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据《为了忘却的记念》中记叙柔石和白莽的内容,写一段文字为他们其中的一位画像。
当前题号:1 | 题型:其他 | 难度:0.99
“惯于长夜过春时”一诗中的一些内容,在本文中许多地方有所表述,请举出有关语句加以印证理解。
当前题号:2 | 题型:其他 | 难度:0.99
依据文本,举例说明《为了忘却的纪念》一文运用了哪几种表达方式,并分别谈谈它们的作用。
当前题号:3 | 题型:其他 | 难度:0.99
读下边的文章,完成小题。

前年的今日,我避在客栈里,他们却是走向刑场了;去年的今日,我在炮声中逃在英租界,他们则早已埋在不知那里的地下了;今年的今日,我才坐在旧寓里,人们都睡觉了,连我的女人和孩子。我又沉重的感到我失掉了很好的朋友,中国失掉了很好的青年,我在悲愤中沉静下去了,不料积习又从沉静中抬起头来,写下了以上那些字。

要写下去,在中国的现在,还是没有写处的。年青时读向子期《思旧赋》,很怪他为什么只有寥寥的几行,刚开头却又煞了尾。然而,现在我懂得了。

不是年青的为年老的写记念,而在这三十年中,却使我目睹许多青年的血,层层淤积起来,将我埋得不能呼吸,我只能用这样的笔墨,写几句文章,算是从泥土中挖一个小孔,自己延口残喘,这是怎样的世界呢。夜正长,路也正长,我不如忘却,不说的好罢。但我知道,即使不是我,将来总会有记起他们,再说他们的时候的。……

【小题1】开头连用“前年的今日”“去年的今日”“今年的今日”三句,采用了什么手法?有什么作用?
【小题2】加点句子中的“悲愤”能否改为“悲哀”,为什么?在《惯于长夜过春时》一诗中,最能体现作者悲愤心情的是哪一联?
【小题3】第二节引用向秀的《思旧赋》,目的是什么?作者说“然而,现在我懂得了”,作者懂得了什么?
【小题4】“夜正长,路也正长”的含义是什么?
【小题5】节选部分是全文的结尾部分,这一部分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当前题号:4 | 题型:现代文阅读 | 难度:0.99
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小题。

我早已想写一点文字,来记念几个青年的作家。这并非为了别的,只因为两年以来,悲愤总时时来袭击我的心,至今没有停止,我很想借此算是竦身一摇,将悲哀摆脱,给自己轻松一下,照直说,就是我倒要将他们忘却了。

两年前的此时,即一九三一年的二月七日夜或八日晨,是我们的五个青年作家同时遇害的时候。当时上海的报章都不敢载这件事,或者也许是不愿或不屑载这件事,只在《文艺新闻》上有一点隐约其辞的文章。
【小题1】第一段中“悲愤”与“悲哀”两词有什么区别?为什么不说“将悲愤摆脱”而说“将悲哀摆脱”?
【小题2】结合文章标题来理解第1段的文字,是为了“忘却”呢,还是为了“记念”?
【小题3】第1段结尾说,“我倒要将他们忘却了”,忘却了没有? 从文段中哪些句子可以看出? (概括不超过22字)
【小题4】作者写作本文的目的是什么?(不超过22字)
当前题号:5 | 题型:现代文阅读 | 难度:0.99
怎样理解文中的三个典故?(选取其中一个分析)
当前题号:6 | 题型:其他 | 难度:0.99
阅读下面片断,完成下列小题(下面节选的内容是紧承课文的部分)

大海为仆人们拥下,侍萍随下。台上只有周朴园、周萍。

周萍:(过意不去地)爸爸

周朴园;你太莽撞了。

周萍:可是这个人不应该乱侮辱父亲的名誉啊。

半晌。

……

周朴园:哦。(沉吟,忽然)来人!

仆人由中门上。

周朴园:你告诉太太,叫她把鲁贵跟四凤的工钱算清楚,我已经把他们辞了。

仆人:是,老爷。

周萍:怎么?他们两个怎么了?

周朴园:你不知道刚才这个工人也姓鲁,他就是四凤的哥哥么?

周萍:(惊)这个人就是四凤的哥哥?那么,爸爸——

周仆园:(向仆人)跟太太说,叫账房给鲁贵和四凤多算两个月的工钱,叫他们今天就走。去吧。

周萍:爸爸,不过四凤同鲁贵在家里都很好,很忠诚的。

周朴园:嗯,(呵欠)我很累了,我预备到书房歇一下。你叫他们送一碗浓一点的普洱茶来。

周萍:是,爸爸。

周朴园由书房下。

周萍:(叹一口气)嗨!(急走向中门)

(1)对舞台说明中周萍“过意不去”理解正确的一项是(___)
A.周萍觉得自己行为莽撞,有失体面,给爸爸丢了脸。
B.鲁大海居然当面侮辱自己的父亲,而自己又没能适时有效地制止,周萍感到对不起父亲。
C.周萍觉得自己对待鲁大海太粗暴了,因此心有歉意,在父亲面前不好意思。
D.周萍觉得就这样放鲁大海走,太便宜了,他准备再追上去。因此,他想征求一下父亲的意见。
(2)“(惊)这个人就是四凤的哥哥?那么,爸爸——”周萍这句台词语意未尽,破折号后周萍要表达的意思是(____)
A.抓紧把鲁大海赶走,切切不能再犹豫
B.能不能先把鲁大海赶走,暂且留下四凤和鲁贵。
C.能不能先开除鲁大海,四凤和鲁贵也不要辞。
D.正好把他们一家三口统统开除,免得惹事生非。
(3)从这段台词中,可以看出周朴园怎样的性格,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___)
A.残忍、冷酷、自私、虚伪,是一个地地道道的伪君子。
B.冷酷中不乏温情,愤怒中含有宽容。
C.同情、关心鲁家,内疚之情难以言表。
D.奸诈、毒辣、凶残、做事不计后果。
当前题号:7 | 题型:现代文阅读 | 难度:0.99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

郭沫若

无数的白云正在空中怒涌,

啊啊!好幅壮丽的北冰洋的晴景哟!

无限的太平洋提起他全身的力量来要把地球推倒。

啊啊!我眼前来了的滚滚的洪涛哟!

啊啊!不断的毁坏,不断的创造,不断的努力哟!

啊啊!力哟!力哟!

力的绘画,力的舞蹈,力的音乐,力的诗歌,力的律吕哟!

【小题1】诗歌塑造了怎样的形象?并作简要分析。
【小题2】“无限的太平洋提起他全身的力量来要把地球推倒。”简要赏析这句诗。
【小题3】这首诗运用了怎样的表达技巧?
当前题号:8 | 题型:诗歌鉴赏 | 难度:0.99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列小题。

山水

李广田

先生,你那些记山水的文章我都读过,我觉得那些都很好。但是我又很自然地有一个奇怪念头:我觉得我再也不愿意读你那些文字了,我疑惑那些文字都近于夸饰,而那些夸饰是会叫生长在平原上的孩子悲哀的。你为什么尽把你们的山水写得那样美好呢,难道你从来就不曾想到过,就是那些可爱的山水也自有不可爱的理由吗?我现在将以一个平原之子的心情来诉说你们的山水。在多山的地方行路不方便,崎岖坎坷,总不如平原上坦坦荡荡;住在山圈里的人很不容易望到天边,因为乱山遮住了你们的望眼;万里好景一望收,是只有生在平原上的人才有这等眼福;你们喜欢写帆,写桥,写浪花或涛声,但在我平原人看来,却还不如秋风禾黍或古道鞍马为更好看;而大车工东,恐怕也不是你们山水乡人所可听闻。此外似乎还应该有许多理。我原是要诉说平原人的悲哀呀,我读了你那些山水文章,我乃想起了我的故乡,我在那里消磨过十数个春秋——我不能忘记那块平原的忧愁。

我们那块平原上自然是无山无水,然而那块平原的子孙们是如何地喜欢一洼水,如何地喜欢一拳石啊。那里当然也有井泉,但必须是深及数丈之下才能用桔槔取得他们所需的清水,他们爱惜清水。孩子们巴不得落雨天,阴云漫漫,几个雨点已使他们的灵魂得到了滋润,一旦大雨滂沱,他们当然要乐得发狂。他们在凡有积水的地方作种种游戏,即使因而为父母所责骂,总觉得一点水对于他们的感情最温暖。有远远从水乡来卖鱼蟹的,他们就爱打听水乡的风物。有远远从山里来卖山果的,他们就爱探访山里有什么奇产。曾经去过远方的人回来惊讶道:“我见过山,我见过山,完全是石头,完全是石头。”于是听话的人在梦里画出自己的山峦。他们看见远天的奇云,便指点给孩子们说道:“看啊,看啊,那像山,那像山。”孩子们便望着那变幻的云彩而出神。平原的子孙对于远方山水真有些好想象,而他们的寂寞也正如平原之无边。

自从我们的远祖来到这一方平原,在这里造起第一个村庄后,他们就已经领受了这份寂寞。他们在这块地面上种树木,种菜蔬,种各色花草,种一切谷类,他们用种种方法装点这块地面。多少世代向下传延,平原上种遍了树木,种遍了花草,种遍了菜蔬和五谷,也造下了许多房屋和坟墓。但是他们那份寂寞却依然如故,他们常常想到些远方的风候,或者是远古的事物,那是梦想,也就是梦吧,因为他们仿佛在前生曾看见些美好的去处。他们想,为什么这块地方这么平平呢,为什么就没有一些高低呢。他们想以人力来改造他们的天地。

你也许以为这块平原是非常广远的吧,不然,南去三百里,有一条小河,北去三百里,有一条大河,东至于海,西至于山,俱各三四百里,这便是我们这块平原的面积。这块地面实在并不算广漠,然而住在这平原中心的我们的祖先,却觉得这天地之大等于无限。我们的祖先想用他们自己的力量来改造他们的天地,于是他们就开始一件伟大的工程。农事之余,是他们的工作时间,凡是这平原上的男儿都是工程手,他们用锨,用锹,用刀,用铲,用凡可掘土的器具,南至小河,北至大河,中间绕过我们祖先所奠定的第一个村子,他们凿成了一道大川流。我们的祖先并不曾给我们留下记载,叫我们无法计算这工程所费的岁月。但有一个不很正确的数目写在平原之子的心里:或说三十年,或说四十年,或说共过了五十度春秋。先生,从此以后,我们祖先才可以垂钓,可以泅泳,可以行木桥,可以驾小舟,可以看河上的云烟。你还必须知道,那时代我们的祖先都很勤苦,男耕耘,女蚕织;所以都得饱食暖衣,平安度日,他们还有余裕想到别些事情,有余裕使感情上知道缺乏些什么东西。他们既已有了河流,这当然还不如你文章中写的那么好看,但总算有了流水,然而我们的祖先仍是觉得不够满好.他们还需要在平地上起一座山岳。

一道活水既已流过这平原上第一个村庄之东,我们的祖先就又在村庄的西边起始第二件工程。他们用大车,用小车,用担子,用一切可以盛土的东西,运村南村北之土于村西,他们用先前开河的勤苦来工作,要掘得深,要掘得宽,要挖掘出来的土都运到村庄的西面。他们又把那河水引入村南村北的新池,于是一曰南海,一曰北海,自然村西已聚起了一座十几丈的高山。然而这座山完全是土的,于是他们远去西方,采来西山之石,又到南国,移来南山之木,把一座土山装点得峰峦秀拔,嘉树成林。年长日久,山中梁木柴薪,均不可胜用,珍禽异兽,亦时来栖止,农事有暇,我们的祖先还乐得扶老提幼,携酒登临。南海北海,亦自鱼鳖蕃殖,频藻繁多,夜观渔舟火,日听采莲歌。先生,你看我们的祖先曾过了怎样的好生活呢。

我离开那平原已经有好多岁月了,我绕着那块平原转了好些圈子。时间使我这游人变老,我却相信那块平原还该是依然当初。那里仍是那么坦坦荡荡,然而也仍是那么平平无奇,依然是村落,树木,五谷,菜畦古道行人,鞍马驰驱。你也许会问我:祖先的工程就没有一点影子,远古的山水就没有一点痕迹吗?当然有的,不然这山水的故事又怎能传到现在,又怎能使后人相信呢。这使我忆起我的孩提之时,我跟随着老祖父到我们的村西——这村子就是这平原上第一个村子,我那老祖父像在梦里似的,指点着深深埋在土里而只露出了顶尖的一块黑色岩石,说道“这就是老祖宗的山头。”又走到村南村北,见两块稍稍低下的地方,就指点给我说道:“这就是老祖宗的海子。”村庄东面自然也有一条比较低下的去处,当然那就是祖宗的河流。我在那块平原上生长起来,在那里过了我的幼年时代,我凭了那一块石头和几处低地,梦想着远方的高山,长水,与大海。

【小题1】下列对作品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开篇以“平原之子”近乎嫉妒的口吻奚落了江南山水的“不可爱”之处,实则意在以抑达扬,激发读者的思考。
B.与描写江南山水的文章中常见的夸饰不同,作者以纪实的笔法叙写了平原上悲欢喜忧的现实,平实中自有勾人心魄处。
C.本文与一般的写景状物散文不尽相同,阅读时可将其看作一篇借漫谈山水来唤起人们关注和召回人生本真的哲理散文。
D.本文在构思上颇具匠心,时而描摹现实,时而追溯历史,使文章摇曳多姿,便于表现作者情感上的微妙变化。
【小题2】请简要概括平原上孩子们的生活状态。
【小题3】请简要探究本文在行文上的特点。
当前题号:9 | 题型:现代文阅读 | 难度:0.99
阅读下面三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

郭沫若

无数的白云正在空中怒涌,

啊啊!好幅壮丽的北冰洋的情景哟!

无限的太平洋提起他全身的力量来要把地球推倒。

啊啊!我眼前来了的滚滚的洪涛哟!

啊啊!不断的毁坏,不断的创造,不断的努力哟!

啊啊!力哟!力哟!

力的绘画,力的舞蹈,力的音乐,力的诗歌,力的律吕哟!

红烛

闻一多

红烛啊!

这样红的烛!

诗人啊!

吐出你的心来比比,

可是一般颜色?

 

红烛啊!

是谁制的蜡——给你躯体?

是谁点的火——点着灵魂?

为何更须烧蜡成灰,

然后才放光出?

一误再误;

矛盾!冲突!

 

红烛啊!

不误,不误!

原是要“烧”出你的光来——

这正是自然的方法。

红烛啊!

既制了,便烧着!

烧吧!烧吧!

 

烧破世人的梦,

烧沸世人的血——

也救出他们的灵魂,

也捣破他们的监狱!

 

红烛啊!

你心火发光之期,

正是泪流开始之日。

……

红烛啊!

“莫问收获,但问耕耘。”

峨日朵雪峰之侧

昌耀

这是我此刻仅能征服的高度了:

我小心地探出前额,

惊异于薄壁那边

朝向峨日朵之雪彷徨许久的太阳

正决然跃入一片引力的无穷的

山海。石砾不时滑坡,

引动棕色深渊自上而下的一派嚣鸣,

像军旅远去的喊杀声。

我的指关节铆钉一样楔入巨石的罅隙。

血滴,从撕裂的千层掌鞋底渗出。

 

啊,真渴望有一只雄鹰或雪豹与我为伍。

在锈蚀的岩壁,

但有一只小得可怜的蜘蛛

与我一同默享着这大自然赐予的

快慰。

【小题1】填空。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红烛》都抒发了诗人在特殊年代的热烈情感。郭沫若用_____ (特点)的海浪意象传递了_________的磅礴情感;闻一多化用_________(特点)的红烛意象,寄托了_______的时代之思。
【小题2】有人评价《立在地球边上放号》《红烛》是新诗“感性形式”与“理性形成”的典型代表,请选择其中一首,谈谈诗歌中的感性流露与理性思考。
【小题3】有人说,与《立在地球边上放号》《红烛》相比,昌耀的《峨日朵雪峰之侧》更具庄严之美,请结合诗歌具体意象进行分析。
当前题号:10 | 题型:诗歌鉴赏 | 难度:0.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