文作者运用横向对比的手法,凸显出范仲淹与高司谏________________,尖锐地揭露了高司谏________的行径,表现了欧阳修________________的高贵品质。
当前题号:2 | 题型:文言文阅读 | 难度:0.99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孟德传

苏辙

①孟德者,神勇退卒也。少而好山林,既为兵,不获如志。嘉祐中戌秦中,秦中多名山,德出其妻,其子与人,而逃至华山下,以其衣易一刀十饼,携以入山,自念:“吾禁军也,今至此,擒亦死,无食亦死,遇虎狼毒蛇亦死,此三死者,吾不复恤矣”。惟山之深者往焉。食其饼既尽,取草根木实食之,一日十病十愈,吐利胀懑无所不至。既数月,安之如食五谷,以此入山二年而不饥。然遇猛兽者数矣,亦辄不死,德之言曰:“凡猛兽能识人气,未至百步辄伏而号,其声震山谷,德不顾死;未尝为动,须臾,奋跃如将搏焉,不至十数步则止而坐,逡巡弭耳而去,试之前后如一。”

②后至商州,为侯者所执。德具本末,乃使为自告者,置之秦州。德称病得除兵籍为民。至今往来诸山中,亦无他异能。

③夫孟德可谓有道者也。世之君子皆有所顾,故有所慕,有所畏。慕与畏交于胸中,未必用也,而其色见于面颜,人望而知之。故弱者见侮,强者见笑。未有特立于世者也。今孟德其中无所顾,其浩然之气发越于外,不自见而物见之矣。推此道也,虽列于天地可也,曾何猛兽足道哉?

(有删改)

注释:①神勇\禁卫军的军营。
【小题1】解释下列加点字。
(1)德具本末(__________)
(2)而其色于面颜(__________)
【小题2】下列加点的词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神勇退卒也/曾何猛兽足道哉
B.其子与人/德不顾死
C.凡猛兽能识人气/大女郎也
D.人望知之/拔剑切啖之
【小题3】孟徳对山林的爱好到了痴迷的地歩,在文中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用自己的话表述)
【小题4】作者称孟德为“有道者”,请结合第③段中画线句的议论,在以下人物中任选一位,谈谈他们身上的“浩然之气”。
苏武   司马迁   文天祥   孟子
当前题号:3 | 题型:文言文阅读 | 难度:0.99

送石昌言北使引

苏 洵

昌言举进士时,吾数岁,未学也。忆与群儿戏先府君侧,昌言从旁取枣栗啖我。家居相近,又以亲戚故,甚狎。昌言举进士,日有名。吾后渐长,亦稍知读书,学句读、属对、声律,未成而废。昌言闻吾废学,虽不言,察其意,甚。后十余年,昌言及第第四人,守官四方,不相闻。吾日以壮大,乃能感悔,摧折复学。又数年,游京师,见昌言长安,相与劳苦,如平生欢。出文十数首,昌言甚喜,称善。吾晚学无师,虽日为文,中甚自惭,及闻昌言说,乃颇自喜。

今十余年,又来京师,而昌言官两制,乃为天子出使万里外强悍不届之虏庭,建大旆,从骑数百,送车千乘,出都门,意气慨然。自思为儿时,见昌言先府君旁,安知其至此?富贵不足怪,吾于昌言独有感也。大丈去生不为将,得为使,折冲口舌之间,足矣

往年彭任从富公使还,为我言:“既出境,宿驿亭,闻介马数万骑驰过,剑槊相,终夜有声,从者恒然失色。及明,视道上马迹,尚心掉不自禁。”凡虏所以夸耀中国者多此类。中国之人不也,故或至于震惧而失辞,以为夷狄笑。鸣呼!何其不思之甚也!昔者奉春君使冒顿,壮士健马皆匿不见,是以有平城之役。今之匈奴,吾知其无能为也。孟子曰:“说太人,则蔬之。”况于夷狄?请以为赠

(选自《嘉祐集》)

(简注)①这是苏洵为石昌言出使契丹写的赠序。引,即“序”,因洵父名序,为避讳改“序”为“引”。②狎(xiá):亲近③守官:官有职守,守官即做官。④摧折:改变过去的习惯。⑤两制:不传外朝的内制和宣布于外朝的外制。制:皇帝诏令。⑥大旆(pèi):大旗。⑦送车:送行的车。⑧富公:富弼,北宋著名宰相,曾出使契丹。④心掉:惴惴不安。⑩奉春君:西汉初娄敬,刘邦曾派他出使匈奴。
(阅读指要)

石昌言,眉山人,苏洵同乡,曾任刑部员外郎、知制诰等官,嘉祐元年(1056)八月,奉命出使契丹,庆祝契丹国母生辰。那时,北方契丹兵力强,是宋朝的大患。宋朝采取委曲求全的政策,常常派使臣往契丹,出使成为重要而困难的任务。苏洵为鼓励昌言勇敢前往,胜利完成任务,写了这篇赠言送他。文章感情深挚,道理正大,文笔简练。写年轻时与昌言交往,写契丹威吓北宋使者,从琐细处着笔,很有特色。

(阅读训练)
【小题1】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1)吾数岁,未学也(_________)  (2)虽不言,察其意,甚(_________)
(3)剑槊相,终夜有声(_________) (4)中国之人不也(_________)
【小题2】下列句中“察”与“虽不言,察其意”中“察”词义相同的一项是(   )。
A.又恐汝不吾衷B.微公子,公子颜色愈和
C.小大之狱,虽不能,必以情D.今则可以知古
【小题3】下列各组句子中,分别表现昌言关心后进、苏洵折节向学的一组是(   )。
A.昌言从旁取枣栗啖我   吾后渐长,亦稍知读书
B.昌言举进士,日有名   相与劳问如平生欢
C.虽不言,察其意,甚恨 乃能感悔,摧折复学
D.出文十数首,昌言甚喜称善 虽日为文中心自惭
【小题4】把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大丈夫生不为将,得为使,折冲口舌之间,足矣。
(2)孟子曰:“说大人,则藐之。”况于夷狄?请以为赠。
【小题5】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是篇赠序,有临别赠言的性质。作者在文中表现出了对石昌言官场有为及出使虏庭的赞叹。
B.作者在文中描写了石昌言出使虏庭时出京的盛况,“从骑数百,送车千乘”,流露出对这种富贵排场的反感。
C.文章前半部分着重叙述了石昌言与作者家庭的渊源,及几十年来他对作者学业上的关心、勉励和影响,流露出作者的感激之情。
D.文章后半部分属劝慰之辞,借彭任随富弼出使的事例及孟子的言论,提醒石昌言识透敌虏手段,要以藐视夷狄的气概,去完成使命。
【小题6】作者把富弼的随从彭任的话及奉春君出使冒顿的故事作为赠言,其用意是?
当前题号:4 | 题型:文言文阅读 | 难度:0.99
间读下面的文段,完成题目。

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虔,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臣相顾,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而皆衰也!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书》曰:“满招损,谦得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

故方其盛也,兴天下之豪杰,莫能之争;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之笑。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

【小题1】下列对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方其系燕父子以 组:绳索
B.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  仇雠:仇人
C.本其成败之迹 抑:控制
D.抑其成败之迹 本:推究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方其系燕父子组  愿十五城请易璧
B.抑本成败之迹    尔无忘乃父之志
C.莫能之争 尔三失
D.夫祸患常积忽微  其身也,则耻师焉
【小题3】根据文意,下列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文章以庄宗极盛之时“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的情景,与极衰之时“士卒离哲”“泣下沾襟”的惨象进行鲜明的对比,推导出成败由人的道理。
B.“岂得之难而失之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 前句以反问的形式肯定得天下之难失天下之易,后句则强调成败在于“人事”。
C.“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以亡身”,对称的语句与文章开头的论断相呼应,揭示了“人事”的具体含义,强化了文章的观点。
D.文章通过一个“夫“字,引出“祸患常积于忽微,智勇多困于所溺”的结论。这一结论既着眼于总结历史教训,又含蓄地提醒北宋王朝统治者应吸取历史教训,居安思危,防微杜渐,以免重蹈庄宗的覆辙。
【小题4】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1)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
(2)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
当前题号:5 | 题型:文言文阅读 | 难度:0.99

六国论

苏辙

尝读六国世家,窃怪天下之诸侯以五倍之地、十倍之众,发愤西向,以攻山西千里之秦,而不免于灭亡。常为之深思远虑,以为必有可以自安之计。盖未尝不其当时之士,虑患之疏,而见利之浅,且不知天下之势也。

夫秦之所与诸侯争天下者,不在齐、楚、燕、赵也,而在韩、魏之郊;诸侯之所与秦争天下者,不在齐、楚、燕、赵也,而在韩、魏之野。秦之有韩、魏,譬如人之有腹心之疾也。韩、魏塞秦之冲,而山东之诸侯,故夫天下之所重者,莫如韩、魏也。昔者范雎用于秦而收韩,商鞅用于秦而收魏。昭王未得韩、魏之心,而出兵以攻齐之刚、寿,而范雎以为忧,然则秦之所忌者可以见矣!

秦之用兵于燕、赵,秦之危事也。越韩过魏而攻人之国都,燕、赵拒之于前,而韩、魏乘之于后,此危道也。而秦之攻燕、赵,未尝有韩、魏之忧,则韩、魏之附秦故也。夫韩、魏诸侯之障,而使秦人得出入于其间,此岂知天下之势耶?委区区之韩、魏,以当强虎狼之秦,彼安得不折而入于秦哉?韩、魏折而入于秦,然后秦人得通其兵于东诸侯,而使天下遍受其祸。

夫韩、魏不能独当秦,而天下之诸侯藉之以蔽其西,故莫如厚韩亲魏以摈秦。秦人不敢逾韩、魏以窥齐、楚、燕、赵之国,而齐、楚、燕、赵之国因得以自于其间矣。以四无事之国,佐当寇之韩、魏,使韩、魏无东顾之忧,而为天下出身以当秦兵;以二国委秦,而四国休息于内,以阴助其急。若此可以应夫无穷,彼秦者将何为哉?不知出此,而乃贪疆埸尺寸之利,背盟败约,以自相屠灭。秦兵未出,而天下诸侯已自困矣。至于秦人得伺其,以取其国,可不悲哉!

(选自《唐宋八大家散文选》)

(简注)
①六国世家:指《史记》中记载齐、楚、韩、赵、魏、燕六诸侯国事迹的文章。世家,《史记》中纪传体的一种。②山西:战国时称崤山以东为“山东”,以西为“山西”。六国、秦国分别处山东、山西。③郊:与下句的“野”均指国土。周制,距都城五十里为近郊,百里为远郊,后以“郊”泛指城外、野外。④冲:交通要道。⑤范雎(jū):战国时魏人,后为秦昭王相。⑥刚、寿:分别在现在山东的兖州、东平附近。⑦委:舍弃。⑧折:屈服。⑨寇:敌寇,入侵者,这里指秦国。⑩出身:挺身而出。⑪委:对付。⑫疆埸(yì):边界。
(阅读指要)
本文从读史入手,开宗明义,提出六国破灭是“不知天下之势”而一味“赂秦”所致,从而得出必须团结一致对敌的历史教训,暗讽北宋王朝对外妥协投降,只求苟且偏安的现实。文章立意高远,针砭时弊,结构严谨,脉络分明,逻辑严密,有理有据。
(阅读训练)
【小题1】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1)盖未尝不其当时之士(______)   (2)而山东之诸侯(______)
(3)得以自于其间矣(______) (4)至于秦人得伺其(______)
【小题2】下列句中“于”与“秦之用兵燕、赵,秦之危事也”句中“于”意义、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昔者范雎用秦而收韩。B.而使秦人得出入其间。
C.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秦。D.贫者语富者曰。
【小题3】指出下列句子中代词“之”、“其”的具体所指。
夫韩、魏不能独当秦,而天下之诸侯藉以蔽西。
“之”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其”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4】把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常为之深思远虑,以为必有可以自安之计。
(2)秦兵未出,而天下诸侯已自困矣。
【小题5】(1)本文认为六国灭亡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作者提出的六国应对策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当前题号:6 | 题型:文言文阅读 | 难度:0.99
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完成下面小题。
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后洞。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遂与之俱出。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方是时,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穷:走到尽头。
B.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 不能:不到,不及。
C.火尚足以明也   明:明亮,光亮。
D.常在于险远     险远:险阻僻远的地方。
(2)下列各项对文中语句的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A.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
译文:大概洞更深,那么那些极致之景就更少了。
B.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译文:我也后悔那时随从他们,以致不能尽那游览的乐趣。
C.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
译文:有了志向,也不随从别人而中止,然而力量不足,也不能到达。
D.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
译文:但是力量足以达到那里,在别人看来是可以嘲笑的,在自己看来也是有所悔恨的。
当前题号:7 | 题型:文言文阅读 | 难度:0.99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苏氏文集①序

欧阳修

予友苏子美之亡后四年,始得其平生文章遗稿于太子太傅杜公之家,而集录之以为十卷。子美,杜氏婿也。遂以其集之,而告于公曰:“斯文,金玉也,弃掷埋没粪土,不能销蚀,其见遗于一时,必有收而宝之于后世者。虽其埋没而未出,其精气光怪,已能常自发见,而物亦不能掩也。故方其摈斥摧挫、流离穷厄之时,文章已自行于天下;虽其怨家仇人,及尝能出力而挤之死者,至其文章,则不能少毁而掩蔽之也。凡人之情,忽近而贵远,子美屈于今世犹若此,其伸于后世宜如何也?”

予尝考前世文章政理之盛衰,而怪唐太宗致治几乎三王之盛,而文章不能革五代之余习。后百有余年,韩、李②之徒出,然后元和之文始复于古。唐衰兵乱,又百余年而圣宋兴,天下一定,晏然无事。又百余年,而古文始盛于今。自古治时少而乱时多,幸时治矣。文章或不能纯粹,或迟久而不相及,何其难之若是欤!岂非难得其人欤?苟一有其人,又幸而及出于治世,世其可不为之贵重而爱惜之欤?嗟吾子美,以一酒食之过③,至废为民而流落以死;此其可以叹息流涕,而为当世仁人君子之职位,宜与国家乐育贤材者惜也!

子美之齿少于予,而予学古文反在其后。天圣之间,予举进士于有司,见时学者务以言语声偶擿裂④,号为“时文”,以相夸尚。而子美独与其兄才翁及穆参军伯长,作为古歌诗杂文,时人颇共非笑之,而子美不顾也。其后天子患时文之弊,下诏书,讽勉学者以近古,由是其风渐息,而学者稍趋于古焉。独子美为于举世不为之时,其始终自守,不世俗趋舍,可谓特立之士也。

子美官至大理评事、集贤校理而废,后为湖州长史以卒,享年四十有一。其状貌奇伟,望之昂然,而之温温,久而愈可爱慕。其材虽高,而人亦不甚嫉忌,其击而去之者,意不在子美也。赖天子聪明仁圣,凡当时所指名而排斥,二三大臣而下,欲以子美为根而累之者,皆蒙保全,今并列于荣宠。虽与子美同时饮酒得罪之人,多一时之豪俊,亦被收采,进显于朝廷,而子美独不幸死矣,岂非其命也,悲夫!

庐陵欧阳修序。  

(选自《唐宋八大家文选》,有改动)

(注释)①苏氏文集:即苏舜钦文集。苏舜钦,字子美,宋初著名散文家、诗人,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倡导者。②韩、李:指韩愈,李翱。③酒食之过:庆历五年,苏子美用卖故纸的公款宴请宾客,被御史中丞以“监守自盗”的罪名弹劾。④以言语声偶擿裂:摘取古代典籍中的文句,再用声调平仄、对偶等方法拼凑成文章。擿裂,剔取割裂。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遂以其集之 归:属于
B.子美之齿少于予 齿:年龄
C.不世俗趋舍 牵:被牵连
D.望之昂然,而之温温 即:接近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而集录之为十卷 私见张良,具告
B.后百有余年,韩、李徒出 公视廉将军孰与秦王
C.此可以叹息流涕 而余亦悔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D.独子美于举世不为之时  国者无使积威之所劫哉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苏子美的文章如金似玉,正当他遭受排斥、遇到挫折、流离困窘的时候,文章就已经流传于天下,即使他的怨家仇人,也不能够损毁掩盖他的文章的光芒。
B.唐朝初年,文章还留有五代文风的余习,一百多年后韩愈、李翱等人出现,文章才恢复了古文传统;宋朝兴起后,又过了近百年,古文才开始兴盛。
C.苏子美为文有个性思想,见解独特,与众不同,在当时文坛“时文”风行之时,他不为所动,坚持写古体诗文,被当时很多人非议嘲笑。
D.苏子美因“酒食之过”遭弹劾而被罢官,后来任湖州长史,不久死去;而当初攻击驱逐他的人却被保全,得到了荣耀恩宠,并在朝廷担任显要职务。
当前题号:8 | 题型:文言文阅读 | 难度:0.99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水经》云:“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郦元以为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是说也,人常疑之。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至唐李渤始访其遗踪,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南声函胡,北音清越,桴止响腾,余韵徐歇。自以为得之矣。然是说也,余尤疑之。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

元丰七年六月丁丑,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送之至湖口,因得观所谓石钟者。寺僧使小童持斧,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余固笑①而不信也。至暮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大石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而山上栖鹘,闻人声亦惊起,磔磔云霄间。又有若老人咳且笑②于山谷中者,或曰,此鹳鹤也。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噌吰如钟鼓不绝,舟人大恐。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浅深,微波入焉,涵淡澎湃而为此也。舟回至两山间,将入港口,有大石当中流,可坐百人,空中而多窍,与风水相吞吐,有窾坎镗鞳之声,与向之噌吰者相应,如乐作焉。

因笑③谓迈曰:“汝识之乎?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窾坎镗鞳者,魏庄子之歌钟也。古之人不余欺也。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此世所以不传也。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④李渤之陋也。    

(苏轼《石钟山记》)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下临深潭,微风鼓浪   鼓:振动。
B.桴止响腾,余韵徐歇   腾:传播。
C.汝识之乎 识:读作zhì,知道。
D.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 殆:几乎。
【小题2】下面各组句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而长子迈将赴饶德兴尉 周景王无射也
B.渔工水师虽知不能言  盖叹郦元之简,笑李渤之陋也
C.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  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
D.今钟磬置水中 而陋者乃斧斤考击而求之
【小题3】下面对文段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中写绝壁下的景观,有远有近,有高有低,有动有静,有形有声,十分逼真,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
B.文中极力渲染阴森可怖的环境气氛,烘托出亲身探访的不易,为下文批评“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埋下伏笔。
C.文中标明了四处“笑”,其中①④的“笑”都是针对李渤观点的,有否定、嘲笑之意;而③处的“笑”是一种轻松愉快的笑,表现了作者探明真相后的得意、兴奋。
D.作者以探究石钟山命名为由来提出自己不迷信旧说,大胆质疑,敢于探索的主张。作者指出石钟山命名的正确说法不能流传的原因在于“士大夫”和“渔工水师”不能合作考察。
当前题号:9 | 题型:文言文阅读 | 难度:0.99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伶官传序 欧阳修
呜呼!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世言晋王之将终也,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曰:“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契丹,与吾约为兄弟,而皆背晋以归梁。此三者,吾遗恨也。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庄宗受而藏之于庙。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
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书》曰:“满招损,谦受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 
故方其盛也,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怜人也哉!
【小题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是
A.庄宗之所以得天下  原:动词,推其根本。
B.与尔三矢,尔其无忘父之志  乃:你的,人称代词
C.方其系燕父子以    组:绳索。
D.梁君臣之首   函:木匣子。
【小题2】下列各项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   故诸君不惟思所以感己,更必有以励人
B.君臣相顾,不知所归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
C.三矢赐庄宗 又悲夫古书之不存
D.与尔三矢,尔无忘乃父之志    可以无悔矣,孰能讥之乎
【小题3】下列对原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总结了后唐庄宗李存勖得天下而又失天下的历史教训,阐明了国家盛衰取决于人事,“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道理。
B.文章借古讽今,借后唐庄宗的教训讽谏北宋统治者力戒骄奢,防微杜渐,励精图治。
C.文章气势磅礴,义正词严,严厉地批评了庄宗,在责难之中总结教训,并明确告诫后人不要重蹈覆辙。
D.文章运用了对比论证和举例论证的手法,将庄宗极盛与极衰的两种情形进行了鲜明的对照,说明了盛衰之事本源在于“人事”的道理。
【小题4】翻译下列句子。
(1)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赤壁赋》)
(2)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兰亭集序》)
(3)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鸿门宴》)
当前题号:10 | 题型:文言文阅读 | 难度:0.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