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语言文字运用
- 文章作者
- 春秋
- 战国
- 西汉
- 东汉
- 三国
- 西晋
- 东晋
- 南北朝
- 隋唐
- 五代十国
- 北宋
- 南宋
- + 元
- 关汉卿(1220-1300)
- 王实甫(不详)
- 马致远(约1251-1321)
- 雎景臣(不详)
- 张养浩(1270-1329)
- 郑光祖(不详)
- 张可久(约1270-1348)
- 乔吉(不详)
- 施耐庵(不详)
- 脱脱等
- 明
- 其他明代作家
- 近代
- 语言知识
- 阅读与鉴赏
- 写作
市隐斋记
元好问
①吾友李生为予言:“予游长安,舍于娄公所。娄,隐者也,居长安市三十余年矣。家有小斋,号曰‘市隐’,往来大夫多为之赋诗,渠欲得君作记,君其以我故,为之。”
②予曰:“若知隐乎?夫隐,自闭之义也。古之人隐于农、于工、于商、于医卜、于屠钓,至于博徒、卖浆、抱关吏、酒家保,无乎不在,非特深山之中,蓬蒿之下,然后为隐。前人所以有大小隐之辨者,谓初机之士,信道未笃,不见可欲,使心不乱,故以山林为小隐;________故以朝市为大隐耳。以予观之,小隐于山林则容或有之,而在朝市者,未必皆大隐也,自山人索高价之后①,欺松桂而诱云壑者多矣②,况朝市乎?今夫乾没氏③之属,胁肩以入市,叠足以登垅断,利嘴长距,争捷求售,以与佣儿贩夫血战于锥刀之下,悬羊头,卖狗脯,盗跖行而伯夷语,曰:‘我隐者也’而可乎?敢问娄之所以隐,奈何?”
③曰:“鬻书以为食,取足而已,不害其为廉;以诗酒游诸公间,取和而已,不害其为高。夫廉与高,固古人之所以隐□,子何疑焉?”
④予曰:“予得之矣,予为子记之。虽然,予于此犹有未满焉者,请以韩伯休之事终其说。伯休卖药都市,药不二价,一女子买药,伯休执价不移,女子怒曰:‘子韩伯休邪,何乃不二价?’乃叹曰:‘我本逃名,乃今为儿女子所知。’弃药径去,终身不返。夫娄公固隐者也,而自闭之义,无乃与伯休异乎?言,身之文也,身将隐,焉用文之?是求显也,奚以此为哉?予意大夫士之爱公者,强为之名耳,非公意也。君归,试以言问之。”
贞佑丙子年十二月日,河东元某记。
(注)①山人索高价:山人,指隐士。这里用唐李渤隐居少室山,两度不赴召,后韩愈召之而应召做官的故事,说明有的人隐居是为了博得名誉后再出仕为官。②“欺松桂”句:南齐人周顒隐居钟山(今江苏江宁北),后应诏为海盐令,时人孔稚圭作《北山移文》,借山灵之口,指斥他假充隐士,称他“诱我松桂,欺我云壑”。诱,引诱;欺,欺骗。③乾没氏:指与世沉浮,追逐私利的人。
【小题1】可填入第③段方框处的虚词是A.矣 | B.乎 | C.耶 | D.也 |
【小题3】对第④段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用韩伯林类比娄公,说明他们是同类人。 |
B.借用“卖药”之事,表明对真正隐士的看法。 |
C.李生求记并非娄公本意。 |
D.对娄公之流沽名钓誉行为进行讽刺批判。 |
①出处一致 ②能定能应 ③喧嚣两忘 ④不为物诱
A.③,①;②,④, | B.②,④;①,③, |
C.②,①;③,④, | D.③,④;②,①, |
①寇准,字平仲,华州下邽人也。准少英迈,年十有九,举进士。太宗取人,多临轩顾问,年少者往往罢去。或教准增年,答曰:“准方进取,可欺君邪?”
②后中第,授大理评事,尝奏事殿中,语不合,帝怒起,准辄引帝衣,令帝复坐,事决乃退。上由是嘉之,曰:“朕得寇准,犹文皇之得魏徵也。”
③准初自青州召还,入见,帝曰:“朕诸子孰可以付神器者?”准曰:“陛下为天下择君,谋及妇人、中官,不可也;谋及近臣,不可也;唯陛下择所以副天下望者。”帝俯首久之,屏左右曰:“襄王可乎?”准曰:“知子莫若父,圣虑既以为可,愿即决定。”帝遂以襄王为开封尹,改封寿王,于是立为皇太子。庙见还,京师之人拥道喜跃,曰:“少年天子也。”帝闻之不怿,召准谓曰:“人心遽属太子,欲置我何地?”准再拜贺曰:“此社稷之福也。”帝入语后嫔,宫中皆前贺。复出,延准饮,极醉而罢。
④真宗景德元年冬,契丹大入。急书一夕凡五至,准不发,饮笑自如。明日,同列以闻,帝大骇,以问准。准曰:“陛下欲了此,不过五日尔。”因请帝幸澶州。帝乃议亲征,召群臣问方略。参知政事王钦若,江南人也,请幸金陵。陈尧叟,蜀人也,请幸成都。帝问准,准心知二人谋,乃阳若不知,曰:“谁为陛下画此策者,罪可诛也。今陛下乃神武,将臣协和,若大驾亲征,贼自当遁去。不然,出奇以挠其谋,坚守以老其师,劳逸之势,我得胜算矣。奈何弃庙社欲幸楚、蜀远地,所在人心崩溃,贼乘势深入,天下可复保邪?”遂请帝幸澶州。帝遂渡河,御北城门楼,远近望见御盖,踊跃欢呼,声闻数十里。契丹相视惊愕,不能成列。
【小题1】解释加点词语在句中的含义。(1)可以付神器者_________ (2)副天下望________
(3)凡五至________ (4)同列以闻___________
【小题2】下列句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
A.上由是嘉之 犹文皇之得魏徵也 |
B.帝遂以襄王为开封尹 出奇以挠其谋 |
C.陛下为天下择君 谁为陛下画此策者 |
D.事决乃退 今陛下乃神武 |
【小题4】第①段中,有人教寇准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自己的话回答)的方法来满足“太宗取人”的标准,寇准断然拒绝。
【小题5】依据第③④段内容,完成表格。
寇准进言 | 目的 |
陛下为天下择君,谋及妇人、中官,不可也;谋及近臣,不可也 | 防止皇权旁落 |
知子莫若父,圣虑既以为可,愿即决定 | (1) |
陛下欲了此,不过五日尔 | (2) |
谁为陛下画此策者,罪可诛也 | (3) |
陈抟,字图南,亳州真源人。始四五岁,戏涡水岸侧,有青衣媪乳之,自是聪悟日益。及长,读经史百家之言,一见成诵,悉无遗忘,颇以诗名。后唐长兴中,举进士不第,遂不求禄仕,以山水为乐。自言尝遇孙君仿、獐皮处士。二人者,高尚之人也,语抟曰:“武当山九室岩可以隐居。”抟往栖焉。因服气辟谷历二十余年,但日饮酒数杯。移居华山云台观,又止少华石室。每寝处,多百余日不起。
太平兴国中来朝,太宗待之甚厚。九年复来朝,上益加礼重,谓宰相宋琪等曰:“抟独善其身不干势利所谓方外之士也抟居华山已四十余年度其年近百岁自言经承五代离乱幸天下太平故来朝觐。与之语,甚可听。”因遣中使送至中书,琪等从容问曰:“先生得玄默修养之道,可以教人乎?”对曰:“抟山野之人,于时无用,亦不知神仙黄白之事,吐纳养生之理,非有方术可传。假令白日冲天,亦何益于世?今圣上龙颜秀异,有天人之表,博达古今,深究治乱,真有道仁圣之主也。正君臣协心同德、兴化致治之秋,勤行修炼,无出于此。”琪等称善,以其语白上。上益重之,下诏赐号希夷先生,仍赐紫衣一袭,留抟阙下,令有司增葺所止云台观。上屡与之属和诗赋,数月放还山。
抟能逆知人意,斋中有大瓢挂壁上,道士贾休复心欲之,抟已知其意,谓休复曰:“子来非有他,盖欲吾瓢尔。”呼侍者取以与之,休复大惊,以为神。有郭沆者,少居华阴,夜宿云台观。抟中夜呼令趣归,沆未决;有顷,复曰:“可勿归矣。”明日,沆还家,果中夜母暴得心痛几死,食顷而愈。
华阴隐士李琪,自言唐开元中郎官,已数百岁,人罕见者;关西逸人吕洞宾有剑术,百余岁而童颜,步履轻疾,顷刻数百里,世以为神仙。皆数来抟斋中,人咸异之。大中祥符四年,真宗幸华阴,至云台观,阅抟画像,除其观田租。
【小题1】下列对文中划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抟独善其身/不干势利/所谓方外之士也/抟居华山已四十余年/度其年近百岁/自言经承五代离乱/幸天下太平/故来朝觐。 |
B.抟独善/其身不干势利/所谓方外之士也/抟居华山已四十余年/度其年近百岁/自言经承五代离乱/幸天下太平/故来朝觐。 |
C.抟独善/其身不干势利/所谓方外之士也/抟居华山/已四十余年度/其年近百岁/自言经承五代离乱/幸天下太平/故来朝觐。 |
D.抟独善其身/不干势利/所谓方外之士也/抟居华山/已四十余年度/其年近百岁/自言经承五代离乱/幸天下太平/故来朝觐。 |
A.进士及第,进士是科举考试的最高功名。及第指科举考试应试中选。科举殿试时录取分为三甲,依次为:状元、榜眼、探花。 |
B.处士,古时候称有德才而隐居不愿做官的人,后亦泛指未做过官的士人。 男子隐居不出仕,讨厌官场的污浊,这是德行很高的人方能做得出的选择。 |
C.中书门下,简称中书,习称政事堂、都堂,是唐代中期至北宋前期的行政机构, 宋朝初期,中书门下成为最高行政机构,其最高长官行使宰相的职权。 |
D.年号是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先秦至汉初无年号,汉武帝即位后首创年号。大中祥符,是北宋时宋真宗的年号。 |
A.陈抟字图南,亳州真源人,小时候就很聪明。等长大后,他读经史百家,一见成诵,一点都不会忘记,以诗著名。 |
B.五代后唐长兴年中,陈抟去参加进士科考试,虽然考中了进士,但是他不求俸禄官职,以山水为乐。 |
C.陈抟能预知人意,他的斋室中有大瓢挂在墙壁上,道士贾休复心里想要这个大瓢,陈抟旋即知道他的意思. |
D.陈抟虽然是个服气辟谷修道的方士,但他并没有借此蛊惑帝王获取私利,反而在帝王招揽时劝他励精图治。 |
(1)始四五岁,戏涡水岸侧,有青衣媪乳之,自是聪悟日益。
(2)明日,沆还家,果中夜母暴得心痛几死,食顷而愈。
甲(双调)沉醉东风·闲居
卢挚
雨过分畦种瓜,旱时引水浇麻。共几个田舍翁,说几句庄家话。瓦盆边浊酒生涯,醉里乾坤大。任他高柳清风睡煞。
乙(双调)雁儿落过得胜令·闲适
邓玉宾子
乾坤一转丸,日月双飞箭。浮生梦一场,世事云千变。万里玉门关,七里钓鱼滩。晓日长安近,秋风蜀道难。休干,误杀英雄汉。看看,星星两鬓斑。
【小题1】“双调”在元散曲中被称作_________。【小题2】对作品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甲曲中“种瓜”、“浇麻”、说“庄家话”,是作者闲居生活的典型画面。 |
B.乙曲中“一转丸”、“双飞箭”,从时空角度形象地比喻了世事倏忽变化。 |
C.“醉里乾坤大”表明醉酒才觉天地宽广,折射出作者对闲居生活的陶醉。 |
D.“看看,星星两鬓斑”照应了开头的时光飞逝,抒发了浮生如梦的感慨。 |
谢让字仲和,颍昌人。让幼颖悟好学,及壮,推择为吏。擢南台御史。劾江浙省臣听诏不恭及不法事,帝遣使杂问,既款服①,诏令让与俱来,人皆危之,让恬然若无事者,台纲②以之益振。大德间,诏立陕西行御史台,以让为都事,凡御史封章及文移,其可否一决于让。入为中书省右司都事,迁户部员外郎。时东胜、云、丰等州民饥,乞籴邻郡,宪司惧其贩鬻为利,闭其籴,事闻于朝。让设法立禁,闭籴者有罪,三州之民赖以全活者甚众。至大元年,转户部侍郎。时京仓主计吏以仓廪多罅漏惟久雨米坏请覆糠粃其上因揉诸米中以给内外工人及宿卫者让察其奸以藁秸易之奸弊悉除仁宗即位,加让正议大夫。初,尚书省柄臣构③杀留守郑阿尔思兰,籍其家,中外冤之;尚书省罢,未有直其冤者。让明其事,以所籍赀产给还之。有旨:六部事疑不决者,须让共议,而后上闻。刑部有案,让未署字,而误用印,吏惧,遂私效让署。事觉,度无损于事,且怜吏以罪废,遂视之曰:“吾署也。”其宽厚多类此。让上言:“古今有天下者,皆有律以辅治。堂堂圣朝,讵可无法以准之,使吏任其情、民罹其毒乎!”帝嘉纳之。乃命中书省纂集典章,以让精律学,使为校正官,赐青鼠裘一袭、侍宴服六袭。二年,朝廷以吏多滞事,责曹案不如程者。令下,让曰:“刑狱非钱谷、铨选之比,宽以岁月,尚虑失实,岂可律以常法乎!”乃入白于宰相,曰:“尚书言是也。”由是刑曹独得不责稽违。四年十月,卒于官,年六十有六。
(节选自《元史•谢让传》)
[注]①款服,服罪。②台纲,朝廷纲纪。③构,编织罪名。【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时京仓主计吏/以仓廪多罅漏/惟久雨米坏/请覆糠粃/其上因揉诸米中/以给内外工人及宿卫者/让察其奸/以藁秸易之/奸弊悉除/ |
B.时京仓主计吏/以仓廪多罅漏/惟久雨米坏/请覆糠粃其上/因揉诸米中/以给内外工人及宿卫者/让察其奸/以藁秸易之/奸弊悉除/ |
C.时京仓主计吏/以仓廪多罅漏/惟久雨米坏/请覆糠粃其上/因揉诸米中/以给内外工人/及宿卫者让察其奸/以藁秸易之/奸弊悉除/ |
D.时京仓主计吏/以仓廪多罅漏/惟久雨米坏/请覆糠粃/其上因揉诸米中/以给内外工人/及宿卫者让察其奸/以藁秸易之/奸弊悉除/ |
A.中书省,作为正规的宰相机构,掌管制令决策,是中央最高权力机关,其长官中书令是宰相。 |
B.六部,是中央行政机构中六部的总称,即吏、户、礼、兵、刑、工部各部,其长官均为尚书。 |
C.铨选,是唐宋至清选用官吏的制度,吏部主管官员的任免、升降,各级职官都听候吏部铨选。 |
D.刑曹,指分管刑事的官署或属官。“曹”指分科治事的官署或部门,如兵曹、功曹、户曹等。 |
A.谢让一身正气。担任南台御史时,皇帝让他与被他审理过的江浙省臣一同入朝,众人为此担忧,他却能仪态安闲,如若无事。 |
B.谢让正直敢言。郑阿尔思兰遭遇冤屈被诛杀抄家,尚书省罢免了权臣,却无人敢为郑伸冤,谢让明正其冤,把抄没的家产归还他家。 |
C.谢让深受皇帝信任。他的建议多为皇帝采纳,皇帝甚至下令六部凡有疑而不决的事情都要让他参与商议,再上报朝廷。 |
D.谢让宽厚待人。下属官员私自模仿谢让笔迹签署的事情被发现后,他认为对事情没有影响且担心该官员被免职,便说是自己签的字。 |
(1)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2)堂堂圣朝,讵可无法以准之,使吏任其情、民罹其毒乎!
[双调]殿前欢·观音山眠松
徐再思
老苍龙,避乖高卧此山中。岁寒心不肯为梁栋,翠蜿蜒俯仰相从。
秦皇旧日封①,靖节何年种,丁固当时梦②?半溪明月,一枕清风。
(注)①秦皇旧日封:秦始皇曾登泰山,在松下避雨,封其树为五大夫。②丁固:三国吴人,任尚书时曾梦到松树生其腹上,后封大司徒。【小题1】这首古典诗歌的体裁是( )
A.乐府诗 | B.古体诗 | C.长短句 | D.小令 |
A.题目中的“眠松”,指作者在观音山的松间倒卧而眠,表现其自在之态。 |
B.“高卧”,既紧扣“眠松”之卧态,又切合蛰龙冬卧之特征,以龙喻松,以松拟人。 |
C.结尾二句,写作者要与明月清风为伴,显示出诗人的超尘拔俗,婆娑潇洒。 |
D.“秦皇旧日封”三句是说这是一棵秦皇所封、靖节所种、丁固所梦的松树。 |
过沙沟店
王挥
高柳长涂送客吟,暗惊时序变鸣禽。
清风破暑连三日,好雨依时抵万金。
远岭抱枝围野色,行云随马弄轻阴。
摇鞭喜入肥城①界,桑拓阴浓麦浪深。
〔注〕①肥城,地名、在山东【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诗人信马摇鞭,欣赏高柳长途,听闻鸟儿在柳枝间鸣叫,“惊”字表现了诗人的内心喜悦。 |
B.诗人骑马穿行乡间,赏乡间的景象,从“清风破暑”可推知,诗人写的是秋初时节的景象。 |
C.领联用典,化用杜甫“好雨知时节”“家书抵万金”诗句,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喜爱之情。 |
D.桑拓即桑木与拓木,代指农桑之事。诗人沿途所见多是农家景象,说明诗人关注民间的疾苦。 |
(中吕) ·怀古
张可久
美人自刎乌江岸,战火曾烧赤壁山,将军空老玉门关①。伤心秦汉,生民涂炭,读书人一声长叹。
(注释)①将军空老玉门关:指班超投笔从戎的故事。
【小题1】这首曲的曲牌是( )A.天净沙 | B.寿阳曲 | C.山坡羊 | D.卖花声 |
A.开头用四面楚歌、火烧赤壁、投笔从戎三个典故,寄寓了作者对时事的看法。 |
B.最后一句以景作结,寓情于景,一兴一衰,一乐一哀,间接抒发无限感慨。 |
C.这首曲子咏史用典,寄托历史兴衰、民生疾苦之感叹,给予劳苦大众深切的同情。 |
D.整首曲子典雅工巧,含蓄隽永,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发无限感慨于不发感慨中。 |
唐震字景贤,会稽人。少居乡,介然不苟交,有言其过者辄喜。既登第为小官,有权贵以牒①荐之者,震内牒箧中,已而干政②,震取牒还之,封题未启,其人大愧。咸淳中,由大理司直通判临安府。时潜说友尹京③,恃贾似道势,甚骄蹇,政事一切无顾让。会府有具狱将置辟④,震力辩其非,说友争之不得,上其事刑部,卒是震议。六年,江东大旱,擢知信州。震奏减纲运米⑤,蠲其租赋,令坊置一吏,籍其户,劝富人分粟,使坊吏主给之。州有民庸童牧牛,童逸而牧舍火,其父讼庸者杀其子投火中民不胜掠自诬服震视牍疑之密物色之得童傍郡以诘其父对如初震出其子示之狱遂直。
十一年二月,兵大至,都大提举邓益遁去,震尽出府中金钱,募有能出战者赏之。众惧不能战,北兵登陴,众遂溃。震入府中玉芝堂,其仆前请曰:“事急矣,番江门兵未合,亟出犹可免。”震骂曰:“城中民命皆系于我,我若从尔言得不死,城中民死,我何面目生邪?”左右不敢言,皆出。有顷,兵入,执牍铺案上,使震署降,震掷笔于地,不屈,遂死之。
(《宋史·唐震传》)
[注]①牒:指简札,短信。②干政:干预朝廷政事。③尹京:做京城长官。尹,长官。④具狱:审定的案件。置辟:指施用刑法。⑤纲运米:指朝廷分批调运的米。
【小题1】下列对文中划线部分的短句,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A.其父讼庸者/杀其子投火/中民不胜掠自诬服/震视牍疑之/密物色之得童傍郡以诘/其父对如初/震出其子示之狱遂直 |
B.其父讼庸者/杀其子投火中民不胜掠/自诬服/震视牍疑之/密物色之得童傍郡以诘/其父对如初/震出其子示之狱遂直 |
C.其父讼庸者杀其子投火中/民不胜掠/自诬服/震视牍疑之/密物色之/得童傍郡以诘其父/对如初/震出其子示之/狱遂直 |
D.其父讼庸者杀其子投火中/民不胜掠自诬服/震视牍疑之/密物色之得童傍郡/以诘其父对如初/震出其子示之/狱遂直 |
A.登第,即登科,指科举考试应试中选,应试未中的又叫落第、下第。 |
B.年号纪年法,文中“咸淳”,即为年号。汉武帝起开始有年号,此后新皇帝即位,都要确定自己的年号。一个皇帝一般有多个年号。明清时期,一个皇帝基本就用一个年号,即一世一元。 |
C.擢,拔也,指吧官,提升官职,《后汉书·公孙述转》中由“程乌、李育以有才干,皆擢用之”,又如:擢引(提拔)、擢任(提拔任用)、擢拜(提拔授官)等。 |
D.刑部:三省六部之一,主管司法刑狱、军事等,三省六部是古代逐步形成的封建王朝最高政府机构。六部: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 |
A.唐震年少居乡能严格要求自己,做到了闻过则喜。中进士后做小官,但他决不靠某权贵的推荐而升官。 |
B.唐震任临安府官员,看到仗恃贾似道势力的潜说友执法上的错误,他敢于抵制,皇帝知道此事后,把案件交给刑部处理。 |
C.唐震主管信州,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救济遭旱灾百姓。他还能明察而求得实证,平反了一屈打成招的冤案。 |
D.元兵将至,将帅邓益逃跑,唐震拿出自己全部金钱募人出战,危难之际,他放弃逃生机会,敌人面前,他决不投降而死。 |
①震力辩其非,说友争之不得,上其事刑部,卒是震议。
②有顷,兵入,执牍铺案上,使震署降,震掷笔于地,不屈,遂死之。
刘宰,字平国,金坛人。绍熙元年举进士,调江宁尉。江宁巫风为盛,宰下令保伍互相纠察,往往改业为农。有持妖术者,皆禁绝之。岁旱,遵守命振荒邑境,多所全活。书其坐右曰:“毋轻出文引,毋轻事棰楚。”缘事出郊,与吏卒同蔬食水饮。去官,惟箧藏主簿赵师秀酬倡诗而已。授泰兴令邻邑有租牛县境者租户于主有连姻因丧会窃券而逃。它日主之子征其租,则曰牛鬻久矣。子累年讼于官,无券可质,官又以异县置不问。诉于宰,宰乃召二丐者劳而语之故,托以它事系狱。讯之,丐者自诡盗牛以卖,遣诣其所验视。租户曰:“吾牛因某氏所租。”丐者辞益力,因出券示之,相持以来,盗券者怃然,为归牛与租。富室亡金钗,惟二仆妇在,置之有司,咸以为冤。命各持一芦,曰:“非盗钗者,诘晨芦当自若;果盗,则长于今二寸。”明旦视之,一自若,一去其芦二寸矣,即讯之,果伏其罪。有姑诉妇不养者二,召二妇并姑置一室,或饷其妇而不及姑,徐伺之,一妇每以己馔馈姑,姑犹呵之,其一反之。如是累日,遂得其情。宰刚大正直,明敏仁恕,施惠乡邦。置义仓,创义役,三为粥以与饿者,自冬徂夏,日食凡万余人。某无田可耕,某无庐可居,某之子女长矣而未昏嫁,皆汲汲经理,如己实任其责。桥有病涉,路有险阻,虽巨役必捐赀先倡而程其事。凡利于乡人者,无不为也。
(《宋史》)
【小题1】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因丧会,窃券而逃 券:契据 |
B.徐伺之,一妇每以己馔馈姑 伺:侍候 |
C.宰下令保伍互相纠察 纠察:检举监督 |
D.皆汲汲经理 经理:处理操办 |
A.授泰兴/令邻邑有租牛县境者/租户于主有连姻/因丧会/窃券而逃。 |
B.授泰兴令/邻邑有租牛县境者/租户于主有连姻/因丧会/窃券而逃。 |
C.授泰兴/令邻邑有租牛县境者/租户于主有连姻/因丧/会窃券而逃。 |
D.授泰兴令/邻邑有租牛县境者/租户于主有连姻/因丧/会窃券而逃。 |
A.刘宰任江宁县尉时,为治理地方上盛行的巫术之风,采取有力手段,严厉禁止,使民风渐变,原来做巫祝的人也大都改行务农了。 |
B.刘宰清明廉洁,外出办事,与差吏士卒吃同样的蔬菜和同样的水。离职时,他的箱子里没有金银财宝,只有与主簿赵师秀酬唱的诗集。 |
C.刘宰办案机智巧妙,经常运用计谋使犯罪嫌疑人招供。借此捕获了偷契据的租牛人,让偷金钗的自投罗网,制裁了欺侮媳妇的恶婆婆。 |
D.刘宰仁慈宽忍,对父老乡亲关怀备至。筑路修桥,他捐钱并督办;百姓无田耕、无房住、子女没能成婚,他都会像对待自己的事一样尽心竭力去办理。 |
(1)三为粥以与饿者,自冬徂夏,日食凡万余人。
(2)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