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一首词,完成小题。

浪淘沙 感事

明 刘基

天际草离离,鸿雁南归,冷烟凝恨锁斜晖。蝴蝶不知身是梦,飞上寒枝。

惆怅倚阑时,总是伤悲,绝怜红叶似芳菲。清露自凋枫自落,没个人知。

 (注)这首词写与元末乱世,避难于江湖时期。
【小题1】下列对本词的理解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
A.首句写无边的青草直漫向天涯,透露的是生机,奠定昂扬的基调。
B.“鸿雁”这一意象不仅点出深秋季节,也暗示出旅人的思归。
C.上片结句暗用典故,与“庄生晓梦迷蝴蝶”如出一辙,蝴蝶正是诗人梦中之物。
D.枫叶红似春花,却无人怜,遇清露而自凋,这“枫叶”正是孤高诗人的写照。
E.全诗明写秋实写“感事”,所以是一首伤时失意的寓托之作,词风婉约。
【小题2】“没个人知”是作者刻意吐出的心中郁结之情,词人在这首词中“郁结”了哪些情感?请简要概括。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诗歌鉴赏 更新时间:2018-04-15 12:03:01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习题。
尚节亭记
刘基
古人植卉木而有取义焉者,岂徒为玩好而已。故兰取其芳,谖草取忘忧,莲取其出污而不染。不卉木也,佩以玉,环以象,坐右之器以欹;或以之比德而自励,或以之惩志而自警,进德修业,于是乎有裨焉。
会稽黄中立,好植竹,取其节也,故为亭竹间,而名之曰尚节之亭,以为读书游艺之所,澹乎无营乎外之心也。予观而喜之。
夫竹之为物柔体而虚中婉婉焉而不为风雨摧折者以其有节也 。至于涉寒暑,蒙霜雪,而柯不改,叶不易,色苍苍而不变,有似乎临大节而不可夺之君子。乎,有诸中,形于外,为能践其形也。然则节言竹,复何以尚之哉!
世衰道微,能以节立身者鲜矣。中立抱材未用,而早以节立志,是诚有大过人者,吾又安得不喜之哉
夫节之时义,大易备矣;无庸外而求也。草木之节,实枝叶之所生,气之所聚,筋脉所凑。故得其中和,则畅茂条达,而为美植;反之,则为瞒液(流出汁液),为瘿肿(生出赘瘤),为樛屈(枝干弯曲),而以害其生矣。是故春夏秋冬之分至,谓之节;节者,阴阳寒暑转移之机也。人道有变,其节乃见;节也者,人之所难处也,于是乎有中焉。故国,大节也,在泰伯则是,在季子则非;守死,大节也,在子思则宜,在曾子则过。必有义焉,不可也。择之不精,处之不当,则不为畅茂条达,而为瞒液、瘿肿、樛屈矣,不亦远哉?
传曰:行前定,则不困。平居而讲之,他日处之裕如也。然则中立之取诸竹以名其亭,而又与吾徒游,岂苟然哉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不卉木也    特:只是
B.乎,有诸中,形于外  信:确实
C.必有义焉,不可也    胶:固执
D.故国,大节也 让:责备
【小题2】下列各项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谖草取忘忧     如吾之衰者,能久存乎
B.然则节言竹     古人秉烛夜游,良有
C.阴阳寒暑转移机也 杳不知其所
D.有似临大节而不可夺之君子 辩荣辱之境
【小题3】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   )
A.夫竹之为物/柔体而虚中/婉婉焉而不为风雨摧折者/以其有节也
B.夫竹之为物柔体/而虚中婉婉焉/而不为风雨/摧折者以其有节也
C.夫竹之为物柔体/而虚中婉婉焉/而不为风雨摧折者/以其有节也
D.夫竹之为物/柔体而虚中/婉婉焉/而不为风雨/摧折者以其有节也
【小题4】下列对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文中“春夏秋冬之分至”说的是春分、秋分、夏至、冬至四个节气,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古代历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根据太阳运动以及所引起的地面气候演变的次序制定的。
B.《四库全书》是乾隆皇帝组织编写的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丛书,“四库”是指经、史、子、集,而解释经书的著作就称为“传”,如《左传》。
C.古代科举制中的会试、乡试、殿试分别为省级考试、京城考试和皇宫大殿考试,其考中者分别称为举人、贡士、进士,殿试一甲三名分别为状元、探花、榜眼。
D.古代把星空与地域相对应,某星宿对着地面的某区域,称为某地在某星的分野。“星分翼轸”是说滕王阁所在地区为翼、轸二星所对的地面区域。
【小题5】下列各项对文意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古人种花植树是为了修身养性,从中汲取精神营养,而不仅仅是为了玩赏,满足自己的嗜好。
B.文中作者认为,世风衰败,道德沦丧,能够凭借节操立身的人很少了,而黄中立异于常人的地方即为崇尚节操因此早早地立下志向。
C.作者援引泰伯、曾子在守大节方面做得很好,而季子、子思却做得不适宜的事例,意在说明人要守住大节,必须选择精准,处置适当。
D.作者于记叙描写中饱含感情,由“观而喜之”到“安得不喜之哉”,再到“岂苟然哉”,赞赏和欣喜之情淋漓于字里行间。既是对黄中立的期许,也隐隐传达了自己的心志。
【小题6】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是诚有大过人者,吾又安得不喜之哉!
(2)然则中立之取诸竹以名其亭,而又与吾徒游,岂苟然哉?

同类题2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规 执 政

刘基

①郁离子谓执政曰:“今之用人也,徒以具数与,□亦以为良而倚以图治与?”执政者曰:“亦取其良而用之耳!”郁离子曰:“若是,则相国之政与相国之言不相似矣。”

②执政者曰:“何谓也?”郁离子曰:“仆闻农夫之为田也,不以羊负轭;贾子之治车也,不以豕骖服。知其不可以集事,恐为其所败也。是故三代之取士也,必学而后入官,必试之事而能,然后用之,不问其系族,惟其贤,不鄙其侧陋。今风纪之司,耳目所寄,非常之选也。仪服云乎哉?言语云乎哉?乃不公天下之贤,而悉取诸世胄昵近之都那竖为之,是爱国家不如农夫之田、贾子之车也。”

③执政者许其言,而必忤之。

(注)①具数:凑数。 ②都那竖:纨绔子弟。

【小题1】填入第①段方框处最恰当的虚词是(   )
A.抑B.且C.或D.夫
【小题2】“农夫不以羊负轭,贾子不以豕骖服”借此说明什么道理?(用自己的话回答)
【小题3】文中画线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如今担任重要职务的官人,他的耳朵和眼睛与国家的使命一样重要。
B.现在掌管风气纪律的官职,像一个人的眼睛和耳朵那样重要的使命。
C.如今担任重要职务的人,他的耳朵和眼睛与国家的使命一样有寄托。
D.现掌管教化纲纪的官职,寄托着像一个人的眼睛和耳朵那样的使命。
【小题4】第②段运用了多种论证方法,请举一例加以分析。
【小题5】第③段“执政者许其言,而必忤之。”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同类题3

蜀贾卖药

刘 基

三人,皆卖药于市。其一人专取良,计入以为出,不虚价,亦不过取赢。一人良不良皆取焉,其价之贱贵,惟买者之欲,而随以其良不良应之。一人不取良,惟其多,卖则成其价,请益则益之,不较,于是争趋之,其门之限月一,岁余而大富。其兼取者,趋稍缓,再期亦富。其专取良者,肆日中如,旦食而昏不足。

郁离子见而叹日:“今之为士者,亦若是夫!昔楚三县之尹三,其一廉而不获于上官,其去也,无以僦舟,人皆笑,以为痴。其一择可而取之,人不尤其取,而称其能贤。其一无所不取,以交于上官,子吏卒而宾富民,则不待三年,而任诸纲纪之司,虽百姓亦称其善,不亦怪哉!”

(选自《郁离子·千里马》第十一章)

(简注)①赢:余利。②限:门槛。③再期(jī):两周年。④肆:店铺。⑤郁离子:作者刘基在元末隐居时用的别名。⑥为士者:做官的人。士,同“仕”。⑦僦(jiù):租赁⑧纲纪之司:掌管法制的官署。
(阅读指要)

这则寓言通过对三种不同类型药商的对比叙述,揭露了当时社会风气的恶劣。那为人行事厚道、专门收购上等好药、绝不弄虚作假的药商,获利微薄,顾客稀少;生活朝不得夕;那个好药次药都收购的药商,以顾客出价多少而决定给好药或次药,因此招来相应的买主,时间稍长,也就富了;而那个不卖好药的药商,把卖价定得很低,结果顾客盈门,财源广进,一年而成富翁。

三种药商的不同品格只是社会现象的一个侧面,作者将其延伸到官场也完全大同小异。文章同样列举了三种不同的县官。某一廉洁而无以讨好上司,结果卸任后连回家的旅费都拮据,还被人讥笑为呆痴;其二较乖巧,选择合适的机会捞几笔,世人竟不以为是贪求,反而称其为能干、贤明;其三是无所不贪,大肆搜括,但他手段高明之极,不仅用来进贡上司,也用来“子吏卒而宾富民”,结果不到三年便提拔要职,连老百姓也误认他为好官。

作者以商场比官场,对那种是非混淆奸诈作伪便能升官、善良廉洁反而不能立足的社会荒谬现象表示了极大的愤慨。文章警示世人,不要被事物的表面现象所迷惑,不要被花言巧语或虚伪的假象所左右,而应该做到不贪小利小惠,这样才能使社会正气得到发扬,使歪风

邪气得到遏制。

文章记叙生动形象,语言流畅,条理清晰,寓意深刻,具有极强的警示作用。

(阅读训练)
【小题1】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1)蜀三人,皆卖药于市(_________) (2)卖则贱其价,请则益之(_________)
(3)其门之限月一(_________)    (4)肆日中如(_________)
(5)昔楚三县之尹三(____) (6)而任诸纲纪之司(____)
【小题2】对下列句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旦食而昏不足。——吃了早饭就吃不上晚饭。
B.其去也,无以僦舟。——他去上任时,连租船的钱都没有。
C.子吏卒而宾富民。——把吏卒当作儿子,富民当作宾客。
D.虽百姓亦称其善。——即使老百姓也说他好。
【小题3】下列句中“其”与“一人专取良”句中“其”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蜀之鄙有二僧,一贫,一富。B.庐陵文天祥自序诗,名曰《指南录》。
C.或以小,劣之。D.有蒋氏者,专利三世矣。
【小题4】下列句中加点词与“卖则其价”中“贱”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抚官大悦,以金笼进上,细其能。B.其直,居为奇货。
C.吏民,封府库。D.阿品远河南。
【小题5】下列句子中“以”之后没有省略“之”的一项是(   )。
A.人皆笑,以为痴。B.虎视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
C.欲居之以为利,而高其直,亦无售者。D.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小题6】请对那个“不取良,惟其多”的卖药人进行一番评论。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苏平仲文集序

明·刘基

文以理为主,而气以摅之。理不明,为虚文;气不足,理无所驾。文之盛衰,实关时之泰否。是故,先王以诗观民风,而知其国之兴废,岂苟然哉!文与诗同生于人心,体制虽殊,而其造意、绳墨固无异也。

唐虞三代之文,诚于中而形为言,不矫揉以为工,不虚声而强聒也。故理明而气昌,其辞,想其人,盖莫非圣贤之徒,知德闻道者也,而况又经孔子之删定乎?

汉兴一扫衰周之文敝而返诸朴丰沛之歌雄伟不饰移风易尚之机实肇于此而高祖文帝制诏天下咸用简直。于是仪、秦、鞅、斯县河之口,至此几杜。是故,贾疏、董策、韦传之诗,皆妥帖不诡,语不惊人,而意自至,由其理明,而气足以摅之也。

周之下,享国延祚汉为最久,盖可识矣。武帝英雄之才,气盖宇宙,而司马相如又以夸逞之文之,以启其夜郎笻筰、通天桂舘、泰山梁甫之役,秦始皇帝无异。致劝持斧之使,封富民之侯,下轮台之诏,然后仅克有终。文不主理之害,一至于斯,不亦甚哉!相如既没,人犹尚之,故扬子云用是见知成帝。然而汉家朴厚之尚已成,其根未尝拔也。往复开陈,周旋辨析,诚意恳至,理明辞达,气畅而舒。非汲汲以鸿生硕儒争名当代者所能及也,岂非习尚有源而得之于自然乎?呜呼!此西汉之文所以为盛,国祚绝而复续,如元气之不坏,而乾坤不死也。后之人论不及此,而以相如、子云为称首,不亦悲哉!东汉班孟坚之外,虽无超世之文,要亦不改故尚,故亦不失西京旧物,下逮魏晋,降及于隋,驳杂不一,而其大概惟日趋于绮靡而已。

继汉而有九有,享国延祚最久者,唐也。故其诗文有陈子昂,而继以李、杜,有韩退之,而和以柳,于是唐不让汉,则此数公之力也。继唐者宋,而有欧、苏、曾、王出焉。其文与诗,追汉唐矣。而周程张氏之徒,又大阐明道理,于是高者上窥三代,而汉唐若有歉焉。

是故,气昌而国昌,由文以见之也。今我国家之兴,土宇之大,上汉唐与宋,而尽有元之幅员,夫何高文宏辞未之多见?良田混一之未远也。

金华苏平仲起国子学录,以其所为诗文示予,予得以谛观之,见其辞达而义粹,识不凡而意不诡,盖明于理而昌于气者也。与之游,知其勤而敏,不自足其所已能。且年方将而未艾也,知其他日必以文名于盛代,耀于前而光后也。故为之叙,而举昔人之大以之。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其辞,想其人 玩:品味、研究
B.而司马相如又以夸逞之文    侈:奢侈、侈靡
C.上汉唐与宋 轶:超越、超过
D.而举昔人之大以之    期:期待、期许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理无所驾    于其身也,耻师焉
B.知德闻道者也 君畏匿之
C.秦始皇帝无异 万化冥合
D.耀于前而光后也 不能容远近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刘基说“理不明为虚文,气不足则理无所驾”, 说明理、气不可偏废, 而“气”则是“理”能否完美表达的关键所在。
B.刘基认为“文之盛衰实关时之泰否”:一方面“文之盛衰”取决于“时之泰否”,另一方面“时之泰否”可由“文之盛衰”见之。
C.刘基反对“矫揉以为工, 虚声而强聒”的绮靡之风, 提倡“简直”的文风,并认为这种文风只留存到西汉,自东汉始则日趋绮靡。
D.刘基提出“理气说”, 主要是针对明初“高文宏辞”不多见的现状而发的,强调思想内容的重要,具有很强的针对性。
【小题4】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汉兴一扫衰周之文敝而返诸朴丰沛之歌雄伟不饰移风易尚之机实肇于此而高祖文帝制诏天下咸用简直
【小题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文与诗同生于人心,体制虽殊,而其造意、绳墨固无异也。
(2)相如既没,人犹尚之,故扬子云用是见知成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