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语言文字运用
- 文章作者
- 宋濂(1310-1381)
- 刘基(1311-1375)
- 罗贯中(不详)
- 于谦(1398-1457)
- 吴承恩(1507-1582)
- 归有光(1506-1571)
- 汤显祖(1550-1616)
- 袁宏道(1568-1610)
- 冯梦龙(1574-1646)
- 凌濛初(1580-1644)
- + 徐弘祖(1586-1641)
- 《徐霞客游记》
- 魏学洢(约1596-约1625)
- 张溥(1602-1641)
- 陈继儒
- 语言知识
- 阅读与鉴赏
- 写作
游黄山日记(徽州府)(节选)
徐霞客
初六日,天色甚朗,觅导者各携筇上山,过慈光寺,从左上。石峰环夹,其中石级为积雪所平,一望如玉。疏木茸茸中仰见群峰盘结天都独巍然上挺数黑级愈峻雪愈深其阴处冻電成冰坚滑不容着趾。余独前,持杖凿冰,得一孔,置前趾,再凿一孔,以移后趾;从行者俱循此法得度。上至平冈,则莲花、云门诸峰,争奇竞秀,若为天都拥卫者。由此而入,绝谳危崖,尽皆怪松悬结,高者不盈丈,低仅数寸,平顶短鬣,盘根虬干,愈短愈老,愈小愈奇,不意奇山中又有此奇品也!
松石交映间,冉冉僧一群从天而下,俱合掌言:“阻雪山中已三月,今以觅粮勉到此。公等何由得上也?”且言:“我等前海诸庵,俱已下山,后海山路尚未通,惟莲花洞可行耳。”已而从天都峰侧攀而上,透峰罅而下,东转,即莲花洞路也。余急于光明顶、石笋矼之胜,遂循莲花峰而北,上下数次,至天门。两壁夹立,中阔摩肩,高数十文,仰面而度,阴森悚骨。其内积雪更深,凿冰上跻;过此,得平顶,即所谓前海也。由此更上一峰,至平天虹。矼之兀突独耸者,为光明顶。由矼而下,即所谓后海也。盖平天矼阳为前海,阴为后海,乃极高处;四面皆峻坞,此独若平地。前海之前,天都、莲花二峰最峻;其阳属徽之歙,其阴属宁之太平。
余至平天矶,欲望光明顶而上,路已三十里,腹甚枵,遂入矼后一庵。庵僧俱踞石向阳。主僧曰智空,见客色饥,先以粥饷。且曰:“新日太皎,恐非老睛。”因指一僧谓余曰:“公有余力,可先登光明顶而后中食,则令日犹可抵石笋矼,宿是师处矣。”余如言登顶,则天都、莲花并肩其前,翠微、三海门环绕于后;下瞰绝壁峭岫,罗列坞中,即丞相原也。顶前一石伏而复起,势若中断,独悬坞中,上有怪松盘盖。
(选自《徐霞客游记》,有删节)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疏木茸茸中/仰见群峰盘结/天都独巍然上挺/数里/级愈峻/雪愈深/其阴处冻雪成冰/坚滑不容着趾 |
B.蔬木茸茸/中仰见群峰盘结/天都独巍然/上挺数里/级愈峻/雪愈深/其阴处冻雪成冰/坚滑不容着趾 |
C.疏木茸茸中/仰见群峰/盘结天都独巍然/上挺数里/级愈峻/雪愈深/其阴处冻雪成冰/坚滑不容着趾 |
D.疏木茸茸/中仰见群峰盘结/天都独巍然上挺/数里级/愈峻雪愈深/其阴处冻雪/成冰坚滑/不容着趾 |
A.觅导者各携筇上山 筇:竹杖 |
B.公等何由得上也 由:由于 |
C.余急于光明顶、石笋矼之胜 胜:美景 |
D.其内积雪更深,凿冰上跻 跻:攀登 |
A.黄山上的松树特点鲜明,树身不高而树形奇特,被旅行家徐霞客称之为奇山之中的奇品。 |
B.作者从莲花峰一路北下直到前海,然后又经过一段特别狭窄的山路,才到达天门。 |
C.智空和尚招待作者吃了粥,又帮他安排了登山路线、午饭时间和住宿的地方,非常周到。 |
D.光明顶前有一块巨石,先伏后起,像是两截,在山坳里突出悬空,上面还长着怪松。 |
(1)过慈光寺,从左上。石峰环夹,其中石级为积雪所平,一望如玉。
(2)公有余力,可先登光明顶而后中食,则今日犹可抵?石笋矼,宿是师处矣。
游天都
徐霞客
(1)路旁一歧东上,乃昔所未至者,遂前趋直上,几达天都侧。复北上,行石罅中。石峰片片夹起;路宛转石间,塞者凿之,陡者级之,断者架木通之,悬者植梯接之。下瞰峭壑阴森,枫松相间,五色纷披,灿若图绣。因念黄山当生平奇览,而有奇若此,前未一探,兹游快且愧矣!(2)时夫仆俱阻险行后,余亦停弗上;乃一路奇景,不觉引余独往。既登峰头,一庵翼然,为文殊院,亦余昔年欲登未登者。左天都,右莲花,背倚玉屏风,两峰秀色,俱可手揽。四顾奇峰错列,众壑纵横,真黄山绝胜处!非再至,焉知其奇若此?
(3)……挟澄源、奴子仍下峡路。至天都侧,从流石蛇行而上。攀草牵棘,石块丛起则历块,石崖侧削则援崖。每至手足无可着处,澄源必先登垂接。每念上①如此,下何以堪!终亦不顾。历险数次,遂达峰顶。
(4)惟一石顶壁起犹数十丈,澄源寻视其侧,得级,挟予②登。万峰无不下伏,独莲花与抗耳。时浓雾半作半止,每一阵至,则对面不见。眺莲花诸峰,多在雾中。独上天都,予至其前,则雾徙于后;予越其右,则雾出于左。
(5)其松犹有曲挺纵横者;柏虽大干如臂无不平贴石上如苔藓然山高风钜雾气去来无定。下盼诸峰,时出为碧峤,时没为银海;再眺山下,则日光晶晶,别一区宇也。
(选自《徐霞客游记·游黄山日记》)
【小题1】请在①②两处选填下列虚词。A.者 | B.以 | C.而 | D.既 |
A.柏虽大\干如臂\无不平贴石上\如苔藓然\山高风钜雾气\去来无定 |
B.柏虽大干如臂\无不平贴石上\如苔藓然\山高风钜\雾气来去无定 |
C.柏虽大干如臂\无不平贴石\上如苔藓\然山高风钜\雾气去来无定 |
D.柏虽大\干如臂\无不平贴石\上如苔藓\然山高风钜雾气\去来无定 |
A.本文以空间的变化为线索,以游览的路线为顺序,运用逐层衬托的写法,着重描写黄山天都峰的奇观。 |
B.作者“决意游天都”,遇险阻“终亦不顾”,登顶得见:隐约可见的莲花诸峰,富于变化的云海浓雾,别具姿态的奇松怪柏……写出黄山特有的奇观。 |
C.文章记叙翔实。文中旅游的日期、里程、方向、沿途经过的地点,一一点明,不厌其详。石罅、文殊院、莲花峰、天都峰,游踪所及,写来都详细生动。 |
D.游记文中有我,语中含情,寓情于景,藏议于景。作者勇于登山,奋发向上的精神及对大自然的热爱都蕴含于字里行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