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诗歌,并回答小题。
我爱这土地
艾青
假如我是一只鸟,
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得土地,
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
这无止息地吹刮着得激怒的风,
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法温柔的黎明……
——然后我死了,
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1938年11月17日
【小题1】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诗人未用“珠圆玉润”之类的词语,而用“嘶哑”来形容鸟儿的歌喉,使人体味到歌者经历的坎坷、悲酸和执着的爱。
B.关于“土地”“河流”“风”“黎明”的一组诗句,抒写了大地遭受的苦难、人民的悲愤和激怒、对光明的向往和希冀。
C.“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这两句诗形象而充分地表达了诗人对土地的眷恋,而且隐含献身之意。
D.“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这两句诗中的“我”指“鸟”,而不是指诗人自己。
【小题2】象征是诗歌常用的表现手法,跟比喻强调外在的形似不同,象征更侧重于用某个特定物象诠释人的情感或精神品质。请赏析本诗是如何运用象征手法的?
当前题号:1 | 题型:诗歌鉴赏 | 难度:0.99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范爱农

鲁迅

在东京的客店里,一天早晨,辟头就看见一条从中国来的电报,大概是:“安徽巡抚恩铭被Jo Shiki Rin刺杀,刺客就擒。”大家一怔之后,便研究这刺客是谁。

这是徐锡麟,他留学回国之后,在做安徽候补道,办着巡警事务,正合于刺杀巡抚的地位。不久,秋瑾姑娘在绍兴被杀的消息也传来了,徐锡麟是被挖了心,给恩铭的亲兵炒食净尽。人心很愤怒。

照例还有一个同乡会,吊烈士,骂满洲;此后便有人主张打电报到北京,痛斥满政府的无人道。会众即刻分成两派:一派要发电,一派不要发。我是主张发电的,但当我说出之后,即有一种钝滞的声音跟着起来:

“杀的杀掉了,死的死掉了,还发什么屁电报呢。”

这是一个高大身材,长头发,眼球白多黑少的人,看人总像在藐视。他蹲在席子上,我发言大抵就反对;我早觉得奇怪,注意着他的了,到这时才打听到,他叫范爱农,是徐伯荪的学生。

我非常愤怒了,觉得他简直不是人,自己的先生被杀了,连打一个电报还害怕,于是便坚执地主张要发电,同他争起来。

从此我总觉得这范爱农离奇,而且很可恶。天下可恶的人,当初以为是满人,这时才知道还在其次;第一倒是范爱农。中国不革命则已,要革命,首先就必须将范爱农除去。

然而这意见后来似乎逐渐淡薄,到底忘却了,我们从此也没有再见面。直到革命的前一年,我在故乡做教员,大概是春末时候罢,忽然在熟人的客座上看见了一个人,互相熟视了不过两三秒钟,我们便同时说:——

“哦哦,你是范爱农!”

“哦哦,你是鲁迅!”

不知怎地我们便都笑了起来,是互相的嘲笑和悲哀。他眼睛还是那样,然而奇怪,只这几年,头上却有了白发了,但也许本来就有,我先前没有留心到。他穿着很旧的布马褂,破布鞋,显得很寒素。谈起自己的经历来,他说他后来没有了学费,不能再留学,便回来了。回到故乡之后,又受着轻蔑,排斥,迫害,几乎无地可容。现在是躲在乡下,教着几个小学生糊口。但因为有时觉得很气闷,所以也趁了航船进城来。

他又告诉我现在爱喝酒,于是我们便喝酒。从此他每一进城,必定来访我,非常相熟了。我们醉后常谈些愚不可及的疯话,连母亲偶然听到了也发笑。

到冬初,我们的景况更拮据了,然而还喝酒,讲笑话。忽然是武昌起义,接着是绍兴光复。第二天爱农就上城来,戴着农夫常用的毡帽,那笑容是从来没有见过的。

“老迅.我们今天不喝酒了。我要去看看光复的绍兴。我们同去。”

我们便到街上去走了一通,满眼是白旗。然而貌虽如此,内骨子是依旧的,因为还是几个旧乡绅所组织的军政府,什么铁路股东是行政司长,钱店掌柜是军械司长……在衙门里的人物,穿布衣来的,不上十天也大概换上皮袍子了,天气还并不冷。

我从南京移到北京的时候,爱农的学监也被孔教会会长的校长设法去掉了。他又成了革命前的爱农。我想为他在北京寻一点小事做,这是他非常希望的,然而没有机会。他后来也时时给我信,景况愈困穷,言辞也愈凄苦。不久,忽然从同乡那里得到一个消息,说他已经掉在水里,淹死了。

我疑心他是自杀。因为他是浮水的好手,不容易淹死的。

夜间独坐在会馆里,十分悲凉,做了四首诗,现在只记得一首里的六句,起首四句是:“把酒论天下,先生小酒人,大圜犹酩酊,微醉合沉沦。”中间忘掉两句,末了是“旧朋云散尽,余亦等轻尘。”

后来我回故乡去,才知道一些较为详细的事。一天,几个新的朋友约他坐船去看戏,回来已过夜半,又是大风雨,他醉着,却偏要到船舷土去小解。大家劝阻他,也不听,自己说是不会掉下去的。但他掉下去了,虽然能浮水,却从此不起来。

第二天打捞尸体,是在菱荡里找到的,直立着。

我至今不明白他究竟是失足还是自杀。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故乡重逢,作者和范爱农相认后都笑起来,他们在相互嘲笑曾经的剑拔弩张,也为因深深误会而多年杳无信息感到悲哀。
B.文中画线句集中描述了光复后绍兴当局换汤不换药的现状,巧妙地将范爱农的悲剧命运和革命前后的病态社会联系起来。
C.“把酒论天下,先生小酒人,大圜犹酩酊,微醉合沉沦”,诗句体现了作者对范爱农心忧国事不为民众理解、终至消亡的悲剧命运的悲悯之情。
D.本文写人记事朴实平易,刻画人物多用白描手法,人物个性尽现其中,行文感情跌宕起伏,于平实的叙述笔调中蕴含着真挚深厚的感情。
【小题2】从相识到永诀,作者对范爱农的感情发生了哪些变化?请联系文中事件加以概括。
【小题3】联系全文,简要分析范爱农这个人物形象。
当前题号:2 | 题型:现代文阅读 | 难度:0.99
下列对有关诗句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A.“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诗人巧妙地传达了他的哲学沉思:宇宙与人生中,一切事物都是“相对”的,又是互为关联的。
B.“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诗人将自己比作一株与橡树比肩的木棉,决心跟橡树风雨同舟。同时也表明了对人格平等、个性独立的追寻。
C.“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诗句运用夸张和反问的手法,展现了年轻时代的***的英姿,表现了诗人勇敢前行、改造旧山河的壮志豪情。
D.“她有拨开历史风尘的睫毛,她有看透岁月篇章的瞳孔”,“睫毛”“瞳孔”两个意象形象地描绘出未来人们思考的神情,而“拨开”“看透”又歌颂了人类智慧的伟大。
当前题号:3 | 题型:选择题 | 难度:0.99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鸣风自述心曲
巴金
夜死了.黑暗统治着这所大公馆。电灯光死去时发出的凄惨的叫声还在空中荡漾,虽然声音很低,却是无所不在,连屋角里也似乎有极其低微的哭泣。欢乐的时期已经过去,现在是悲泣的时候了.
十六岁的婢女鸣凤坐在床沿上,痴痂地望着灯花……“我在这儿过了七年了,”第一个念头就是这个,它近来常常折磨她.七年也是一个长时期呢!她常常奇怪这七年的生活竟然这样平淡地过去了.虽然其间流了不少的眼泪,吃了不少的打骂,但毕竟是很平常的。流眼泪和吃打骂已经成了她的平凡生活里的点缀.她认为这是无可避免的事,虽然自己不见得就愿意它来,但是来了也只好忍受.她觉得,世间的一切都是由一个万能的无所不知的神明安排好了的,自己到这个地步,也是命中注定的罢.这便是她的简单的信仰,而且别人告诉她的也正是如此.
可是在她的心里另外有一种东西在作怪.她自己也不知道有这种东西存在,但是它开始活动起来了.它给她煽起了一种渴望.
“我在这儿过了七年了,看看就要翻过八个年头罗!”她突然感觉到这种生存的单调,心里有点难过,像那些与她同类的少女一样,开始悲叹起自己的命运来.“大小姐在的时候,常常跟我谈起归宿,不晓得我将来的归宿在哪儿?”她的眼前现出了一片茫茫的荒野,看不见一个光明的去处.一张熟面孔在她的眼前晃动着.“要是大小姐还在的话,那么还有个关心我的人.她教我明白许多事情,又教我读书认字.她现在死了.真可怜。好人活不长!”她自言自语,说到这里,泪水湿了她的眼睛.
“命啊,一切都是命里注定的.”她拿这样的话安慰自己,甚至在想到吃打骂的时候.她又
想着:“假使我的命跟小姐们的一样多好!”于是她就沉溺在幻想里,想象着自己穿上漂亮的衣服,
享受父母的宠爱,受到少爷们的崇拜.后来一个俊美的少爷来,把她接了去,她在他的家里过着
幸福的生活.
“没有的事,真是痴想,”她微笑道,似乎在责备自己.“我的归宿绝不是那样!”她想到这里,便又收敛了笑容.她清清楚楚地知道自己的归宿绝不会是那样.事实会是:她到了相当的年纪,太太对她说:“你的事情做够了.”一乘小轿子把她抬了出去,让她嫁给太太所选定的、她自己并不认识的一个男人,也许还是一个三四十岁的男人。于是她在那个人的家里贫苦地生活下去,给他做事,给他生小孩,或者甚至在十几二十天以后又回到原来的公馆里伺候旧主人,所不同的是那个时候她可以得到一点工钱而且不至于常常挨骂.“五太太房里的喜儿不就是这样的吗?”她想道.
“真是可怕得很,这样的归宿不是跟没有归宿一样吗?”她想到她的前途,不觉打了一个冷噤.她记得自从喜儿嫁后回来辫子改成了发髻以后,她常看见喜儿一个人躲在花园里面垂泪……   “还不如像大小姐那样死了好!”她悲苦地叹道.周围的黑暗向她包围过来.灯光因了灯花增大而变得更微弱了……黑暗中隐约现出许多狞笑的脸.这些脸向她逼近.有的还变成了怒容,张口向她骂着.她畏怯地用手遮住眼睛,又坐了下去.
风开始在外面怒吼,猛烈地摇撼着窗户,把窗格上糊的纸吹打得凄惨地叫.寒气透过了糊窗纸。屋里骤然冷起来.灯光也在颤抖了.一股寒气从衣袖里侵到她的身上.她又打了一个冷噤,便放下手,又向周围望了一下.
“哼,你不要拿四太太的招牌吓人!”何嫂忽然在对面床上说了一句话。鸣凤吃了一惊,伸起头望了一眼。何嫂翻了一个身.把脸掉向里面,又不响了.
“年纪也不小了.日后不晓得到底有什么样的归宿?”她想到这里又悲叹起来.忽然一个年轻男人的面颜在她眼前出现了。他似乎在望着她笑。她明白他是谁.她的心灵马上开展了.一线希望温暖了她的心.她盼望着他向她伸出手.她想也许他会把她从这种生活里拯救出来.但是这张脸却渐渐地向空中升上去,愈升愈高,一下子就不见了.她带着梦幻的眼睛望着那个满是灰尘的屋顶。
一股寒气打击她的敞开的胸膛,把她从梦幻的境地中带了回来.她揉着眼睛,悲叹地说:“不
过是一场梦罢了.”她恋恋不舍地又望了望四周,然后脱去棉裤,又把衣服脱了压在被上,很快
地钻进被窝里去了。
这时候什么都没有了,两个大字不住地在她的脑子里打转,这就是大小姐生前常常向她说起
的“薄命”.
这两个字不住地鞭打她的心,她在被窝里哭起来.声音很低.她害怕惊醒别人.灯光又渐渐
地黯淡下去.风在外面高声叹息.
(选自巴金《家》(第四章),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便是她的简单的信仰,而且别人告诉她的也正是如此”,可以看出鸣凤的“认命”性格是当时的社会环境形成的,深受封建思想的毒害。
B.逆来顺受中度过七年,生活中,打骂已成为一部分,“命啊!一切都是命中注定的”,是她常常自我安慰的话,充分体现出了她的顺受性格。
C.“她揉着眼睛,悲叹地说:‘不过是一场梦罢了。’她恋恋不舍地又望了望四周”。她虽然知道这种爱情不可能实现,但她心里又总带着一丝期盼,体现了她的虚荣心。
D.鸣凤,“凤”是“凤凰”,表明她美丽、天真、善良,为了自己所爱的人能够牺牲一切;“鸣”,悲鸣,哀鸣,暗示她的命运十分凄惨,象征着身为一个奴婢对封建奴佣制度的血泪控诉。
【小题2】请概述鸣风自述心曲的心路历程。
【小题3】请从景物描写的角度,对文中画线的句子做简要赏析。
当前题号:4 | 题型:现代文阅读 | 难度:0.99
阅读《记念刘和珍君》 片段,完成下列小题。
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的缘由了。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时间永是流驶,街市依旧太平,有限的几个生命,在中国是不算什么的,至多,不过供无恶意的闲人以饭后的谈资,或者给有恶意的闲人作“流言”的种子。至于此外的深的意义,我总觉得很寥寥,因为这实在不过是徒手的请愿。人类的血战前行的历史,正如煤的形成,当时用大量的木材,结果却只是一小块,但请愿是不在其中的,更何况是徒手。
【小题1】下面是对“惨象”和“流言”所指的具体内容的解释,准确的一项是(   )
A.“惨象”指:作证的便是她自己的尸骸,还有一具,是杨德群君的;“流言”指:说她们是“暴徒”。
B.“惨象”指:作证的便是她自己的尸骸,还有一具,是杨德群君的;“流言”指:说她们是受人利用的。
C.“惨象”指:这不但是杀害,简直是虐杀,因身体上还有棍棒的痕迹;“流言”指:说她们是受人利用的。
D.“惨象”指:这不但是杀害,简直是虐杀,因身体上还有棍棒的痕迹:“流言”指:说她们是“暴徒”。
【小题2】作者对“徒手”请愿的观点是(   )
A.请愿的效果较小,徒手请愿效果更小。
B.社会的进步是必须要付出巨大代价的。
C.请愿付出的代价很高,对推动历史进步有意义。
D.徒手请愿不会有什么效果,不必采取这种方式。
当前题号:5 | 题型:现代文阅读 | 难度:0.99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然而即日证明是事实了,作证的便是她自己的尸骸。还有一具,是杨德群君的。而且又证明着这不但是杀害,简直是虐杀,因为身体上还有棍棒的伤痕。
但段政府就有令,说她们是“暴徒”!
但接着就有流言,说她们是受人利用的。
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的缘由了。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但是,我还有要说的话。
我没有亲见;听说,她,刘和珍君,那时是欣然前往的。自然,请愿而已,稍有人心者,谁也不会料到有这样的罗网。……
始终微笑的和蔼的刘和珍君确是死掉了,这是真的,有她自己的尸骸为证……
【小题1】对上文中的相关内容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中的“惨象”指的是“作证的便是她自己的尸骸,还有一具,是杨德群君的”;“流言”指的是“她们是‘暴徒’,是受人利用的”。
B.“衰亡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的缘由”不仅有反动政府的残酷镇压,也指走狗文人们的造谣诬蔑,而且苟且偷生者特别容易忘却历史。
C.作者对“段政府令”和“流言”给予了反驳,刘和珍君是“始终微笑的和蔼的”,她“欣然前往”请愿,而不是受人利用的“暴徒”。
D.这段文字多用短句,使用了不少整齐的句式,使用了反复和对偶的修辞,增强了语势,强烈地表达了鲁迅先生极大的悲痛和愤怒。
【小题2】作者说“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又说“我还有要说的话”。下面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无话可说”到“有话”,反映了作者悼念、愤恨交织的悲愤之情,这种悲愤之情也作为线索贯穿了全文。
B.烈士的惨死使他“出离愤怒”,惨象使作者过分忧伤,所以说“还有什么话可说呢”,而并非真的无话可说。
C.“长歌当哭”是在痛定之后,愤怒到了极点,所以无话可说。“有话”显示作者化悲痛为力量的战斗行为。
D.反动派的残忍、敌人的暴力和无耻谰言令人震惊,使作者无话可说,还有要说的话是要揭露敌人的真实面目。
当前题号:6 | 题型:现代文阅读 | 难度:0.99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想北平(节选)
伦敦、巴黎、罗马与堪司坦丁堡,曾被称为欧洲的四大“历史的都城”。我知道一些伦敦的情形,巴黎与罗马只是到过而已,堪司坦丁堡根本没有去过。就伦敦、巴黎、罗马来说,巴黎更近似北平,不过,假使让我“家住巴黎”,我一定会和没有家一样地感到寂苦。巴黎,据我看,还太热闹。虽然那里也有空旷静寂的地方,可是又未免太旷,不像北平那样既复杂而又有个边际,使我能摸着——那长着红酸枣的老城墙!面向着积水潭,背后是城墙,坐在石上看水中的小蝌蚪或苇叶上的嫩蜻蜓,我可以快乐地坐一天,心中完全安适,无所求也无可怕,像小儿安睡在摇篮里。是的,北平也有热闹的地方,但是它和太极拳相似,动中有静。巴黎有许多地方使人疲乏,所以咖啡与酒是必要的,以便刺激;在北平,有温和的香片茶就够了。
虽说巴黎的布置比伦敦罗马匀调得多,可是比起北平来还差点儿。北平在人为之中显出自然,既不挤得慌,又不太僻静,连最小的胡同里的房子也有院子与树,最空旷的地方也离买卖街与住宅区不远。北平的好处不在处处设备得完全,而在它处处有空儿,可以使人自由地喘气;不在有许多美丽的建筑,而在建筑的四围都有空闲的地方,使它们成为美景。每一个城楼,每一个牌楼,都可以从老远就看见。况且在街上还可以看见北山与西山呢!
好学的、爱古物的人们自然喜欢北平,因为这里书多古物多。我不好学,也没钱买古物,但我却喜爱北平的花多菜多果子多。花草是种费钱的玩艺,可是北平的“草花儿”很便宜,而且家家有院子,可以花不多的钱而种一院子花。墙上的牵牛,墙根的靠山竹与草茉莉,省钱省事而且会招来翩翩的蝴蝶。至于青菜、白菜、扁豆、毛豆角、黄瓜、菠菜等等,大多数是直接由城外担来送到家门口的。雨后,韭菜叶上还往往带着雨时溅起的泥点。青菜摊子上的红红绿绿几乎有诗一般的美丽。果子有不少是从西山与北山来的,西山的沙果、海棠,北山的黑枣、柿子,进了城还带着一层白霜儿,美国包着纸的橘子遇到北平带霜儿的玉李,还不愧杀!
是的,北平是个都城,而能有好多自己产生的花、菜、水果,这就使人更接近了自然。从它里面说,没有像伦敦的那些成天冒烟的工厂;从外面说,它紧连着园林、菜圃与农村。采菊东篱下,在这里,确是可以悠然见南山的。像我这样的一个贫寒的人,或许只有在北平才能享受一点清福吧。
好,不再说了吧,要落泪了。真想念北平呀!
【小题1】试从语言风格或表达技巧的角度简评下列句子的写作特色。
面向着积水滩,背后是城墙,坐在石上看水中的小蝌蚪或苇叶上的嫩蜻蜓,我可以快乐地坐一天,心中完全安适,无所求也无所可怕,像小儿安睡在摇篮里。
【小题2】概括选文所表现的北平的特点。
【小题3】结合选文简析老舍作品的语言特点及其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
当前题号:7 | 题型:现代文阅读 | 难度:0.99
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小题。
包弟送走后,我下班回家,听不见狗叫声,看不见包弟向我作揖、跟着我进屋,我反而感到轻松,真有一种甩掉包袱的感觉。但是在我吞了两片眠尔通、上床许久还不能入睡的时候,我不由自主地想到了包弟,想来想去,我又觉得我不但不曾甩掉什么,反而背上了更加沉重的包袱。在我眼前出现的不是摇头摆尾、连连作揖的小狗,而是躺在解剖桌上给割开肚皮的包弟。我再往下想,不仅是小狗包弟,连我自己也在受解剖。不能保护一条小狗,我感到羞耻;为了想保全自己,我把包弟送到解剖桌上,我瞧不起自己,我不能原谅自己!我就这样可耻地开始了十年浩劫中逆来顺受的苦难生活。一方面责备自己,另一方面又想保全自己,不要让一家人跟自己一起堕入地狱。我自己终于也变成了包弟,没有死在解剖桌上,倒是我的幸运。……
整整十三年零五个月过去了。我仍然住在这所楼房里,每天清早我在院子里散步,脚下是一片衰草,竹篱笆换成了无缝的砖墙。隔壁房屋里增加了几户新主人,高高墙壁上多开了两扇窗,有时倒下一点垃圾。当初刚搭起的葡萄架给虫蛀后早已塌下来扫掉,连葡萄藤也被挖走了。右面角上却添了一个大化粪池,是从紧靠着的五层楼公寓里迁过来的。少掉了好几株花,多了几棵不开花的树。我想念过去同我一起散步的人,在绿草如茵的时节,她常常弯着身子,或者坐在地上拔除杂草,在午饭前后她有时逗着包弟玩。……我好像做了一场大梦。满园的创伤使我的心仿佛又给放在油锅里熬煎。
这样的熬煎是不会有终结的,除非我给自己过去十年的苦难生活作了总结,还清了心灵上的欠债。这绝不是容易的事。那么我今后的日子不会是好过的吧。但是那十年我也活过来了。
即使在“说谎成风”的时期,人对自己也不会讲假话,何况在今天,我不怕大家嘲笑,我要说:我怀念包弟,我想向它表示歉意。
【小题1】下列对原文意思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终于”指的是正直的人在那个时代的必然命运,与小狗包弟一样,命运受到了摧残。
B.第二段主要借助对周围景物描写回忆往事的。这种描写在艺术上运用了回忆的手法,同时,以哀景抒哀情,更添一番悲凉。
C.文章结尾在简朴的语言中道出了真情,具有很强的艺术表现力。表达了作者自己深深的歉意,同时也表现了作者敢于说真话的勇气。
D.“不能保护一条小狗,我感到羞耻;为了想保全自己,我把包弟送到解剖桌上,我瞧不起自己,我不能原谅自己!”短短的话包含着超人的勇气,体现了作者的“诚实”,更重要的是,它展现了作者崇高的精神境界,以及与之联系的对国家、历史、人民的高度责任感。
【小题2】第一节中两个“包袱”的具体意思是什么?
【小题3】第二节中说“我好像做了一场大梦。满园的创伤使我的心仿佛又给放在油锅里熬煎。”一个受害者,在看到满园的创伤的时候不应该是痛恨、抱怨、折磨吗?作者为什么感到“熬煎?”
当前题号:8 | 题型:现代文阅读 | 难度:0.99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小题。
鸡  毛 
汪曾祺
西南联大有一个文嫂,她靠给学生洗衣服、拆被窝维持生活。每天大盆大盆地洗。她在门前的两棵半大榆树之间拴了两根棕绳,拧成了麻花。洗得的衣服夹紧在两绳之间,风把这些衣服吹得来回摆动,霍霍作响。大太阳的天气,常常看见她坐在草地上做被窝,一针一针,专心致志。
学生叫她文嫂,她管学生叫“先生”。时间长了,也能分得出张先生,李先生……但是,没有一个先生知道文嫂的身世,只知道她是一个寡妇,有一个女儿。人很老实。虽然没有知识,但洁身自好,不贪小便宜。
文嫂养了二十来只鸡。这些鸡都长得极肥大,很肯下蛋。隔多半个月,文嫂就挎了半篮鸡蛋,领着女儿,上市去卖。蛋大,也红润好看,卖得很快。回来时,带了盐巴、辣子,有时还用马兰草提着一块够一个猫吃的肉。
文嫂的女儿长大了,经人介绍,嫁了一个司机。这司机是下江人,他来看过老丈母,每次回来,会给文嫂带点曲靖韭菜花,贵州盐酸菜,甚至宣威火腿。下江人女婿答应养她一辈子。文嫂胖了。
文嫂生活在大学的环境里,她隐隐约约地知道,那些“先生们”将来都是要做大事,赚大钱的。但联大的人都有点怪,如今且说一个人。
此人姓金,名昌焕,是经济系的。其怪异处不胜枚举,总括起来有三点:一是他所有的东西都挂着,二是从不买纸,三是每天吃一块肉。他在他的床上拉了几根铁丝,什么都挂在这些铁丝上,领带、袜子、针线包、墨水瓶……他每天就睡在这些丁丁当当的东西的下面。学生离不开纸。怎么穷的学生,也得买一点纸。金先生从不花这个钱。为什么要花钱买呢?纸有的是!联大大门两侧墙上贴了许多壁报、学术演讲的通告、寻找失物的启事,形形色色、琳琅满目。这些启事、告白总有一些空白的地方。金先生每天晚上就带一把剪刀,把这些空白的地方剪下来,并把这些纸片,按大小纸质、颜色,分门别类,裁剪整齐,留作不同用处。他每晚都开夜车。开夜车伤神,需要补一补。于是他按期买了猪肉,切成大小相等的方块,借了文嫂的鼎罐(他借用了鼎罐,都是洗都不洗就还给人家了),在学校茶水炉上炖熟了,密封在一个有盖的瓷坛里。每夜用完了功,就打开坛盖,用一只一头削尖了的筷子,瞅准了,扎出一块,闭目而食之。然后,躺在丁丁当当的什物之下,酣然睡去。因此,同屋的那位中文系夜游神送给他一个外号:“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可是金先生倒不在乎,他很快就要毕业了,并已经在重庆找好了事,就要离开西南联大,上任去了。
这时,文嫂丢了三只鸡,一只笋壳鸡,一只黑母鸡,一只芦花鸡。这三只鸡不是一次丢的,而是隔一个多星期丢一只。早上开鸡窝放鸡时还在,晚上回窝时就少了。文嫂到处找,也找不着。她又不能像王婆骂鸡那样坐在门口骂——她知道这种泼辣做法在一个大学里很不合适,只是一个人叨叨:“我口乃(的)鸡呢?我口乃鸡呢?……”
文嫂出嫁的女儿回来了。文嫂吓了一跳:女儿戴得一头重孝。她明白出了大事了。她的女婿从重庆回来,车过贵州的十八盘,翻到山沟里了。女婿的同事带了信来。母女俩顾不上抱头痛哭,女儿还得赶紧搭便车到十八盘去收尸。
女儿走了,文嫂失魂落魄,有点傻了。但是她还得活下去,还得过日子,有很多先生都毕业了,要离开昆明,临走总得干净干净,来找文嫂洗衣服,拆被子的多了。有的先生要走了。行李收拾好了,总还有一些带不了的破旧衣物,这些先生就把文嫂叫了来,随她自己去挑拣。挑完了,文嫂必让先生看一看,然后就替他们把宿舍打扫一下。
金昌焕不声不响地走了。二十五号的朱先生叫文嫂也来看看,这位“怪现状”是不是也留下一些还值得一拣的东西。
什么都没有。金先生把一根布丝都带走了。他的王国里空空如也,只留下一个跟文嫂借用的鼎罐。文嫂毫无所得,然而她也照样替金先生打扫了一下。她的笤帚扫到床下,失声惊叫了起来:床底下有三堆鸡毛,一堆笋壳色的,一堆黑的,一堆芦花的!
文嫂把三堆鸡毛抱出来,一屁股坐在地下,大哭起来。“啊呀天呐,这是我口乃鸡呀!我口乃笋壳鸡呀!我口乃黑母鸡,我口乃芦花鸡呀!……”
“我寡妇失业几十年哪,你咋个要偷我口乃鸡呀!……”
“我风里来雨里去呀,我的命多苦,多艰难呀,你咋个要偷我口乃鸡呀!……”
“你先生是要做大事,赚大钱的呀,你咋个要偷我口乃鸡呀!……”
“我口乃女婿死在贵州十八盘,连尸都还没有收呀,你咋个要偷我口乃鸡呀!……”
她哭得很伤心,很悲痛。她好像要把一辈子所受的委曲、不幸、孤单和无告全都哭了出来。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错误的两项是( )
A.文嫂尊称学生为先生,大学生并不知道文文嫂的身世,金昌焕甚至还偷吃文嫂的鸡,作者用点面结合的方式说明联大学生冷酷无情,自私自利。
B.文嫂女儿长大嫁给了一个下江司机,下江司机人很好,并说要养文嫂一辈子,作者从“文嫂胖了”四字,便生动形象地展现了文嫂的生活发生了巨大的改变。
C.本文写金昌焕主要用了讽刺手法,对金昌焕从不买纸一事确实持肯定态度,没有任何揶揄的成分。
D.小说开头写文嫂的勤劳、老实、洁身自好等特点,是为了让金昌焕的不善和丑恶更加彰显,以唤起读者对他的更强烈的鄙视、憎恶。
E. 文章语言俭省,三言两语便展现了文嫂的性格特点,文末写文嫂的大哭,反复不断的写文嫂的那几句话,更能展现文嫂的无尽委屈,更好地引起了读者的同情。
【小题2】小说是如何塑造金昌焕这一人物形象的?请简要分析。
【小题3】文嫂这一形象与鲁迅先生笔下祥林嫂在性情气质上有不少相似之处,但影响两人命运的因素却实在不同。请简要分析这种相似与不同。
当前题号:9 | 题型:现代文阅读 | 难度:0.99
阅读下面两首诗,回答问题
沁园春 雪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馀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须晴日,看红妆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浪淘沙 北戴河
大雨落幽燕,白浪滔天,秦皇岛外打鱼船。一片汪洋都不见,知向谁边?
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
【小题1】下面能准确表现两词景物特色的一项是(  )
A.甲词描写妖娆的雪景,乙词描写磅沱的雨景。
B.甲词描写寒冷的冬景,乙词描写浩瀚的水景。
C.甲词描写壮丽的雪景,乙词描写壮阔的海景。
D.甲词描写冬日的静景,乙词描写夏日的动景。
【小题2】两首词均出自同一词人笔下,虽然题材不同,但写法相近,从表现方法上谈谈两首词的共同点。
当前题号:10 | 题型:诗歌鉴赏 | 难度:0.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