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下列选项中,对课文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项链》构思巧妙,一波三折,看似意料之外的结局,但经过作者对玛蒂尔德性格的刻画和巧妙的伏笔铺垫,一切又都显得在情理之中了。
B.《祝福》采用了插叙的手法,在叙述中插入了祥林嫂在一片祝福声中寂然死去,而鲁四爷却大骂她为“谬种”的情节,形成一股浓厚的悲剧氛围,同时也造成了一系列悬念:祥林嫂是什么人?为什么境遇如此凄惨?
C.在《巩乃斯的马》中,“马”作为核心形象引起了作者对世界的思考,文中的马的形象寄托了作者对不受羁绊的自由的生命境界的追求。
D.莫泊桑笔下的玛蒂尔德是个个性丰满的人物,她虚荣但不虚伪,在生活的无奈之下也不失尊严,勇敢担当,所以人们讨论这一形象时既有讽刺,也有同情;既有批评,也有肯定。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选择题 更新时间:2012-05-09 03:06:00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2

阅读下面课内语段,完成下列各题。

(甲)冬季日短,又是雪天,夜色早已笼罩了全市镇。人们都在灯下匆忙,但窗外很寂静。雪花落在积得厚厚的雪褥上面,听去似乎瑟瑟有声,使人更加感得沉寂。我独坐在发出黄光的菜油灯下,想,这百无聊赖的祥林嫂,被人们弃在尘芥堆中的,看得厌倦了的陈旧的玩物,先前还将形骸露在尘芥里,从活得有趣的人们①看来,恐怕要怪讶她何以还要存在,现在总算被无常打扫得干干净净了。魂灵的有无,我不知道;然而在现世,则无聊生者不生,即使厌见者不见,为人为己,也还都不错。我静听着窗外似乎瑟瑟作响的雪花声,一面想,反而渐渐的舒畅起来。 ……

(乙)我给那些因为在近旁而极响的爆竹声惊醒②,看见豆一般大的黄色的灯火光,接着又听得毕毕剥剥的鞭炮,是四叔家正在“祝福”了;知道已是五更将近时候。我在蒙胧中,又隐约听到远处的爆竹声联绵不断,似乎合成一天音响的浓云,夹着团团飞舞的雪花,拥抱了全市镇。我在这繁响的拥抱中,也懒散而且舒适,从白天以至初夜的疑虑,全给祝福的空气一扫而空了,只觉得天地圣众歆享了牲醴和香烟,都醉醺醺的在空中蹒跚,豫备给鲁镇的人们以无限的幸福。

【小题1】画线①“活得有趣的人们”是指(  )
A.鲁镇所有的人
B.“我”和所有认识祥林嫂的人
C.受封建礼教毒害而厌恶祥林嫂的人们
D.鲁四老爷等封建统治阶级中的人们
【小题2】画线②中“惊醒”的含义是(   )
A.从沉思中惊醒B.从睡梦中惊醒
C.从麻木中惊醒D.从迷惘中惊醒
【小题3】上面两段话都提到雪花的描写,对此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为了首尾呼应,使文章结构严谨。
B.衬托祥林嫂的悲惨命运,深化小说的主题。
C.以有声衬托无声,表现冷寂凄凉的气氛,衬托“我”心境的孤寂沉重。
D.突出雪下得大,时间又很长。
【小题4】乙段文字采用的表达方式主要是(  )
A.描写 议论B.描写 抒情
C.记叙 议论D.记叙 说明
【小题5】对甲段中画线句子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祥林嫂活着无依无靠,受穷受苦,死了倒是一种解脱,鲁镇活着的人从此可以清静了,这对双方都很合适。
B.这是反语,表达了“我”对黑暗社会和鲁镇阔人们的憎恨。
C.语句流露激愤,也带有沉痛,表现了对祥林嫂的深切同情。
D.句中的“无聊”一词与“在无聊的书房里,这不安愈加强烈了”中的无聊意思不完全相同。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现代文,完成下面小题。
①我在十八日早晨,才知道上午有群众向执政府请愿的事;下午便得到噩耗,说卫队居然开枪,死伤至数百人,而刘和珍君即在遇害者之列。但我对于这些传说,竟至于颇为怀疑。我向来是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中国人的,然而我还不料,也不信竟会下劣凶残到这地步。况且始终微笑着的和蔼的刘和珍君,更何至于无端在府门前喋血呢?
②然而即日证明是事实了,作证的便是她自己的尸骸。还有一具,是杨德群君的。而且又证明着这不但是杀害,简直是虐杀,因为身体上还有棍棒的伤痕。
③但段政府就有令,说她们是“暴徒”!
④但接着就有流言,说她们是受人利用的。
⑤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了;流言,尤 使我耳不忍闻。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的缘由了。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小题1】和上文中“如终微笑着的和蔼的刘和珍君”一句意思差不多的“她却常常微笑着,态度很温和”“她还是始终微笑着,态度很温和”“微笑的和蔼的旧影”等句子在文中反复出现,下列不属于它表达的作用的一项是( )
A.说明刘和珍是一个温和善良的青年。
B.以刘和珍的精神来反衬那些“苟活者”。
C.以刘和珍的和蔼善良反衬反动派凶残的虐杀。
D.表现刘和珍在斗争受挫时的乐观与坚毅。
【小题2】下列不属于第①段中“无端”一词的意思的一项是( )
A.说明刘和珍他们没有来由地被杀害。
B.暗示青年们的请愿是无缘无故的。
C.从侧面说明刘和珍他们死得不值得。
D.进一步揭露反动派镇压无辜青年的下劣凶残。
【小题3】对上面这一段话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时间副词“已”和程度副词“尤”联用表示递进关系,表示流言更使作者愤慨。
B.“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这是作者面对惨案过后的沉默无声的社会现实发出的感慨,表达出强烈的愤懑之情。
C.面对“惨象”和“流言”,作者内心是复杂的,有愤怒,有哀痛,也有几分无奈。
D.火山喷发式的议论性抒情,是作者愤怒感情发展到极点时的宣泄。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祝福》(节选)
鲁迅
旧历的年底毕竟最像年底,村镇上不必说,就在天空中也显出将到新年的气象来。灰白色的沉重的晚云中间时时发出闪光,接着一声钝响,是送灶的爆竹;近处燃放的可就更强烈了,震耳的大音还没有息,空气里已经散满了幽微的火药香。
我是正在这一夜回到我的故乡鲁镇的。虽说故乡,然而已没有家,所以只得暂寓在鲁四老爷的宅子里。他是我的本家,比我长一辈,应该称之曰“四叔”,是一个讲理学的老监生。他比先前并没有什么大改变,单是老了些,但也还未留胡子,一见面是寒暄,寒暄之后说我“胖了”,说我“胖了”之后即大骂其新党。但我知道,这并非借题在骂我:因为他所骂的还是康有为。但是,谈话是总不投机的了,于是不多久,我便一个人剩在书房里。
【小题1】《祝福》开头景物描写的作用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   )
A.真实地描绘了鲁镇旧历年底的欢庆气氛。
B.具体交待了故事发生的特定环境。
C.形象地展现了祥林嫂悲剧命运的社会背景。
D.衬托"我"及时回到故乡过年的欢愉心情。
E. 表现"我"对故乡鲁镇深沉的感情。
【小题2】这段文字是怎样描写鲁镇祝福景象的?从“灰白色的沉重的晚云”的描述中,你能看出作者对鲁镇祝福景象有什么样的感受?
【小题3】文中画线的语句采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其作用是什么?
【小题4】这部小说描写的是祥林嫂悲惨的遭遇,可鲁迅先生却使用了“祝福”这样一个充满了喜庆意味的词语作为标题,你认为用这样一个标题合适吗?谈谈你的看法。

同类题5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习题。

①我的决不邀投稿者相见,其实也并不完全因为谦虚,其中含着省事的分子也不少。由于历来的经验,我知道青年们,尤其是文学青年们,十之九是感觉很敏,自尊心也很旺盛的,一不小心,极容易得到误解,所以倒是故意回避的时候多。见面尚且怕,更不必说敢有托付了。那时我在上海,也有一个惟一的敢于随便谈笑,还敢于托他办点私事的人,那就是送书去给白莽的柔石。

②我和柔石最初的相见,不知道是何时,在那里。他仿佛说过,曾在北京听过我的讲义,那么,当在八九年之前了。我也忘记了在上海怎么来往起来,总之,他那时住在景云里,离我的寓所不过四五家门面,不知怎么一来,就来往起来了。大约最初的一回他就告诉我是姓赵,名平复。但他又曾谈起他家乡的豪绅的气焰之盛,说是有一个绅士,以为他的名字好,要给儿子用,叫他不要用这名字了。所以我疑心他的原名是“平福”,平稳而有福,才正中乡绅的意,对于“复”字却未必有这么热心。他的家乡,是台州的宁海,这只要一看他那台州式的硬气就知道,而且颇有点迂,有时会令我忽而想到方孝孺〔9〕,觉得好像也有些这模样的。

③他躲在寓里弄文学,也创作,也翻译,我们往来了许多日,说得投合起来了,于是另外约定了几个同意的青年,设立朝花社。目的是在绍介东欧和北欧的文学,输入外国的版画,因为我们都以为应该来扶植一点刚健质朴的文艺。接着就印《朝花旬刊》,印《近代世界短篇小说集》,印《艺苑朝华》,算都在循着这条线,只有其中的一本《拾谷虹儿画选》,是为了扫荡上海滩上的“艺术家”,即戳穿叶灵凤这纸老虎而印的。

④然而柔石自己没有钱,他借了二百多块钱来做印本。除买纸之外,大部分的稿子和杂务都是归他做,如跑印刷局,制图,校字之类。可是往往不如意,说起来皱着眉头。看他旧作品,都很有悲观的气息,但实际上并不然,他相信人们是好的。我有时谈到人会怎样的骗人,怎样的卖友,怎样的吮血,他就前额亮晶晶的,惊疑地圆睁了近视的眼睛,抗议道,“会这样的么?--不至于此罢?……”

⑤不过朝花社不久就倒闭了,我也不想说清其中的原因,总之是柔石的理想的头,先碰了一个大钉子,力气固然白化,此外还得去借一百块钱来付纸账。后来他对于我那“人心惟危”〔10〕说的怀疑减少了,有时也叹息道,“真会这样的么?……”但是,他仍然相信人们是好的。

⑥他于是一面将自己所应得的朝花社的残书送到明日书店和光华书局去,希望还能够收回几文钱,一面就拚命的译书,准备还借款,这就是卖给商务印书馆的《丹麦短篇小说集》和戈理基作的长篇小说《阿尔泰莫诺夫之事业》。但我想,这些译稿,也许去年已被兵火烧掉了。

⑦他的迂渐渐的改变起来,终于也敢和女性的同乡或朋友一同去走路了,但那距离,却至少总有三四尺的。这方法很不好,有时我在路上遇见他,只要在相距三四尺前后或左右有一个年青漂亮的女人,我便会疑心就是他的朋友。但他和我一同走路的时候,可就走得近了,简直是扶住我,因为怕我被汽车或电车撞死;我这面也为他近视而又要照顾别人担心,大家都苍皇失措的愁一路,所以倘不是万不得已,我是不大和他一同出去的,我实在看得他吃力,因而自己也吃力。

⑧无论从旧道德,从新道德,只要是损己利人的,他就挑选上,自己背起来。

⑨他终于决定地改变了,有一回,曾经明白的告诉我,此后应该转换作品的内容和形式。我说:这怕难罢,譬如使惯了刀的,这回要他耍棍,怎么能行呢?他简洁的答道:只要学起来!

⑩他说的并不是空话,真也在从新学起来了,其时他曾经带了一个朋友来访我,那就是冯铿女士。谈了一些天,我对于她终于很隔膜,我疑心她有点罗曼谛克,急于事功;我又疑心柔石的近来要做大部的小说,是发源于她的主张的。但我又疑心我自己,也许是柔石的先前的斩钉截铁的回答,正中了我那其实是偷懒的主张的伤疤,所以不自觉地迁怒到她身上去了。--我其实也并不比我所怕见的神经过敏而自尊的文学青年高明。

⑾她的体质是弱的,也并不美丽。

【小题1】第①段中方框处应填入的关联词是________________。
【小题2】作者在第②段中提到了方孝孺,其用意是什么?请作简要回答。
【小题3】鲁迅先生说柔石“而且颇有点迂”,柔石的“迂”在文中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分别体现了柔石怎样的性格特点?
【小题4】从后文看,第⑨段中柔石决定“转换作品的内容和形式”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
【小题5】简析第⑨段作者连用三个“疑心”的作用。
【小题6】下列对文意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第①段承上启下,不但点明了前文白莽的性格特点也自然引出后文对柔石的回忆。
B.写柔石家乡豪绅气焰之盛,看似闲笔,实则反应了鲁迅先生对“人心惟危”的深刻体察。
C.第四段中加点词“圆睁”通过细节描写表现了柔石对“‘人心惟危’说”的疑惑。
D.柔石走路时与女性朋友走得远、与鲁迅先生走得近,表明他受封建思想毒害很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