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亡儿曾羽孙圹志
归有光
呜呼!余生七年,先妣为聘定先妻。一年而先妣弃余。余晚婚,初举吾女,每谈先妣时事,辄夫妇相对泣。又三年生吾儿,先妻时已病,然甚喜。临死之夕,数言二儿,时时戟二指以示余,可痛也。
时吾儿生甫三月,日夜望其长成。至于今十有六年,见吾儿丰神秀异,已能读父作书,常自喜先妻为不死矣。而先妣晚年之志,先妻垂绝之言,可以慰也。不意余之不慈不孝延祸于吾儿,使吾祖、吾父垂白哭吾儿也。
吾儿之亡,家人大小,哭尽哀。今母之党,皆哭之愈于亲甥。其与之者,相聚而哭。其性仁孝,见父母若诸母,尚有乳哺之色。慈爱于人,多大人长者之言。故其死莫不哀。
一日,余与学者说书退食,方念诸子天寒日已西尚未午飧,使人视之,则儿已白母为具食矣。洞庭有来学,贫甚,余馆之,儿时造其室视食饮,殷勤慰藉,其人为之感泣。余与妻兄市宅,已雠而求不已。儿每从容言:“舅舍大宅而居小宅,可念,吾父终当恤之,他勿论也。”余误笞一人,儿前力争之;余初不省而后悔。笞者闻儿死,为之大哭。余穷于世久矣,方图闭门教儿子;儿能解吾意,对之口不言而心自喜,独以此自娱。而天又夺之如此,余亦何辜天耶!
岁之十二月,余病畏寒,不能早起,日令儿在卧榻前诵《离骚》,音声琅然,犹在吾耳也。会外氏之丧,儿有目疾,不欲行,强之而后行。盖以己酉往,甲子死也。前死二日,余往视之。儿见余夜坐,犹曰:“大人不任劳,勿吾故不睡也。”曰:“吾母勿哭我;吾母羸弱,今三哭我矣。”又数言:“亟携我还家!”余谓:“汝病,不可动。”即颦蹙甚苦。盖不听儿言,欲以望儿之生也;死于外氏,非其志也。
呜呼!孰无父母妻子!余方孺慕,天夺吾母;知有室家,而余妻死;吾儿几成矣,而又亡。天之毒于余,何其痛耶!吾儿之孝友聪明与其命相,皆不当死。三月而丧母,十六而弃余。天之于吾儿,何酷耶!
(有删改)
【注】①圹(kuàng)志:墓志。②戟二指:伸出或竖起食指和中指,其形似戟。③今母之党:归有光继室王氏一方的亲属。④若:和。诸母:婶母。⑤说书:讲说书中句意大旨。⑥外氏之丧:外祖父家里有丧事。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画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先妻垂绝之言,可以慰也    少:略微
B.其与之者,相聚而哭 游:游玩
C.家人大小,哭尽哀  无:无论
D.已雠而求不已 直:同“值”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画线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洞庭有来学,贫甚 得不焚,殆有神护
B.天之于吾儿,何酷耶    吾还也
C.余亦何辜天耶  其制稍异
D.勿吾故不睡也  且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
【小题3】下列句子中,都能表现归有光亡儿“孝友”的一组是(   )
①见吾儿丰神秀异,已能读父作书   
②见父母若诸母,尚有乳哺之色   
③使人视之,则儿已白母为具食矣   
④余误笞一人,儿前力争之   
⑤儿能解吾意,对之口不言而心自喜   
⑥大人不任劳,勿以吾故不睡也
A.①②⑥B.③④⑤C.②③⑥D.③⑤⑥
【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是归有光为儿子曾羽孙所写的墓志铭,曾羽孙是归有光的原配所生。曾羽孙出生三个月后,其母亲就亡故;又十六年,曾羽孙也撒手人寰。
B.曾羽孙仁孝慈爱,因此,在他死后,家人、亲戚、朋友,无论是年龄大的,还是年龄小的,都恸哭异常,就连前来向归有光求学的洞庭人也为之哭泣,表达哀痛之情。
C.曾羽孙聪颖,能领悟父亲归有光望子成龙、光复家业的心意;而归有光盼儿病愈心切,没能领会儿子屡次表达的那种想被带回家、不想死在他乡的心愿。
D.善于从日常生活琐事中挖掘出有情感价值的材料,是归有光文章的一大特色。本文于娓娓叙述之中饱含伤感之情,简短议论之中充满切肤之痛,读来令人心碎。
【小题5】将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方念诸子天寒日已西尚未午飧,使人视之,则儿已白母为具食矣。
(2)儿时造其室视食饮,殷勤慰藉,其人为之感泣。
(3)余病畏寒,不能早起,日令儿在卧榻前诵《离骚》,音声琅然,犹在吾耳也。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3-11 12:03:30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雍里先生少为南都吏曹,历官两司,职务清简,惟以诗文自娱。平居,言若不能出口,或以不知时务疑之。及考其莅官所至,必以经世为心,非碌碌者。嗟夫!天下之俗,其敝久矣。士大夫以媕婀雷同,无所可否,为识时达变。其间稍自激励,欲举其职事,世共笑之,则先生之见谓不知时务也固宜。予读其应诏陈言,所论天下事,是时天子厉志中兴之治,中官镇守历世相承不可除之害,竟从罢去。昔人所谓文帝之于贾生,所陈略见施行矣。当强仕之年,进位牧伯,为外台之极品,亦不为不遇。而遂投劾以归。家居十余年,闭门读书,恂恂如儒生。考求六经、孔孟之旨,潜心大业,凡所著述,多儒先之所未究。至自谓甫弱冠入仕,不能讲明实学,区区徒取魏、晋诗人之余,摹拟锻炼以为工。少年精力,耗于无用之地,深自追悔,往往见于文字中,不一而足。暇日以其所为文,名之曰《疣赘录》。予得而论之。

以为文者,道之所形也。道形而为文,其言适与道称,《易·系辞下》谓之曰:其旨远,其辞文,曲而中,肆而隐,是虽累千万言,皆非所谓出乎形,而多方骈枝于五脏之情者也。故文非圣人之所能废也。孔子曰:“天下有道,则行有枝叶;天下无道,则言有枝叶。夫道胜,则文不期少而自少;道不胜,则文不期多而自多。溢于文,非道之赘哉?於是以知先生之所以日进者,吾不能测矣。录凡若干卷,自举进士至谢事家居之作皆在焉。然存者不能什一,犹自以为疣赘云。

(选自归有光《雍里先生文集序》)

注释 ①媕婀(ān ē):指依违阿曲,毫无主见。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非碌碌者  殆:大概,恐怕。
B.世共笑之  訾: 讥笑,讥讽。
C.予得而论之 序:序言,文序。
D.然存者不能什一 什一:十分之一。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必经世为心 秦亦不城予赵
B.耗无用之地 臣诚恐见欺王而负赵
C.天下有道,行有枝叶 于其身也,耻师焉
D.则文不期多自多     君子博学日三省乎己
【小题3】下列对原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在《疣赘录》的文集序中,对雍里先生为官时不依违阿曲,不拘泥于流俗,以国家大事为己任的表现,予以高度评价。
B.作者认为文章的关键在于“道”,而“文”是“道”的外在表现形式,会依据“道” 自然呈现出“多”与“少”的不同形态。
C.作者回顾了自己求学、致仕、创作的过程和经历,表达了对那种仅仅从形式与文字技巧上加以模拟雕饰的文风的否定态度。
D.作者的语言简洁凝练,古朴浑厚,以舒缓的语气和生活化的笔调阐发自己的观点,文章写得语浅情深,意蕴悠远,颇具深意。
【小题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至自谓甫弱冠入仕,不能讲明实学,区区徒取魏、晋诗人之余,摹拟锻炼以为工。
(2)录凡若千卷,自举进士至谢事家居之作皆在焉。

同类题2

赠张别驾序

归有光

张侯自尚书秋官郎,出判苏州。会其属县昆山之令阙,来其事。未逾月,新令且至,吾党之士,为会于玉山之阳,邀侯为一日之欢,盖莫不戚然于侯之去者。

噫!人之相与,历岁月之久未必相爱也。岂徒不能相爱,有厌其岁月之久,而去之唯恐其不亟也。若侯之不鄙夷吾人,与吾人之所以爱侯者,可谓有情矣。吏之来,皆四海九州之人,无亲知之。一旦以天子之命,卒然而相临如是者,岂法度威力之所能为哉?夫亦恃其有情以相爱而已。今或自谓其能制百里之死生,法度威力之可以为,视其人漠然,而独行其恣睢之意,则今世之俗吏类如此也。侯为人慈爱悌,可以望而知其情。故不逾月,而县之士民,无不爱且慕焉。

嗟夫!吾县之人,力耕以供赋贡。曲事天子之命吏,盖亦无所不至。虽骈死敲扑之下,未尝敢有疾怨之心,独于是非之实有不能昧者,而见于里巷之歌谣也。孔子之删《诗》三百篇,美一而刺九焉,所以导民之情,使之言。若《十月之交》、《雨无正》,虽幽厉之虐,不能绝也。今大吏或相与比于上,不曰吏之无良,然且诟詈吾人,以为风俗之薄恶。夫二百年仁孝忠厚之俗,奚至于今而独恶耶?

方侯之视事,即有倭寇之警。贼自滨海深入百里,络绎城下,侯以安静镇之。虽在倥偬之际,不肯因循旧弊,以扰于民。自前年贼至,而县常先时塞门,又严缒城之禁。小民斗米束菜,悉为吏卒所苛取。近郊之人,扶老携幼,望门而呼,城上莫有应者,独坐视其宛转于锋刃之下。且日取疑似之人,以为贼谍而屠刳之。盖冤苦无诉之民,有不独死于贼手者矣。如前之为,今岁皆无之。则贤人君子之所至,岂必其岁月之久!如时雨之沾溉于物,岂有涯哉?夫然后知侯之所以非今之俗吏。而期月之间,吾人爱慕之深如此,则夫知吾县风俗之不薄者,亦莫如侯。余故乐为道之云。

侯名牧,辛丑进士,山阴人。

(选自《震川先生集》卷十一,有删改)

【小题1】下列加下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来 其事   署:代理
B.侯为人慈爱 悌 恺:和顺
C.且日 取疑似之人   钩:牵连
D.无亲知之     素:旧交
【小题2】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侯在昆山任上深得民心,离任之际,归有光和朋友们特地在玉山之南邀请他聚饮,席间所有人无不为张侯的离任而伤感。
B.昆山百姓耕种努力,认真完税,勤心侍奉皇帝派来的官员,对于官员的恶行也都隐忍且无任何发泄之举。
C.归有光认为,现在的有些无良官员动不动就说地方民风浮薄丑恶,对地方仁孝忠厚的民风积淀视而不见,实在令人气愤。
D.张侯治理昆山虽然时间很短,但百姓爱戴仰慕,归有光认为张侯深深了解昆山民风民俗并不浮薄。
【小题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人之相与,历岁月之久未必相爱也。岂徒不能相爱,有厌其岁月之久,而去之唯恐其不亟也。
(2)盖孔子之删《诗》三百篇,美一而刺九焉,所以导民之情,使之言。
【小题4】文中张侯应对倭寇不肯因循“旧弊”?请简要概括“旧弊”有哪些。

同类题3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吴山图记

归有光

⑴吴长洲二县,在郡治所,分境而治。而郡西诸山,皆在吴县。其最高者,穹隆阳山邓尉西脊铜井。而灵岩,吴之故宫在焉,尚有西子之遗迹。若虎丘剑池及天平尚方支硎,皆胜地也。而太湖汪洋三万六千顷,七十二峰沉浸其间,则海内之奇观矣。

⑵余同年友魏君用晦为吴县,未及三年,以高第召入为给事中。君之为县,有惠爱,而百姓扳留之,不能得,而君亦不忍于其民。由是好事者绘《吴山图》以为赠。

⑶夫令之于民诚重矣。令诚贤也,其地之山川草木,亦被其泽而有荣也;令诚不贤也,其地之山川草木,亦被其殃而有辱也。君于吴之山川,盖增重矣。异时吾民将择胜于岩峦之间,尸祝于浮屠老子之宫也,固宜。而君则亦既去矣,何复惓惓于此山哉?昔苏子瞻称韩魏公去黄州四十余年而思之不忘,至以为《思黄州》诗,子瞻为黄人刻之于石。然后知贤者于其所至,不独使其人之不忍忘而已,亦不能自忘于其人也。

⑷君今去县已三年矣。一日,与余同在内庭,出示此图,展玩太息,因命余记之。噫!君之于吾吴有情如此,如之何而使吾民能忘之也?

(注)①尸祝:本指古代祭祀时担任尸和祝的两类人,此为崇拜祝福之意。②浮屠:梵语的音译,此指佛教。③惓惓:诚恳殷切。
【小题1】第⑴段主要写了吴县的_______________。
【小题2】第⑵段中“好事者绘《吴山图》”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用自己的话回答)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是一篇应邀题画的文章,但作者撇开画的内容技巧不谈,而是以赠图——受图——藏图为线索,写官员与民众的相处之道。
B.作者不刻意雕饰文字而写得清新淡雅,着眼吴县山水画而寓意于山水画外,构思颇为新巧。
C.作者用苏轼一例是为了称赏韩魏公是“不能自忘于其人”的贤者。
D.作者以“君之于吾吴,有情如此。如之何而使吾民能忘之也?”一句收束全文,既起到了点化升华主题的作用,又使得文章情致绵绵,余意不尽。
【小题4】本文是一篇“记”,具有叙议结合的特点。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赏析。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先妣事略
归有光
先妣周孺人,弘治元年二月十一日生。年十六来归。逾年,生女淑静。淑静者,大姊也。期而生有光又期而生女子殇一人期而不育者一人又逾年生有尚妊十二月逾年生淑顺一岁又生有功。有功之生也,孺人比乳他子加健。然数颦蹙顾诸婢曰:“吾为多子苦!”老妪以杯水盛二螺进,曰:“饮此后妊不数矣。”孺人举之尽,喑不能言。
正德八年五月二十三日,孺人卒。诸儿见家人泣,则随之泣,然犹以为母寝也。伤哉!于是家人延画工画,出二子,命之曰:“鼻以上画有光,鼻以下画大姊。”以二子肖母也。
孺人讳桂。外曾祖讳明;外祖讳行,太学生;母何氏,世居吴家桥,去县城东南三十里,由千墩浦而南直桥,并小港以东,居人环聚,尽周氏也。外祖与其三兄皆以赀雄,敦尚简实,与人姁姁①说村中语,见子弟甥侄无不爱。
孺人之吴家桥,则治木绵,入城,则缉纑②。灯火荧荧,每至夜分。外祖不二日使人问遗。孺人不忧米盐,乃劳苦若不谋夕。冬月,垆火炭屑,使婢子为团,累累暴阶下。室靡弃物,家无闲人。儿女大者攀衣,小者乳抱,手中纫缀不辍,户内洒然③。遇僮奴有恩,虽至棰楚,皆不忍有后言。吴家桥岁至鱼蟹饼饵,率人人得食。家中人闻吴家桥人至,皆喜。
有光七岁,与从兄有嘉入学,每阴风细雨,从兄辄留,有光意恋恋,不得留也。孺人中夜觉寝,促有光暗诵《孝经》;即熟读,无一字龃龉,乃喜。
孺人死十一年,大姊归王三接,孺人所许聘者也。十二年,有光补学官弟子。十六年而有妇,孺人所聘者也。期而抱女,抚爱之,益念孺人,中夜与其妇泣。追惟一二,彷佛如昨,余则茫然矣。世乃有无母之人?天乎,痛哉!
(选自《震川先生集》)
①姁姁(xù):和蔼亲切的样子。   ②缉纑:制作麻纱   ③洒然:整齐貌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期而生有光/又期而生女子殇一人/期而不育者一人/又逾年/生有尚妊十二月/逾年/生淑顺/一岁/又生有功。
B.期而生有光/又期而生女/子殇一人/期而不育者一人/又逾年生有尚妊/十二月/逾年/生淑顺/一岁/又生有功。
C.期而生有光/又期而生女/子/殇一人/期而不育者一人/又逾年/生有尚/妊十二月/逾年/生淑顺/一岁/又生有功。
D.期而生有光/又期而生女/子/殇一人/期而不育者一人/又逾年生有尚/妊十二月逾年/生淑顺/一岁/又生有功。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归有光(1506—1571),字煕甫,号震川,昆山人。明代散文家,“唐宋派”代表人物。
B.弘治:弘治是明孝宗的庙号。称呼皇帝可用谥号,如汉武帝;也可用年号,如乾隆;也可用庙号。
C.讳:名。封建时代不应直称的尊长的名字称讳。
D.太学生:太学的学生。太学是封建时代的最高学府,在明代就是国子监。
【小题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先妣事略》是明代作者归有光追忆亡母的一篇记叙文,作者拾取母亲生前的一些日常生活琐事,絮絮道来,刻画了一位勤劳、俭朴、待人厚道、严以教子的母亲形象,寓歌颂赞美于叙事之中。
B.归有光的外祖父凭财产而在当地有势力,为人注重简易朴实。外祖父常常和谐亲切跟村里人谈家常,看到小辈外甥侄子个个都喜爱。
C.归有光的母亲对归有光要求严格,经常半夜醒来时叫归有光高声背诵《孝经》,背诵得没有一个字错漏,她才高兴。
D.归有光格外想念先母。夜半三更,和妻子一同流着眼泪,回想母亲生前的几件事,仿佛像是昨天发生的一样,别的什么,都记不起来了。
【小题4】下列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
A.平明,汉军乃觉之,令骑将灌婴以五千骑追之。
翻译:天快亮的时候,汉军才发觉,命令骑将灌婴带领五千骑兵去追赶。
B.长桥卧波,未云何龙?复道行空,不霁何虹?
翻译:长桥卧在水上,没有云怎么出现了龙?楼阁间的通道架在半空,没有雨过天晴,哪里来的彩虹?
C.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
翻译:弹奏瑟的声音渐渐稀疏,最后铿的一声停下来,曾皙放下瑟,站起来,回答说:“我和他们三个人的为政才能不一样。”
D.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
【小题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于是家人延画工画,出二子,命之曰:“鼻以上画有光,鼻以下画大姊。”以二子肖母也。
(2)遇僮奴有恩,虽至棰楚,皆不忍有后言。

同类题5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项脊轩志

归有光

项脊轩,旧南阁子也。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百年老屋,尘泥渗漉,雨泽下注,每移案,视无可置者。又北向,不能得日,日过午已昏。余稍为修葺,使不上漏。前四窗,垣墙周庭,以前南日,日影反照,室始洞然。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旧时栏楯,亦遂增胜。借书满架,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而庭阶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

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先是,庭中通南北为一。迨诸父异爨,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庭中始为篱,为墙,凡再变矣。家有老妪,尝居于此。妪,先大母婢也,乳二世,先妣抚之甚厚。室西连于中闺,先妣尝一至。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妪又曰:“汝姊在吾怀,呱呱而泣。娘以指叩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吾从板外相为应答。”语未毕,余泣,妪亦泣。余自束发读书轩中,一日,大母过余曰:“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比去,以手阖门,自语曰:“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顷之,持一象笏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瞻顾遗迹,如在昨日,令人长号不自禁。

轩东故尝为厨,人往,从轩前过。余扃牖而居,久之,能以足音辨人。轩凡四遭火,得不焚,殆有神护者

余既为此志,后五年,吾妻来。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吾妻归宁,述诸小妹语曰:“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其后六年,吾妻死,室坏不修。其后二年,余久卧病无聊,乃使人复葺南阁子,其制稍异于前。然自后余多在外,不常居。

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

【小题1】解释文中加点词
(1)顾   (2)辟   (3)偃   (4)往往    (5)已   (6)归
【小题2】文言句式不同于其他三句的一项是( )
A.明星荧荧,开妆镜也。
B.余自束发读书轩中
C.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
D.轩东故尝为厨
【小题3】用现代汉语通顺翻译划线句
(1)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
(2)轩凡四遭火,得不焚,殆有神护者。
【小题4】作者说“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请概括文中所记可悲之事。
【小题5】中国古代文人墨客往往通过借物抒情的方式来抒写心境。请你联系归有光《项脊轩志》对此加以简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