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东宫,封建时代君王建立的专门与官员议事的宫殿。 |
B.侯,古代的一种爵位,春秋时期属于封建制度五等爵位(公、侯、伯、子、男)的第二等。 |
C.太傅,中国古代的职官。古代某段时期的三公(太师、太傅、太保)之一,次于太师。 |
D.薨,中国古代称诸侯或大官的死。称帝王的死为“崩”,称大夫的死为“卒”。 |
下列对元杂剧相关文化知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元杂剧中,男主角叫正末,女主角叫正旦。外末、冲末、外旦等指一些次要的男女角色,反面的角色,男的叫净或副净,女的叫搽旦。 |
B.卜儿,元杂剧中扮演老年男子的角色;孤,元杂剧中扮演官员的角色。 |
C.元杂剧每本四折演唱四套宫调不同的曲子,每一折由同一宫调的若干曲牌连成一套曲子。这四套曲子由一个演员主唱。 |
D.“科”又称“介”,在戏剧中称角色的动作,如笑科、饮酒科等。 |
下列对句中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元和十年”中的“元和”是唐宪宗李纯的年号。所谓“年号”,是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称,汉武帝首创。 |
B.“是夕始觉有迁谪意”中的“迁谪”谓官吏因罪降职并流放,其中“迁”指晋升或调动官职,“左迁”是升职。 |
C.“江州司马青衫湿”中的“司马”是州刺史的副职,有职无权;“青衫”,黑色单衣,唐代官职低的服色为青黑色。后人常用“司马青衫”形容悲伤,凄切的情感。 |
D.“名属教坊第一部”中的“教坊”是唐代官办管领音乐杂技教练歌舞的机关。 |
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字”是古时男子成年后取的表字,自称用字表示谦虚,称人用名表示尊敬。 |
B.“擢”指官职提升,表示官职任免的词还有“封”“迁”“改”“拜”“夺”等。 |
C.“节度使”是唐代开始设立的地方军政长官,因受职之时,朝廷赐以节,故称。 |
D.斥候,也称“斥堠”,侦察,候望,据传起源于汉代,一般由行动敏捷的军士担任。 |
下列对相关文化常识的解说,有误的一项是
A.五经:指《诗》《书》《礼》《易》《春秋》五部经书。六艺:指礼、乐射、御、书、数六种学问和技能。 |
B.孝廉:汉朝由地方官(太守)向中央举荐各色人等任以官职,被举荐的人称为“孝廉”。 |
C.豪右:豪族大户。秦汉时,豪族住在城市的右边,故称“豪右”。 |
D.乞骸骨:封建社会,大臣年老了请求辞职为“乞骸骨”,意思是请求赐还自己的身体,回家乡去。 |
下列有关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汉唐时,“关东”指函谷关或潼关以东地区,“关西”指函谷关或潼关以西地区。 |
B.秦都咸阳,汉都长安,故“关中”指函谷关(在今河南灵宝东北)以西,今陕西一带。 |
C.“朔漠”指北方的沙漠,也可单称“朔”,泛指北方。如杜甫写昭君出塞“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肯冢向黄昏”。 |
D.“五岳”即东岳泰山、西岳华山、中岳黄山、北岳恒山、南岳衡山。如李白形容天姥山“势拔五岳掩赤城”。 |
下列有关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晦:古人把农历每月的最后一天称为晦日。“朔日”指农历每月第一天。“望日”指农历每月十五日。 |
B.斋名:我国历代名流雅士大都建有自己的书斋,并为之起名。如“项脊轩”就是归有光的书斋名。 |
C.“址”指死去的母亲,死去的父亲称为“考”。成语“如丧考妣”指像死了父母一样,形容非常伤心和着急(含贬义)。 |
D.“令”是美好的意思,可用于尊称对方亲属。如,“令堂”是对对方的父亲的尊称,“令尊”是对对方的母亲的尊称。 |
下列有关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庙号”是皇帝死后,朝廷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特起的号,如汉高祖、唐太宗、元世祖等。 |
B.“年号”是纪年的一种名号,一般由皇帝发起,如“贞观”就是李世民的年号。“洪武”就是朱元璋的年号。 |
C.新皇帝即后,一般都要纪年的年号,称为“建元”,同一皇帝在位时不可以改元。 |
D.“尊号”即“徽号”,是指古代尊崇皇帝、皇后的称号。 |
下列对有关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论”是中国古代一种论文文体。《昭明文选》里将“论”分为两类:一是史论,二是政论。政论即“学士大夫议论古今时世人物或评经史之言”,如《六国论》。 |
B.“诸侯”是古代中央政权所分封的各国国君的统称,周代分公、候、伯、子、男五等,汉朝分王、侯二等,诸侯有自己的封地,面积大小一样,必须服从王室,按期纳贡,并随同作战。 |
C.“郡”是古代的行政区域,始见于春秋时期,不同朝代称谓不同,秦始皇统一六国后,设立郡,汉增加郡的数量,隋唐废郡设州,明清称府。 |
D.“六国”指齐国、楚国、燕国、韩国、赵国、魏国,因为都在崤山以东,也被称为“山东”六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