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水经》云:“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郦元以为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是说也,人常疑之。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至唐李渤始访其遗踪,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南声函胡,北音清越,桴止响腾,余韵徐歇。自以为得之矣。然是说也,余尤疑之。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

元丰七年六月丁丑,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送之至湖口,因得观所谓石钟者。寺僧使小童持斧,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余固笑①而不信也。至暮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大石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而山上栖鹘,闻人声亦惊起,磔磔云霄间。又有若老人咳且笑②于山谷中者,或曰,此鹳鹤也。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噌吰如钟鼓不绝,舟人大恐。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浅深,微波入焉,涵淡澎湃而为此也。舟回至两山间,将入港口,有大石当中流,可坐百人,空中而多窍,与风水相吞吐,有窾坎镗鞳之声,与向之噌吰者相应,如乐作焉。

因笑③谓迈曰:“汝识之乎?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窾坎镗鞳者,魏庄子之歌钟也。古之人不余欺也。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此世所以不传也。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④李渤之陋也。    

(苏轼《石钟山记》)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下临深潭,微风鼓浪   鼓:振动。
B.桴止响腾,余韵徐歇   腾:传播。
C.汝识之乎 识:读作zhì,知道。
D.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 殆:几乎。
【小题2】下面各组句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而长子迈将赴饶德兴尉 周景王无射也
B.渔工水师虽知不能言  盖叹郦元之简,笑李渤之陋也
C.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  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
D.今钟磬置水中 而陋者乃斧斤考击而求之
【小题3】下面对文段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中写绝壁下的景观,有远有近,有高有低,有动有静,有形有声,十分逼真,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
B.文中极力渲染阴森可怖的环境气氛,烘托出亲身探访的不易,为下文批评“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埋下伏笔。
C.文中标明了四处“笑”,其中①④的“笑”都是针对李渤观点的,有否定、嘲笑之意;而③处的“笑”是一种轻松愉快的笑,表现了作者探明真相后的得意、兴奋。
D.作者以探究石钟山命名为由来提出自己不迷信旧说,大胆质疑,敢于探索的主张。作者指出石钟山命名的正确说法不能流传的原因在于“士大夫”和“渔工水师”不能合作考察。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0-07-09 03:37:44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留侯论
(宋)苏轼
古之所谓豪杰之士,必有过人之节,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
夫子房受书于圯上老人也,其事甚怪;然亦安知其非秦之世,有隐君子者,出而试之?观其所以微见其意者,皆圣贤相与警戒之义。世人不察,以为鬼物,亦已过矣。
且其意不在书。当韩之亡、秦之方盛也,以刀锯鼎镬待天下之士,其平居无事夷灭者,不可胜数。虽有贲、育,无所获施。夫持法太急者,其锋不可犯,而其势未可乘,子房不忍忿忿之心,以匹夫之力,而逞于一击之间。当此之时,子房之不死者,其间不能容发,盖亦危矣。千金之子,不死于盗贼,何哉?其身可爱,而盗贼之不足以死也。子房以盖世之才,不为伊尹、太公之谋,而特出于荆轲、聂政之计,以侥幸于不死,此圯上老人所为深惜者也。是故倨傲鲜腆而深折之,彼其能有所忍也,然后可以就大事。故曰:“孺子可教也。”
楚庄王伐郑,郑伯肉袒牵羊以迎。庄王曰:“其主能下人,必能信用其民矣。”遂舍之。勾践之困于会稽,而归臣妾于吴者,三年而不倦。且夫有报人之志,而不能下人者,是匹夫之刚也。夫老人者,以为子房才有余而忧其度量之不足,故深折其少年刚锐之气,使之忍小忿而就大谋。何则?非有平生之素,卒然相遇于草野之间,而命以仆妾之役,油然而不怪者,此固秦皇之所不能惊,而项籍之所不能怒也。
(选自《古文观止》,有删改)
下列各句中,与其他三句句式不同的一项是
A.匹夫见辱,拔剑而起B.子房之不死者,其间不能容发
C.此圯上老人所为深惜者也D.勾践之困于会稽

同类题3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各题。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兰浆,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小题1】下列句中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凌万顷之茫然(旷远的样子) 冯虚御风(乘)
B.渺渺兮予怀(悠远的样子)  正襟危坐(身体斜着坐)
C.击空明兮溯流光(月光下的清波)    扣舷而歌之(敲击)
D.倚歌而和之(循,依) 而卒莫消长也(到底)
【小题2】下列不同于其他句式的一项是(   )
A.而又何羡乎?
B.而今安在哉?
C.何为其然也?
D.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小题3】下列对文段内容所作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段文字已经由轻松过渡到了沉重,由愉快到了抑郁,快乐的扣舷而歌引出了缠绵悲凉的洞箫声,刹那间情绪就转向了莫名的惆怅。
B.写客的回答,表现了一种消极的人生观和虚无主义思想。客的回答,其实正是苏轼自己贬谪黄州后思想感情的一个方面。
C.一曲洞箫,高亢激越,竟然引得潜藏在洞壑里的蛟龙都难以宁静而舞动起来,使人如闻其声,几乎也要落泪了。
D.箫声当然与“饮酒乐甚”的气氛很不协调,而且当然要引起苏轼的惊讶,所以苏轼郑重其事地向客询问,引出下面的一段文字来。
【小题4】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
②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