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有关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棺”是装殓死人的器具,即棺材。“”是外棺,即棺材的套棺,用以保护棺材。 |
B.“殡”在古代指验而未葬。后世把送灵枢到埋葬的地方叫“出殡”“送殡”。 |
C.“坟墓”在古时是两个概念:高出地面的葬人土堆叫“坟”,与地面相平的葬人场所叫“墓”。后世“坟”与“墓”并称,不再有所区别。 |
D.古人在服丧期间,在坟墓旁搭建的屋舍,叫作“庐冢”,亦作“庐墓”。“庐”,屋舍;“冢”,坟墓。 |
下列对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关于“死”的说法,《礼记》记载:“天子死曰崩,诸侯曰薨,大夫曰卒,士曰不禄,庶人曰死。” |
B.“媵”本义指送嫁的人或物品,男女皆可为媵。后来也可指“嫔妃”,如《阿房宫赋》中“妃嫔媵嫱”。 |
C.两国以上或两人以上依一定的誓约结成的联合关系叫“盟”。 |
D.古代帝王所祭的土神叫“社”,谷神叫“稷”;后来就以“社稷”代表国家。 |
下列有关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愚----自称时使用,谦称自己不聪明。如“愚以为……”,就是“我认为”的意思。 |
B.鄙----见识肤浅,自称时使用,谦称自己学识浅薄。如“鄙人才疏学浅”。 |
C.卑----出身低下,自称时使用,谦称自己身份低微。如“卑职知罪”。 |
D.仆----谦称自己是对方的仆人,实际上就是承认对方地位比自己高。 |
下列文化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经·七月》:“七月流火,九月授衣。”七月相当于公历的八月,流火是说大火星的位置已由中天逐渐西降,表明暑气已退。 |
B.《逍遥游》中,“适莽苍者,三餐而反”中的“三餐”指的是一天。而“旬有五日而后反”中一“旬”是十天。 |
C.“布衣之交尚不相欺”中的“布衣”指麻布衣服,代指老百姓,在古文中黎首、黔首、黎民、庶民、孤、孺人都有百姓的意思。 |
D.“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中,“禊”是古代的一种祭礼,古时以三月上旬的“巳”日为修禊日。“禊事”是古代的一种风俗,三月三日人们到山上洗濯,嬉游,以祈福消灾。 |
文化常识判断
(1)绍兴,宋高宗年号。历代帝王遇到天降祥瑞或内讧外忧等大事、要事,一般都要更改年号。一个皇帝所用年号少则一个,多则十几个。(______)
(2)枢密使一职始置于唐后期,为枢密院主官,一直由武将担任,南宋抗金名将张浚曾任此职。 (______)
(3)州治,州的官署所在地。治,旧时称地方政府所在地为“治”。州治类似于今天各省的省会。 (______)
(5)“奉化军节度”意为奉化军管辖。军,南唐至宋朝时的区划名称。节度,这里是管辖的意思。 (______)
(1)绍兴,宋高宗年号。历代帝王遇到天降祥瑞或内讧外忧等大事、要事,一般都要更改年号。一个皇帝所用年号少则一个,多则十几个。(______)
(2)枢密使一职始置于唐后期,为枢密院主官,一直由武将担任,南宋抗金名将张浚曾任此职。 (______)
(3)州治,州的官署所在地。治,旧时称地方政府所在地为“治”。州治类似于今天各省的省会。 (______)
(5)“奉化军节度”意为奉化军管辖。军,南唐至宋朝时的区划名称。节度,这里是管辖的意思。 (______)
下列关于文中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京城”“京师”均指当时的都城长安。 |
B.“孤”是指年幼丧父。 |
C.“尚飨”是祭文结尾常用的语言,表示希望死者的魂灵来享用祭品。 |
D.“十二郎”中的“郎”是对男子的通称,也称“郎子”。 |
根据《六国论》相关信息,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正确打√,错误打×)
(1)苏洵,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北宋文学家,与其子苏轼、苏辙合称“三苏”,均被列入“唐宋八大家”。(_____)
(2)苏洵写这篇文章并非单纯地评论古代的历史事件,而是借古代讽今,警告北宋统治者不要采取妥协苟安的外交政策。(_____)
(3)文章第一段最后一句“故曰:弊在赂秦也”总结全段。这一段起到了“纲”的作用,后面的第二、三、四段围绕第一段展开论证。(_____)
(4)《六国论》不仅在立论上具有借题发挥、借古喻今的鲜明特点,还在论证的严密性、语言的生动性上堪称典范。(_____)
(1)苏洵,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北宋文学家,与其子苏轼、苏辙合称“三苏”,均被列入“唐宋八大家”。(_____)
(2)苏洵写这篇文章并非单纯地评论古代的历史事件,而是借古代讽今,警告北宋统治者不要采取妥协苟安的外交政策。(_____)
(3)文章第一段最后一句“故曰:弊在赂秦也”总结全段。这一段起到了“纲”的作用,后面的第二、三、四段围绕第一段展开论证。(_____)
(4)《六国论》不仅在立论上具有借题发挥、借古喻今的鲜明特点,还在论证的严密性、语言的生动性上堪称典范。(_____)
下列对文中的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季父:叔父。古代兄弟排行以伯、仲、叔、季为序。 |
B.孤:幼年死去父亲或父母双亡。 |
C.所怙:指所依靠的父亲(其实也包括母亲)。失怙,指死了母亲;失恃,指失去父亲。 |
D.省:探望。古代一般是看望父母、尊亲的意思。 |
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唐朝的王维和孟浩然是我国最早写山水田园诗的诗人。 |
B.“初唐四杰”是指唐朝四位著名诗人王维、杨炯、卢照邻、骆宾王。 |
C.盛唐边塞诗派的代表诗人是岑参、高适、王昌龄,他们的作品多描写边塞风光和军旅生活。 |
D.唐代诗人中,作品最能反映安史之乱前后的社会现实的是李白的诗歌。 |
文化常识判断
(1)从弟:古人以共曾祖父而不共父亲又年幼于己者的同辈男性为从弟,若不共祖父则为从祖弟,若共祖父则为从父弟。(______)
(2)“天伦之乐”指父子、兄弟、夫妻、亲戚之间的关系,指家庭亲人之间团聚的欢乐。这个词语只能是亲人之间,也可用于同学、朋友之中。(______)
(3)文人宴会:唐代文人雅集宴会,几乎都必有诗歌唱和活动。文人把流连诗酒、往来酬唱视为风流雅事,常将这些诗作结为集子以广流传,这在唐代非常盛行。(______)
(1)从弟:古人以共曾祖父而不共父亲又年幼于己者的同辈男性为从弟,若不共祖父则为从祖弟,若共祖父则为从父弟。(______)
(2)“天伦之乐”指父子、兄弟、夫妻、亲戚之间的关系,指家庭亲人之间团聚的欢乐。这个词语只能是亲人之间,也可用于同学、朋友之中。(______)
(3)文人宴会:唐代文人雅集宴会,几乎都必有诗歌唱和活动。文人把流连诗酒、往来酬唱视为风流雅事,常将这些诗作结为集子以广流传,这在唐代非常盛行。(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