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语言文字运用
- 文章作者
- 语言知识
- + 文言实词
- 哀
- 爱
- 安
- 按
- 案
- 拔
- 白
- 败
- 拜
- 报
- 暴
- 备
- 被
- 倍
- 悲
- 北
- 背
- 奔
- 本
- 彼
- 逼
- 辟
- 蔽
- 毕
- 便
- 遍
- 表
- 并
- 伯
- 薄
- 泊
- 博
- 步
- 栽
- 苍
- 操
- 草
- 策
- 曾
- 差
- 尝
- 长
- 超
- 朝
- 陈
- 称
- 诚
- 出
- 除
- 辞
- 驰
- 冲
- 传
- 垂
- 次
- 刺
- 促
- 错
- 处
- 达
- 殆
- 怠
- 旦
- 独
- 笃
- 度
- 断
- 夺
- 发
- 法
- 反
- 放
- 非
- 分
- 奉
- 服
- 伏
- 复
- 盖
- 苟
- 鼓
- 固
- 寡
- 国
- 过
- 何
- 恨
- 厚
- 胡
- 患
- 或
- 疾
- 即
- 既
- 将
- 解
- 结
- 矜
- 竟
- 就
- 绝
- 堪
- 克
- 困
- 怜
- 弥
- 靡
- 莫
- 能
- 内
- 迫
- 期
- 奇
- 迁
- 劝
- 却
- 如
- 若
- 色
- 稍
- 审
- 甚
- 识
- 适
- 是
- 书
- 疏
- 数
- 孰
- 属
- 率
- 私
- 遂
- 涕
- 图
- 徒
- 王
- 望
- 微
- 闻
- 恶
- 悉
- 相
- 谢
- 幸
- 延
- 阳
- 要
- 宜
- 狱
- 再
- 造
- 贼
- 振
- 志
- 治
- 置
- 诸
- 族
- 左
- 昂
- 傲
- 包
- 比
- 鄙
- 兵
- 病
- 察
- 彻
- 乘
- 从
- 当
- 道
- 得
- 定
- 伐
- 犯
- 方
- 负
- 赋
- 更
- 故
- 顾
- 观
- 归
- 好
- 号
- 还
- 会
- 惠
- 及
- 极
- 济
- 计
- 加
- 假
- 间
- 简
- 见
- 节
- 竭
- 尽
- 进
- 居
- 举
- 具
- 俱
- 聚
- 决
- 类
- 临
- 虑
- 论
- 漫
- 灭
- 明
- 名
- 命
- 谋
- 难
- 平
- 戚
- 启
- 强
- 请
- 穷
- 求
- 取
- 去
- 全
- 任
- 入
- 塞
- 善
- 少
- 舍
- 涉
- 生
- 胜
- 师
- 施
- 实
- 食
- 使
- 释
- 恃
- 说
- 顺
- 素
- 汤
- 通
- 痛
- 退
- 亡
- 为
- 务
- 徙
- 狭
- 鲜
- 向
- 效
- 信
- 行
- 形
- 兴
- 修
- 徐
- 许
- 寻
- 业
- 遗
- 贻
- 夷
- 异
- 易
- 诣
- 益
- 阴
- 引
- 盈
- 余
- 逾
- 缘
- 远
- 云
- 责
- 章
- 知
- 止
- 致
- 质
- 众
- 专
- 周
- 走
- 足
- 卒
- 作
- 坐
- 属
- 文言虚词
- 文言句式
- 阅读与鉴赏
- 写作
(1)假令愚民取长陵一抔土,陛下且何以加其法乎?
(2)帝识不类,怒其欺,诏京兆论死。
(3)柳云“陛下遽杀之则已”,无乃启人主径杀人之端乎!
巢谷传(节选)
苏 辙
巢谷,字元修。父中世,眉山农家也。少从士大夫读书,老为里校①师。谷幼传父学,虽朴而博。举进士京师,见举武艺者,心好之。谷素多力,遂弃其旧学,畜弓箭,习骑射,久之业成,而不中第。闻西边多骁勇,骑射击刺为四方冠,去,游秦凤、泾原间。所至,友其秀杰。有韩存宝者,尤与之善。谷教之兵书,二人相与为金石交②。熙宁中,存宝为河州将,有功,号“熙河名将”,朝廷稍奇之。会泸州蛮乞弟扰边,诸郡不能制,乃命存宝出兵讨之。存宝不习蛮事,邀谷至军中问焉。及存宝得罪,将就逮,自料必死,谓谷曰:“我泾原武夫,死非所惜,顾妻子不免寒饿。橐中有银数百两,非君莫使遗之者。”谷许诺,即变姓名,怀银步行往授其子,人无知者。存宝死,谷逃避江淮间,会赦,乃出。
予以乡间故,幼而识之,知其志节,缓急可托者也。予之在朝,谷浮沉里中③,未尝一见。绍圣初,予以罪谪居筠州,自筠徙雷,自雷徙循。予兄子瞻亦自惠再徙昌化。士大夫皆讳与予兄弟游,平生亲友无复相闻者。谷独慨然自眉山诵言④,欲徒步访吾兄弟。闻者皆笑其狂。元符二年春正月,自梅州遗予书曰:“我万里步行见公,不自意全,今至梅矣。不旬日必见,死无恨矣。”予惊喜日:“此非今人也,古之人也。既见,握手相泣,已而道平生,逾月不厌。时谷年七十有三矣,瘦瘠多病,非复昔日元修也。将复见子瞻于海南,予悯其老且病,止之曰:“君意则普,然自此至儋(今海南省儋县)数千里,复当渡海,非老人事也。”谷曰:“我自视未即死也,公无止我。”留之不可,阅其橐中无数十钱,予方乏困,亦强资遣之。船行至新会,有蛮隶窃其橐装以逃获于新州,谷从之至新,遂病死。予闻哭之失声,恨其不用吾言,然亦奇其不用吾盲而行其志也。虽知其贤,尚何以发之⑤?闻谷有子蒙在泾原军中,故为作传,异日以授之。
(选自《唐宋八大家散文精华》)
(简注)①里校:当地的私墊。里乡里这里指当地、地方上。②金石交:形容友谊像金石那样坚固。③浮沉里中:在家乡过着不安定的生活。浮沉,形容生活不安定。④诵言:公开说。诵,通“讼”公开。⑤发之:表彰他。发,表彰。
(阅读指要)
本文记述了巢谷的两件典型事例,表彰了他的志节和贤德,讽刺了世态的炎凉。文章通过巢谷的言行,刻画其性格,令人印象深刻。此外,对比、衬托等手法的运用,也对深化主题颇有裨益。
(阅读训练)
【小题1】写出下列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
(1)谷素多力(__________)
(2)会泸州蛮乞弟扰边(__________)
(3)顾妻子不免寒饿(__________)
(4)士大夫皆讳与予兄弟游(__________)
(5)不旬日必见,死无恨矣(__________)
(6)握手相泣,已而道平生(__________)
【小题2】第二段“予兄子瞻亦自惠再徙昌化”句中所提“予兄子瞻”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
【小题3】第二段中“不自意全”这一句在文中的意思,正确的一项是( )。
A.没有想到自己还能保全性命 | B.没有把自己心意完全表示出来 |
C.自己在路上没有注意安全 | D.自己的意图全都没有实现 |
【小题5】把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非君莫使遗之者。
(2)然亦奇其不用吾言而行其志也。
(3)虽知其贤,尚何以发之?
王珪传
欧阳修
王珪,字叔玠。性沉澹,为人雅正,恬于所遇,交不苟合。时太宗召为谏议大夫。帝尝曰:“君臣同德,则海内安。朕虽不明,幸诸公数相谏正,庶致天下于平。”珪进曰:“古者,天子有争臣七人,谏不用,则相继以死。今陛下开圣德,收采刍言①,臣愿竭狂瞽,佐万分一。”珪推诚进善,每存规益,帝益任之。
它日进见,有美人侍帝侧。帝指之曰:“庐江不道,贼其夫而纳其室,何有不亡乎?”珪避席曰:“陛下以庐江为是邪?非邪?”帝曰:“杀人而取妻,乃问朕是非,何也?”对曰:“臣闻齐桓公之郭②,问父老曰:郭何故亡?曰:‘以其善善而恶恶也。’公曰:‘若子之言,乃贤君也,何至于亡?’父老曰:不然郭君善善不能用恶恶不能去所以亡。’今陛下知庐江之亡,其姬尚在,窃谓陛下以为是。审知其非,所谓知恶而不去也。”帝嗟美类其言。
帝使太常少卿祖孝孙以乐律授官中音家,伎③不进,数被让。珪与温彦博同进曰:“孝孙,修谨士陛下使教女乐,又责谯之,天下其以士为轻乎!”帝怒曰:“卿皆我腹心,乃附下罔上,为人游说邪?”彦博惧,谢罪,珪不谢,曰:“臣本事前宫④,罪当死,陛下矜其性命,引置枢密,责以忠效。今疑臣以私,是陛下负臣,臣不负陛下。”帝默然惭,遂罢。
时珪与玄龄等同辅政。帝谓曰:“卿为朕言玄龄等材,且自谓孰与诸子贤。”对曰:“孜孜奉国,知无不为,臣不如玄龄;兼贤文武,出将入相,臣不如靖;敷奏详明,出纳惟允,臣不如彦博;济繁治剧,众务必举,臣不如冑;以谏诤为心,耻君不及尧舜,臣不如黴。至激浊扬清,疾恶好善,臣于数子有一日之长。”帝称善。
(节选自《新唐书》)
(简注)①刍言:草野之人的意见。②郭:指郭国,春秋时期的小国,为齐所灭。③伎:技艺。④前宫:先前的太子李建成。
(阅读指要)
王珪为人正直。作为谏官,他敢于直言进谏,甚至犯颜廷争;同时,他也注意引喻讽谏,以史实作类比规劝太宗吸取历史教训。由于他以诚待上,以理服君,因而深得太宗的赏识与器重。王珪是以“激浊扬清,疾恶好善”闻名的贞观名臣。文章所写的事情并不繁杂,文中主要通过语言描写来刻画王珪的形象。
(阅读训练)
【小题1】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1)庶致天下于平(____________) (2)帝益任之(____________)
(3)帝嗟美其言(____________) (4)今疑臣以私,是陛下负臣(____________)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①以其善善而恶恶也 ②陛下矜其性命 |
B.①帝使太常少卿祖孝孙以乐律授官中音家 ②今疑臣以私,是陛下负臣 |
C.①杀人而取妻,乃问朕是非 ②卿皆我腹心,乃附下罔上 |
D.①今陛下知庐江之亡 ②臣于数子有一日之长 |
不 然 郭 君 善 善 不 能 用 恶 恶 不 能 去 所 以 亡。
【小题4】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王珪“为人雅正”的一组是( )。
①臣愿竭狂瞽,佐万分一②珪推诚进善,每存规益③今陛下知庐江之亡,其姬尚在,窃谓陛下以为是④彦博惧,谢罪,珪不谢⑤陛下矜其性命,引置枢密,责以忠效⑥时珪与玄龄等同辅政
A.①②④ | B.①④⑤ | C.②③④ | D.②③⑥ |
(1)以其善善而恶恶也。
(2)卿为朕言玄龄等材,且自谓孰与诸子贤。
曹南院知镇戎军①日,尝出战小捷。虏兵引去。玮侦虏兵去已远,乃驱所掠牛羊辎重,缓驱而还,颇失部伍。其下忧之,言于玮曰:“牛羊无用,徒縻军,不若弃之,整众而归。”玮不答,使人候。虏兵去数十里,闻玮利牛羊而师不整,遽袭之。玮愈缓行,得地利处,乃止以待之。虏军将至近,使人谓之曰:“蕃军②远来,必甚疲。我不欲乘人之怠,请休憩士马,少选③决战。”虏方苦疲甚,皆欣然,严军歇。良久,玮又使人谕之:“歇定,可相驰矣。”于是各鼓军而进,一战大破虏师。
遂弃牛羊而还。徐谓其下曰:“吾知虏已疲,故为贪利以诱之。比其复来,几行百里矣。若乘锐便战,犹有胜负。远行之人若小憩,则足痹不能立,人气亦阑,吾以此取之。”
[简注]①曹南院知镇戎军:曹指曹玮;南院,官名,是南院宣徽使的略称;知镇戎军,出任镇戎军的主管长官。②蕃军:对外族军队的称呼,即文中的“虏兵”。 ③少选:待一会儿。
【小题1】解释:①徒 ②縻 ③候 ④谕 ⑤比 ⑥几【小题2】从词类活用的角度看,与其余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虏方苦疲甚 |
B.颇失部伍 |
C.耻学于师 |
D.是故明主贵五谷而贱金玉 |
【小题4】曹玮用什么计谋“一战大破虏师”?
《金石录》后序①(节选)
李清照
余建中辛巳,始归赵氏②。时先君作礼部员外郎,丞相作史部侍郎③,侯年二十一,在太学作学生。赵、李族寒,素贫俭。每朔望谒告出,质衣取半千钱,步入相国寺,市碑文果实归。
相对展玩咀嚼,自谓葛天氏④之民也。
后二年,出仕宦,便有饭蔬衣練,穷遐方绝城,尽天下古文奇字之志。日就月将,渐益堆积。丞相居政府,亲旧或在馆阔,多有亡诗、逸史,鲁壁、汲冢所未见之书,遂尽力传写,浸觉有味,不能自已。后或见古今名人书画,一代奇器,亦复脱衣市易。尝记崇宁问,有人持徐照⑤《牡丹图》求钱二十万。当时虽贵家子弟,求二十万钱岂易得耶?留信宿,计无所出而还之。夫妇相向惋帐者数日。
后屏居乡里十年,仰取俯拾⑥,衣食有馀。连守两郡,竭其俸入以事铅椠⑦。每获一书,即同共勘校,整集签题。得书面彝鼎,亦摩玩舒卷,指摘疵病,夜尽一烛为草。故能纸札精致,字画完整,冠诸收书家。余性偶强记,每饭罢,坐归来堂烹茶,指堆积书史,言某事在某书某卷第几页第几行,以中否角胜负,为饮茶先后。中即举杯大笑,至茶倾覆怀中,反不得饮而起。甘心老是乡矣!故虽处处患困穷,而志不屈。
(选自《古代散文选注》)
(简注)
①《金石录》是李清照亡夫赵明诚的一部关于金石收藏整理的学术著述。这本巨著倾注了李清照夫妇毕生的心血,著录了他们所收藏的夏、商、周三代至隋、唐、五代金石拓片二千种,为目录10卷、辩证20卷、跋102篇,因赵明诚自己生前已写了书的序文,列于书首,李清照又作了这篇“序”,附于书后,故称“后序”。当时夫亡已六载,李清照个人生活又几经曲折,故百感交集,情不能禁,写下了这篇著名的“后序”。②建中辛巳:宋徽宗建中靖国元年(1101)。归:嫁给。③先君:死去的父亲,指李格非。丞相:指赵明诚的父亲赵挺之。④葛天氏:传说中的远古帝王。传说葛天氏时代人们性情纯朴,生活悠闲。⑤徐熙:南唐著名画家,善画花鸟草虫。⑥仰取俯拾:仰头取,低头给。指各项收人。⑦以事铅椠(qiàn):用在校勘书籍上。铅,指铅粉笔,用以改字。椠,书写用的木板。
(阅读指要)
李清照的《<金石录>后序》介绍了他们夫妇收集、整理金石文物的经过和《金石录》的内容与成书过程,回忆了婚后三十四年间的忧患得失,婉转曲折,细密详实,语言简洁流畅。这是一篇风格清新、词采俊逸的佳作,它的特点主要在一个“真”字,李清照把她对丈夫赵明诚的真挚而深婉的感情,倾注于行云流水般的文笔中,娓娓动人地叙述着自己的经历和衷曲,使读者随着她的欢欣而欢欣,随着她的悲切而悲切,心驰神往,掩卷凄然。
【小题1】写出下列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1)穷遐方绝域(____________)
(2)遂尽力传写,浸觉有味(___________)
(3)夫妇相向惋怅者数日(___________)
(4)字画完整,冠诸收书家(___________)
【小题2】下列句中“已”与“不能自已”句中“已”词义相同的一项是
A.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 | B.存者且愉生,死者长已矣 |
C.可以已大风、挛腕、瘘病 | D.君子日:学不可以已 |
A.①自谓葛天氏之民也 ②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
B.①后或见古今名人书面 ②亲旧或在馆阁 |
C.①无所出而还之 ②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
D.①竭其俸入以事铅椠 ②前辟四窗,垣堵周庭,以当南日 |
A.节选的序文部分,集中笔墨详细描述了李清照夫妇二人收藏金石书画等的聚散过程其中有苦,亦有乐。 |
B.李清照的父亲当年是“礼部员外郎”,赵明诚的父亲是“吏部侍郎”,她是以仕宦嫁与仕宦,但两人婚后过得很节俭。 |
C.有人拿来南唐徐熙的《牡丹图》,李清照夫妇把它留了两夜,终冈筹不到二十万钱,又还给了他,夫妇俩为此相对着惋惜惆怅了好几天。 |
D.每天坐在归来堂烹茶,夫妇两人往往会指着堆积的书籍比赛记忆力,谁胜谁先喝茶。得胜者常常故意把茶给泼了,反而喝不成。点滴小事,看似琐屑,却颇有情致。 |
(1)每朔望谒告出,质衣取半千钱,步入相国寺,市碑文果实归。
(2)甘心老是乡矣!故虽处优患困穷,而志不屈。
【小题6】结合文章内容,从选材角度简析本文的写作特色。
先大夫集后序(节选)
曾巩①
始公②尤见奇于太宗,自光禄寺丞、越州监酒税召见,以为直史馆,遂为两浙转运使。未久而真宗即位,益以材见知。初试以知制诰,及西兵起,又以为自陕以西经略判官。而公常激切论大臣,当时皆不悦,故不果用。然真宗终感其言,故为泉州,未尽一岁,拜苏州,五日,又为扬州。将复召之也,而公于是时又上书,语斥大臣尤切,故卒以龃龉③终。
公之言,其大者,以自唐之衰,民穷久矣,海内既定,天子方修法度,而用事者尚多烦碎,治财利之臣又益急,公独以谓宜遵简易,以与民休息,塞天下望。祥符初,四方争言符应④,天子因之,遂用事泰山,祠汾阴,而道家之说亦滋甚,自京师至四方,皆大治官观。公益诤,以谓天命不可专任,宜绌奸臣,修人事,反复至数百千言。鸣呼!公之尽忠,天子之受尽言,何必古人?此非传之所谓主圣臣直者乎?何其盛也!何其盛也!
公在两浙,奏罢苛税二百三十余条。在京西,又与三司争论,免民租,释逋负之在民者,盖公之所试如此。
公卒以龃龉终,其功行或不得在史氏记,藉令记之,当时好公者少,史其果可信欤?后有君子欲推而考之,读公碑与其书,及余小子之序其意者,具见其表里,其于虚实之论可核矣。
(选自《唐宋八大家文章精华》)
(简注)①曾巩(1019-1083),字子固,建昌军南丰县(今江西省南丰县)人。北宋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②公:指曾巩的祖父曾致尧(947-1012),字正臣,太平兴国八年(983)进士,官秘书丞,出为两浙转运使。性刚直,好谏净,累迁礼部郎中。死后追赠谏议大夫,故称“先大夫”。③龃龉(jǔ yǔ):齿不正而参差出入。引申为意见不合,互相抵触。④符应:古人认为天降的祥瑞,与人相应,称符应。
(阅读指要)本文是一篇序言,因写在文集的后面,故称为后序。曾巩的祖父虽然有奇才,但常常直言进谏,指责大臣,言语激烈,因此以龃龉终。曾巩担心祖父的功行不能被史书真实记载,所以写下这篇序,记载祖父的生平事迹,供后人研究考证。文章有叹有赞,刻画出了曾致尧刚直好诤的形象风貌。
(阅读训练)【小题1】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1)始公尤见奇于太宗(________)
(2)而公常激切论大臣(________)
(3)以与民休息,塞天下望(________)
(4)细奸臣,修人事(________)
【小题2】下列句中“定”与“海内既定,天子方修法度”中“定”词义相同的一项是
A.岂可一切拘以定月 | B.痛定思痛,痛何如哉 |
C.无欲以静,天下将自定 | D.俄顷风定云墨色 |
①而公于是时又上书,语斥大臣尤切②公独以谓宜遵简易,以与民休息,塞天下望③以谓天命不可专任,宜绌奸臣,修人事④公之尽忠,天子之受尽言,何必古人⑤又与三司争论,免民租,释逋负之在民者⑥公卒以龃龉终,其功行或不得在史氏记
A.①②④ | B.①⑤⑥ | C.②③⑤ | D.③④⑥ |
A.宋朝立国后,虽积极推进法制建设,却未实现政通人和;在曾公看来,这主要是由于各级官吏心怀奸邪、不堪重任造成的。 |
B.曾公在朝廷上言论激切,敢于谏净,颇受两代国君的赏识和重用,成就了历史上一段 “主圣臣直”的佳话。 |
C.祥符年间,道教思想在朝野泛滥,全国各地大建道观,曾公极力进谏,表现了敢于与潮流抗争的大无畏精神。 |
D.曾公关心民生,刚勇正直,对其政绩与品行,史籍却言之不详,作者虽对此深感遗憾,叙述时却笔调委婉,藏锋不露。 |
(1)将复召之也,而公于是时又上书,语斥大臣尤切。
(2)其功行或不得在史氏记,藉令记之,当时好公者少,史其果可信欤?
【小题6】从文中可以看出曾公具有怎样的品格?曾巩写这篇序的目的是什么?
六一居士传
欧阳修
六一居士初谪滁山,自号醉翁。既老而衰且病,将退休于颍水之上,则又更号六一居士。
客有问曰:“六一,何谓也?”居士曰:“吾家藏书一万卷,集录三代以来金石遗文①一千卷,有琴一张,有棋一局,而常置酒一壶。”客曰:“是为五一尔,奈何?”居士曰:“以吾一翁,老于此五物之间,是岂不为六一乎?”客笑曰:“子欲逃名者乎,而屡易其号,此庄生所诮畏影而走乎日中者也;余将见子疾走大喘渴死,而名不得逃也。”居士曰:“吾因知名之不可逃,然亦知夫不必逃也;吾为此名,聊以志吾之乐尔。”客曰:“其乐如何?”居士曰:“吾之乐可胜道哉!方其得意于五物也,太山②在前而不见,疾雷破柱而不惊;虽响九奏③于洞庭之野,阅大战于涿鹿之原④,未足喻其乐且适也。然常患不得极吾乐于其间者,世事之为吾累者众也。其大者有二焉,轩裳珪组⑤劳吾形于外,忧患思虑劳吾心于内,使吾形不病而已悴,心未老而先衰,尚何暇于五物哉?虽然,吾自乞其身于朝者三年矣,一日天子恻然哀之,赐其骸骨⑥,使得与此五物偕返于田庐,庶几偿其夙愿焉。此吾之所以志也。”客复笑曰:“子知轩裳珪组之累其形,而不知五物之累其心乎?”居士日;“不然。累于彼者已劳矣,又多忧;累于此者既佚矣,幸无患。吾其何择哉?”于是与客俱起,握手大笑曰:“置之,区区不足软也。”
已而叹曰:“夫士少而仕,老而休,盖有不待七十者矣。吾素慕之,宜去一也。吾尝用于时矣,而讫无称焉,宜去二也。壮犹如此,今既老且病矣,乃以难强之筋骸,贪过分之荣禄,是将违其素志而自食其言,宜去三也。吾负三宜去,虽无五物,其去宜矣,复何道哉!”
熙宁三年九月七日,六一居士自传。
(节选自《欧阳文忠公集》)
(简注)①金石遗文:指欧阳修《集古录》中所收的金石拓本。②太山:泰山。③九奏:即“九韶”,虞舜时的音乐。④涿鹿之原:《史记·五帝本纪》记载黄帝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遂擒杀蚩尤。⑤轩裳珪组:指古代大臣所乘的车马、所穿的服饰、所拿的印信、所佩的绶带,这里借指官场事务。⑥赐其骸骨:指皇帝准许其告老退休。
(阅读指要)
《六一居士传》是欧阳修写的一篇自传。本文以主客问答的形式,生动抒写了作者晚年的生活情趣和超然心态。文章语言幽默,生动形象,恬淡多姿,真摯感人,情趣盎然,一个对人生有深刻体验、淡泊功名利禄,自得平静闲适的人物形象跃然纸上。本文称得上是传记散文中的名篇佳作。
(阅读训练)
【小题1】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1)六一居士初谪滁山(__________)
(2)而屡易其号(__________)
(3)使吾形不病而已悴(__________)
(4)一日天子恻然哀之(__________)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①六一,何谓也 ②徐公何能及君也 |
B.①是为五一尔,奈何 ②无他,但手熟尔 |
C.①方其得意于五物也 ②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
D.①贪过分之荣禄 ②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
【小题4】作者希望摆脱“世事之累”,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5】从全文看,作者自号“六一居士”的意图是什么?请作简要回答。
【小题6】把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此庄生所诮畏影而走乎日中者也。
(2)吾为此名,聊以志吾之乐尔。
①如
飘飘乎如遗世独立 动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纵一苇之所如 动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孰视之,自以为不如 动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破
方其破荆州 动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形容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长风破浪会有时 动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范缜①无佛
司马光
子良②笃好释氏,招致名僧,讲论佛法,道俗之盛,江左未有。或亲为众僧赋食、行水,世颇以为失宰相体。
范缜盛称无佛。子良曰:“君不信因果,何得有富贵贫贱?”缜曰:“人生如树花同发,随风而散:或拂帘幌坠茵席之上,或关篱墙落粪溷之中。坠菌席者,殿下是也;落粪溷者,下官是也。贵贱虽复殊途,因果竟在何处!”子良无以难。缜又著《神灭论》,以为:“形者神之质,神者形之用也。神之于形,犹利之于刀;未闻刀没而利存,岂容形亡而神在哉!”此论出,朝野喧哗,难之终不能屈。太原王琰著论讥缜曰:“呜呼范子!曾不知其先祖神灵所在!”欲以杜缜后对。缜对曰:“呜呼王子!知其先祖神灵所在而不能杀身以从之!”子良使王融谓之曰:“以卿才美,何患不至中书郎;而故乖剌③为此论,甚可惜也!宜急毁弃之。”缜大笑曰:“使范缜卖论取官,已至令、仆④矣,何但中书郎邪!”
(选自《资治通鉴·齐纪二》)
(简注)①范缜:南朝齐梁时的唯物主义哲学家,著名的无神论者。出身寒微,好直率发表自己的观点,不畏权贵。②子良:南朝齐武王的儿子,封竟陵王,笃信佛教。③乖剌:不和不顺,违背常情。④令、仆:指的是尚书令、仆射。
(阅读指要)
范缜在辩难中善用譬喻,他以“人生如树花同发,随风而散”来论富贵贫贱,以“神之于形,犹利之于刀”来说形神关系,生动简洁,一语中的;而后在对王谈的反驳中,他以其人之道还施彼身,令王琰哑口难言。范缜的言论,闪烁着思想的光芒,同时他坚守信仰,不为利禄所动,实属难能可贵。
(阅读训练)
【小题1】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1)子良笃好释氏(______)
(2)形者神之质(______)
(3)难之终不能屈(______)
(4)曾不知其先祖神灵所在(______)
【小题2】对下列加点词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欲以杜缜后对。 ②以卿才美,何患不至中书郎。
③形者神之质。 ④知其先祖神灵所在而不能杀身以从之。
A.①与②不同,③与④相同。 | B.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不同。 |
C.①与②不同,③与④也不同。 | D.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也相同。 |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_______;(3)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4】“神之于形,犹利之于刀;未闻刀没而利存,岂容形亡而神在哉”句运用了_____________的论证方法,其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5】把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范缜盛称无佛。
(2)使范缜卖论取官,已至令、仆矣,何但中书郎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