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市隐斋记

元好问

①吾友李生为予言:“予游长安,舍于娄公所。娄,隐者也,居长安市三十余年矣。家有小斋,号曰‘市隐’,往来大夫多为之赋诗,渠欲得君作记,君其以我故,为之。”

②予曰:“若知隐乎?夫隐,自闭之义也。古之人隐于农、于工、于商、于医卜、于屠钓,至于博徒、卖浆、抱关吏、酒家保,无乎不在,非特深山之中,蓬蒿之下,然后为隐。前人所以有大小隐之辨者,谓初机之士,信道未笃,不见可欲,使心不乱,故以山林为小隐;________故以朝市为大隐耳。以予观之,小隐于山林则容或有之,而在朝市者,未必皆大隐也,自山人索高价之后①,欺松桂而诱云壑者多矣②,况朝市乎?今夫乾没氏③之属,胁肩以入市,叠足以登垅断,利嘴长距,争捷求售,以与佣儿贩夫血战于锥刀之下,悬羊头,卖狗脯,盗跖行而伯夷语,曰:‘我隐者也’而可乎?敢问娄之所以隐,奈何?”

③曰:“鬻书以为食,取足而已,不害其为廉;以诗酒游诸公间,取和而已,不害其为高。夫廉与高,固古人之所以隐□,子何疑焉?”

④予曰:“予得之矣,予为子记之。虽然,予于此犹有未满焉者,请以韩伯休之事终其说。伯休卖药都市,药不二价,一女子买药,伯休执价不移,女子怒曰:‘子韩伯休邪,何乃不二价?’乃叹曰:‘我本逃名,乃今为儿女子所知。’弃药径去,终身不返。夫娄公固隐者也,而自闭之义,无乃与伯休异乎?言,身之文也,身将隐,焉用文之?是求显也,奚以此为哉?予意大夫士之爱公者,强为之名耳,非公意也。君归,试以言问之。”

贞佑丙子年十二月日,河东元某记。

(注)①山人索高价:山人,指隐士。这里用唐李渤隐居少室山,两度不赴召,后韩愈召之而应召做官的故事,说明有的人隐居是为了博得名誉后再出仕为官。②“欺松桂”句:南齐人周顒隐居钟山(今江苏江宁北),后应诏为海盐令,时人孔稚圭作《北山移文》,借山灵之口,指斥他假充隐士,称他“诱我松桂,欺我云壑”。诱,引诱;欺,欺骗。③乾没氏:指与世沉浮,追逐私利的人。

【小题1】可填入第③段方框处的虚词是
A.矣B.乎C.耶D.也
【小题2】简析第②段画波浪线句在文中的表达效果。
【小题3】对第④段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用韩伯林类比娄公,说明他们是同类人。
B.借用“卖药”之事,表明对真正隐士的看法。
C.李生求记并非娄公本意。
D.对娄公之流沽名钓誉行为进行讽刺批判。
【小题4】把下列语句组织起来填入第②段画线处,语意连贯的一项是
①出处一致  ②能定能应  ③喧嚣两忘  ④不为物诱
A.③,①;②,④,B.②,④;①,③,
C.②,①;③,④,D.③,④;②,①,
【小题5】联系全文,谈谈你对“隐士”的看法。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10-16 04:55:58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2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各题。

百字令·芜城晚望

元·张翥

碧天向晚,远云开、疑是江南山色。渺渺孤鸿残照外,独上高城望极。鸡散台空,萤沉苑废,龙去沟无迹。英雄安在?千秋恨血凝碧。

我欲携酒重来,佛狸祠下,字暗苍苔石。社鼓神鸦浑不见,一片青青荠麦。夜月琼枝,春风水调,肯慰淹留客?翩然归去,天风扶下双舄

注:①芜城,古城名,即广陵城,故城在今江苏省扬州市江都县境。南朝时宋竟陵王刘诞据广陵反,兵败而死,以致城邑荒废。因鲍照《芜城赋》得名芜城,几经兴废。张翥(1287—1368),作此词时正当元代高压统治时期。②佛狸,北魏武帝拓跋焘小名,此处同辛弃疾《永遇乐》词,喻指金主完颜亮,其于宋绍兴三十一年率部渡江南犯事。③双舄:《汉书·王乔传》载,王乔治县颇具政声,当其诣京朝觐时,帝异其数来而无车骑。侦知其临至时,辄有双凫从东南飞来。伺其飞来,张罗捕之仅有一双舄(一双鞋子),后代因以“凫舄”“双舄”代指县令,此处为作者自指。
【小题1】下面对这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开篇“碧天向晚”二句照应诗题,展现碧天暮云、不失清丽之色,与下文的衰飒之象形成对照。
B.“鸡散台空”三句用炀帝营造“斗鸡台”“放萤院”的典故,表达作者对汉人天子故去的惋惜。
C.“恨血凝碧”典出《庄子》中“苌弘化碧”,后代常将志士仁人为正义事业所洒之血称为“碧血”。
D.“夜月琼枝”三句,作者自称“淹留客”,表达了黍离之悲以外久滞他乡的身世之感,怛怛失意。
【小题2】本词与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都援引“神鸦社鼓”这一形容升平热闹之意象入词,两者用意有何不同?请结合词句简要分析。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古诗词,完成小题。
外家①南寺  元好问②
郁郁秋梧动晚烟, 一夜风露觉秋偏。眼中高岸移深谷,愁里残阳更乱蝉。
去国衣冠有今日,外家梨栗记当年。白头来往人间遍,依旧僧窗借榻眠。
注:①外家:作者自幼过继给叔父,“外家”当指叔父的娘家。②元好问:金末元初诗人,金亡不仕。金哀宗天兴二年春,因汴京守将叛变而沦为亡国奴,被蒙古监管。直到蒙古太宗十一年,他才返回阔别二十余年的故乡,此诗作于回乡不久。
【小题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首诗所抒写的主要是一种身世之感,但由于作者遭遇与金源的亡国有密切关系,诗中把个人身世,放在世事沧桑的大背景下展开,显得深沉广阔,而不是一般的忧生叹老。
B.诗歌的前两联寓情于景,情景相生。诗人选取“秋悟”“风暴”“残阳”“乱蝉”等萧瑟、肃杀的意象,准确而有力地渲染了悲秋的氛围。
C.诗的后四句侧重叙事,一方面沉痛中有甜蜜的回忆作为调剂,另一方面与寻栗觅梨的儿时欢乐相对照,抚今忆昔,无限感伤。
D.“去国”即故国,指已覆灭的金朝。诗人饱经丧乱,回到故乡,因眼前景物,勾起儿时回忆,表达了想要建功立业的愿望。
【小题2】这首诗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请结合具体诗句作简要分析。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小题。
被檄夜赴邓州幕府
金•元好问
幕府文书鸟羽轻,敝裘羸马月三更。
未能免俗私自笑,岂不怀归①官有程。
十里陂塘春鸭闹,一川桑柘晚烟平。
此生只合田间老,谁遣春官②识姓名?
【注】①到正大七年(1230),金国北面的蒙古军加紧进逼。地处南北交通要道的邓州(治所在今河南邓县),也受到南宋的不断袭扰。为了加强防务,邓州守将聘请元好问出来担任幕职。②岂不怀归:语出《诗经•小雅•出车》:“岂不怀归,畏此简书。”③春官:指礼部,礼部执掌人才推荐、选拔、考试诸事。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正确的两项是(  )(  )
A.首联中“鸟羽轻”意义双关:一指征召文书上插有鸟羽,表示征召紧急;二指文书传送快,如同飞鸟一般的迅疾。这三个字把征召的紧急情态,生动形象的表现了出来。
B.颔联“未能免俗私自笑”,通过细节描写,传神地写出诗人被官府征召后不可抑制的喜悦之态。而 “官有程”三字,又照应上联“月三更”,点明诗人连夜出发的缘由。
C.颈联写景。借十里池塘,群鸭戏水;桑柘遍地,晚烟无风描绘出川原一片热闹、美好的景致。与首联“敝裘羸马”的凄凉画面形成鲜明对比,借此表达了诗人的贫穷。
D.本诗在谋篇布局上独具匠心。第一、三联叙事写景,叙述赴邓原因,描写了连夜赶赴邓州的情景及白日所见;二、四联侧重抒情,表达了自己赴邓的复杂情感。疏密有致,波澜层出。
E、本诗在遣词造句上趋于精严。在用字上“轻”“闹”准确生动;在手法运用上综合采用了比兴、虚实相生、用典等表现手法,使全诗含蕴深厚、耐人寻思。
(2)这首诗的颈联和尾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结合诗句简要分析。