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董士选,字舜卿。与宋兵战金山,士选战甚力。奏功,佩金符。宗王乃颜叛,帝亲征,召士选至行在所。乃颜军飞矢及乘舆前,士选等出步卒横击之,其众败走。

以中书左丞镇浙西。至部,察病民事,悉以帝意除之,民大悦。有聚敛之臣为奸利,事发得罪且死,诈言所遣舶商海外未至,请留以待之,士选曰:“苟此人幸存,则无以谢天下。”遂竟其罪。浙多湖泊,广蓄泄以备水早,率为豪民占以种艺,水无所居积,故数有水旱,士选力开复之。

拜江西行省左丞。赣州盗伪立名号,聚众至万余。朝廷遣兵讨之,主将观望退缩不肯战,贼势益盛。士选请自往,众欣然托之。即日就道,不求益兵,但率二人持文书以去,众莫测其所为。至赣境,捕官吏害民者治之,民相告语曰:“不知有官法如此。”察知激乱之人,悉置于法。于是民争出请自效,不数日遂擒贼魁。军中获贼所为文书,旁近郡县富人姓名具在。焚之,民心益安。

丞相完泽用刘深言,出师征八百媳妇国,远冒烟瘴,及至,未战,士卒死者十已七八。帝用兵意甚坚,故无敢谏者。士选率同列言之,士选言:“岂得轻用一人妄言,而致百万生灵于死地?”帝色变士选犹明辨不止侍从皆为之战栗帝麾之起左右拥之以出未数月帝闻师败绩因赐上尊以旌直言

士选号廉介,自门生部曲,无敢持一毫献者。治家甚严,而孝弟尤笃。时言世家有礼法者,必归之董氏。延虞汲于家塾以教其子。诸老儒及西蜀遗士,皆以书院之禄起之,使以所学教授。每一之官,必卖先业田庐为行赀,故老而益贫,子孙不异布衣之士,仕者往往称廉吏云。

(选自《元史·董士选传》),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帝色变/士选犹明辨不止/侍从皆为之战栗/帝麾之起左右/拥之以出/未数月/帝闻师败绩/因赐上尊以旌直言/
B.帝色变/士选犹明辨不/止侍从皆为之战栗/帝麾之起/左右拥之以出/未数月/帝闻师败绩/因赐上尊以旌直言/
C.帝色变/士选犹明辨不止/侍从皆为之战栗/帝麾之起/左右拥之以出/未数月/帝闻师败绩/因赐上尊以旌直言/
D.帝色变/士选犹明辨不/止侍从皆为之战栗/帝麾之起左右/拥之以出/未数月/帝闻师败绩/因赐上尊以旌直言/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金符:文中指古代帝王授予臣属的某种信物,包括铜虎符、金鱼符、金符牌等。
B.乘舆:文中指古代天子或诸侯所乘坐的车子。有时也可以用“乘舆”来代称皇帝。
C.丞相:官名,古代辅佐君主的最高行政长官。战国秦设置,秦以后各朝时废时设。
D.书院:古代中央官府设立的教育机构,是供人读书讲学的处所,有专人主持。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董士选恪尽职守,为民办实事。他在浙西任职时,有官员以不法手段敛财,罪行暴露后还狡辩,被他处死;他恢复当地湖泊的蓄水泄洪功能。
B.董士选有治理之才,对付盗贼有方。他在江西时,赣州盗贼猖狂,朝廷派他前去平定,他软硬兼施,平息了盗贼作乱,并采取措施安定民心。
C.董士选敢于进谏,不怕得罪皇帝。朝廷听信有的官员的话,派兵远征,未开战而损失惨重,但皇帝坚持要用兵,大家不敢进谏,他率同僚反对用兵。
D.董士选以廉洁著称,家风很正。从门生到部下没有敢向他送礼的,家族以礼法闻名;他很注重对孩子的教育,后代做官的子孙大多以廉洁著称。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至部,察病民事,悉以帝意除之,民大悦。
(2)即日就道,不求益兵,但率二人持文书以去,众莫测其所为。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5-19 04:03:08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2

(题文)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各题。
李德辉,字仲实,通州潞县人。生五岁,父且卒。其母舂蓬稗、炊藜苋而食之。德辉天性孝悌,嗜读书,束于贫,无以自资,乃辍业。年十六,监酒丰州,禄食充足,甘旨有余,则市笔札录书,夜诵不休。已乃厌糟曲,叹曰:“志士顾安此耶仕不足以匡君福民隐不足以悦亲善身天地之间人寿几何恶可无闻同腐草木也!”乃谢绝所与游少年,求先生长者讲学,以卒其业。
中统元年,为燕京宣抚使。燕多剧贼,造伪钞,结死党杀人。德辉悉捕诛之,令行禁止。然事多不白中书,由是忤平章王文统意,去位。至元元年,授太原路总管。至郡,崇学校,表孝节,劝耕桑,立社仓,一权度,凡可以皁民者无不为之。嘉禾瑞麦,六出其境。五年,征为右三部尚书。人有讼财而失其兄子者,德辉曰:“此叔杀之无疑。”遂竟其狱。权贵人为请者甚众,德辉不应,罪状既明,请者乃惭服。十七年,置行中书省,以德辉为安西行省左丞。是年,西南夷罗施鬼国既降复叛,诏云南、湖广、四川合兵三万人讨之。兵且压境,德辉适被命在播,乃遣安珪驰驿止三道兵勿进,复遣张孝思谕鬼国趣降。其酋阿察熟德辉名,曰:“是活合州李公耶,其言明信可恃。”即身至播州,泣且告曰:“吾属百万人,微公来,死且不降,今得所归,蔑有二矣。”德辉以其言上闻,乃改鬼国为顺元路,以其酋为宣抚使。其后有以受鬼国马千数谮德辉于朝者,命曰:“是人朕所素知,虽一羊不妄受,宁有是耶!”
德辉卒年六十三,蛮夷闻讣,哭之哀如私亲,为位而祭者动辄千百人。合州安抚使王立,衰絰率吏民拜哭,声震山谷,为发百人护丧兴元。播州安抚使何彦请率其民立庙祀之。
(选自《元史•列传第五十》,有删改)
【小题1】(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志士顾安此耶/仕不足以匡君/福民隐不足以悦亲善身/天地之间/人寿几何/恶可无闻/同腐草木也
B.志士顾安此耶/仕不足以匡君福民/隐不足以悦亲善身/天地之间/人寿几何恶/可无闻同 腐草木也
C.志士顾安此耶/仕不足以匡君福民/隐不足以悦亲善身/天地之间/人寿几何/恶可无闻/同腐草木也
D.志士顾安此耶/仕不足以匡君/福民隐不足以悦亲善身/天地之间/人寿几何恶/可无闻同腐草木也
【小题2】(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孝悌”,孝,指兄弟姊妹的友爱;梯,指对父母还报的爱。孔子认为孝悌是做人、做学问的根本。
B.“行中书省”,元朝(中统、至元年间)开始实施的直属中央政府管辖的一级行政区,简称“行省”或“省”。
C.“宣抚使”,元朝于西南少数民族地区设置的管理军民参用士官。明清沿置,为武职士官。辛亥革命后仍有沿用旧名者。
D.“蛮夷”,古代泛指华夏民族以外的其他民族,包括南蛮和东夷。多数情况下,蛮夷戎狄统称蛮夷或四夷。
【小题3】(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李德辉德行合一。抄录书籍诵读不息,又谢绝与朋友的交往,专心求教,立志做一个为国效力、造福于民、孝顺父母且有修养的人。
B.李德辉心系百姓。在太原为老百姓做了很多有益的事情,诸如兴办学校、旌表节孝、鼓励农业、设立社仓、统一度量衡等。
C.李德辉威震四方。鬼国酋长阿察久闻李德辉大名,是因为听说其为人可信,曾经拯救过合州人的性命,所以阿察最终领着国人归顺了朝廷。
D.李德辉深受尊敬。朝廷任命鬼国的酋长为宣抚使,之后宣抚使向朝廷诬告李德辉,说他收了鬼国贿赂。李德辉死后,蛮夷们对他敬重、怀念。
【小题4】(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吾属百万人,微公来,死且不降,今得所归,蔑有二矣。
(2)合州安抚使王立,衰绖率吏民拜哭,声震山谷,为发百人护丧兴元。

同类题3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
洪武八年,皇上以太子暨诸王久处宫掖,无以发抒精神,命西幸中都,沿道校猎,以讲武事。濂时奉诏扈从。十有二月戊午,次滁州驿,濂请游琅琊山,皇太子欢然可之,即约四长史同行。
自驿西南出,过平皋约三里所,望丰山盘亘雄伟,出琅琊诸峰上。居人指云:山下有幽谷,地形低洼,四面皆山,其中有紫微泉,宋欧阳公修所发。泉上十余步即丰乐亭,亭东数百步,即醒心亭。由亭曲而西可入天宁寺。今皆废,惟凉烟白草而已。濂闻其语,为怅然者久之。
复西行约三里许,有泉泻出于两山之间,分流而下,曰让泉,潺潺清澈,可鉴毛发。傍岸有亭曰“渐入佳境”,今已废,惟四大字勒崖石间。沿溪而过薛老桥,入醉翁亭。亭久废,名人石刻颇夥,兵后焚炼为垩殆尽。亭后四贤堂,亦废。亭侧有玻璃泉,又名六一泉,石栏覆之,栏下压以巨石,中流一窍通泉,径可五六寸,手掬饮之,温。
是日天阴,雪花翩翩飘,伯靖亟倡曰:“雪作矣,不还将何为?”濂游兴方浓,掉头去弗顾。历石径一里所,至回马岭。伯友追而至,伯清继之。伯友曰:“二客足力弱,不能从矣。”二客,伯贤,伯恭也。
蛇行磬折黄茅白苇间,莽不知所之,幸有宋熙宁舍利塔遗址累累,径行无疑。其路若穷,又复轩豁,峰回路转,盖九锁而至开化禅寺。寺院在琅琊山最深处,惜乎山皆童,而无蔚然深秀之处。
寺僧绍宁为具饭。饭已,引观庶子泉。泉出山罅中,乃唐李幼卿所发,李阳冰所篆铭。铭已亡,张亿书三字碑亦断裂,卧泉下。石崖上多诸儒题名,自皇祐、淳熙以来皆有之。字或篆或隶或楷或可辨或不可辨,山之东西,在在皆然,不特此泉也。自幼卿博求胜迹,凿石引泉以为溪,作禅室、琴台,后人颇继其风,山中之亭几二十所。今荆榛弥望,虽遗迹亦无从求之,可叹哉!
夫亭台废兴乃物理之常,奚足慨?所可慨者,世间奇山川如琅琊者何限?第以处于偏州下邑,无名胜士若幼卿者黼黻之,故潜伏而无闻焉尔。且幼卿固能使琅琊闻于一方,自非欧阳公之文,安足以达于天下?或谓文辞无关于世,果定论耶?念元季绎骚,窜伏荒土,朝不能谋夕,今得以厕迹朝班,出陪帝子巡幸,而琅琊之胜遂获穷探,岂非圣德广被,廓清海寓之所致邪!是宜播之声歌,以侈上赐游观云乎哉。
(取材于明代宋濂《游琅琊山记》,有删节)
【小题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次滁州驿 次:临时驻扎
B.可鉴毛发 鉴:照
C.其路若穷 穷:荒僻
D.寺僧绍宁为具饭 具:准备
【小题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全都相同的一项是
A.①沿道校猎,以讲武事 ②第以处于偏州下邑
B.①濂闻其语 ②后人颇继其风
C.①过平皋约三里所   ②莽不知所之
D.①为怅然者久之     ②兵后焚炼为垩殆尽
【小题3】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宋欧阳公修所发
宋朝时欧阳修先生主持挖掘的
B.惜乎山皆童
可惜,山都太小
C.世间奇山川如琅琊者何限
世间像琅琊山这样奇丽的山川哪能限量
D.念元季绎骚
想到元朝末年战乱连绵
【小题4】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开篇交代出游原因及时间,作者随皇上、太子及诸王外出,路过滁州游琅琊山。
B.作者看到山下的紫微泉、丰乐亭、醒心亭、天宁寺等景点现在都已成为废墟。
C.六一泉在醉翁亭旁边,流出的泉水与柳宗元《小石潭记》中一样“水尤清冽”。
D.作者感慨琅琊山因李幼卿、欧阳修得以闻达天下,结尾感念并宣扬皇上的圣德。
【小题5】将文中划波浪线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字或篆或隶或楷,或可辨或不可辨,山之东西,在在皆然,不特此泉也。
【小题6】宋濂笔下的琅琊之景与《阿房宫赋》中曾经“覆压三百余里”的阿房宫“可怜焦土”的景象相同,面对同样的景象,两位作者抒发的情感有何异同,请简要分析。

同类题4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叶秀发传

(明)宋濂

①叶秀发,字茂叔,金华人。秀发师事吕祖谦、唐仲友,极深性理之学,以余力为文,辄擢庆元丙辰进士第。弟子慕之,从其学者岁至数百人。
②初授福州长溪簿,调安庆府桐城丞。金人犯蕲、黄二州,桐城为邻壤,万目睽睽不相保。骑兵将迫,家人号泣求避。秀发叱之曰:“此正臣子竭力致身之日,虽死何憾,苟先去之,如一邑生聚何?”修城浚濠,日为备御计。会金人使谍者至,秀发擒之,亟斩于城门以徇。金人计沮不得近,邑赖以完。
③事定,制阃忌其功不自己出,上其擅斩非法,降迪功郎,知徽州休宁县。俄以前事论夺。秀发退居余十年,无一毫觖望意,独愤李诚之之死,上书颂于朝。初,诚之守蕲,蕲陷,一城士卒皆战死无降者,诚之亦望阙再拜,拔剑自刭。议者不录其忠,反咎其不能全人,故秀发不平而讼之。言辞朗烈,闻者嗟叹。史弥远当国,人有自桐城来者,弥远以秀发事为问,其人历言抚绥安定之详,且谓:“某等得保首领至今,皆叶桐城之赐,不然,已无桐城久矣。”弥远颔之,从容问参知政事宣缯,其言同。弥远叹曰:“几失贤矣!”
④高沙三十六湖,水高而田下,堤防不固,则千里一壑,民且无稼。秀发建石埭以疏 水势,潴泄有恒,无干溢之病。寻转承议郎,疾作上书,乞致仕,特升朝奉郎。已而,疾甚,力劾去贪墨。吏人劝其何自苦如此,秀发曰:“不可,吾死后,彼必残吾民以逞。”同列来问疾整襟对坐惓惓以究心边事为祝无他言。其忠义出于天性,至死不变。庚寅九月卒,年七十。卒之日,唯遗书籍数箧,弊衣一袭,至无以为敛。

(节选自《文宪集》卷十)

注①生聚:指百姓。②制阃:指将帅。③觖望:不满意。
【小题1】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1)极性理之学(________________)
(2)金人计不得近(_______________)
【小题2】为下列句中加点词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
(1)邑赖以(    )
A.完整
B.完善
C.保全
D.守护
(2)议者不其忠(    )
A.感激
B.记载
C.查验
D.呈报
【小题3】把第②段画线句译成现代汉语。
秀发叱之曰:“此正臣子竭力致身之日,虽死何憾,苟先去之,如一邑生聚何?”
【小题4】用“/”为第④段画线部分断句(限断三处)。)
同 列 来 问 疾 整 襟 对 坐 惓 惓 以 究 心 边 事 为 祝 无 他 言。
【小题5】第④段中,叶秀发的哪些表现体现了“忠义”?请加以概括。
【小题6】第③段是如何塑造叶秀发形象的?请加以分析。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察罕,西域人也。魁伟颖悟,博览强记,通诸国字书。奥鲁赤辟为理问,政事悉委裁决,且令诸子受学焉。从镇南王征安南,师次泸江。安南世子遣其叔父诣军门自陈无罪,王命察罕数其罪而责之,使者辞屈,世子举众逃去。从奥鲁赤移治江西。宁都民言:“某乡石上云气五色,有物焉,视之玉玺也。不以兵取,恐为居人所有。”众惑之。察罕曰:“妄也,是必构害仇家者。”核问之,果然。

成宗大德四年,御史台奏佥湖南宪司事中书省奏为武昌路治中丞相哈刺哈孙曰察罕廉洁固宜居风宪然武昌大郡非斯人不可治竞除武昌广西妖贼高仙道以左道惑众,平民诖误者以数千计。既败,湖广行省命察罕与宪司杂治之,鞫得其情,议诛首恶数人,余悉纵遣,且焚其籍。众难之,察罕曰:“吾独当其责,诸君无累也。”以治最闻,擢河南省郎中。

武宗崩,仁宗哀恸不已。察罕再拜启曰:“庶民修短,尚云有数,圣人天命,夫岂偶然。天下重器悬于殿下,纵自苦,如宗庙太后何?”仁宗辍泣曰:“曩者大丧,必命浮屠,何益?吾欲发府库以赈鳏寡孤独若何?”曰:“发政施仁,文王所以为圣。殿下行之幸甚。”拜中书参知政事,但总持纲维,不屑细务,识者谓得大臣体。

初,察罕生于河中,其夜天气清肃,月白如昼。相者贺曰:“是儿必贵。”察罕天性孝友,田宅之在河中者,悉分与诸昆弟。昆弟贫来归者,复分与田宅奴婢。纵奴为民者甚众。故人多称长者。既致仕,优游八年,以寿终。

(选自《元史·列传第二十四》,有删节)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御史台奏佥湖南宪司事/中书省奏为武昌路治中/丞相哈剌哈孙曰/察罕廉洁/固宜居风宪/然武昌大郡/非斯人不可治/竟除武昌/
B.御史台奏佥湖南宪司事/中书省奏为武昌/路治中丞相哈剌哈孙曰/察罕廉洁固/宜居风宪/然武昌大郡/非斯人不可治/竟除武昌/
C.御史台奏佥湖南宪司事/中书省奏为武昌路治中/丞相哈剌哈孙曰/察罕廉洁固/宜居风宪/然武昌大郡/非斯人不可/治竟除武昌/
D.御史台奏佥湖南宪司事/中书省奏为武昌/路治中丞相哈刺哈孙曰/察罕廉洁/固宜居风宪/然武昌大郡/非斯人不可/治竟除武昌/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玉玺”指皇帝的玉印。古代有玺和印之分,皇帝用的印鉴称为玺,臣民用的印鉴称为印。
B.“治最”是指治理得好,古代设有专门针对官员的考核制度,分年度进行考核,评定等次。
C.“宗庙”专指封建帝王用来供奉历代祖先牌位、举行祭祀的地方,是古代重要的礼制场所。
D.“昆弟”指兄弟。古代兄弟间以伯仲叔季排序,伯是老大,仲次之,叔为老三,季是老四。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察罕天资聪慧,博览群书。他通晓多国文字,深得奥鲁赤信任,奥鲁赤任命察罕为理问,政事全交给察罕裁决,并让自己的孩子们拜他为师。
B.察罕善于言辞,明于事理。跟随征讨安南时,他怒斥安南王子,列举安南王的罪行,使其哑口无言;他劝说因丧父悲痛的仁宗以国事为重。
C.察罕为政宽容,政绩卓越。在处理广西高仙道妖术惑众一案时,他审讯得知实情,议定诛杀首恶几人,其余的全部释放,并且焚烧了档案。
D.察罕孝顺友爱,德行深厚。他在河中的田宅,都分给了众位兄弟;兄弟因贫穷来投奔的,又分给他们田宅奴婢;他还释放了许多奴婢为平民。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众难之,察罕曰:“吾独当其责,诸君无累也。”
(2)发政施仁,文王所以为圣。殿下行之幸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