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送杨寘

欧阳修

予尝有幽忧之疾,退而闲居,不能治也。既而学琴于友人孙道滋,受宫声数引,久而乐之,不知其疾之在体也。

夫琴之为技,小矣。及其至也,大者为官,细者为羽;操弦骤作,忽然变之:急者凄然以促,缓者舒然以和;如崩崖裂石,高山出泉,而风雨夜至也;如怨夫、寡妇之叹息,雌、雄雍雍?之相鸣也。其忧深思远,则舜与文王、孔子之遗音也;悲愁感愤,则伯奇孤子、屈原忠臣之所叹也。喜怒哀乐,动人必深;而纯古淡迫,与夫尧舜三代之育语、孔子之文章、《易》之忧患、《诗》之怨刺无以异。其能听之以耳,应之以手,取其和者,道其湮郁其幽思,则感人之际,亦有至者焉。

予友杨君,好学有文,累以进士举,不得志。及从荫调,为尉于剑浦。区区在东南数千里外,是其心有不平者。且少又多疾,而南方少医药,风俗饮食异宜。以多疾之体,有不平之心,居异宜之俗,其能郁郁以久乎?然欲平其心以养其疾,于琴亦将有得焉。故予作琴说以赠其行,且邀道滋酌酒,进琴以为别。

(选自《古文观止》)

(简注)①杨寘(zhì):字审贤,宋仁宗庆历二年(1042)进士。②宫声:这里指宫调式,我国古代五声(宫、商、角、徵、羽)中以宫调为主的调式。引:琴曲的数量单位。③雍雍:鸟和鸣声。④荫:子孙因祖上有官爵而受封做官。⑤剑浦:县名,在今福建南平县一带。

(阅读指要)本文写于宋仁宗庆历七年(1047),欧阳修被贬到滁州任知州,好友杨真将南行,于是欧阳修作此文以送之。与以往作家的赠序文不同的是,欧阳修在文中并没有用大量篇幅去称赞所送之人的所作所为,而是在文中以琴为主线,从自己养病学琴说起,中间部分大谈自己学琴的体会,末尾部分以酌酒进琴为别,既诚心抚慰好友,又含蓄地渲泄了自己被贬后的特殊心境;因而本文名为赠序,实则咏怀,借琴以抒情,抚慰友人。文中对琴声的刻画,精细入微,可与白居易《琵琶行》相媲美。

【小题1】写出下列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
(1)退而闲居,不能也(_____________)
(2)取其和者,道其郁(_____________)
(3)其幽思(_____________)
(4)是其心有不平者(_____________)
【小题2】下列句中“其”与“其能郁郁以久乎”中“其”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郯子之徒,贤不及孔子B.后,秦伐赵,拔石城
C.且行千里,谁不知D.路漫漫修远兮
【小题3】下列句子编为四组,全都属于表达音乐特殊功能的一组是
①予尝有幽忧之疾,退而闲居,不能治也②夫琴之为技,小矣③其忧深思远,则舜与文王、孔子之遗音也④纯古淡泊,与夫尧舜三代之言语、孔子之文章、《易》之忧患、《诗》之怨刺无以异⑤然欲平其心以养其疾,于琴亦将有得焉⑥故予作琴说以赠其行
A.①②③B.①③④C.③④⑤D.④⑤⑥
【小题4】下列是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是一篇赠序,赠序指临别时赠予的文字,内容多是推重、赞许、勉励等;本文是作者为赠别好友杨寘而作的。
B.杨寘仕途不顺,他“从荫调”而去了几千里之外的剑浦当县尉,加之体弱多病,因而心绪郁结,作为好友,作者在文中对杨寘进行了直接的劝慰。
C.本文语言形象生动,作者运用比喻和联想,把抽象的琴声描绘得可亲可感,并以自己的切身体验着力写了琴声对陶冶性情的作用。
D.作者作“琴说”表现了对友人的关心和慰藉,在似促膝谈心中给人以劝导和抚慰,深情厚谊寓于悠闲平静之中。
【小题5】把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急者凄然以促,缓者舒然以和;如崩崖裂石,高山出泉,而风雨夜至也。
(2)然欲平其心以养其疾,于琴亦将有得焉。
【小题6】请从句式角度,简要赏析第二段中画波浪线的句子。
当前题号:1 | 题型:文言文阅读 | 难度:0.99

来俊臣罗告

司马光

左台中丞来俊臣罗告同平章事任知古、狄仁杰、司农卿裴宣礼谋反。先是,来俊臣奏请降敕,一问即承反者得减死。及知古等下狱,俊臣以此诱之,仁杰对曰:“大周革命,万物惟新,唐室旧臣,甘从诛戮。反是实!”俊臣乃宽之。判官王德寿谓仁杰曰:“尚书定减死矣。德寿业受驱策,欲求少阶级,烦尚书引杨执柔,可乎?”仁杰曰:“皇天后土,遣狄仁杰为如此事!”以头触柱,血流面;德寿惧而谢之。

俊臣与武承嗣等请诛之,太后不许。殿中侍御史贵乡霍献可,宣礼之甥也,言于太后曰:“陛下不杀裴宣礼,臣请陨命于前。”以头触殿阶,血流沾地,以示为人臣不私其亲。太后皆不听。献可常以绿帛裹其伤,微露之于幞头下,冀太后见之以为忠

(选自《资治通鉴·卷二百零五》)

(简注)①“左台中丞来俊臣罗告”句:来俊臣,唐武则天时期著名的酷吏。罗告,罗织罪名诬告、陷害。狄仁杰,唐代名臣,以刚正廉明著称,时任地官侍郎、判尚书、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宰相)。②大周革命:公元690年,武则天称帝,改国号为“周”。革命,古代以为王者受命于天,故称王者易姓、改朝换代为“革命”。③阶级:指官位俸给的等级。④幞(fú)头:一种头巾,亦作“襆头”。
(阅读指要)

武则天称帝之后,任用来俊臣、周兴等酷吏,不惜大兴狱讼,迫害诛杀唐室旧臣,以巩固自己的统治。与此同时,一大批小人也应运而生。他们为权欲、利欲所驱动,落井下石,无所不为。文中的王德寿恬不知耻地请求狄仁杰“帮忙”,让他攀诬无辜而为其开辟晋升之途,对自己的罪恶动机丝毫不加掩饰。霍献可为邀“圣宠”,竟然以死来恳求女皇杀死自己的舅舅,可谓无耻之尤。文中的两次流血事件,成为正直君子与谗佞小人的鲜明对照。

(阅读训练)
【小题1】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1)俊臣乃宽之(__________) (2)血流面(________)
(3)俊臣与武承嗣等请诛之(__________) (4)以示为人臣不其亲(_________)
【小题2】下列句中“谢”与“德寿惧而之”句中“谢”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秦王恐其破璧,乃辞B.乃令张良留
C.哙拜,起,立而饮之D.多后世人,戒之慎勿忘
【小题3】比较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固诛之 ②臣陨命于前  ③先,来俊臣奏请降敕   ④反
A.①②相同,③④不同B.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C.①②相同,③④也相同D.①②不同,③④也不同
【小题4】本文中写狄仁杰“以头触柱,血流被面”,霍献可则“以头触殿阶,血流沾地”。简述二人流血的不同意味。
【小题5】把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大周革命,万物惟新,唐室旧臣,甘从诛戮。
(2)献可常以绿帛裹其伤,微露之于幞头下,冀太后见之以为忠。
当前题号:2 | 题型:文言文阅读 | 难度:0.99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秦废封建

秦初并天下,丞相绾等言:“燕、齐、荆地远,不置王无以镇之,请立诸子。”始皇下其议,群臣皆以为便。廷尉斯曰:“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相诛伐,天子不能禁止。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易制。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置诸侯不便。”始皇曰:“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求其宁息,岂不难哉!廷尉议是。”分天下为三十六郡,郡置守、尉、监。

苏子曰:圣人不能为时,亦不失时。时非圣人之所能为也,能不失时而已。三代之兴,诸侯无罪不可夺削,因而君之虽欲罢侯置守,可得乎?此所谓不能为时者也。周衰,诸侯相并,齐、晋、秦、楚皆千馀里,其势足以建侯树屏。至于七国皆称王,行天子之事,然终不封诸侯。久矣,世之畏诸侯之祸也,非独李斯、始皇知之。

始皇既并天下,分郡邑,置守宰,理固当然,如冬裘夏葛,时之所宜,非人之私智独见也,所谓不失时者,而学士大夫多非之。汉高帝欲立六国后,张子房以为不可,李斯之论与子房无异。高帝闻子房之言,知诸侯之不可复,明矣。然卒王韩信、彭越、英布、卢绾,岂独高帝所为,子房亦焉。故柳宗元曰:“封建非圣人意也,势也。”

昔之论封建者甚众,宗元之论出,而诸子之论废矣,虽圣人复起,不能也。故吾取其说而附益之,曰:凡有血气必争,争必以利,利莫大于封建。封建者,争之端而乱之始也。自书契(1)以来,臣弑其君,子弑其父,父子兄弟相贼杀,有不出于袭封而争位者乎?自三代圣人以礼乐教化天下,至刑措不用,然终不能已篡弑之祸。至汉以来,君臣父子相贼虐者,皆诸侯王子孙,其馀卿大夫不世袭者,盖未尝有也。近世无复封建,则此祸几绝。仁人君子,忍复开之欤?故吾以为李斯、始皇之言,柳宗元之论,当为万世法也。

(取材于宋·苏轼《东坡志林》)

注释:(1)书契:指有文字记载。

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然后疏远 属:亲属
B.诸侯相诛伐 更:交替
C.子房亦焉 与:参与
D.不能也 易:交换
当前题号:3 | 题型:文言文阅读 | 难度:0.99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论习

曾巩

①治乱之本在君之好恶,好恶在所习。

②少习也正,其长也必贤;少习也不正,其长难与共为治矣。不幸而然,则将磨之。孰能磨之?择人焉。朝夕相与俱,出入言动相缀接焉,是则可磨之也。主然而是者助之,主然而违者替之,不释则极论之。勉焉。除其蔽欲而接之以道,不见邪者而变焉,其志素定矣,然后可与共为治。其为大体,不亦艰且勤与?

③然于习之也,有渐矣,古之所以为治者,岂异焉?此众官不有任也,岂必人之不材也?朝夕未尝相与居也,出入言动未尝相缀接也,是焉而不能助,违焉而不能替,不释而莫之极论也。其蔽欲日益固,其为道日益拙,所见寺人女妇邪者也。其志素定矣未也?其可共为治乎?其为大体,不亦怠且忽?

④噫!宰相虽尊也,然其见也有间矣。置斯职也,不慎欤!使职此者不尽也,而寺人女妇得其心,其谁曰可也?噫!左右侍从之官,其非所谓常伯、侍郎、给事、谏议、司谏、正言欤!

【小题1】第②段“不幸而然”中的“然”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自己概括)
【小题2】第②段运用了假设论证,结合具体内容加以分析。
【小题3】翻译。
治乱之本在君之好恶,好恶在所习。
【小题4】下列对第④段中画线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宰相虽然养尊处优,但是他的见识也会有不足。
B.宰相虽然养尊处优,但是能看到治理国家不足之处。
C.宰相虽然地位高,但是他的见识也会有不足。
D.宰相虽然地位高,但是能看到治理国家不足之处。
【小题5】简述本文的观点,并对此加以评价。
当前题号:4 | 题型:文言文阅读 | 难度:0.99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不幸,生四岁而孤。太夫人守节自誓,居穷,自力于衣食,以以教,俾至于成人。太夫人告之曰:

“汝父为吏廉,而好施与,喜宾客,其俸禄虽薄,常不使有余。曰:‘毋以是为我累。’故其亡也,无一瓦之覆、一垄之植以庇而为生,吾何恃而能自守耶?吾于汝父,知其一二,以有待于汝也。

“自吾为汝家妇,不及吾姑,然知汝父之能养也。汝孤而幼,吾不能知汝之必有立,然知汝父之必将有后也。吾之始归也,汝父免于母丧方逾年,岁时祭祀,则必涕泣曰:‘祭而丰,不如养之薄也。’间御酒食,则又涕泣曰:‘昔常不足,而今有余,其何及也!’吾始一二见之,以为新免于丧适然耳。既而其后常然,至其终身未尝不然。吾以此知汝父之能养也。

“汝父为吏,尝夜烛治官书,屡废而叹。吾问之,则曰:‘此死也,我求其生不得耳。’吾曰生可求乎曰求其生而不得则死者与我皆无恨也矧求而有得耶以其有得则知不求而死者有恨也夫常求其生犹失之死而世常求其死也。回顾乳者抱汝而立于旁,因指而叹曰:‘术者谓我岁行在戌将死,使其言然,吾不及见儿之立也,后当以我语告之。’呜呼!其心厚于仁者耶!此吾知汝父之必将有后也。汝其勉之!夫养不必丰,要于孝;利虽不得博于物,要其心之厚于仁。吾不能教汝,此汝父之志也。”

修泣而志之不敢忘。自先公之亡二十年,修始得禄而养。又十有二年,列官于朝,始得赠封其亲。天子推恩,褒其三世。

于是小子修泣而言曰:“呜呼!为善无不报,而迟速有时,此理之常也。惟我祖考,积善成德,虽不克有于其,而庇赖其子孙矣。”乃载我皇考崇公之遗训,太夫人之所以教而有待于修者,并揭于阡。俾知夫小子修之德薄能鲜,遭时窃位,而幸全大节,不辱其先者,其来有自。

(取材于欧阳修《欧阳文忠公文集》,有删节)

(注)①修:欧阳修自称。②太夫人:欧阳修的母亲郑氏。③皇考崇公:指欧阳修去世的父亲。欧阳修的父亲被追封为崇国公。
【小题1】用斜线(/)给上面文言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吾 曰 生 可 求 乎 曰 求 其 生 而 不 得 则 死 者 与 我 皆 无 恨 也 矧 求 而 有 得 耶 以其 有 得 则 知 不 求 而 死 者 有 恨 也 夫 常 求 其 生 犹 失 之 死 而 世 常 求 其 死 也。
【小题2】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自力于衣食,以以教  长:抚养。
B.不及吾姑    事:侍奉。
C.此死也 狱:案件。
D.虽不克有于其 躬:鞠躬。
【小题3】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毋以是为我累     不要因此(家贫)就为我积累钱财
B.然知汝父之必将有后也 但是我知道你父亲一定会后继有人
C.夫养不必丰,要于孝 奉养父母不一定要丰厚,最重要的是孝敬
D.为善无不报,而迟速有时   做善事没有不得好报的,时间或迟或早
【小题4】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文章开头欧阳修简单叙述了自己的成长经历,突出赞美了太夫人的美德以及付出。
B.文章中连续转述了太夫人的大量叙述,欧阳修借此表达对父亲政绩及人品的追思。
C.文章中欧阳修写自己牢记先父及太夫人的教诲,后来获得了天子推恩的家族荣耀。
D.文章结尾欧阳修认为大力彰显先辈们的美好品德,将会帮助自己获得更多的善报。
【小题5】欧阳修的父亲在为人处事上有哪些突出的特点,请根据文意概括并作简要说明。
【小题6】用古代诗文原句填空。(选作其中1题)
(1)明代有人说:“凡诗文出于真情则工,昔人所谓出于肺腑者是也。”并认为上文和《陈情表》都是出于肺腑的文章。李密在《陈情表》中表达自己与祖母有难以割舍的亲情时,这样写道:。母、孙二人,。其中语意深沉,文字工丽,正所谓“出于肺腑者也,皆不求工而自工。”
(2)文中说“惟我祖考,积善成德,虽不克有于其躬,而庇赖其子孙矣”,其对“善”和“德”之间关系的把握,是对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发挥。战国时荀子在《劝学》中就曾有对“善”与“德”的思考,原文说:。积善成德,。两段文字立足点有相似之处,着眼点又相区别,可谓各有千秋。
当前题号:5 | 题型:文言文阅读 | 难度:0.99
下列句子中,“所以”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
B.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C.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D.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当前题号:6 | 题型:选择题 | 难度:0.99
下列各项中对加点词的词类活用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西望夏口,东望武昌②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③月明星稀,乌鹊飞④击空明兮溯流光⑤顺流而也⑥幽壑之潜蛟⑦江陵⑧鱼虾而麋鹿⑨襟危坐而问客曰
A.①⑤⑦/②③/④/⑥/⑧/⑨
B.①③/②④/⑥⑦/⑤/⑨/⑧
C.①③/②⑤⑦/④/⑥/⑧/⑨
D.①③⑤/②/④/⑧/⑥⑨/⑦
当前题号:7 | 题型:选择题 | 难度:0.99
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于令仪不责盗

曹州于令仪者,市井人也。长厚不忤物,晚年家颇富裕。一夕,盗入其家,诸子之,乃邻舍人子也。令仪曰:“素寡悔,何苦而为盗耶?”曰:“迫于贫耳!”问其所,曰:“得十千足以衣食。”于令仪如其所言与之。既去,复呼之,盗大恐。谓曰:“尔贫甚,夜负十千以归,恐为人所诘。”留之,至明使去。盗大感惭,为良民。

(摘自《渑水燕谈录》)

(注) ①市井:指做生意。②寡悔:很少做对不起自己的事。③十千:指十贯铜钱。
【小题1】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
(1)诸子之   禽:________________
(2)汝寡悔   素:________________
(3)问其所   欲:________________
(4)为良民   卒:________________
【小题2】请将文中画横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汝素寡悔,何苦而为盗耶?
(2)于令仪如其所言与之。
(3)尔贫甚,夜负十千以归,恐为人所诘。
【小题3】请简要概括于令仪的性格特点。并结合实际说说你的感悟。
当前题号:8 | 题型:文言文阅读 | 难度:0.99

谏论(下)(节选)

苏 洵

夫臣能谏,不能使君必纳谏,非真能谏之臣;君能纳谏,不能使臣必谏,非真能纳谏之君。欲君必纳乎,向之论矣。欲臣必谏乎,吾其言之。

今有三人焉:一人勇,一人勇怯半,一人怯。有与之乎渊谷者,且告之曰:“能跳而越此,谓之勇,不然为怯。”彼勇者耻怯,必跳而越焉;其勇怯半者,与怯者则不能也。又告之曰:“跳而越者与千金,不然则否。”彼勇怯半者,奔利,必跳而越焉;其怯者,犹未能也。须臾,顾见猛虎,暴然向逼,则怯者不待告跳,而越之如康庄矣。然则人岂有勇怯哉?要者以势驱之耳。

君之难犯,犹渊谷之难越也。所谓性忠义、不悦赏、不畏罪者,勇者也,故无不谏焉;悦赏者,勇怯半者也,故赏而后谏焉;畏罪者,怯者也,故刑而后谏焉;先王知勇者不可常得,故以赏为金以刑为猛虎使其前有所趋后有所避其势不得不极言规失此三代所以兴也。末世不然,迁其赏于不谏,迁其刑于谏,宜乎臣之噤口卷舌,而乱亡随之也。间或贤君欲闻其过,亦不过赏之而已。呜呼!不有猛虎,彼怯者肯越渊谷乎?此无他,墨刑之废耳。三代之后,如霍光诛昌邑不谏之臣者,不亦哉?

今之谏赏,时或有之;不谏之刑,缺然无矣增其所有,有其所无,则谀者直,佞者忠,况忠直者乎?诚如是,欲闻谠言而不获,吾不信也。

(选自《嘉祐集》第八卷)

(简注)
①要者:主要在于。②后:身后。与“前”相对,可释为“过后”。③三代:指夏、商、周。④谠(dǎng)言:正直的话。
(阅读指要)
本篇主要论述怎样才是“真能纳谏之君”。文章运用比喻说明:本性勇敢的人能自觉地向君王进谏,不悦赏,不畏刑;本性不太勇敢也不太怯儒的人,有了赏赐才肯进谏;而本性怯懦的人则必须用刑罚威逼他才肯进谏。因此,贤明的君王须建立刑赏制度来促进臣子进谏。本文取喻生动,说理精辟。
(阅读训练)
【小题1】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1)向之论矣(______)   (2)有与之乎渊谷者(______)
(3)不亦哉(______) (4)增其所有(______)
【小题2】下列加点词用法与“彼勇者怯”中“耻”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A.大将军邓骘其才
B.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相师
C.以国家之急而私仇也
D.否泰如天地,足以汝身
【小题3】第三段画浪线句中应有五处停顿,请用“/”标出。
故 以 赏 为 千 金 以 刑 为 猛 虎 使 其 前 有 所 趋 后 有 所 避 其 势 不 得不 极 言 规 失 此 三 代 所 以 兴 也。
【小题4】选文第二段的末尾作者提出了“要者以势驱之耳”的观点,这里的“势”在第二段和第三段中分别指什么?
【小题5】把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君之难犯,犹渊谷之难越也。
(2)今之谏赏,时或有之;不谏之刑,缺然无矣。
当前题号:9 | 题型:文言文阅读 | 难度:0.99
写出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古义。
(1)徘徊于斗牛之间 斗牛:______________
(2)白露横江     白露:______________
(3)凌万顷之茫然 茫然:______________
(4)望美人兮天一方 美人:______________
当前题号:10 | 题型:其他 | 难度:0.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