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对有关名著的说明,不正确的两项是
A.法国大革命时期,葛朗台娶木板商的女儿为妻,用低价买下区里最好的葡萄园,向革命军承包葡萄酒,大发其财。
B.《呐喊》中塑造了一批破坏和反抗封建制度的知识分子形象,如《狂人日记》中的狂人,《药》中的夏瑜,以及《一件小事》中的“我”等。
C.贾赦看上了鸳鸯,要讨他做妾。鸳鸯拒绝了这个做主子奶奶的机会,而且在贾母、邢夫人、王熙凤面前铰发明志立誓终身不嫁,服侍贾母。
D.《边城》通过对翠翠和傩送的爱情悲剧的描述,反映出湘西人民在“自然”“人事”面前不能把握自己命运的惨痛事实。
E. 《茶馆》采用“人像展览式”结构。全剧以人民大众与旧时代的矛盾为总纲,以王利发与唐铁嘴的矛盾冲突为主线贯穿始终,最广泛地反映了社会风貌,揭示了时代特征。
当前题号:1 | 题型:名著阅读 | 难度:0.99
下列有关名著的说明,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鲁迅写小说善于通过富有典型意义的细节反应时代氛围。如《阿Q正传》中,用阿Q盘辫子、秀才戴“银桃子”、鲁四老爷家半脱落的对联等细节写革命后未庄的变化。
B.《边城》开篇集中笔力对湘西的山水和民俗风情进行了描绘,有幽静的山、流动的溪水、竹制的渡船等自然之景,有端午赛龙舟等民情风俗,为小说构建了诗意的境界。
C.《飞鸟集》共收录三百多首清丽的小诗,白昼和黑夜、溪流和海洋、树木和花朵,都在泰戈尔笔下呈现优美的意境,短小的诗蕴含了深刻的人生哲理。
D.《老人与海》叙述故事的角度是多样的,有平铺直叙,也有插叙。插叙大多是写老人对往事的回忆,如老人出海不久便梦见孩提时候见过的非洲海峡和大山等。
E. 《子夜》中的吴荪甫曾留学欧美,懂管理经营,有发展民族工业的雄心。他在上海开有丝厂,又组建益中信托公司,收购小厂,希盟生产灯泡、肥皂等占领国际市场。
当前题号:2 | 题型:名著阅读 | 难度:0.99
根据课文内容,完成下面小题。
课内小说《祝福》
【小题1】小说以《祝福》为题的深刻寓意是什么?
【小题2】小说《祝福》用倒叙的方式来叙述有什么作用?
当前题号:3 | 题型:现代文阅读 | 难度:0.99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文后各题。
喝 茶
鲁 迅
①某公司又在廉价了,去买了二两好茶叶,每两洋二角。开首泡了一壶,怕它冷得快,用棉袄包起来,却不料郑重其事的来喝的时候,味道竟和我一向喝着的粗茶差不多,颜色也很重浊。
②我知道这是自己错误了,喝好茶,是要用盖碗的,于是用盖碗。果然,泡了之后,色清而味甘,微香而小苦,确是好茶叶。但这是须在静坐无为的时候的,当我正写着《吃教》的中途,拉来一喝,那好味道竟又不知不觉的滑过去,像喝着粗茶一样了。
③有好茶喝,会喝好茶,是一种“清福”。不过要享这“清福”,首先就须有工夫,其次是练习出来的特别的感觉。由这一极琐屑的经验,我想,假使是一个使用筋力的工人,在喉干欲裂的时候,那么,即使给他龙井芽茶,珠兰窨片,恐怕他喝起来也未必觉得和热水有什么大区别罢。所谓“秋思”,其实也是这样的,骚人墨客,会觉得什么“悲哉秋之为气也”,风雨阴晴,都给他一种刺激,一方面也就是一种“清福”,但在老农,却只知道每年的此际,就要割稻而已。
④于是有人以为这种细腻锐敏的感觉,当然不属于粗人,这是上等人的牌号。然而,我们有痛觉,一方面是使我们受苦的,另一方面也使我们能够自我保护。假如没有,则即使背上被人刺了一尖刀,也将茫无知觉,直到血尽倒地,自己还不明白为什么倒地。但这痛觉如果细腻锐敏起来呢,则不但衣服上有一根小刺就觉得,连衣服上的接缝,线结,布毛都要觉得,倘不穿“无缝天衣”,他便要终日如芒刺在身,活不下去了。但假装锐敏的,自然不在此例。
⑤感觉的细腻和锐敏,较之麻木,那当然算是进步的,然而以有助于生命的进化为限。如果不相干,甚而至于有碍,那就是进化中的病态,不久就要收梢。我们试将享清福,抱秋心的雅人,和破衣粗食的粗人一比较,就明白究竟是谁活得下去。喝过茶,望着秋天,我于是想:不识好茶,没有秋思,倒也罢了。
【小题1】请简要概括本文的论述思路。
【小题2】文中第③段提到的“秋思”和喝茶有什么关系?
【小题3】整体来看,作者对“细腻锐敏的感觉”持什么态度?请简要分析。
当前题号:4 | 题型:现代文阅读 | 难度:0.99
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鲁镇永远是过新年,腊月二十以后就忙起来了。四叔家里这回须雇男短工,还是忙不过来,另叫柳妈做帮手,杀鸡,宰鹅;然而柳妈是善女人,吃素,不杀生的,只肯洗器皿。祥林嫂除烧火之外,没有别的事,却闲着了,坐着只看柳妈洗器皿。微雪点点的下来了。
“唉唉,我真傻,”祥林嫂看了天空,叹息着,独语似的说。
“祥林嫂,你又来了。”柳妈不耐烦的看着她的脸,说。“我问你:你额角上的伤痕,不就是那时撞坏的么?”
“唔唔。”她含胡的回答。
“我问你:你那时怎么后来竟依了呢?”
“我么?……”
“你呀。我想:这总是你自己愿意了,不然……。”
“阿阿,你不知道他力气多么大呀。”
“我不信。我不信你这么大的力气,真会拗他不过。你后来一定是自己肯了,倒推说他力气大。”
“阿阿,你……你倒自己试试看。”她笑了。
柳妈的打皱的脸也笑起来,使她蹙缩得像一个核桃,干枯的小眼睛一看祥林嫂的额角,又钉住她的眼。祥林嫂似乎很局促了,立刻敛了笑容,旋转眼光,自去看雪花。
“祥林嫂,你实在不合算。”柳妈诡秘的说。“再一强,或者索性撞一个死,就好了。现在呢,你和你的第二个男人过活不到两年,倒落了一件大罪名。你想,你将来到阴司去,那两个死鬼的男人还要争,你给了谁好呢?阎罗大王只好把你锯开来,分给他们。我想,这真是……”
她脸上就显出恐怖的神色来,这是在山村里所未曾知道的。
“我想,你不如及早抵当。你到土地庙里去捐一条门槛,当作你的替身,给千人踏,万人跨,赎了这一世的罪名,免得死了去受苦。”
她当时并不回答什么话,但大约非常苦闷了,第二天早上起来的时候,两眼上便都围着大黑圈。早饭之后,她便到镇的西头的土地庙里去求捐门槛,庙祝起初执意不允许,直到她急得流泪,才勉强答应了。价目是大钱十二千。
【小题1】对于柳妈这一人物,有人说她本无恶意,是同情并帮助祥林嫂的人;也有人说她是鲁四老爷的帮凶,是他最后加重了祥林嫂经济和精神负担,使祥林嫂最终走向死亡。你是怎样理解的?谈谈你的看法。
当前题号:5 | 题型:现代文阅读 | 难度:0.99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完成下列小题。
秋 夜
鲁 迅
①在我的后园,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
②这上面的夜的天空,奇怪而高,我生平没有见过这样奇怪而高的天空。他仿佛要离开人间而去,使人们仰面不再看见。然而现在却非常之蓝,闪闪地䀹着几十个星星的眼,冷眼。他的口角上现出微笑,似乎自以为大有深意,而将繁霜洒在我的园里的野花草上。
③我不知道那些花草真叫什么名字,人们叫他们什么名字。我记得有一种开过极细小的粉红花,现在还开着,但是更极细小了,她在冷的夜气中,瑟缩地做梦,梦见春的到来,梦见秋的到来,梦见瘦的诗人将眼泪擦在她最末的花瓣上,告诉她秋虽然来,冬虽然来,而此后接着还是春,蝴蝶乱飞,蜜蜂都唱起春词来了。她于是一笑,虽然颜色冻得红惨惨地,仍然瑟缩着。
④枣树,他们简直落尽了叶子。先前,还有一两个孩子来打他们,别人打剩的枣子,现在是一个也不剩了,连叶子也落尽了。他知道小粉红花的梦,秋后要有春;他也知道落叶的梦,春后还是秋。他简直落尽叶子,单剩干子,然而脱了当初满树是果实和叶子时候的弧形,欠伸得很舒服。但是,有几枝还低亚着,护定他从打枣的竿梢所得的皮伤,而最直最长的几枝,却已默默地铁似的直刺着奇怪而高的天空,使天空闪闪地鬼䀹眼;直刺着天空中圆满的月亮,使月亮窘得发白。
⑤鬼䀹眼的天空越加非常之蓝,不安了,仿佛想离去人间,避开枣树,只将月亮剩下。然而月亮也暗暗地躲到东边去了。而一无所有的干子,却仍然默默地铁似的直刺着奇怪而高的天空,一意要制他的死命,不管他各式各样地䀹着许多蛊惑的眼睛。
⑥哇的一声,夜游的恶鸟飞过了。
⑦我忽而听到夜半的笑声,吃吃地,似乎不愿意惊动睡着的人,然而四围的空气都应和着笑。夜半,没有别的人,我即刻听出这声音就在我嘴里,我也即刻被这笑声所驱逐,回进自己的房。灯火的带子也即刻被我旋高了。
⑧后窗的玻璃上丁丁地响,还有许多小飞虫乱撞。不多久,几个进来了,许是从窗纸的破孔进来的。他们一进来,又在玻璃的灯罩上撞得丁丁地响。一个从上面撞进去了,他于是遇到火,而且我以为这火是真的。两三个却休息在灯的纸罩上喘气。那罩是昨晚新换的罩,雪白的纸,折出波浪纹的叠痕,一角还画出一枝猩红色的栀子。
⑨猩红的栀子开花时,枣树又要做小粉红花的梦,青葱地弯成弧形了……我又听到夜半的笑声;我赶紧砍断我的心绪,看那老在白纸罩上的小青虫,头大尾小,向日葵子似的,只有半粒小麦那么大,遍身的颜色苍翠得可爱,可怜。
⑩我打一个呵欠,点起一支纸烟,喷出烟来,对着灯默默地敬奠这些苍翠精致的英雄们。
一九二四年九月十五日
注:此文写于1924年9月,当时鲁迅生活在北洋军阀统治的中心——北京,正如他后来所说:“那时候的北京也实在黑暗得可以!”其实,岂止北京,整个北方乃至全中国都“黑暗得可以”。
【小题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本文意境独特,“奇怪而高”的天空,䀹着冷眼的星星,洒在野花草上的繁霜,夜游的恶鸟……构成秋夜冷峻、清寂、肃穆的意境。景物以静态居多,其间又突然杂以鲜明的动态。比如在一系列静态的描写之后,突然笔锋一转:“哇一起,夜游的恶鸟飞过了。”于是肃穆、冷寂、深邃的意境也随着凸现了。
B.本文蕴含着深刻的意思,明写秋景,实写人间,风格深沉而冷峻。采用象征手法,赋予秋夜后园中不同景物以人的性格,代表不同类型的社会人物,夜空、枣树、小粉红花、小青虫都各有象征。
C.本文直接描述“我”的活动的,只有两处,一是“我”听到夜半的笑声,回进自己的房间,“灯火的带子即刻被我旋高了”。二是结尾一段。这两处文字,鲜明地勾勒了一个孤独悲愤的求索者形象。
D.在艺术上,作者刻意将景物人格化,并借景物所赋予的特定象征意义,着力塑造枣树对夜空的不屈的富有韧性的抗争,直接抒发内心的怅惘、幽愤、不屈等情绪。
【小题2】作者第③段刻画不知名的粉红花,有何意义?
【小题3】本文第④⑤段作者对枣树的赞美是全篇的核心,请概括枣树的形象特点。
当前题号:6 | 题型:现代文阅读 | 难度:0.99
鲁迅,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字豫山,后改为豫才。发表第一篇白话小说 _________时(1918年5月)始以“___________ ”为笔名。***评价他是中华文化革命的主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是鲁迅先生一生的写照。 《祝福》写于1924年,收入作者的第二个小说集《    》。
当前题号:7 | 题型:其他 | 难度:0.99
下列选项中,对课文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项链》构思巧妙,一波三折,看似意料之外的结局,但经过作者对玛蒂尔德性格的刻画和巧妙的伏笔铺垫,一切又都显得在情理之中了。
B.《祝福》采用了插叙的手法,在叙述中插入了祥林嫂在一片祝福声中寂然死去,而鲁四爷却大骂她为“谬种”的情节,形成一股浓厚的悲剧氛围,同时也造成了一系列悬念:祥林嫂是什么人?为什么境遇如此凄惨?
C.在《巩乃斯的马》中,“马”作为核心形象引起了作者对世界的思考,文中的马的形象寄托了作者对不受羁绊的自由的生命境界的追求。
D.莫泊桑笔下的玛蒂尔德是个个性丰满的人物,她虚荣但不虚伪,在生活的无奈之下也不失尊严,勇敢担当,所以人们讨论这一形象时既有讽刺,也有同情;既有批评,也有肯定。
当前题号:8 | 题型:选择题 | 难度:0.99
下列各项关于文学名著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呐喊》是鲁迅先生的第一部小说集,收录作者1918年至1922年所作小说十四篇。其中包括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还有其后发表的《孔乙己》、《药》、《阿Q正传》、《祝福》、《伤逝》等著名小说。
B.《红楼梦》中凤姐在协理宁国府时,威重令行,办事条分缕析。她喝命打了未到的迎送亲客的人二十板子。众人这才知道凤姐的厉害,不敢偷闲,每个人做事都兢兢业业。
C.《雷雨》将前后三十年的旧中国家庭和社会的许多矛盾冲突集中在一个初夏的上午到当夜两点的时间内,在周家和鲁家两处展开。作者苦心经营,巧作安排,合情合理。
D.莎士比亚的著名悲剧《哈姆雷特》中丹麦王子哈姆雷特被塑造成敏感多思的人文主义者,剧作浓墨重彩地表达了一位企图单枪匹马重整乾坤的年轻理想主义者的迷惘、痛苦和悲怆。
当前题号:9 | 题型:名著阅读 | 难度:0.99
材料概括分析题

读书忌

鲁迅

读书有“忌”,就是某一类书决不能和某一类书同看,否则两者中之一必被克杀,或者至少使读者反而发生愤怒。例如现在正在盛行提倡的明人小品,有些篇的确是空灵的。枕边厕上,车里舟中,这真是一种极好的消遣品。然而先要读者的心里空空洞洞,混混茫茫。假如曾经看过《明季稗史》《痛史》,或者明末遗民的著作,那结果可就不同了,这两者一定要打起仗来,非打杀其一不止。

这几天偶然看见一部屈大均的《翁山文外》,其中有一篇戊申(即清康熙七年)八月做的《自代北入京记》。有些地方极有重量,抄几句在这里——“其首顶一柳筐,以盛马粪及木炭者,则皆中华女子。皆盘头跣足,垢面,反被毛袄。人与牛羊相枕藉,腥臊之气,百余里不绝。……”

我想,如果看过这样的文章,想像过这样的情景,又没有完全忘记,那么,虽是中郎的《广庄》或《瓶史》,也断不能洗清积愤的,而且还要增加愤怒。因为这实在比中郎时代的他们互相标榜还要坏,他们还没有经历过扬州十日,嘉定三屠!

明人小品,好的;语录体也不坏,但我看《明季稗史》之类和明末遗民的作品却实在还要好,现在也正到了标点、翻印的时候了

(选自《鲁迅全集》,有删改)

(注)①本篇最初发表于一九三四年十一月二十九日《中华日报·动向》。②中郎:此指曾官拜吏部中郎的明代文学家袁宏道。
【小题1】第二段中作者摘抄《自代北入京记》的有关内容,有何作用?
【小题2】请概述文中作者对待当时盛行阅读明人小品的态度。
【小题3】“但我看《明季稗史》之类和明末遗民的作品却实在还要好,现在也正到了标点、翻印的时候了。”这句话如何理解?
当前题号:10 | 题型:现代文阅读 | 难度:0.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