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鲁迅,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字豫山,后改为豫才。发表第一篇白话小说 _________时(1918年5月)始以“___________ ”为笔名。***评价他是中华文化革命的主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是鲁迅先生一生的写照。 《祝福》写于1924年,收入作者的第二个小说集《    》。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其他 更新时间:2017-07-09 12:28:40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2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件小事

鲁迅

① 我从乡下跑到京城里,一转眼已经六年了。其间耳闻目睹的所谓国家大事,算起来也很不少;但我心里都不留什么痕迹,倘要我寻出这些事的影响来说,便只是增长了我的坏脾气,——老实说,便是教我一天比一天的看不起人。

② 但有一件小事,却于我有意义,将我从坏脾气里拖开,使我至今忘记不得。

③ 这是民国六年的冬天,大北风刮得正猛,我因为生计关系,不得不一早在路上走。一路几乎遇不见人,好容易才雇定了一辆人力车,教他拉到s门去。不一会儿,北风小了,路上浮尘早已刮净,剩下一条洁白的大道来,车夫也跑得更快。刚近s门,忽而车把上带着一个人,慢慢地倒了。

④ 跌倒的是一个女人,花白头发,衣服都很破烂。伊从马路边上突然向车前横截过来;车夫已经让开道,但伊的破棉背心没有上扣,向外展开,所以终于兜着车把。幸而车夫早有点停步,否则伊定要栽一个大斤斗,跌到头破血出了。

⑤ 伊伏在地上;车夫便也立住脚。我料定这老女人并没有伤,又没有别人看见,便很怪他多事,要自己惹出是非,也误了我的路。

⑥ 我便对他说,“没有什么的。走你的罢!”

⑦ 车夫毫不理会,——或者并没有听到,——却放下车子,扶那老女人慢慢起来,搀着臂膊立定,问伊说:

⑧ “你怎么啦?”

⑨ “我摔坏了。”

⑩ 我想,我眼见你慢慢倒地,怎么会摔坏呢,装腔作势罢了,这真可憎恶。车夫多事,也正是自讨苦吃,现在你自己想法去。

⑪ 车夫听了这老女人的话,却毫不踌躇,仍然搀着伊的臂脾,便一步一步的向前走。我有些诧异,忙看前面,是一所巡警分驻所,大风之后,外面也不见人。这车夫扶着那老女人,便正是向那大门走去。

⑫ 我这时突然感到一种异样的感觉,觉得他的背影,刹时高大了,而且愈走愈大,须仰视才见。而且他对于我,渐渐的又几乎变成一种威压,甚而至于要榨出皮袍下面藏着的“小”来。

⑬ 我的活力这时大约有些凝滞了,坐着没有动,也没有想,直到看见分驻所里走出一个巡警,才下了车。

⑭ 巡警走近我说,“你自己雇车罢,他不能拉你了。”

⑮ 我没有思索的从外套袋里抓出一大把铜元,交给巡警,说,“请你给他……”

⑯ 风全住了,路上还很静。我走着,一面想,几乎怕敢想到我自己。以前的事姑且搁起,这一大把铜元又是什么意思?奖他么?我还能裁判车夫么?我不能回答自己。

⑫ 这事到了现在,还是时时记起。我因此也时时熬了苦痛,努力的要想到我自己。几年来的文治武力,在 我早如幼小时候所读过的“子曰诗云”一般,背不上半句了。独有这一件小事,却总是浮在我眼前,有时反更分明,教我惭愧,催我自新,并且增长我的勇气和希望。

一九二O年七月(选自《呐喊》,吉林文史出版社。略有删减)

【小题1】“我”说:“没有什么的。走你的罢!”车夫的反应是(   )
A.完全没有听到B.听得清清楚楚
C.或者听到了,或者没有听到D.听到了,但不太清晰
【小题2】文章环境描写精当,请分析文中画线处环境描写的作用。
【小题3】作者在这篇文章中主要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补天

鲁迅

女娲伸手掬起带水的软泥来,同时又揉捏几回,便有一个和自己差不多的小东西在两手里,“阿阿,可爱的宝贝。”伊看定他们,伸出带着泥土的手指去拨他肥白的脸。伊一面抚弄他们,一面还是做,一会儿小东西便围满了她身边。伊并没有停止……

终于,腰腿的酸痛使得伊站立起来,仰面一看,满天是鱼鳞样的白云,下面则是黑压压的浓绿。信手一拉,拔起一株从山上长到天边的紫藤,一房一房的刚开着大不可言的紫花,伊一挥,那藤便横搭在地面上,遍地散满了半紫半白的花瓣。

伊含笑看着这赏心悦目的景色,只觉得累极了,双眼一合,便沉沉睡去……

“轰!”

在这天崩地塌的声音中,女娲猛然醒来,同时也就向东南方直溜下去了。伊伸了脚想踏住,然而什么也踹不到,连忙一舒臂揪住了山峰,这才没有再向下滑的形势。

伊向后一移,坐稳了身子,这才挪出手来拭去额角上和眼睛边的水,细看是怎样的情形。

情形很不清楚,遍地是瀑布般的流水;大概是海里罢,有几处更站起很尖的波浪来。伊正向海上看,只见几座山奔流过来,一面又在波浪堆里打旋子。伊便伸手将他们撮住,望那山坳里,还伏着许多未曾见过的东西。

伊仔细的看,好容易才省悟到这便是自己先前所做的小东西,只是怪模怪样的已经都用什么包了身子,有几个还在脸的下半截长着雪白的毛毛了,虽然被海水粘得像一片尖尖的白杨叶。

“上真救命……”一个脸的下半截长着白毛的昂了头,断断续续的说,“救命……臣等是学仙的。谁料坏劫到来,天地分崩了。……现在幸而……遇到上真……请救蚁命……并赐仙……仙药……”他于是将头一起一落的做出异样的举动。伊都茫然,只得说,“什么?”

伊再转过眼光来,另外去寻觅,好容易才看见一个身子精光的东西,带着伤痕还在流血,只是腰间却也围着一块破布片。他正从别一个直挺挺的东西的腰间解下那破布来,慌忙系上自己的腰,但神色倒也很平淡。

伊料想他和白毛毛的东西是别一种,应该可以探出一些头绪了,便问道是怎么一回事呢?

“那是怎么一回事呵。”他略一抬头

“是打仗罢?”伊没有法,只好自己来猜测了。

“打仗罢?”然而他也问。

女娲倒抽了一口冷气,同时也仰了脸去看天。天上一条大裂纹,非常深,也非常阔。伊站起来,用指甲去一弹,一点不清脆,竟和破碗的声音相差无几了。伊皱着眉心,向四面察看一番,又想了一会,便拧去头发里的水,分开了搭在左右肩膀上,打起精神来向各处拔芦柴:伊已经打定了“修补起来再说”的主意了。伊从此日日夜夜堆芦柴,柴堆高多少,伊也就瘦多少,因为情形不比先前,一仰面是歪斜开裂的天,低头是龌龊破烂的地,毫没有一些可以赏心悦目的东西了。

芦柴堆到裂口,伊才去寻青石头。当初本想用和天一色的纯青石的,然而地上没有这么多,大山又舍不得用,有时到热闹处所去寻些零辟,看见的又冷笑,痛骂,或者抢回去,甚而至于还咬伊的手。伊于是只好搀些白石,再不够,便凑上些红黄的和灰黑的,后来总算将就的填满了裂口,只要一点火,一熔化,事情便完成,然而伊也累得眼花耳响,支持不住了。

这时昆仑山上的古森林的大火还没有熄,西边的天际都通红,伊向西一瞟,决计从那里拿过一株带火的大树来点芦柴堆,正要伸手,又觉得脚趾上有什么东西刺着了,照例是先前所做的小东西,然而更异样了,累累坠坠的用什么布似的东西挂了一身,顶上是一块乌黑的小小的长方板,手里拿着一片物件,刺伊脚趾的便是这东西。小东西边刺边诵“裸裎淫佚,失德蔑礼败度,禽兽行”。

女娲随手将竹片搁在那头顶上面的方板上,回手便从火树林里抽出一株烧着的大树来,要向芦柴堆上去点火。

火势并不旺,那芦柴是没有干透的,但居然也烘烘的响,很久很久,终于伸出无数火焰的舌头来,一伸一缩的向上舔,又很久,便合成火焰的重台花,又成了火焰的柱,赫赫的压倒了昆仑山上的红光。大风忽地起来,火柱旋转着发吼,青的和杂色的石块都一色通红了,饴糖似的流布在裂缝中间,像一条不灭的闪电。

火柱逐渐上升了,只留下一堆芦柴灰。伊待到天上一色青碧的时候,才伸手去一摸,指面上却觉得还很有些参差。

“养回了力气,再来罢。……”伊自己想。

伊于是弯腰去捧芦灰了,一捧一捧的填在地上的大水里,芦灰还未冷透,蒸得水澌澌的沸涌,灰水泼满了伊的周身。大风又不肯停,夹着灰扑来,使伊成了灰土的颜色。

“吁!……”伊吐出最后的呼吸来。

这时候,伊的用尽了一切的躯壳,躺倒,而且不再呼吸了。

上下四方是死灭以上的寂静。

(节选自《故事新编》,有则改)

【小题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的题目是“补天”,但是小说开头描绘了赏心悦目的景色以及醒来看到流水波浪的情节也必不可少,交代了补天的前因,使小说的情节更完整。
B.头顶长方板的小东西不但不帮忙补天,反而刺女蜗脚趾,阻挠补天,是因为他们认为女娲“裸裎淫佚”,不合礼仪。
C.当脸上长了白胡子的人向女娲乞求仙药时,女娲不予理会,是因为她觉得这些人并不诚心,不值得给予仙药。
D.小说最后的“死灭以上的寂静”,既呼应了前文“天崩地塌的声音”,也会引起读者对女娲补天后的世界的想象。
【小题2】请谈谈本文是如何塑造女娲形象的。
【小题3】“女娲补天”是中国著名神话故事,鲁迅“故事新编”,在小说中塑造了女娲和其他一系列人物形象,请联系当前实际探究小说的现实意义。

同类题5

阅读下面文章,然后回答问题。

时间永是流驶,街市依旧太平,有限的几个生命,在中国是不算什么的,至多,不过供无恶意的闲人以饭后谈资,或者给有恶意的闲人作“流言”的种子。至于此外的深的意义,我总觉得很寥寥,因为这实在不过是徒手的请愿。人类的血战前行的历史,正如煤的形成,当时用大量的木材,络果却只是一小块,但请愿是不在其中的,更何况是徒手。
然而既然有了血痕了,当然不觉要扩大。至少,也当浸渍了亲族,师友,爱人的心,纵使时光流驶,洗成绯红,也会在微漠的悲哀中永存微笑的和蔼的旧影。陶潜说过,“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这也就够了。

我已经说过:我向来是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中国人的。但这回却很有几点出于我的意外。一是当局者竟会这样地凶残,一是流言家竞至如此之下劣,一是中国的女性临难竟能如是之从容。
我目睹中国女子的办事,是始于去年的,虽然是少数,但看那干练坚决,百折不回的气概,曾经屡次为之感叹。至于这一回在弹雨中互相救助,虽殒身不恤的事实,则更足为中国女子的勇毅,虽遭阴谋秘计,压抑至数千年,而终于没有消亡的明证了。倘要寻求这一次死伤者对于将来的意义,意义就在此罢。
苟活者在淡红的血色中,会依稀看见微茫的希望;真的猛士,将更奋然而前行。
呜呼,我说不出话,但以此记念刘和珍君!
【小题1】下列对散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无恶意”的闲人指一般庸俗的市民,这种人,对反动派的暴行有所不满,对烈士死难有所哀痛,但他们容易忘却历史的教训。
B.“有恶意”的闲人指反动派及其走狗文人,他们把烈士的鲜血当作茶余饭后的谈资,对世界的态度是极端冷漠。
C.陶潜的诗表达了他看透人生的清醒和淡泊、脱俗,作者引用陶潜的诗,是为了表达死去的烈士与青山长在,浩然正气永存天地间。
D.第七部分第一段的三个排比句表达了作者对反动统治者的凶残及卑劣的愤怒和抨击,对中国女性从容不迫的扬。
【小题2】第六部分中画线句子有什么潜在意义?这种写法有什么好处?
【小题3】从这两部分看,作者是如何看待学生请愿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