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敢以烦执事(执事:执行法律和裁决的官吏,这里是对对方的敬称。) |
B.箕踞以骂曰(箕踞:坐在地上,两腿张开,形状像箕,是一种轻慢傲视对方的姿态。) |
C.再拜献大王足下(再拜:拜两次,是古代的礼节,表示隆重。) |
D.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季父:叔父,古代兄弟间长幼排序为伯、仲、叔、季。) |
下列对文学常识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曹操的诗歌创作受乐府民歌的影响很深,但又富有创造性,气魄雄伟,格调苍凉悲壮。 |
B.《归园田居(其一)》的作者是陶渊明,他也是我国诗歌史上“山水田园诗”的开创者。 |
C.建安时代的诗文内容充实,感情充沛,被后人尊为典范,称“建安风骨”。建安时期重要的作家有“三曹”“七子”和女诗人蔡琰。 |
D.田园诗描述淳朴的田园生活,反映农村生活,清新、淳美,充满诗情画意。代表诗人有陶渊明、范成大等。 |
下列文化常识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A.古代的纪年法主要有王公纪年,如《廉颇蔺相如列传》中“赵惠文王十六年,廉颇为赵将”; 年号纪年,如《琵琶行》中“元和十年;干支纪年,如《赤壁赋》中“壬戌之秋”;年号干支兼用纪年,如《核舟记》中“天启壬戌秋日”。 |
B.诗可以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古体诗不讲对仗,押韵自由,不受格律束缚。近体诗又称今体诗,是唐代出现的新诗体,唐人为了与以前的古体诗相区别,故名之为“近体”。这种诗的主要特点是篇有定句,句有定字,韵有定位,字有定声,联有定对。 |
C.捣衣是古代妇女缝制衣服的一道工序,用具除了棒槌外,还需一个放置衣服的砧板,即“捣衣砧”。古时每当天气寒冷季,妇女便为亲人制作寒衣,所以阵阵的捣衣声中寄托了女子的情思,因而,“捣衣”是古代诗词中常见的表达思念的意象。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中就有“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的诗句。 |
D.在中国古代,姓、名、字、号是分开的。姓由血缘决定,后来通常以父姓为姓;名和字是幼时由父母长辈所取。字往往是对名的解释和补充,是和名相表里的,故又叫表字;如白居易,字乐天。号一般是自命以显示某种志趣,故号丰富个性。如欧阳修号醉翁,杜甫号少陵野老。 |
下面各项对文化常识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他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有“诗魔”和“诗王”之称,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又与刘禹锡并称“刘白”。 |
B.楚辞,战国时期,楚国诗人屈原以南方民歌为基础,采用楚国方言创作了一种新的诗歌体裁。屈原的抒情长诗《离骚》,具有浪漫主义风格,是楚辞的代表作,楚辞因此又称为“骚体”。 |
C.《史记》二十四史之一,是西汉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编年体史书,记载了上至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太初四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 |
D.庄子,战国中期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姓庄,名周。他是继老子之后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庄学的创立者,与老子并称“老庄”。《庄子》是庄周和他的门人以及后学者的著作。 |
下列各项中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阮籍,字嗣宗,“建安七子”之一阮瑀的儿子,“竹林七贤”之一。他是正始文学的代表作家,代表诗作《咏怀》。 |
B.《阿房宫赋》中“剽掠其人”的“人”,相当于“民”,是唐朝时期对平民的称呼。唐代避唐太宗李世民讳,改“民”为“人”。 |
C.战国时除秦以外,六国都在崤山大散关以东,故称六国为山东。现今,山东为省名,因在太行山之东而得名。 |
D.军,南唐至宋朝时的区划名称。中国的行政区划历史悠久,文言文中常见的区划名称还有道、路、府、州、县等。 |
下列各项中对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庖丁,是我国古代称谓方式,可以将身份置于名字之前,类似的还有优孟、师襄、师旷等。 |
B.江东,长江在芜湖到南京一段,为自西南向东北流向,秦汉以后将长江以东的地区统称为“江东”。 |
C.妃嫔媵嫱:指古代王侯的宫妃,妃的等级比嫔、嫱高。媵本来是指陪嫁的人,也可成为嫔、嫱。 |
D.“平明”与“黄昏”“夜半”“人定”“鸡鸣”均为古代表示时段的名称,以“夜半”为时间起点进行时间排序的话应是:夜半、鸡鸣、平明、黄昏、人定。 |
有学者认为,“君子”是中国人的集体人格,因为君子有利人利天下、成人之美、周而不比、有礼知耻等内涵。下列各项中的“君子”没有这种内涵的一项是( )
A.君子于役,不知其期。品至哉?鸡栖于埘。日之夕矣,羊牛下来。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诗经·王风》) |
B.(求)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
C.君子曰:“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劝学》) |
D.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学而》) |
下列选项中对前段时间所学文学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鲁迅,原名周树人,中国现代最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其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等作品。 |
B.“陛下”的“陛“指帝王宫殿的台阶,“陛下”原指站在台阶下的侍者,臣子进言天子时须先呼台下侍者而告之,后成为与帝王面对面时对帝王的敬称。 |
C.就国,是指受到君主分封并获得领地后,受封者前往领地居住并进行统治管理。 |
D.山东,指崤山以东地区,即今山东省一带的地盘,《鸿门宴》“沛公居山东时,贪于财货,好美姬”中的“山东”即为此意。 |
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A.“论”分为史论和政论两种,史论是在史书人物传记结尾处的议论评价,政论是议论古今时世人物或评价经史之言。 |
B.赋是介于诗歌和散文之间的一种文体,讲求字句的整齐和声调的和谐,描写事物极尽夸张,结尾往往发一点议论,以寄托讽喻之意。 |
C.归有光,世人以号称呼他“震川先生”,他反对一味拟古,承袭了唐宋古文运动,开启了清代的“桐城派”。 |
D.姜夔,南宋文学家,妙解音律,善于作词,其词音律和谐,富艳精工,自成一家,是婉约派和格律派的集大成者,有“词中老杜”之称。 |
下列选项中对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战国策》是我国古代的国别体史学名著。国别体是指按国家分别记载历史,最早的一部国别体史书是《国语》,相传为春秋时期左丘明所著。 |
B.“项羽季父也”中“季父”,古代兄弟或姊妹间依长幼排行时,习惯上以伯、仲、叔、季为次序,“季”是最小,年龄最小的叔父称季父。 |
C.“修禊事也”,古时以三月上旬的“巳”日为修禊日,三国魏以后用三月三日。禊事,三月三日人们到水边洗濯,嬉游,以祈福消灾的风俗。 |
D.“七月既望”中的“既望”,指农历十六日。古代对农历一个月中某些特殊的日子有特定的称谓,如每月十五日为“望”,最后一天为“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