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语言文字运用
- 文章作者
- 宋濂(1310-1381)
- 刘基(1311-1375)
- 罗贯中(不详)
- 于谦(1398-1457)
- 吴承恩(1507-1582)
- + 归有光(1506-1571)
- 《项脊轩志》
- 汤显祖(1550-1616)
- 袁宏道(1568-1610)
- 冯梦龙(1574-1646)
- 凌濛初(1580-1644)
- 徐弘祖(1586-1641)
- 魏学洢(约1596-约1625)
- 张溥(1602-1641)
- 陈继儒
- 语言知识
- 阅读与鉴赏
- 写作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先是,庭中通南北为一。迨诸父异爨,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家有老妪,尝居于此。妪,先大母婢也,乳二世,先妣抚之甚厚。室西连于中闺,先妣尝一至,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妪又曰:“汝姊在吾怀,呱呱而泣;娘以指叩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吾从板外相为应答。”语未毕,余泣,妪也泣。余自束发读书轩中,一日,大母过余曰:“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比去,以手阖门,自语曰:“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顷之,持一象笏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瞻顾遗迹,如在昨日,令人长号不自禁。
余既为此志,后五年,吾妻来归,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吾妻归宁,述诸小妹语曰:“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其后六年,吾妻死,室坏不修。其后二年,余久卧病无聊,乃使人复葺南阁子,其制稍异于前。然自后余多在外,不常居。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
【小题1】选出下列句中“西”字的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小题2】下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小题3】翻译句子
(1)瞻顾遗迹,如在昨日,令人长号不自禁。
(2)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
先是,庭中通南北为一。迨诸父异爨,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家有老妪,尝居于此。妪,先大母婢也,乳二世,先妣抚之甚厚。室西连于中闺,先妣尝一至,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妪又曰:“汝姊在吾怀,呱呱而泣;娘以指叩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吾从板外相为应答。”语未毕,余泣,妪也泣。余自束发读书轩中,一日,大母过余曰:“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比去,以手阖门,自语曰:“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顷之,持一象笏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瞻顾遗迹,如在昨日,令人长号不自禁。
余既为此志,后五年,吾妻来归,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吾妻归宁,述诸小妹语曰:“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其后六年,吾妻死,室坏不修。其后二年,余久卧病无聊,乃使人复葺南阁子,其制稍异于前。然自后余多在外,不常居。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
【小题1】选出下列句中“西”字的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东望夏口,西望武昌 | B.东犬西吠 |
C.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 | D.骊山北构而西折 |
A.余既为此志 七月既望 |
B.呱呱而泣 某所,而母立于玆 |
C.鸡栖于厅 室西连于中闺 |
D.余久卧病无聊,乃使人复葺南阁子 今少卿乃教以推贤进士 |
(1)瞻顾遗迹,如在昨日,令人长号不自禁。
(2)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项 脊 轩 志
归有光
项脊轩,旧南阁子也。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百年老屋,尘泥渗漉,雨泽下注,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又北向,不能得日,日过午已昏。余稍为修葺,使不上漏。前辟四窗,垣墙周庭,以当南日;日影反照,室始洞然。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旧时栏楯,亦遂增胜。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而庭阶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然予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
先是,庭中通南北为一。迨诸父异爨,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家有老妪,尝居于此。妪,先大母婢也。乳二世,先妣抚之甚厚。室西连于中闺,先妣尝一至,妪每谓予曰:“某所,而母立于兹。”妪又曰:“汝姊在吾怀,呱呱而泣。娘以指叩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吾从板外相为应答。”语未毕,余泣,妪亦泣。
余自束发读书轩中。一日大母过余曰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比去以手阖门自语曰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顷之,持一象笏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瞻顾遗迹,如在昨日,令人长号不自禁。
轩东故尝为厨,人往,从轩前过。余扃牖而居,久之能以足音辨人。轩凡四遭火,得不焚,殆有神护者。
余既为此志,后五年,吾妻来归。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吾妻归宁,述诸小妹语曰:“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其后六年,吾妻死,室坏不修。其后二年,余久卧病无聊,乃使人复葺南阁子。其制稍异于前,然自后余多在外,不常居。
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
【小题1】选出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小题2】对下列句中加横线的古代文化常识解释不全正确的一项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是
【小题4】翻译句子。
(1)妪,先大母婢也。乳二世,先妣抚之甚厚。
(2)余既为此志,后五年,吾妻来归。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
项 脊 轩 志
归有光
项脊轩,旧南阁子也。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百年老屋,尘泥渗漉,雨泽下注,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又北向,不能得日,日过午已昏。余稍为修葺,使不上漏。前辟四窗,垣墙周庭,以当南日;日影反照,室始洞然。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旧时栏楯,亦遂增胜。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而庭阶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然予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
先是,庭中通南北为一。迨诸父异爨,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家有老妪,尝居于此。妪,先大母婢也。乳二世,先妣抚之甚厚。室西连于中闺,先妣尝一至,妪每谓予曰:“某所,而母立于兹。”妪又曰:“汝姊在吾怀,呱呱而泣。娘以指叩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吾从板外相为应答。”语未毕,余泣,妪亦泣。
余自束发读书轩中。一日大母过余曰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比去以手阖门自语曰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顷之,持一象笏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瞻顾遗迹,如在昨日,令人长号不自禁。
轩东故尝为厨,人往,从轩前过。余扃牖而居,久之能以足音辨人。轩凡四遭火,得不焚,殆有神护者。
余既为此志,后五年,吾妻来归。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吾妻归宁,述诸小妹语曰:“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其后六年,吾妻死,室坏不修。其后二年,余久卧病无聊,乃使人复葺南阁子。其制稍异于前,然自后余多在外,不常居。
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
【小题1】选出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一日/大母过余曰/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比去/以手阖门/自语曰/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 |
B.一日/大母过余曰/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比去/以手阖门/自语曰/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 |
C.一日大母过余/曰/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比去/以手阖门/自语曰/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 |
D.一日/大母过余曰/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比去/以手阖门自语曰/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 |
A.“三五之夜”(农历每月十五日) |
B.“妪,先大母婢也”(敬称自己已死去的祖母) |
C.余自束发读书轩中(古代男子成人自立的标志) |
D.吾妻归宁(旧指女子出嫁后回娘家) |
A.庭院内兰桂竹木,小屋里借书满架,反映了作者恬淡的心境和高雅的情趣。 |
B.伯父、叔父们的分家使得院子门庭若市,热闹非凡,一派家族兴旺的景象。 |
C.作者自幼勤奋读书,祖母感慨万分,将光宗耀祖的希望全都寄托在他身上。 |
D.虽然共同生活的时间非常短暂,但作者对妻子的感情却是十分深切真挚的。 |
(1)妪,先大母婢也。乳二世,先妣抚之甚厚。
(2)余既为此志,后五年,吾妻来归。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项脊轩志
(明)归有光
项脊轩,旧南阁子也。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百年老屋,尘泥渗漉,雨泽下注;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又北向,不能得日,日过午已昏。余稍为修葺,使不上漏。前辟四窗,垣墙周庭,以当南日,日影反照,室始洞然。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旧时栏楯,亦遂增胜。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而庭阶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
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先是庭中通南北为一。迨诸父异爨,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家有老妪,尝居于此。妪,先大母婢也,乳二世,先妣抚之甚厚。室西连于中闺,先妣尝一至。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妪又曰:“汝姊在吾怀,呱呱而泣;娘以指叩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吾从板外相为应答。”语未毕,余泣,妪亦泣。余自束发,读书轩中,一日,大母过余曰:“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比去,以手阖门,自语曰:“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顷之,持一象笏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瞻顾遗迹,如在昨日,令人长号不自禁。
轩东,故尝为厨,人往,从轩前过。余扃牖而居,久之,能以足音辨人。轩凡四遭火,得不焚,殆有神护者。
项脊生曰:“蜀清守丹穴,利甲天下,其后秦皇帝筑怀清台;刘玄德与曹操争天下,诸葛孔明起陇中。方二人之昧昧于一隅也,世何足以知之,余区区处败屋中,方扬眉、瞬目,谓有奇景。人知之者,其谓与坎井之蛙何异?”
余既为此志,后五年,吾妻来归,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吾妻归宁,述诸小妹语曰:“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其后六年,吾妻死,室坏不修。其后二年,余久卧病无聊,乃使人复葺南阁子,其制稍异于前。然自后余多在外,不常居。
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
【小题1】下列加点字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小题2】下列对文中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小题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概括或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小题4】把文中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前辟四窗,垣墙周庭,以当南日,日影反照,室始洞然。
(2)比去,以手阖门,自语曰:”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
项脊轩志
(明)归有光
项脊轩,旧南阁子也。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百年老屋,尘泥渗漉,雨泽下注;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又北向,不能得日,日过午已昏。余稍为修葺,使不上漏。前辟四窗,垣墙周庭,以当南日,日影反照,室始洞然。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旧时栏楯,亦遂增胜。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而庭阶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
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先是庭中通南北为一。迨诸父异爨,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家有老妪,尝居于此。妪,先大母婢也,乳二世,先妣抚之甚厚。室西连于中闺,先妣尝一至。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妪又曰:“汝姊在吾怀,呱呱而泣;娘以指叩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吾从板外相为应答。”语未毕,余泣,妪亦泣。余自束发,读书轩中,一日,大母过余曰:“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比去,以手阖门,自语曰:“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顷之,持一象笏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瞻顾遗迹,如在昨日,令人长号不自禁。
轩东,故尝为厨,人往,从轩前过。余扃牖而居,久之,能以足音辨人。轩凡四遭火,得不焚,殆有神护者。
项脊生曰:“蜀清守丹穴,利甲天下,其后秦皇帝筑怀清台;刘玄德与曹操争天下,诸葛孔明起陇中。方二人之昧昧于一隅也,世何足以知之,余区区处败屋中,方扬眉、瞬目,谓有奇景。人知之者,其谓与坎井之蛙何异?”
余既为此志,后五年,吾妻来归,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吾妻归宁,述诸小妹语曰:“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其后六年,吾妻死,室坏不修。其后二年,余久卧病无聊,乃使人复葺南阁子,其制稍异于前。然自后余多在外,不常居。
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
【小题1】下列加点字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亦遂增胜 胜:美景 |
B.凡再变矣 再:再次 |
C.利甲天下 甲:居于第一位 |
D.其制稍异于前 制:规模 |
A.项脊轩志:轩是有窗的小屋;归有光的远祖曾居住在江苏太仓的项脊泾,归有光自号项脊生,故以“项脊”名轩。志是一种叙事性文体,如《三国志》。 |
B.三五:指农历每月十五日,也称望日。按照古代纪日方法,既望为农历每月十六,朔为农历每月初一,晦为农历每月最后一天。 |
C.诸父异爨:诸父,伯父、叔父的统称。异爨,分灶做饭,意思是都已成家立业,各有各的打算。 |
D.象笏:笏板是古代中国官员的一种办工用品,在大臣面君时用来记录要上奏的内容或君王所说的内容。笏板质地为象牙的官员等级较高。 |
A.第一段写项脊轩修葺前后的不同变化,以“喜”贯穿。修葺后的项脊轩迷人可爱,令人留恋之处,不仅仅表现在修葺后的明亮、不漏和安静等方面,更表现在作者的生活情趣上,与周围环境的自然融合上。 |
B.第二段,作者情感由“悲”到“泣”,再到忍不住“大哭一场”,无不紧扣“亦多可悲”来写,回忆中隐含着作者对家庭变迁的悲叹,对亲人的深切怀念,对自己怀才不遇、有负祖母期望的深深感慨。 |
C.第四段,作者拿寡妇清和诸葛亮两人与自己相比较,借前两人从默默无闻到声名大显的经历感慨自己现状的窘迫和仕途的无望。 |
D.纵观全文,以项脊轩起,以项脊轩结,“借一阁以记三代之遗迹。”内有身世之感和思亲之情贯串,外有项脊轩的变迁绾合,睹物怀人,悼亡念存,随事曲折,构思严密。 |
(1)前辟四窗,垣墙周庭,以当南日,日影反照,室始洞然。
(2)比去,以手阖门,自语曰:”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列小题。
荆楚自昔多文人,左氏之传,荀卿之论,屈子之骚,庄周之篇,皆楚人也。试读之,未有不史记若也。玉叔生于楚,其才岂异于古耶?先是,以其稿留余者逾月,似以余为知者而命之题其后昔韩退之才兼众体故叙樊绍述则如樊绍述;叙柳子厚,则如柳子厚。余不能如玉叔也,况史记耶?夫苟能如玉叔,则亦里之捧心者也。
(节选自归有光《〈五岳山人前集〉序》)
【小题1】【小题2】用斜线“/”给上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限4处)
【小题3】【小题4】文中韩退之、柳子厚的诗文集分别是____、_____。
【小题5】【小题6】根据材料,概括归有光作序所遇到的困难。
荆楚自昔多文人,左氏之传,荀卿之论,屈子之骚,庄周之篇,皆楚人也。试读之,未有不史记若也。玉叔生于楚,其才岂异于古耶?先是,以其稿留余者逾月,似以余为知者而命之题其后昔韩退之才兼众体故叙樊绍述则如樊绍述;叙柳子厚,则如柳子厚。余不能如玉叔也,况史记耶?夫苟能如玉叔,则亦里之捧心者也。
(节选自归有光《〈五岳山人前集〉序》)
【小题1】【小题2】用斜线“/”给上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限4处)
【小题3】【小题4】文中韩退之、柳子厚的诗文集分别是____、_____。
【小题5】【小题6】根据材料,概括归有光作序所遇到的困难。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项脊轩,旧南阁子也。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百年老屋,尘泥渗漉,雨泽下注,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又北向,不能得日,日过午已昏。余稍为修葺,使不上漏。前辟四窗,垣墙周庭,以当南日,日影反照,室始洞然。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旧时栏楯,亦遂增胜。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而庭阶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
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先是,庭中通南北为一。迨诸父异爨,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家有老妪, 尝居于此。妪,先大母婢也。乳二世,先妣抚之甚厚。室西连于中闺,先妣尝一至,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妪又曰:“汝姊在吾怀,呱呱而泣;娘以指扣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吾从板外相为应答。”语未毕, 余泣,妪亦泣。余自束发读书轩中。一日,大母过余曰:“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比去,以手阖门,自语曰:“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顷之,持一象笏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瞻顾遗迹,如在昨日,令人长号不自禁。
【小题1】对下列画线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小题2】下列句子中,画线的“于”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小题3】下列各项中,不是状语后置句的一项是( )
【小题4】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小题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
(2)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
项脊轩,旧南阁子也。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百年老屋,尘泥渗漉,雨泽下注,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又北向,不能得日,日过午已昏。余稍为修葺,使不上漏。前辟四窗,垣墙周庭,以当南日,日影反照,室始洞然。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旧时栏楯,亦遂增胜。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而庭阶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
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先是,庭中通南北为一。迨诸父异爨,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家有老妪, 尝居于此。妪,先大母婢也。乳二世,先妣抚之甚厚。室西连于中闺,先妣尝一至,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妪又曰:“汝姊在吾怀,呱呱而泣;娘以指扣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吾从板外相为应答。”语未毕, 余泣,妪亦泣。余自束发读书轩中。一日,大母过余曰:“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比去,以手阖门,自语曰:“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顷之,持一象笏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瞻顾遗迹,如在昨日,令人长号不自禁。
【小题1】对下列画线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以当南日 当:挡 |
B.迨诸父异爨 迨:及,等待 |
C.吾家读书久不效 效:收效 |
D.令人长号不自禁 号:号令 |
A.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 | B.鸡栖于厅 |
C.然余居于此 | D.室西连于中闺 |
A.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 |
B.尝居于此 |
C.先妣抚之甚厚 |
D.余自束发读书轩中 |
A.项脊轩是归有光青少年时代读书的书屋,伴随作者经历了成长中的一些人和事,见证了归家这个封建大家庭分崩离析的苍凉悲切,表现了作者的沉重慨叹。 |
B.对一个从小失去母爱的孩子来说,哪怕是母亲一个因爱而呵斥的眼神都是极可贵的,然而归有光却无法拥有,他只能在老乳母的追忆中睹物思母,聊以填补这片空缺的感情。 |
C.祖母对这个过早失去母爱的孙子十分疼爱,去轩中看望孙子,希望归家能在中道而衰的时候出现一个可以光耀门楣的人物,而这希望便落在了作者身上。 |
D.“然予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作者写“悲”时,把自己的感情与所叙的事件融为一体,营造出一种伤感的情调。如写祖母一节,“语未毕,余泣,妪亦泣”,写出了作者对祖母刻骨铭心的哀思。 |
(1)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
(2)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杏花书屋记
归有光
杏花书屋,余友周孺允所构读书之室也。孺允自言其先大夫玉岩公为御史,谪沅、湘时,尝梦居一室,室旁杏花烂漫,诸子读书其间,声琅然出户外。嘉靖初,起官陟宪使,乃从故居迁县之东门,今所居宅是也。公指其后隙地谓允曰:“他日当建一室,名之为杏花书屋,以志吾梦云。”
公后迁南京刑部右侍郎,不及归而没于金陵。孺允兄弟数见侵侮,不免有风雨飘摇之患。如是数年,始获安居。至嘉靖二十年,孺允葺公所居堂,因于园中构屋五楹,贮书万卷,以公所命名,揭之楣间,周环艺以花果竹木。方春时,杏花粲发,恍如公昔年梦中矣。而回思洞庭木叶①、芳洲杜若②之间,可谓觉之所见者妄,而梦之所为者实矣。登其堂,思其人,能不慨然矣乎!
昔唐人重进士科,士方登第时,则长安杏花盛开,故杏园之宴,以为盛事。今世试进士,亦当杏花时,而士之得第,多以梦见此花为前兆。此世俗不忘于荣名者为然。公以言事忤天子,间关岭海十余年,所谓铁心石肠,于富贵之念,灰灭尽矣。乃复以科名望其子孙。盖古昔君子,爱其国家,不独尽瘁其躬而已。至于其后,犹冀其世世享德,而宣力于无穷也。夫公之所以为心者如此。
今去公之殁,曾几何时,向之所与同进者,一时富贵翕赫,其后有不知所在者。孺允兄弟虽蠖屈于时,而人方望其大用。而诸孙皆秀发,可以知《诗》《书》之泽也。《诗》曰:“自今以始,岁其有;君子有谷,贻孙子。于胥乐兮!”吾于周氏见之矣。
(选自《震川先生集》,有删改)
【注】①洞庭木叶:语出屈原《九歌·湘夫人》“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②芳洲杜若:语出屈原《九歌·湘君》“采芳洲兮杜若”。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画线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小题2】下列句子中“于”字的意义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小题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孺允兄弟数见侵侮,不免有风雨飘摇之患。
(2)今去公之殁,曾几何时,向之所与同进者,一时富贵翕赫,其后有不知所在者。
【小题4】请简要概括作者借杏花书屋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杏花书屋记
归有光
杏花书屋,余友周孺允所构读书之室也。孺允自言其先大夫玉岩公为御史,谪沅、湘时,尝梦居一室,室旁杏花烂漫,诸子读书其间,声琅然出户外。嘉靖初,起官陟宪使,乃从故居迁县之东门,今所居宅是也。公指其后隙地谓允曰:“他日当建一室,名之为杏花书屋,以志吾梦云。”
公后迁南京刑部右侍郎,不及归而没于金陵。孺允兄弟数见侵侮,不免有风雨飘摇之患。如是数年,始获安居。至嘉靖二十年,孺允葺公所居堂,因于园中构屋五楹,贮书万卷,以公所命名,揭之楣间,周环艺以花果竹木。方春时,杏花粲发,恍如公昔年梦中矣。而回思洞庭木叶①、芳洲杜若②之间,可谓觉之所见者妄,而梦之所为者实矣。登其堂,思其人,能不慨然矣乎!
昔唐人重进士科,士方登第时,则长安杏花盛开,故杏园之宴,以为盛事。今世试进士,亦当杏花时,而士之得第,多以梦见此花为前兆。此世俗不忘于荣名者为然。公以言事忤天子,间关岭海十余年,所谓铁心石肠,于富贵之念,灰灭尽矣。乃复以科名望其子孙。盖古昔君子,爱其国家,不独尽瘁其躬而已。至于其后,犹冀其世世享德,而宣力于无穷也。夫公之所以为心者如此。
今去公之殁,曾几何时,向之所与同进者,一时富贵翕赫,其后有不知所在者。孺允兄弟虽蠖屈于时,而人方望其大用。而诸孙皆秀发,可以知《诗》《书》之泽也。《诗》曰:“自今以始,岁其有;君子有谷,贻孙子。于胥乐兮!”吾于周氏见之矣。
(选自《震川先生集》,有删改)
【注】①洞庭木叶:语出屈原《九歌·湘夫人》“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②芳洲杜若:语出屈原《九歌·湘君》“采芳洲兮杜若”。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画线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余友周孺允所构读书之室也 构:建造 |
B.揭之楣间 揭:张贴,悬挂 |
C.周环艺以花果竹木 艺:装饰 |
D.公以言事忤天子 忤:触犯 |
A.不及归而没于金陵 |
B.孺允兄弟虽蠖屈于时 |
C.此世俗不忘于荣名者为然 |
D.因于园中构屋五楹 |
(1)孺允兄弟数见侵侮,不免有风雨飘摇之患。
(2)今去公之殁,曾几何时,向之所与同进者,一时富贵翕赫,其后有不知所在者。
【小题4】请简要概括作者借杏花书屋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先妣事略
归有光
先妣周孺人①,弘治元年二月十一日生。年十六,来归。逾年,生女淑静。淑静者,大姊也。期而生有光;又期而生女子,殇一人,期而不育者一人;又逾年,生有尚,妊十二月;逾年,生淑顺;一岁,又生有功。孺人数颦蹙顾诸婢曰:“吾为多子苦。”老妪以杯水盛二螺进,曰:“饮此,后妊不数矣。”孺人举之尽,喑不能言。正德八年五月二十三日,孺人卒。诸儿见家人泣,则随之泣,然犹以为母寝也,伤哉!于是家人延画工画,出二子,命之曰:“鼻以上画有光,鼻以下画大姊。”以二子肖母也。
孺人不忧米盐,乃劳苦若不谋夕②。冬月垆火炭屑,使婢子为团,累累暴阶下。室靡弃物,家无闲人。儿女大者攀衣,小者乳抱,手中纫缀不辍,户内洒然③。遇僮奴有恩,虽至棰楚,皆不忍有后言。吴家桥④岁致鱼蟹饼饵,率人人得食。家中人闻吴家桥人至,皆喜。
有光七岁与从兄有嘉入学每阴风细雨从兄辄留有光意恋恋不得留也。孺人中夜觉寝,促有光暗诵《孝经》,即熟读无一字龃龉,乃喜。
孺人死十一年,大姊归王三接,孺人所许聘者也。十二年,有光补学官弟子,十六年而有妇,孺人所聘者也。期而抱女,抚爱之,益念孺人,中夜与其妇泣,追惟一二,仿佛如昨,余则茫然矣。世乃有无母之人,天乎!痛哉!
(选自《震川先生集》,有删改)
【注】①孺人:大夫的妻的封号,明代为七品官之母或妻的封号。 ②若不谋夕:好像不能知道晚上会变成什么样子或发生什么情况,指好像形势危急,难以预料。③洒然:整齐貌。 ④吴家桥:作者外祖家。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画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小题2】对下列两组词语中画线词的意义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
①世乃有无母之人 ②辍耕之垄上
③老妪以杯水盛二螺进 ④垣墙周庭,以当南日
【小题3】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小题4】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期而抱女,抚爱之,益念孺人,中夜与其妇泣,追惟一二,仿佛如昨,余则茫然矣。
先妣事略
归有光
先妣周孺人①,弘治元年二月十一日生。年十六,来归。逾年,生女淑静。淑静者,大姊也。期而生有光;又期而生女子,殇一人,期而不育者一人;又逾年,生有尚,妊十二月;逾年,生淑顺;一岁,又生有功。孺人数颦蹙顾诸婢曰:“吾为多子苦。”老妪以杯水盛二螺进,曰:“饮此,后妊不数矣。”孺人举之尽,喑不能言。正德八年五月二十三日,孺人卒。诸儿见家人泣,则随之泣,然犹以为母寝也,伤哉!于是家人延画工画,出二子,命之曰:“鼻以上画有光,鼻以下画大姊。”以二子肖母也。
孺人不忧米盐,乃劳苦若不谋夕②。冬月垆火炭屑,使婢子为团,累累暴阶下。室靡弃物,家无闲人。儿女大者攀衣,小者乳抱,手中纫缀不辍,户内洒然③。遇僮奴有恩,虽至棰楚,皆不忍有后言。吴家桥④岁致鱼蟹饼饵,率人人得食。家中人闻吴家桥人至,皆喜。
有光七岁与从兄有嘉入学每阴风细雨从兄辄留有光意恋恋不得留也。孺人中夜觉寝,促有光暗诵《孝经》,即熟读无一字龃龉,乃喜。
孺人死十一年,大姊归王三接,孺人所许聘者也。十二年,有光补学官弟子,十六年而有妇,孺人所聘者也。期而抱女,抚爱之,益念孺人,中夜与其妇泣,追惟一二,仿佛如昨,余则茫然矣。世乃有无母之人,天乎!痛哉!
(选自《震川先生集》,有删改)
【注】①孺人:大夫的妻的封号,明代为七品官之母或妻的封号。 ②若不谋夕:好像不能知道晚上会变成什么样子或发生什么情况,指好像形势危急,难以预料。③洒然:整齐貌。 ④吴家桥:作者外祖家。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画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年十六,来归 归:女子出嫁 |
B.喑不能言 喑:哑,不能说话 |
C.室靡弃物 靡:无 |
D.遇僮奴有恩 遇:遇到 |
①世乃有无母之人 ②辍耕之垄上
③老妪以杯水盛二螺进 ④垣墙周庭,以当南日
A.两个“之”相同,两个“以”也相同。 |
B.两个“之”不同,两个“以”相同。 |
C.两个“之”相同,两个“以”不同。 |
D.两个“之”不同,两个“以”也不同。 |
A.有光七岁/与从兄有嘉入学/每阴风细雨/从兄辄留有光/意恋恋/不得留也。 |
B.有光七岁/与从兄有嘉入学/每阴风细雨/从兄辄留/有光意恋恋/不得留也。 |
C.有光七岁与从兄有嘉/入学/每阴风细雨/从兄辄留有光/意恋恋/不得留也。 |
D.有光七岁/与从兄有嘉入学/每阴风细雨从兄/辄留有光/意恋恋/不得留也。 |
期而抱女,抚爱之,益念孺人,中夜与其妇泣,追惟一二,仿佛如昨,余则茫然矣。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亡儿曾羽孙圹志①
归有光
呜呼!余生七年,先妣为聘定先妻。一年而先妣弃余。余晚婚,初举吾女,每谈先妣时事,辄夫妇相对泣。又三年生吾儿,先妻时已病,然甚喜。临死之夕,数言二儿,时时戟二指②以示余,可痛也。
时吾儿生甫三月,日夜望其长成。至于今十有六年,见吾儿丰神秀异,已能读父作书,常自喜先妻为不死矣。而先妣晚年之志,先妻垂绝之言,可以少慰也。不意余之不慈不孝延祸于吾儿,使吾祖、吾父垂白哭吾儿也。
吾儿之亡,家人无大小,哭尽哀。今母之党③,皆哭之愈于亲甥。其与之游者,相聚而哭。其性仁孝,见父母若诸母④,尚有乳哺之色。慈爱于人,多大人长者之言。故其死莫不哀。
一日,余与学者说书⑤退食,方念诸子天寒日已西尚未午飧,使人视之,则儿已白母为具食矣。洞庭有来学者,贫甚,余馆之,儿时造其室视食饮,殷勤慰藉,其人为之感泣。余与妻兄市宅,直已雠而求不已。儿每从容言:“舅舍大宅而居小宅,可念,吾父终当恤之,他勿论也。”余误笞一人,儿前力争之;余初不省而后悔。笞者闻儿死,为之大哭。余穷于世久矣,方图闭门教儿子;儿能解吾意,对之口不言而心自喜,独以此自娱。而天又夺之如此,余亦何辜于天耶!
岁之十二月,余病畏寒,不能早起,日令儿在卧榻前诵《离骚》,音声琅然,犹在吾耳也。会外氏之丧⑥,儿有目疾,不欲行,强之而后行。盖以己酉往,甲子死也。前死二日,余往视之。儿见余夜坐,犹曰:“大人不任劳,勿以吾故不睡也。”曰:“吾母勿哭我;吾母羸弱,今三哭我矣。”又数言:“亟携我还家!”余谓:“汝病,不可动。”即颦蹙甚苦。盖不听儿言,欲以望儿之生也;死于外氏,非其志也。
呜呼!孰无父母妻子!余方孺慕,天夺吾母;知有室家,而余妻死;吾儿几成矣,而又亡。天之毒于余,何其痛耶!吾儿之孝友聪明与其命相,皆不当死。三月而丧母,十六而弃余。天之于吾儿,何其酷耶!
(有删改)
【注】①圹(kuàng)志:墓志。②戟二指:伸出或竖起食指和中指,其形似戟。③今母之党:归有光继室王氏一方的亲属。④若:和。诸母:婶母。⑤说书:讲说书中句意大旨。⑥外氏之丧:外祖父家里有丧事。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画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画线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小题3】下列句子中,都能表现归有光亡儿“孝友”的一组是( )
①见吾儿丰神秀异,已能读父作书
②见父母若诸母,尚有乳哺之色
③使人视之,则儿已白母为具食矣
④余误笞一人,儿前力争之
⑤儿能解吾意,对之口不言而心自喜
⑥大人不任劳,勿以吾故不睡也
【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小题5】将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方念诸子天寒日已西尚未午飧,使人视之,则儿已白母为具食矣。
(2)儿时造其室视食饮,殷勤慰藉,其人为之感泣。
(3)余病畏寒,不能早起,日令儿在卧榻前诵《离骚》,音声琅然,犹在吾耳也。
亡儿曾羽孙圹志①
归有光
呜呼!余生七年,先妣为聘定先妻。一年而先妣弃余。余晚婚,初举吾女,每谈先妣时事,辄夫妇相对泣。又三年生吾儿,先妻时已病,然甚喜。临死之夕,数言二儿,时时戟二指②以示余,可痛也。
时吾儿生甫三月,日夜望其长成。至于今十有六年,见吾儿丰神秀异,已能读父作书,常自喜先妻为不死矣。而先妣晚年之志,先妻垂绝之言,可以少慰也。不意余之不慈不孝延祸于吾儿,使吾祖、吾父垂白哭吾儿也。
吾儿之亡,家人无大小,哭尽哀。今母之党③,皆哭之愈于亲甥。其与之游者,相聚而哭。其性仁孝,见父母若诸母④,尚有乳哺之色。慈爱于人,多大人长者之言。故其死莫不哀。
一日,余与学者说书⑤退食,方念诸子天寒日已西尚未午飧,使人视之,则儿已白母为具食矣。洞庭有来学者,贫甚,余馆之,儿时造其室视食饮,殷勤慰藉,其人为之感泣。余与妻兄市宅,直已雠而求不已。儿每从容言:“舅舍大宅而居小宅,可念,吾父终当恤之,他勿论也。”余误笞一人,儿前力争之;余初不省而后悔。笞者闻儿死,为之大哭。余穷于世久矣,方图闭门教儿子;儿能解吾意,对之口不言而心自喜,独以此自娱。而天又夺之如此,余亦何辜于天耶!
岁之十二月,余病畏寒,不能早起,日令儿在卧榻前诵《离骚》,音声琅然,犹在吾耳也。会外氏之丧⑥,儿有目疾,不欲行,强之而后行。盖以己酉往,甲子死也。前死二日,余往视之。儿见余夜坐,犹曰:“大人不任劳,勿以吾故不睡也。”曰:“吾母勿哭我;吾母羸弱,今三哭我矣。”又数言:“亟携我还家!”余谓:“汝病,不可动。”即颦蹙甚苦。盖不听儿言,欲以望儿之生也;死于外氏,非其志也。
呜呼!孰无父母妻子!余方孺慕,天夺吾母;知有室家,而余妻死;吾儿几成矣,而又亡。天之毒于余,何其痛耶!吾儿之孝友聪明与其命相,皆不当死。三月而丧母,十六而弃余。天之于吾儿,何其酷耶!
(有删改)
【注】①圹(kuàng)志:墓志。②戟二指:伸出或竖起食指和中指,其形似戟。③今母之党:归有光继室王氏一方的亲属。④若:和。诸母:婶母。⑤说书:讲说书中句意大旨。⑥外氏之丧:外祖父家里有丧事。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画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先妻垂绝之言,可以少慰也 少:略微 |
B.其与之游者,相聚而哭 游:游玩 |
C.家人无大小,哭尽哀 无:无论 |
D.直已雠而求不已 直:同“值” |
A.洞庭有来学者,贫甚 得不焚,殆有神护者 |
B.天之于吾儿,何其酷耶 吾其还也 |
C.余亦何辜于天耶 其制稍异于前 |
D.勿以吾故不睡也 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 |
①见吾儿丰神秀异,已能读父作书
②见父母若诸母,尚有乳哺之色
③使人视之,则儿已白母为具食矣
④余误笞一人,儿前力争之
⑤儿能解吾意,对之口不言而心自喜
⑥大人不任劳,勿以吾故不睡也
A.①②⑥ | B.③④⑤ | C.②③⑥ | D.③⑤⑥ |
A.本文是归有光为儿子曾羽孙所写的墓志铭,曾羽孙是归有光的原配所生。曾羽孙出生三个月后,其母亲就亡故;又十六年,曾羽孙也撒手人寰。 |
B.曾羽孙仁孝慈爱,因此,在他死后,家人、亲戚、朋友,无论是年龄大的,还是年龄小的,都恸哭异常,就连前来向归有光求学的洞庭人也为之哭泣,表达哀痛之情。 |
C.曾羽孙聪颖,能领悟父亲归有光望子成龙、光复家业的心意;而归有光盼儿病愈心切,没能领会儿子屡次表达的那种想被带回家、不想死在他乡的心愿。 |
D.善于从日常生活琐事中挖掘出有情感价值的材料,是归有光文章的一大特色。本文于娓娓叙述之中饱含伤感之情,简短议论之中充满切肤之痛,读来令人心碎。 |
(1)方念诸子天寒日已西尚未午飧,使人视之,则儿已白母为具食矣。
(2)儿时造其室视食饮,殷勤慰藉,其人为之感泣。
(3)余病畏寒,不能早起,日令儿在卧榻前诵《离骚》,音声琅然,犹在吾耳也。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各题。
悠然亭记
(明)归有光
余外家世居吴淞江南千墩浦上。表兄淀山公,自田野登朝,宦游二十馀年,归始僦居县城。嘉靖三十年,定卜于马鞍山之阳、娄水之阴。
忆余少时尝在外家,盖去县三十里,遥望山颓然如积灰,而烟云杳霭,在有无之间。今公于此山日亲,高楼曲槛,几席户牖常见之。又于屋后构小园,作亭其中,取靖节“悠然见南山”之语以为名。靖节之诗,类非晋、宋雕绘者之所为。而悠然之意,每见于言外,不独一时之所适。而中无留滞见天壤间物何往而不自得余尝以为悠然者实与道俱谓靖节不知道不可也。
公负杰特有为之才,所至官,多著声绩,而为妒娼者所不容。然至今朝廷论人才有用者,必推公。公殆未能以忘于世,而公之所以自忘者如此。
靖节世远,吾无从而问也。吾将从公问所以悠然者。夫“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靖节不得而言之,公乌得而言之哉?公行天下,尝登泰山,览邹峄,历嵩、少间,涉两海,入闽、越之隩阻,兹山何啻泰山之礨石?顾所以悠然者,特寄于此!庄子云:“旧国旧都,望之畅然。虽使丘陵、草木之缗,入之者十九,犹之畅然。况见见闻闻者也?”予获侍斯亭,而僭为之记。
(选自《明清散文》)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的词语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小题2】下列句子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小题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小题5】把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每小题5分,共10分)
(1) 而悠然之意,每见于言外,不独一时之所适。
(2)靖节不得而言之,公乌得而言之哉?
悠然亭记
(明)归有光
余外家世居吴淞江南千墩浦上。表兄淀山公,自田野登朝,宦游二十馀年,归始僦居县城。嘉靖三十年,定卜于马鞍山之阳、娄水之阴。
忆余少时尝在外家,盖去县三十里,遥望山颓然如积灰,而烟云杳霭,在有无之间。今公于此山日亲,高楼曲槛,几席户牖常见之。又于屋后构小园,作亭其中,取靖节“悠然见南山”之语以为名。靖节之诗,类非晋、宋雕绘者之所为。而悠然之意,每见于言外,不独一时之所适。而中无留滞见天壤间物何往而不自得余尝以为悠然者实与道俱谓靖节不知道不可也。
公负杰特有为之才,所至官,多著声绩,而为妒娼者所不容。然至今朝廷论人才有用者,必推公。公殆未能以忘于世,而公之所以自忘者如此。
靖节世远,吾无从而问也。吾将从公问所以悠然者。夫“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靖节不得而言之,公乌得而言之哉?公行天下,尝登泰山,览邹峄,历嵩、少间,涉两海,入闽、越之隩阻,兹山何啻泰山之礨石?顾所以悠然者,特寄于此!庄子云:“旧国旧都,望之畅然。虽使丘陵、草木之缗,入之者十九,犹之畅然。况见见闻闻者也?”予获侍斯亭,而僭为之记。
(选自《明清散文》)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的词语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今公于此山日亲 日:太阳 |
B.作亭其中 作:建造 |
C.公负杰特有为之才 负:自豪 |
D.况见见闻闻者也 见:看 |
A.而中无留滞/见天壤间物/何往而不自得/余尝以为悠然者实与道俱/谓靖节不知道/不可也。 |
B.而中无留滞/见天壤间物/何往而不自得/余尝以为悠然者/实与道俱谓/靖节不知道/不可也。 |
C.而中无留滞/见天壤间物/何往而不自得/余尝以为悠然者实与道/俱谓靖节/不知道不可也。 |
D.而中无留滞/见天壤间物/何往而不自得/余尝以为悠然者/实与道俱谓靖节/不知道不可也。 |
A.“嘉靖”是明朝的年号。年号是中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一个皇帝只有一个年号。 |
B.鞍山之阳、娄水之阴是指鞍山的南面,娄水的北面。 |
C.“靖节”是陶渊明的谥号,是他死后朝廷根据他的生平行为给予的称号以盖棺论定。 |
D.“僭”指超越身分冒用在上者的职权、名义行事,在这里表示自谦。 |
A.归有光叙写了自己的表兄淀山公罢官后随遇而安,建筑庭园,修建悠然亭,颇有陶渊明归隐园田的思想情趣。 |
B.淀山公有才能,做官时,多有声名和功绩;罢官后,朝廷仍然认为他可被重用,但是他自己却已忘怀,纵情于山水。 |
C.淀山公现居的马鞍山与泰山的大石无异,因此他现在面对此山与曾经游览泰山等名山的心态,是同样悠然的。 |
D.庄子认为自己的祖国和故乡,看到心里就舒畅,即使丘陵萆木杂芜,掩蔽了十分之九,心里仍然舒畅.何况是亲身见闻到本来面目的呢? |
(1) 而悠然之意,每见于言外,不独一时之所适。
(2)靖节不得而言之,公乌得而言之哉?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送吴纯甫先生会试序①
予为童子时,则知有吴纯甫先生。长而登先生之门,悦而忘其归也。盖世之所谓慷慨魁磊之士,吾必日先生焉。先生精于学,邃于文,熟于事。少时,为县大夫郡邑长者所推重。当道者往往叹息,期以大用,指日以望。既而摧抑顿挫者几三十年。
先生自负瑰玮,不见施设②,独喜为人言之。人无贤愚,见者倾倒。自少年学子稍知向方者,必引而进之。士之有志者,亦皆归先生。每从嘉林修竹间,纡衿方履,笑咏相随,殆无虚日。时有质辨,剖析毫发,议论蜂起,群疑豁如,云披雨霁,天清日明。其于天下之利害,生民之得失,常有隐忧于其间。天子中兴,慨然有志于三代之治。诏书数下,所以修明千百年之废典者不一事,悉先生之所尝言者。故与先生游者,皆去为显官。先生独为诸生,揖让进退自若也。
嘉靖辛卯,先生始发解,于是将上礼部。皆喜先生之遇,而又惜其晚也。然君子之论不施于早晚之间,而施于遇不遇之际。不以徒遇之为喜,而以得所遇之为乐。
予惟国家以科目收天下之士,名臣将相,接踵而兴。豪杰之士,莫不自见于其间。而比年以来,士风渐以不振。其始羸然一书生耳,才释褐③而百物之资可立具,此何从而得之哉?亦独不念朝廷取之者何如,用之者何如,爵禄宠锡④之者何如也!世之所倚重者尽赖此辈,而如是弥望,君子盖以为世道无穷之虑焉。
初,先生与余论天下事,予未尝不竦然,又默然有感也。以为在位者皆以此为心,则天下可以无事,然而先生不遇也。今先生遇矣,以其向所言者而从事焉,则犹饥渴而饮食之也。夫趋俗之士师师⑤,持正之士谔谔。夫谔谔非幸也然天下之事彼不为而此为之倡者一人随者十人则固当有声气之同者。若是而相与持天下之势,君子又以为世道无穷之幸焉。故予谓先生不谓之晚,而如先生乃可谓之真遇也。若彼碌碌者徒,虽襁褓而朱紫⑥,日唯诺于殿廷,吾不谓之遇也。因书以为别。
(取材于归有光的同名文章)
【注释】①本文写于吴纯甫44岁即将赴京参加会试之时。文中的“发解”指考中乡试第一名,“将上礼部”指即将赴京会试。②施设:施展才能的机会。③褐:粗布衣衫。④锡:同“赐”。⑤师师:庄严恭敬的样子。下文的“谔谔”,直言争辩的样子。⑥朱紫:古代高级官员的服色,借代高官显爵。
【小题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小题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小题3】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按照他先前所说的那样去做
【小题4】请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小题5】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小题6】按照要求,回答下面的问题。
①根据第二段,请用三个熟语(包括成语),从不同角度概括吴纯甫的形象特点。
②作者认为,吴纯甫在44岁时参加会试不算晚,是“真遇”。请根据最后一段,回答作者这样说的理由。
送吴纯甫先生会试序①
予为童子时,则知有吴纯甫先生。长而登先生之门,悦而忘其归也。盖世之所谓慷慨魁磊之士,吾必日先生焉。先生精于学,邃于文,熟于事。少时,为县大夫郡邑长者所推重。当道者往往叹息,期以大用,指日以望。既而摧抑顿挫者几三十年。
先生自负瑰玮,不见施设②,独喜为人言之。人无贤愚,见者倾倒。自少年学子稍知向方者,必引而进之。士之有志者,亦皆归先生。每从嘉林修竹间,纡衿方履,笑咏相随,殆无虚日。时有质辨,剖析毫发,议论蜂起,群疑豁如,云披雨霁,天清日明。其于天下之利害,生民之得失,常有隐忧于其间。天子中兴,慨然有志于三代之治。诏书数下,所以修明千百年之废典者不一事,悉先生之所尝言者。故与先生游者,皆去为显官。先生独为诸生,揖让进退自若也。
嘉靖辛卯,先生始发解,于是将上礼部。皆喜先生之遇,而又惜其晚也。然君子之论不施于早晚之间,而施于遇不遇之际。不以徒遇之为喜,而以得所遇之为乐。
予惟国家以科目收天下之士,名臣将相,接踵而兴。豪杰之士,莫不自见于其间。而比年以来,士风渐以不振。其始羸然一书生耳,才释褐③而百物之资可立具,此何从而得之哉?亦独不念朝廷取之者何如,用之者何如,爵禄宠锡④之者何如也!世之所倚重者尽赖此辈,而如是弥望,君子盖以为世道无穷之虑焉。
初,先生与余论天下事,予未尝不竦然,又默然有感也。以为在位者皆以此为心,则天下可以无事,然而先生不遇也。今先生遇矣,以其向所言者而从事焉,则犹饥渴而饮食之也。夫趋俗之士师师⑤,持正之士谔谔。夫谔谔非幸也然天下之事彼不为而此为之倡者一人随者十人则固当有声气之同者。若是而相与持天下之势,君子又以为世道无穷之幸焉。故予谓先生不谓之晚,而如先生乃可谓之真遇也。若彼碌碌者徒,虽襁褓而朱紫⑥,日唯诺于殿廷,吾不谓之遇也。因书以为别。
(取材于归有光的同名文章)
【注释】①本文写于吴纯甫44岁即将赴京参加会试之时。文中的“发解”指考中乡试第一名,“将上礼部”指即将赴京会试。②施设:施展才能的机会。③褐:粗布衣衫。④锡:同“赐”。⑤师师:庄严恭敬的样子。下文的“谔谔”,直言争辩的样子。⑥朱紫:古代高级官员的服色,借代高官显爵。
【小题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邃于文 邃:精深 |
B.自少年学子稍知向方者 向方:遵循正道 |
C.群疑豁如 豁如:晓悟,明白 |
D.而比年以来 比:等到 |
A.悦而忘其归也 而又惜其晚也 |
B.当道者往往叹息 故与先生游者 |
C.士之有志者 用之者何如 |
D.士风渐以不振 因书以为别 |
A.既而摧抑顿挫者几三十年 之后遭遇失意与得意的情况将近三十年 |
B.所以修明千百年之废典者不一事 用来修正阐明千百年来废置的礼法制度的不止一例 |
C.然君子之论不施于早晚之间 然而评判君子不以考中科举的早晚为标准 |
D.以其向所言者而从事焉 |
【小题4】请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小题5】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吴纯甫年少时就深受当地府县中有地位、有威望之人的推崇。 |
B.作者认为君子不应只以考中科举为喜,更当以报效国家为乐。 |
C.文章批评有些读书人在做官之后仍然不明白朝廷的用人标准。 |
D.吴纯甫关于天下事的见解,常常令作者震惊,并且深有感触。 |
①根据第二段,请用三个熟语(包括成语),从不同角度概括吴纯甫的形象特点。
②作者认为,吴纯甫在44岁时参加会试不算晚,是“真遇”。请根据最后一段,回答作者这样说的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