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语言文字运用
- 文章作者
- 春秋
- 战国
- 西汉
- 东汉
- 三国
- 西晋
- 东晋
- 南北朝
- 隋唐
- 五代十国
- 北宋
- 南宋
- 元
- + 明
- 宋濂(1310-1381)
- 刘基(1311-1375)
- 罗贯中(不详)
- 于谦(1398-1457)
- 吴承恩(1507-1582)
- 归有光(1506-1571)
- 汤显祖(1550-1616)
- 袁宏道(1568-1610)
- 冯梦龙(1574-1646)
- 凌濛初(1580-1644)
- 徐弘祖(1586-1641)
- 魏学洢(约1596-约1625)
- 张溥(1602-1641)
- 陈继儒
- 其他明代作家
- 近代
- 语言知识
- 阅读与鉴赏
- 写作
燕公楠,字国材,南康之建昌人。十岁能属文,再贡于乡,不第,后迁至通判赣州事。至元十三年,世祖既平江南,帅臣授之同知赣州事。十四年,以平广南功,迁同知吉州路总管府事。二十二年夏,召至上都,世祖赐名“赛因囊加带”,命参大政。辞,乞补外,除佥江浙行中书省事,俄移江淮。尚书省立就佥江淮行尚书省事江淮在宋为边陲故多闲田公楠请置两淮屯田劝导有方田日以垦。二十五年,除大司农,领八道劝农营田司事。按行郡县,兴利举弊,绩用大著。劾江西营田使沙不丁贪横,罢之。二十七年,拜江淮行中书省参知政事。桑哥既败,而蠹政未尽去,民不堪命。公楠赴阙,极陈其故,请更张以固国本,世祖悦。会欲易政府大臣,以问公楠,公楠荐伯颜、不灰木、阇里、阔里吉思、史弼、徐琰、赵琪、陈天祥等十人。又问孰可以为首相,对曰:“天下人望所属,莫若安童。”问其次,曰:“完泽可。”明日,拜完泽为丞相,以公楠及不灰木为平章政事,固辞,改江浙行中书省参知政事。三十年,复为大司农,得藏匿公私田六万九千八百六十二顷,岁出粟十五万一千一百斛、钞二千六百贯、帛千五百匹、麻丝二千七百斤。元贞元年,进河南行省右丞,厘正盐法,民便之。召入觐,成宗以公楠先帝旧臣,慰劳良至,改拜江浙行省右丞。明年,迁湖广行省右丞。转运司判官唐申,家沅州,豪横夺民田;武昌县尹刘权杀主簿,诬系其妻子。悉正其罪。五年,召还朝,以卒。帝闻,甚伤悼之。赙赠有加,特命朝臣护丧南归。
(节选自《元史・列传第六十》)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尚书省立就/佥江淮行尚书省事/江淮在宋为边陲/故多闲田/公楠请置两淮/屯田劝导有方/田日以垦 |
B.尚书省立就/佥江淮行尚书省/事江淮在宋/为边陲故多闲田/公楠请置两淮屯田/劝导有方/田日以垦 |
C.尚书省立/就佥江淮行尚书省事/江淮在宋为边陲/故多闲田/公楠请置两淮屯田/劝导有方/田日以垦 |
D.尚书省立/就佥江淮行尚书省/事江淮在宋为边睡/故多闲田/公楠请置两淮/屯田劝导有方/田日以垦 |
A.第:指科举考试录取列榜的甲乙次等。隋唐时只用于考中进士;明清殿试之一甲三名称赐进士及第,亦省称及第。 |
B.路:宋元时代行政区域名、宋代的路相当于明清的省,元代的路相当于明清的府。元代时行省下设路、府、县,形成了三级地方行政制度。 |
C.大司农:古代官名,秦汉时属于全国财政经济的主管官,后逐渐演变为专掌国家仓廪或劝课农桑之官。 |
D.赙赠:古代丧葬礼极为隆重,耗财力很多,届时死者的上司及亲戚朋友常拿财物助丧家办理丧事。 |
A.燕公楠很有才干,深得世祖赏识。燕公楠十岁时就能写文章,后来得到了世祖的赏识,赐名“赛因囊加带”,并命他参与国家政务。 |
B.燕公楠兴利除弊,政绩卓著。燕公楠重视农业,通过屯田使荒田得到大量开垦,增加了国家的财富,并为民除害,罢免贪横的沙不丁。 |
C.燕公楠颇有见识,善举人才。在桑哥弊政还未消除之时,他建议“更张以固本”,世祖向他征求丞相人选时,他推举安童和完泽。 |
D.燕公楠秉公办事,一心为民。燕公楠在任湖广行省右丞时,依法惩处了唐申、刘权,同时还修正了盐法,使人民从中得到了好处。 |
(1)辞,乞补外,除佥江浙行中书省事,俄移江淮。
(2)公楠赴阙,极陈其故,请更张以固国本,世祖悦。
李进 ,保定曲阳人。幼隶军籍,初从万户张柔屯杞之三叉口,时荆山之西九十里曰龙冈者,宋境也。岁庚戌春,张柔引兵筑堡冈上。会淮水泛涨,宋以舟师卒至,主帅察罕率军逆战,进以兵十五人载一舟,转斗十余里,夺一巨舰,遂以功升百户。
戊午,元宪宗西征,丞相史天泽时为河南经略大使,选诸道兵之骁勇者从,遂命进为总把。是年秋九月,道由陈仓入兴元,度米仓关,其地荒塞不通,进伐木开道七百余里。冬十一月,至定远七十关,其关上下皆筑连堡,宋以五百人守之,巴渠江水环堡东流。天泽命进往关下说降之,不从。进潜视间道,归白天泽曰:“彼可取也。”是夜二鼓,天泽遣进率勇士七十人,掩其不备,攻之,脱门枢而入者二十人。守门者觉,拔刀拒之,进被伤,不以为病。夜将旦,进遂得其堡,守之,关路始通,诸军尽度。进以功受上赏。
己未春二月,天泽兵至行在所,围合州钓鱼山寨。夏五月,宋军由嘉陵江以舟师来援,始大战三槽山西。帝立马东山,拥兵二万,夹江而阵,天泽乃号令于众曰:“听吾鼓,视吾旗,无少怠也。”顷之闻鼓声视其旗东指诸军遂鼓噪而入兵一交宋前锋溃走战舰继乱顺流纵击死者不可胜计。帝指顾谓诸将曰:“白旗下服红半臂突而前者,谁也?”天泽以进对,赏锦衣、名马。八月,又战浮图关,前后凡五战,皆以功受上赏。
世祖即位,入为侍卫亲军。中统二年,宣授总把,赐银符。二十三年秋,海都及笃娃等领军至洪水山,进与力战,众寡不敌,军溃,进被擒。从至掺八里,遁还。二十五年,授蒙古侍卫亲军都指挥使司佥事。明年,改授左翼屯田万户。元贞元年春,卒。
(选自《元史·李进传》,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顷之/闻鼓声/视其旗/东指诸军/遂鼓噪而入/兵一交/宋前锋溃走/战舰继乱/顺流纵击/死者不可胜计 |
B.顷之/闻鼓声/视其旗东指/诸军遂鼓噪而入/兵一交/宋前锋溃走/战舰继乱/顺流纵击/死者不可胜计 |
C.顷之/闻鼓声/视其旗东指/诸军遂鼓噪而入/兵一交宋/前锋溃走/战舰继乱/顺流纵击/死者不可胜计 |
D.顷之/闻鼓声/视其旗/东指诸军/遂鼓噪而入/兵一交宋/前锋溃走/战舰继乱/顺流纵击/死者不可胜计 |
A.庚戌,是干支纪年,在古代还有用年号纪年的,如文中的“中统”与“元贞”。 |
B.百户,金初设置,为世袭军职;元代相沿,设百户为百夫长,隶属于千户。 |
C.二鼓,即二更,我国古代有打梆子或敲锣巡夜报时的。《孔雀东南飞》中有“仰头相向鸣,夜夜达五更”的诗句。五更,即丑时,相当于现在的3点到5点。 |
D.行在所,又叫“行在”,指皇帝所在的地方,后专指皇帝行幸所至之地。 |
A.李进跟随张柔,初建军功。张柔引兵与察罕率领的水军在淮河交战,李进率兵辗转作战,夺取宋军大舰,因战功升为百户。 |
B.李进担任总把,有智有勇。李进被史天泽封为总把,跟从作战,在七十关趁夜袭击宋营,受伤也不在意,最终取胜。 |
C.李进作战勇猛,屡次受赏。皇帝亲临前线,李进因交战时表现突出,被赐锦衣、名马;在浮图关作战,李进被赏赐五次。 |
D.李进被俘逃回,仍受信任。李进在洪水山与敌人作战,寡不敌众,兵败被擒,行至掺八里逃回,仍接连被授官职。 |
(1)天泽命进往关下说降之,不从。进潜视间道,归白天泽曰:“彼可取也。”
(2)帝指顾谓诸将曰:“白旗下服红半臂突而前者,谁也?”天泽以进对,赏锦衣、名马。
孛鲁,鲁国王木华黎之子。沉毅魁杰,宽厚爱人,通诸国语,善骑射。年二十七,入朝行在所。时太祖在西域,夏国主李王阴结外援,蓄异图,密诏孛鲁讨之。甲申秋九月,攻银州,克之,斩首数万级,获牲口马驼牛羊数十万,俘监府塔海,命都元帅蒙古不华将兵守其要害而还。乙酉春,复朝行在所。武仙叛,胁居民遁于双门寨。仙弟质于军中,挈家逃归。遣撒寒追及于紫荆关,斩之。丙戌夏,诏封功臣户口为食邑,日十投下,孛鲁居其首。宋将李全陷益都,执元帅张琳送楚州。秋九月郡王带孙率兵围全于益都冬十二月孛鲁引兵入齐先遣李喜孙招谕全全欲降部将田世荣等不从杀喜孙丁亥春三月,全突围欲走,邀击大败之,自相蹂践溺死不可胜计。夏四月,城中食尽,全降,诸将皆日:“全势穷出降,非心服也,今若不诛,后必为患。”孛鲁曰:“不然,诛一人易耳,山东未降者尚多,全素得人心,杀之不足以立威,徒失民望。”表闻,诏孛鲁便宜处之。乃以全为山东、淮南、楚州行省,田世荣副之,郡县闻风款附,山东悉平。时滕州尚为金守,诸将或言炎暑未可进攻,孛鲁曰:“主上亲督大军,平定西域数年,未闻当暑不战,我等安敢自逸乎!”遂促进兵.金兵出战,败之,斩三千余级,其余老幼开门出降。九月,师还,至燕,猎于昌平,民持牛酒以献,却之及还,赐馆人银数百两。闻太祖崩,趋赴北庭,哀毁遘疾。戊子夏五月薨,年三十二,至治元年,诏封太师、开府仪同三司、上柱国、鲁国王,谥忠定。
(注)①遘:通“构”。构成,造成。
(节选自《元史·孛鲁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秋九月/郡王带孙率兵围全于益都/冬十二月/孛鲁引兵入齐/先遣李喜孙招谕全/全欲降部将/田世荣等不从/杀喜孙/ |
B.秋九月/郡王带孙率兵围全于益都/冬十二月/孛鲁引兵入/齐先遣李喜孙招谕全/全欲降/部将田世荣等不从/杀喜孙/ |
C.秋九月/郡王带孙率兵围全丁益都/冬十二月/孛鲁引兵入齐/先遣李喜孙招谕全/全欲降/部将田世荣等不从/杀喜孙/ |
D.秋九月/郡王带孙率兵围全于益都/冬十二月/孛鲁引兵入/齐先遣李喜孙招谕全/全欲降部将/田世荣等不从/杀喜孙/ |
A.甲申属于干支纪年法,干支是天干和地支的总称,干支纪年法包括十二天于和十地支。 |
B.食邑一般指古代君主赏赐给臣子的封地,即以此地租税作为其俸禄,又可称为采邑、封地等。 |
C.诏在文中指皇帝颁发的命令。一般以制式文书的形式发布,称“诏书”或“诏令”。 |
D.太师是官名,西周始置,为辅弼国君之臣,多为大官加衔,表示恩宠而无实职,也可指辅导太子之官。 |
A.孛鲁奉诏讨伐,扫除威胁。夏国君主李王暗中勾结外敌,心存不轨,孛鲁受太祖密诏前去征讨;攻克银州,俘虏了监府塔海,大获全胜。 |
B.孛鲁熟悉情势,稳定大局。他上表启奏皇上,保全降将李全,既树立了元军的威望,又安抚了民心,最终其他郡县相继归附,山东得以平定。 |
C.孛鲁富有主见,做事果断。在攻打滕州时,军中将帅都认为天气酷热不宜进军,孛鲁以皇上平定西域为例进行反驳,并果断进兵,大败金军,攻克滕州。 |
D.孛鲁忠君为国,尽享哀荣。听闻太祖驾崩后,他急忙奔赴北庭,由于哀痛过度而伤身成疾;去世后被追赠为太师、上柱国等,并被赠予褒扬的谥号。 |
(1)武仙叛,胁居民遁于双门寨。仙弟质于军中,挈家逃归。
(2)丁亥春三月,全突围欲走,邀击大败之,自相躁践溺死不可胜计。
浪淘沙 感事
明 刘基
天际草离离,鸿雁南归,冷烟凝恨锁斜晖。蝴蝶不知身是梦,飞上寒枝。
惆怅倚阑时,总是伤悲,绝怜红叶似芳菲。清露自凋枫自落,没个人知。
(注)这首词写与元末乱世,避难于江湖时期。【小题1】下列对本词的理解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
A.首句写无边的青草直漫向天涯,透露的是生机,奠定昂扬的基调。 |
B.“鸿雁”这一意象不仅点出深秋季节,也暗示出旅人的思归。 |
C.上片结句暗用典故,与“庄生晓梦迷蝴蝶”如出一辙,蝴蝶正是诗人梦中之物。 |
D.枫叶红似春花,却无人怜,遇清露而自凋,这“枫叶”正是孤高诗人的写照。 |
E.全诗明写秋实写“感事”,所以是一首伤时失意的寓托之作,词风婉约。 |
李德辉,字仲实,通州潞县人。生五岁,父且卒。其母舂蓬稗、炊藜苋而食之。德辉天性孝悌,嗜读书,束于贫,无以自资,乃辍业。年十六,监酒丰州,祿食充足,甘旨有余,则市笔札录书,夜诵不休。已乃厌糟曲,叹曰:“志士顾安此耶仕不足以匡君福民隐不足以悦亲善身天地之间人寿几何恶可无闻同腐草木也 !”乃谢绝所与游少年,求先生长者讲学,以卒其业。
中统元年,为燕京宣抚使。燕多剧贼,造伪钞,结死党杀人。德辉悉捕诛之,令行禁止。然事多不白中书,由是忤平章王文统意,去位。至元元年,授太原路总管。至郡,崇学校,表孝节,劝耕桑,立社仓,一权度,凡可以阜民者无不为之。嘉禾瑞麦,六出其境。五年,征为右三部尚书。人有讼财而失其兄子者,德辉曰:“此叔杀之无疑。”遂竟其狱。权贵人为请者甚众,德辉不应,罪状既明,请者乃惭服。
十五年,德辉独军围合州。单舸济江,薄城下,呼守将王立出降。安集其民,合人自立而下,家绘事之。十七年,置中书行省,以德辉为安西行省左丞。是年,西南夷罗施鬼国既降复叛,诏云南、湖广、四川合兵三万人讨之。兵且压境,德辉适被命在播,乃遣安珪驰驿止三道兵勿进,复遣张孝思谕鬼国趣降。其酋阿察熟德辉名,曰:“是活合州李公耶,其言明信可恃。”即身至播州,泣且告曰:“吾属百万人,微公来,死且不降,今得所归,蔑有二矣。”德辉以其言上闻,乃改鬼国为顺元路,以其酋为宣抚使。其后有以受鬼国马千数谮德辉于朝者,帝曰:“是人朕所素知,虽一羊不妄受,宁有是耶!”
德辉卒年六十三,蛮夷闻讣,哭之哀如私亲,为位而祭者动辄千百人。合州安抚使王立,衰绖率吏民拜哭,声震山谷,为发百人护丧兴元。播州安抚使何彦请率其民立庙祀之。
(选自《元史•列传第五十》,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志士顾安此耶/仕不足以匡君福民/隐不足以悦亲善身/天地之间/人寿几何/恶可无闻/同腐草木也 |
B.志士顾安此耶/仕不足以匡君福民/隐不足以悦亲善身/天地之间/人寿几何恶/可无闻/同腐草木也 |
C.志士顾安此耶/仕不足以匡君/福民隐不足以悦亲善身/天地之间/人寿几何/恶可无闻/同腐草木也 |
D.志士顾安此耶/仕不足以匡君/福民隐不足以悦亲善身/天地之间/人寿几何恶/可无闻/同腐草木也 |
A.“孝悌”,孝,指对父母还报的爱;悌,指兄弟姊妹的友爱。孔子认为孝悌是做人、做学问的根本。 |
B.“中书行省”,元朝开始实施的直属中央政府管辖的一级行政区,简称“行省”或“省”。 |
C.“嘉禾”, 古人把一禾两穗、两苗共秀、三苗共穗等生长异常的禾苗称为“嘉禾”。人们认为嘉禾是政治黑暗、天下丧乱的征兆。 |
D.“宣抚使”, 中国历史官名。唐后期派大臣巡视战后地区及水旱灾区,称宣抚使。元朝在西南少数民族地区设置该职,管理军民,参用士官。 |
A.李德辉德行合一。他立志做一个为国效力、造福于民、孝顺父母且有修养的人。曾又谢绝与朋友的交往,抄录书籍诵读不息,专心求教。 |
B.李德辉心系百姓。在太原,他为老百姓做了很多有益的事情,诸如兴办学校、旌表节孝、鼓励农业、设立社仓、统一度量衡等。 |
C.李德辉重安抚,不尚杀伐。鬼国酋长阿察久闻李德辉曾经保全合州人性命的事迹,认为其为人可信,所以最终领着国人归顺了朝廷。 |
D.李德辉深受尊敬。朝廷任命鬼国酋长为宣抚使,之后该宣抚诬告德辉收受鬼国贿赂,朝廷不予理睬。李德辉死后,鬼国少数民族及合州民众对他表达了敬重、怀念之情。 |
(1)吾属百万人,微公来,死且不降,今得所归,蔑有二矣。
(2) 帝曰:“是人朕所素知,虽一羊不妄受,宁有是耶!”
林兴祖,字宗起,福州罗源人。至正二年,登进士第;授承事郎,同知黄岩州事,三迁而知铅山州。铅山素多造伪钞者,豪民吴友文为之魁,远至江淮、燕蓟,莫不行使。友文奸黠悍鸷,因伪造致富,乃分遣恶少四五十人,为吏于有司,伺有欲告之者,辄先事戕之,前后杀人甚众,夺人妻女十一人为妾。民罹其害,衔冤不敢诉者十余年。兴祖至官,曰:“此害不除,何以牧民!”即张榜禁伪造者,且立赏募民首告。俄有告者至,佯以不实斥去;又有告获伪造二人并赃者、乃鞠之,款承。友文自至官,为之营救,兴祖命并执之。须臾,来诉友文者百余人,择其重罪一二事鞠之:狱立具。逮捕其党二百余人,悉置之法。民害既去,政声籍甚。升南阳知府,改建德路同知;俱未任。
至正八年,特旨迁为道州路总管,行至城外,撞贼已迫其后,相去仅十余里。时湖南副使哈剌帖木儿屯兵城外,闻贼至,以乏军需,欲退兵,兴祖闻,即夜诣说留之。哈剌帖木儿曰:“明日得钞五十锭、桐盾五百,乃可破贼。”兴祖许之。明日甫入城视事,即以恩信劝谕盐商贷钞五千锭,且取郡楼旧桐板为盾,日中皆备。哈刺帖木儿得钞盾大喜,遂留,为御贼计。贼闻新总管至,一日具五百盾,以为大军且至,中夕遁去。永明县洞瑶屡窃发为民害,兴祖以手榜谕之。皆曰:“林总管廉而爱民;不可犯也。”三年不入境。春旱,虫食麦苗,兴祖为文祷之,大雨三日,虫死而麦稔。已而罢兴作,赈贫乏,轻徭薄敛,郡中大治。宪司考课,以道州为最。以年老致仕,终于家。
(选自《元史·良吏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加点实词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民罹其害: 害怕 |
B.有告获伪造二人并赃者、乃鞠之,款承: 数目较大的钱 |
C.政声籍甚: 通假字,通“藉”,凭借 |
D.即夜诣说留之: 下命令 |
A.至正是元惠宗的庙号。庙号起源于商朝,开国皇帝一般被称为“太祖”或“高祖”,如汉高祖、宋太祖。 |
B.古代设官分职,各有专司,所以称作“有司”。“有司”不可以用来代指朝廷各级官员,只能理解为主管某部门的官吏。 |
C.洞瑶指的就是瑶族。瑶族是中国一支古老的民族,是古代东方“九黎”中的一支,是中国华南地区分布最广的少数民族。 |
D.考课指国家依照所颁布的法令和行政规则,在一定的年限内,对各级官吏进行考核,并依其不同表现,区别不同等级,予以升降赏罚。 |
A.林兴祖任职铅山州时,严厉打击制造伪钞的恶势力,他设计逮捕了吴友文及其同党,并将他们绳之以法,除去民害。 |
B.林兴祖任道州路总管时,通过动员城中盐商和就地取材的办法,备齐了抵御贼兵的军费和军需,这让贼人闻风而逃。 |
C.永明县的少数民族听说林兴祖廉洁爱民,看见了林兴祖亲自写的劝谕的榜文,因此多年都没有犯错。 |
D.春天大早,又闹虫灾,林兴祖就写文章,向上天祈祷,最后下了三天大雨,虫子死了,农业也获得了丰收。 |
(1)铅山素多造伪钞者,豪民吴友文为之魁,远至江淮、燕蓟,莫不行使。
(2) 须臾,来诉友文者百余人,择其重罪一二事鞠之:立具。
陶庵记
(明)归有光
余少好读司马子长书,见其感慨激烈、愤郁不平之气,勃勃不能自抑。以为君子之处世,轻重之衡,常在于我,决不当以一时之所遭,而身与之迁徙上下。设不幸而处其穷,则所以平其心志、怡其性情者,亦必有其道。何至如闾巷小夫一不快志悲怨憔悴之意动于眉眦之间哉盖孔子亟美颜渊而责子路之愠见古之难其人久矣。
已而观陶子之集,则其平淡冲和,潇洒脱落,悠然势分之外,非独不困于穷,而直以穷为娱。百世之下,讽咏其词,融融然尘渣俗垢与之俱化。信乎古之善处穷者也。推陶子之道,可以进于孔氏之门。而世之论者,徒以元熙①易代之间,谓为大节,而不究其安命乐天之实。夫穷苦迫于外,饥寒㦧于肤,而性情不挠,则于晋、宋间,真如蚍蜉聚散耳。
昔虞伯生②慕陶,而并诸邵子③之间。予不敢望于邵而独喜陶也,予又今之穷者,匾其室曰“陶庵”云。
(注)①元熙:东晋最后一个皇帝恭帝年号。②虞伯生:元朝文学家。③邵子:邵雍,北宋理学家。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而身与之迁徙上下 迁徙:改变 |
B.悠然势分之外 势分:权势 |
C.讽咏其词 讽:背诵 |
D.信乎古之善处穷者也 信:相信 |
A.以为君子之处世 句读之不知 |
B.非独不困于穷 不能容于远近 |
C.而直以穷为娱 而神明自得 |
D.徒以元熙易代之间 去以六月息者也 |
A.作者认为君子权衡事物的标准、尺度,决不应该由一时的遭遇、处境而改变,这与范仲淹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相近。 |
B.陶渊明的处穷不变也体现在他的作品中,作者推想后人读他的作品,心中的世俗污秽的念头就全都消失,且可以与孔子相提并论。 |
C.作者不敢望邵雍之项背,只喜欢陶渊明,是因为他仰慕陶渊明身处窘境尚能安命乐天,而自己当时处在失意困顿之中。 |
D.全文多处使用对比手法来突出自己对安命乐天的追求,比如把司马迁作品中的慷慨不平之气与陶渊明作品中的冲淡平和对比。 |
(1)余少好读司马子长书,见其感慨激烈、愤郁不平之气,勃勃不能自抑。
(2)设不幸而处其穷,则所以平其心志、怡其性情者,亦必有其道。
【小题5】用“/”给下面文字断句。
何至如闾巷小夫一不快志悲怨憔悴之意动于眉眦之间哉盖孔子亟美颜渊而责子路之慍见古之难其人久矣。
董士选,字舜卿。与宋兵战金山,士选战甚力。奏功,佩金符。宗王乃颜叛,帝亲征,召士选至行在所。乃颜军飞矢及乘舆前,士选等出步卒横击之,其众败走。
以中书左丞镇浙西。至部,察病民事,悉以帝意除之,民大悦。有聚敛之臣为奸利,事发得罪且死,诈言所遣舶商海外未至,请留以待之,士选曰:“苟此人幸存,则无以谢天下。”遂竟其罪。浙多湖泊,广蓄泄以备水早,率为豪民占以种艺,水无所居积,故数有水旱,士选力开复之。
拜江西行省左丞。赣州盗伪立名号,聚众至万余。朝廷遣兵讨之,主将观望退缩不肯战,贼势益盛。士选请自往,众欣然托之。即日就道,不求益兵,但率二人持文书以去,众莫测其所为。至赣境,捕官吏害民者治之,民相告语曰:“不知有官法如此。”察知激乱之人,悉置于法。于是民争出请自效,不数日遂擒贼魁。军中获贼所为文书,旁近郡县富人姓名具在。焚之,民心益安。
时丞相完泽用刘深言,出师征八百媳妇国,远冒烟瘴,及至,未战,士卒死者十已七八。帝用兵意甚坚,故无敢谏者。士选率同列言之,士选言:“岂得轻用一人妄言,而致百万生灵于死地?”帝色变士选犹明辨不止侍从皆为之战栗帝麾之起左右拥之以出未数月帝闻师败绩因赐上尊以旌直言
士选号廉介,自门生部曲,无敢持一毫献者。治家甚严,而孝弟尤笃。时言世家有礼法者,必归之董氏。延虞汲于家塾以教其子。诸老儒及西蜀遗士,皆以书院之禄起之,使以所学教授。每一之官,必卖先业田庐为行赀,故老而益贫,子孙不异布衣之士,仕者往往称廉吏云。
(选自《元史·董士选传》),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帝色变/士选犹明辨不止/侍从皆为之战栗/帝麾之起左右/拥之以出/未数月/帝闻师败绩/因赐上尊以旌直言/ |
B.帝色变/士选犹明辨不/止侍从皆为之战栗/帝麾之起/左右拥之以出/未数月/帝闻师败绩/因赐上尊以旌直言/ |
C.帝色变/士选犹明辨不止/侍从皆为之战栗/帝麾之起/左右拥之以出/未数月/帝闻师败绩/因赐上尊以旌直言/ |
D.帝色变/士选犹明辨不/止侍从皆为之战栗/帝麾之起左右/拥之以出/未数月/帝闻师败绩/因赐上尊以旌直言/ |
A.金符:文中指古代帝王授予臣属的某种信物,包括铜虎符、金鱼符、金符牌等。 |
B.乘舆:文中指古代天子或诸侯所乘坐的车子。有时也可以用“乘舆”来代称皇帝。 |
C.丞相:官名,古代辅佐君主的最高行政长官。战国秦设置,秦以后各朝时废时设。 |
D.书院:古代中央官府设立的教育机构,是供人读书讲学的处所,有专人主持。 |
A.董士选恪尽职守,为民办实事。他在浙西任职时,有官员以不法手段敛财,罪行暴露后还狡辩,被他处死;他恢复当地湖泊的蓄水泄洪功能。 |
B.董士选有治理之才,对付盗贼有方。他在江西时,赣州盗贼猖狂,朝廷派他前去平定,他软硬兼施,平息了盗贼作乱,并采取措施安定民心。 |
C.董士选敢于进谏,不怕得罪皇帝。朝廷听信有的官员的话,派兵远征,未开战而损失惨重,但皇帝坚持要用兵,大家不敢进谏,他率同僚反对用兵。 |
D.董士选以廉洁著称,家风很正。从门生到部下没有敢向他送礼的,家族以礼法闻名;他很注重对孩子的教育,后代做官的子孙大多以廉洁著称。 |
(1)至部,察病民事,悉以帝意除之,民大悦。
(2)即日就道,不求益兵,但率二人持文书以去,众莫测其所为。
郭嘉,字元礼,濮阳人。祖昂,父惠,俱以战功显。嘉慷慨有大志,始由国子生登泰定三年进士第,授彰德路林州判官,累迁翰林国史院编修官,除广东道宣慰使司都元帅府经历。未几,入为京畿漕运使司副使,寻拜监察御史。
会朝廷以海寇起,欲于浙东温、台、庆元等路立水军万户镇之,众论纷纭莫定。擢嘉礼部员外郎,乘驿至庆元,与江浙行省会议可否。嘉至,首询父老,知其弗便,请罢之。会方择守令绥靖辽东,乃授嘉广宁路总管,兼诸奥鲁劝农防御。属盗起,军旅数兴,供饷无虚日。民苦籴转输,而吏胥得因时为奸。嘉设法计其户口,第其甲乙,民甚便之。有诏团结义兵,嘉招集民数千,教以坐作进退,万、千、百夫各统以长,号令齐一,赏罚明信。故东方诸郡,钱粮之富,甲兵之精,称嘉为最。
十八年,寇陷上京,嘉闻之,躬率义兵出御。既而辽阳陷,嘉将众巡逻,去城十五里,遇青号队伍百余人,始言官军,嘉疑其诈,俄果脱青衣变红。嘉出马射贼,分兵两队而夹攻之,生擒贼数百,死者无算。嘉见贼势日炽,孤城无援,乃集同官议攻守之计,众皆失措,嘉曰:“吾计决矣。”因竭家所有衣服财物犒义士,以励其勇敢,且曰:“自我祖宗,有勋王室,今之尽忠,吾分内事也。况身守此土,当生死以之,余不足恤矣。”顷之,贼至,围城亘数十里,有大呼者曰:“辽阳我得矣,何不出降!”嘉挽弓射呼者,中其左颊,堕马死,贼稍引退,嘉遂开西门逐之,贼大至,力战以死。
事闻,赠崇化宣力效忠功臣、资善大夫、河南江北等处行省左丞、上护军,封太原郡公,谥忠烈。
(节选自《元史·列传第八十一·郭嘉传》
【小题1】对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擢嘉礼部员外郎 擢:提拔 |
B.嘉挽弓射呼者 挽:提起 |
C.有诏团结义兵,嘉招集民数千 团结:组织集结 |
D.会方择守令绥靖辽东 绥靖:安抚平定 |
A.国子生,又称国学生、太学生,指在国子监就读的学生,一般为官员子弟,也有由捐纳而得者,入监就学者有贡生、监生之分,通称为国子监生。 |
B.驿,旧时供传递公文的人过往商旅中途休息、换马的地方,也指供传递公文使用的马。文中的“驿”就是指驿马或马拉的驿车。 |
C.路,始于宋代,宋元时代行政区域名。宋代的路相当于明清的省,元代采用行省制度,行省下设路、府、州、县,形成四级地方行政制度。 |
D.谥,即谥号,始于西周,是对已故的帝、妃、诸侯、大臣以及其他地位很高的人,按其生平事迹进行评定后,给予褒扬的称号。 |
(1)属盗起,军旅数兴,供饷无虚日。
(2)当生死以之,余不足恤矣。
【小题4】根据第三段,简要列举郭嘉“忠烈”的具体表现。
嗟夫!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而五人生于编伍之间,素不闻诗书之训,激昂大义,蹈死不顾,亦曷故哉?且矫诏纷出,钩党之捕遍于天下,卒以吾郡之发愤一击,不敢复有株治;大阉亦逡巡畏义,非常之谋难 于猝发,待圣人之出而投缳道路,不可谓非五人之力也。
由是观之,则今之高爵显位,一旦抵罪,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而又有 剪发杜门,佯狂不知所之者,其辱人贱行,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是以蓼洲周公,忠义暴于朝廷,赠谥美显,荣于身后;而五人亦得以加其土封,列其姓名于大堤之上,凡四方之士无有不过而拜且泣者,斯固百世之遇也。不然,令五人者保 其首领以老于户牖之下,则尽其天年,人皆得以隶使之,安能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发其志士之悲哉?故予与同社诸君子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为之记,亦以明死生之大,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错误的是
A.不敢复有株治 株连,牵连 |
B.大阉亦逡巡畏义 犹疑不决 |
C.而又有剪发杜门 塞,闭 |
D.令五人者保其首领 领头人 |
A.而五人生于编伍之间 |
B.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为之记 |
C.佯狂不知所之者 |
D.由是观之,则今之高爵显位 |
A.素不闻诗书之训。 译文:从来没受过诗书的教诲。 |
B.轻重固何如哉? 译文:轻重的差别到底怎么样呢? |
C.忠义暴于朝廷。 译文:忠义之举在朝廷上暴发。 |
D.斯固百世之遇也。 译文:这实在是百代难得的际遇啊。 |
A.“大阉之乱”时变节易志的“缙绅”反衬了五烈士品质的崇高与行为的光明磊落。 |
B.“且矫诏纷出,钩党之捕遍于天下”鲜明揭示出当时政治的黑暗与形势的恐怖。 |
C.这两段文字主要论述了五人抗击阉党的政治影响和重大意义。 |
D.作者叙议结合,层层对比;巧妙设喻,说理形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