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伶官传序 欧阳修
呜呼!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世言晋王之将终也,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曰:“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契丹,与吾约为兄弟,而皆背晋以归梁。此三者,吾遗恨也。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庄宗受而藏之于庙。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
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书》曰:“满招损,谦受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 
故方其盛也,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怜人也哉!
【小题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是
A.庄宗之所以得天下  原:动词,推其根本。
B.与尔三矢,尔其无忘父之志  乃:你的,人称代词
C.方其系燕父子以    组:绳索。
D.梁君臣之首   函:木匣子。
【小题2】下列各项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   故诸君不惟思所以感己,更必有以励人
B.君臣相顾,不知所归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
C.三矢赐庄宗 又悲夫古书之不存
D.与尔三矢,尔无忘乃父之志    可以无悔矣,孰能讥之乎
【小题3】下列对原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总结了后唐庄宗李存勖得天下而又失天下的历史教训,阐明了国家盛衰取决于人事,“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道理。
B.文章借古讽今,借后唐庄宗的教训讽谏北宋统治者力戒骄奢,防微杜渐,励精图治。
C.文章气势磅礴,义正词严,严厉地批评了庄宗,在责难之中总结教训,并明确告诫后人不要重蹈覆辙。
D.文章运用了对比论证和举例论证的手法,将庄宗极盛与极衰的两种情形进行了鲜明的对照,说明了盛衰之事本源在于“人事”的道理。
【小题4】翻译下列句子。
(1)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赤壁赋》)
(2)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兰亭集序》)
(3)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鸿门宴》)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1-03-29 11:16:38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宋璟,邢州南和人,其先自广平徙焉,后魏吏部尚书弁七代孙也。璟少耿介有大节,博学,工于文翰。长安中,幸臣张易之诬构御史大夫魏元忠有不顺之言,引凤阁舍人张说令证之。说将入于御前对覆,惶惑迫惧,璟谓曰:“名义至重,神道难欺,必不可党邪陷正,以求苟免。若缘犯颜流贬,芬芳多矣。或至不测,吾必叩阁救子,将与子同死。”说感其言。及入,乃保明元忠,竟得免死。璟尝侍宴朝堂,时易之兄弟皆为列卿,位三品,璟本阶六品,在下。易之素畏璟,妄悦其意,虚位揖璟曰:“公第一人,何乃下座?”璟曰:“才劣品卑,张卿以为第一人,何也?”天官侍郎郑善果谓璟曰:“中丞奈何呼五郎为卿?”璟曰:“以官言之,正当为卿;若以亲故,当为张五。足下非易之家奴,何郎之有?郑善果一何懦哉!”其刚正皆此类也。先是,朝集使每至春将还,多有改转,率以为常,璟奏请一切勒还,绝其侥求之路。又禁断恶钱,发使分道检括销毁之,颇招士庶所怨。十二年,驾又东巡,璟复为留守。璟因极言得失,特赐彩绢等,仍手制曰:“所进之言,书之座右,出入观省,以诫终身。”其见重如此。神龙元年,迕吏部侍郎。中宗嘉璟正直,仍令兼谏议大夫、内供奉,仗下后言朝廷得失。时武三思恃宠执权尝请托于璟璟正色谓之曰当今复子明辟王宜以侯就第何得尚干朝政王独不见产禄之事乎俄有京兆人韦月将上书讼三思潜通宫掖,将为祸患之渐,三思讽有司奏月将大逆不道,中宗特令诛之。璟执奏请按其罪状,然后申明典宪,月将竟免极刑,配流岭南而死。

 (节选自《旧唐书·宋璟传》)

(注)①产禄:指吕产、吕禄,西汉后期曾经掌管大权,后被以谋反的罪名杀害。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时武三思恃宠/执权尝请托于璟/璟正色谓之曰/当今复子明辟王/宜以侯就第/何得尚干朝政/王独不见产/禄之事乎/
B.时武三思恃宠执权/尝请托于璟/璟正色谓之曰/当今复子明辟王/宜以侯就第何得/尚干朝政王/独不见产/禄之事乎/
C.时武三思恃宠执权/尝请托于璟/璟正色谓之曰/当今复子明辟/王宜以侯就第/何得尚干朝政/王独不见产/禄之事乎/
D.时武三思恃宠/执权尝请托于璟/璟正色谓之曰/当今复子明辟/王宜以侯就第何得/尚干朝政王/独不见产/禄之事乎/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吏部和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等职能不同,但都是我国古代三省六部制的中书省下属部门。
B.三品,古代官职分为九品,由正一品到从九品。同一品级在不同朝代包括的官职各不相同。
C.改转,古代表示官职变动的词语,改即改任官职,转是调动官职。如《后汉书·张衡传》:“再转复为太史令。”
D.土庶,即士子和庶人,也泛指人民、百姓。士人在中国古代指读书人,是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统称,庶人就是老百姓。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宋璟为人耿直,识大礼有节操。张易之诬陷御史大夫魏元忠而让张说做伪证时,他正告张说不要诬陷正直的人以暂时免祸。
B.宋璟为人刚正,不虚意奉承人。天官侍郎郑善果假意奉承宋璟,宋璟毫无顾忌,直言郑善果才华拙劣,品德败坏,为人怯懦。
C.宋璟为国分忧,因此得罪众人。他不但上奏请求杜绝朝集使侥幸求利之路,还曾禁绝私铸的劣质钱,并派人检查销毁,招致很多人的不满。
D.宋为人忠诚,深得皇帝倚重。皇上东巡时让他担任留订,还把他的进言写在座位右边,用来观看省察,警戒终身。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易之素畏璟,悦其意,虛揖璟曰:“公第一人,何乃下座?”
(2)璟执奏请按其罪状,然后申明典宪,月将竟免极刑,配流岭南而死。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张荐,字孝举,深州陆泽人。敏锐有文辞,能为《周官》《左氏春秋》。初,为颜真卿叹赏。大历中,浙西观察使李涵表荐才任史官,诏授左司御率府兵曹参军,以母老辞不就。丧除,礼部侍郎于邵以闻,召充史馆修撰,兼阳翟尉。真卿为李希烈所拘,遣兄子岘及家仆奏事,五辈皆留内客省,不得出。荐疏奏,卢杞持之,不报。

朱泚反,诡姓名伏匿城中,著《史遁先生传》。京师平,左拾遗。诏复用卢杞为刺史,荐与陈京、赵需等论杞奸恶倾覆不当用,入对挺确,德宗纳之。

贞元元年,帝亲郊。时更兵乱,礼物残替,用荐为太常博士,参缀典仪,略如旧章。刑部尚书关播持节送成安公主于回纥,以荐为判官。还,迁工部员外郎。久之,擢谏议大夫,复为史馆修撰。

方裴延龄用事中伤俊良建白无不当帝意荐将疏其恶延龄知之因言于帝曰:“谏议论朝政得失,史官书人君善恶,二者不可兼。”荐改秘书少监。延龄必欲以罪斥废之。会遣使册回鹘毘伽怀信可汗,使荐至回鹘,还为监。吐蕃赞普死,擢荐工部员外郎,为吊祭使。荐占对详辩,三使绝域。次赤岭,被病卒,年六十一,吐蕃传其柩以归。顺宗立,问至,赠礼部尚书,谥曰宪。

荐自拾遗至侍郎,凡二十年,常兼史馆修撰。初,贞元时,京师旱,帝避正殿,减膳,荐白限日以应古制。及定昭德皇后庙乐,迁献、懿二祖,定太仪位号、大臣祔庙鼓吹法,莫不参裁,诸儒谓博而详。所著书百余篇。

(选自《新唐书·张荐传》,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方裴延龄用事/中伤俊良/建白无不当帝意/荐将疏/其恶延龄知之/因言于帝曰
B.方裴延龄用事中伤/俊良建白/无不当帝意/荐将疏其恶/延龄知之/因言于帝曰
C.方裴延龄用事中伤/俊良建白/无不当帝意/荐将疏/其恶延龄知之/因言于帝曰
D.方裴延龄用事/中伤俊良/建白无不当帝意/荐将疏其恶/延龄知之/因言于帝曰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左氏春秋》,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纪传体史书,与《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
B.持节,古代使臣奉命出使,必执符节以为凭证;也为魏晋以后的一种官职名,后演变为节度使。
C.擢,文中意为提拔、挑选人员使其担任更重要的职务。常见的表示官职提升的词语还有“陟”“拔”。
D.年号,中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始于汉武帝时期。文中的大历、贞元均为年号。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荐学识渊博,著述颇丰。他才思敏捷,而且善为文章,能通晓《周官》《左氏春秋》,所写的书有一百多篇。
B.张荐为人刚直,直言敢谏。张荐被提拔为左拾遗,与陈京、赵需等评论卢杞的奸恶,入朝刚直应对,唐德宗纳之。
C.张荐谙熟典章,通晓礼仪。制定昭德皇后庙乐,迁移献、懿二祖神位,定立太仅位号、大臣祔庙鼓吹法都参与其中。
D.张荐多次出使,修睦邻之好。张荐曾以判官身份送咸安公主嫁往回纥,途中获病,病逝,张荐为睦邻友好鞠躬尽瘁。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朱泚反,诡姓名伏匿城中,著《史遁先生传》。
(2)时更兵乱,礼物残替,用荐为太常博士,参缀典仪,略如旧章。

同类题4

阅读下列文言文,完成小题。
李栖筠,字贞一,世为赵人。幼。有远度,庄重寡言,体貌轩特。喜书,多所能晓,为文章,劲迅有体要。不妄交游。族子每称有王佐才,士多慕向。
关中旧仰郑国渠溉田,而豪戚壅上游取水碓之利,且百所,夺农用十七。栖筠请皆彻毁。魁然有宰相望。元载忌之,为常州刺史。岁旱,民多死徙。栖筠为浚渠,分江流灌田,遂大稔。宿贼张度踞阳羡西山,累年吏讨不克。至是发卒捕斩,支党皆尽,里无吠狗。乃大起学校,堂上画《孝友传》示诸生,人人知劝。以治行进光禄大夫。人为刻石颂德。
苏州方清因岁凶,诱饥民为盗,积数万,阻山自防,东南厌苦。诏李光弼分兵讨之。会平卢行军司马许杲恃功,擅留上元,有窥江、吴意。朝廷以创残重起兵,即拜栖筠浙西都团练观察使,使图之。栖筠至,张设武备,遣辩士厚赍金币抵杲军赏劳,使士歆爱,夺其谋。杲惧,悉众度江,掠楚、泗而溃。以功进御史大夫。则又增学庐,表宿儒河南褚冲、吴何员等,拜为师,身执经问义。远迩趋慕,至徒数百人。
元载当国久,益恣横;栖筠素方挺,无所屈。时华原尉侯莫陈怤以优补长安尉,当参台。栖筠询其劳,怤色动,不能对,乃自言为徐浩、杜济、薛邕所引,非真优也。
始,浩罢岭南节度使,以瑰宝数十万饷载,而济方为京兆,邕吏部侍郎。三人者,皆载所厚,栖筠并劾之。帝未决会月蚀帝问其故栖筠曰月蚀修刑今罔上行私者未得天若以儆陛下邪由是怤等皆坐贬。
帝欲相栖筠,惮载辄止,然有进用,皆密访焉,多所补助。栖筠见帝猗违不断,亦内忧愤。卒,年五十八,自为墓志。吏部尚书,谥曰文献。
《新唐书列传》
注:①侯莫陈,三字复姓。②台,御史台,御史大夫官署。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
A.帝未决/会月蚀/帝问其/故栖筠曰/月蚀修刑今罔上行私者/未得/天若以儆陛下邪/由是怤等皆坐贬。
B.帝未决/会月蚀/帝问其故/栖筠曰/月蚀修刑/今罔上行私者未得天/若以儆陛下邪/由是怤等皆坐贬。
C.帝未决/会月蚀/帝问其/故栖筠曰/月蚀修刑今罔上行私者/未得天/若以儆陛下邪/由是怤等皆坐贬。
D.帝未决/会月蚀/帝问其故/栖筠曰/月蚀修刑/今罔上行私者未得/天若以儆陛下邪/由是怤等皆坐贬。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孤,文中指幼年丧父。“鳏寡孤独”中的“孤”也是这个意思。“孤”还可以作为古代帝王的自称,如“孤家”“孤王”。
B.“出”,指京官外调。文中指把李栖筠调到常州任刺史。《张衡传》中“出为河间相”与《琵琶行》中的“出官二年”中的“出”均为此意。
C.诸生,文中指的是在州府学习的学生。诸生本指有知识学问之士或在读学生,明清时指经科考而进入府、州、县各级学校学习的生员。
D.赠,赠官。古代朝廷对没有及时封赐或死后的功臣追赠官职,一般是在其生前官职基础上加赠一级官阶以表示褒奖肯定。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李栖筠心系百姓,不畏豪族。豪门大族拦截郑国渠上游的水修建水碓,大量占有农业用水,李栖筠请求朝廷拆毁这些水碓,为老百姓谋取福利。
B.李栖筠重视教育,关心后学。在任职期间,他曾大力修建学校,鼓励学生,虚心拜有学问的人为师,这就吸引了远近不同地方的读书人来求学。
C.李栖筠文武兼通,治政有方。他为百姓修整水利,从而战胜了旱灾饥荒;在对付许杲时,既加强军备,又连施妙计,使得许部后来不战而溃散。
D.李栖筠方正刚直,处事公正。在任御史大夫的时候,虽然此时元载把持了国政,栖筠仍严查并重罚了买官卖官的徐浩、杜济、薛邕、元载等人。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苏州方清因岁凶,诱饥民为盗,积数万,阻山自防,东南厌苦。
(2)帝欲相栖筠,惮载辄止,然有进用,皆密访焉,多所补助。

同类题5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双井茶

(宋)欧阳修

西江水清江石老,石上生茶如凤爪

穷腊不寒春气早,双井芽生先百草。

白毛囊以红碧纱,十斛茶养一两芽。

长安富贵五侯家,一啜尤须三日夸。

宝云日注非不精,争新弃旧世人情。

岂知君子有常德,至宝不随时变易。

君不见建溪龙凤团,不改旧时香色味。

注释:①双井茶:宋代名茶,产于江西省修水县双井村。②凤爪:双井茶之茶芽,形似凤爪。③穷腊:整个冬季。腊,农历十二月为腊月。④宝云日注:宝云、日注与下文的“龙凤团”皆为名茶。
【小题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水清石老、形如凤爪、早春萌芽,从环境、形状与生长时间上可见双井茶之独特。
B.“白毛”指的是茶芽上的白毫,赠送此茶时要用红碧纱包裹,可见双井茶之珍贵。
C.“一啜”写喝茶之少,“三日夸”写赞美时间之长,本句从侧面写双井茶味道之美。
D.诗中写到了宝云、日注、建溪龙凤团等其他名茶,目的是反衬出双井茶品质之高。
【小题2】古人常常于品茶中观照人生,修养心性,故有“茶道即人道,品茶即品人”之说。下面诗句中能体现这种深刻文化内涵的两项是
A.洁性不可污,为饮涤尘烦。(唐·韦应物《喜园中茶生》)
B.暖吹入春园,新芽竞粲然。(宋·徐铉《和门下殷侍郎新茶二十韵》)
C.尝茶看画亦不恶,问法求诗了无碍。(宋·苏轼《龟山辩才师》)
D.睡魔正仰茶料理,急遣溪童碾玉尘。(宋·黄庭坚《催公静碾茶》)
E.未投兰蕊香先发,才洗瓷婴渴已消。(清·孔尚任《试新茶同人分赋》)
【小题3】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双井茶》所表达的思想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